03.07 中醫認為,天人合一,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自然界也分陰陽五行?

2673737茶語


作為道家哲學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種偉大思想;

作為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診治技術,天人合一沒有任何用處。

中醫宣稱講究天人合一,是自我美化,自我裝扮的謊言而已。中醫從理論,到實踐,都與天人合一沒有任何關係。

對於治病救人來講,找到疾病病因,對症下藥,儘快治好病人才是中醫的正事兒。病人好了,自然就“天人合一”了。用不著中醫天天怎麼想著替病人“天人合一”。

再說,什麼是天?什麼是人?什麼是陰陽?什麼是氣血?什麼是病?病因是什麼?中醫對這些本來應該知道的諸多問題一無所知,哪還有功夫專門講究“天人合一”?


三月森林


我沒學習過中醫,但是也讀過一些中醫理論,這幾年對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八字命理學比較感興趣,學習了一些相關知識,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理論和實踐中,得到了應用和驗證,很多中醫院的醫生辦公室都掛有一幅子午流注的圖片,想必很多人都見過!

從我接觸陰陽五行學說和命理學之後,我是對天人合一觀點深信不疑!就拿我個人來說,我是七七年出生的,屬蛇,七七年是丁巳年,按陰陽五行,丁和巳同為火,是陰火,我是當年十二月初五出生的,為乙亥日,乙的五行為陰木,八字命理學,你出生的日子,叫日主,就代表你自己,也就是說,我的八字裡的乙,就代表我自己,那麼丁巳年,相對於月份和日主,在八字命理學裡,按我的理解,年份應該代表的社會,就是說,年,代表社會大環境,月應該代表自己的父母這一輩的家庭小環境,日主跟年之間的關係,反應了你跟社會的關係,按五行生剋,木生火,拿我的八字來說,木生火,而我這個人,從小直到今天,確實是對人比較熱心的,有時候有些陌生人有什麼難處,我也會盡力幫助,待人友善!我這個八字,還反應了一點,就是性格,本來我屬木,這一年又是丁巳年,火旺,木又生火,所以我這個人,性格比較急,做事也喜歡乾脆利索,不喜歡拖泥帶水,走路如風,我記得年輕的時候,有朋友給介紹個對象,見完面,朋友說你倆去附近公園轉轉,我就和那女孩轉去了,當時感覺還好吧,不過後來聽介紹人說,人家女孩問:是不是我對人家不願意,為什麼一路都走那麼快,把人家甩後邊了!哈哈,可能我走路快習慣了,自己並沒有覺察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還有,以前上班,有時候到上級部門去彙報工作或者送材料,幾個領導每次見我,總是問:有什麼十萬火急的事情啊,總是跑這麼快!!其實,我每次去上級那裡,上樓都是一步兩層樓梯!而且很快!

沒辦法,就是這種性子,沒事的時候我也很安靜,可是有事情要做,我就火急火燎的,靜若處子,動若脫兔!!要是跟人相約,我肯定是先去的!

當然,這是我學習陰陽五行學說和命理學之後,看了自己的八字,我才知道自己為啥是這性子!

所以說,陰陽五行學說,我覺得是可信的,自然界的陰陽也是存在的!!事物總是充滿了矛盾統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學說,有一句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冬天最冷的時候,陰氣最終,可也就是在寒冬的時候,悄悄的在孕育著春天,而夏天最熱的時候,陽氣最重,可是當到達極點,陽氣就慢慢衰減,陰氣就慢慢上升!

所以,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們老祖先的頂級智慧,是關於宇宙、自然的一種樸素真理,我們應當去傳承、去發掘,有些人,一味的說那是迷信,去攻擊,這是非常愚蠢的!


天道無常浮生若夢


天人合一,正是說的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關係。自然界正常季節交替,氣候變化人都能與之適應。若自然界季節交替,氣候變化的太過與不及都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當然自然界的東西都可以用陰陽五行去分析。比如時間整體定為一年,每年季節氣候變化都是週而復始的,春夏屬陽,秋冬屬陰。春屬木夏屬火長夏屬土秋屬金冬屬水。地址方位,東方南方屬陽,西方北方屬陰。東方屬木,南方屬火,中屬土,西方屬金,北方屬水。自然界中的六種氣候變化,風火暑熱燥屬陽,寒溼涼燥屬陰,風屬木,火熱屬火,溼屬土,燥屬金,寒屬水。陰陽五行學說,再分析人體中的五臟五腑五體五官五液五華五志五聲,更說明人與自然界的有機聯繫。

正是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醫根據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具體特點,人所處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東南部多溼熱,西北部多風寒),可以判斷人體疾病的原因,從而指導診斷治療。

中醫正是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人們重視強身健體更好地適應自然界四時的變化,以預防疾病的發生為首選。


風吹又生15573124242


迴歸大自然,中醫天人合一,夲是人體生命結構為小自然,人體是大自然的縮影。這是基因信息,是大自然的智慧,人體神經糸統,血液活力是生命糸統循環,產生紅白血球,不斷更新與地球生化氣水,植物代謝為血液自然糸統循環,多經絡穴位口在與大自然天體中獲得自然活力循環,自然納進光氣能與排汙,使大自然與多大區光,氣能等對應穴口,隨大氣壓波動在穴位口形成高壓衝擊開合輸入。大自然旋動使人體眾細胞生命活力循環使眾生一體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人體的虛性是大自然的念力,無時間距離的,使人的自然信息儲存無限量性。人類自然性是佛性靈子的遺傳基因。人體的有限是三維度陰陽體的機械物質體,因為有白天,夜晚的陰陽使肉體生成因。所謂無陰不生物,如果我們人類能把控好陰陽平衡,少欲淡私,應自然德行少淫,禁止邪淫,順基因思行文明,行於道中,勤奮合天地,是可乆壽於萬歲千歲。但因體陰拉大,擋光物視有限,人只視到物而使虛難觀。因此因生活所需而私佔,私爭,到團體戰爭,到國與國間戰爭等等,為生命的障因。西方純屬實性,是生命的低級區,卻穿著科學的盛裝,成為有限視角的主導。只有天人合一才有大小自然同步合力。才能打開腦神經元的潛在激活力,才能在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中逐步實現,是真正的智慧開發。是自然擁有,願現代人類在中醫文化中不斷總結生病的原因,而去嚴控生命中的大陰衝產生。邪淫為逆旋動力,是多錯之根,邪衝力致病面廣。自然排口有限為髒物難出,遠離是福,先保健康百歲,嚴控自錯天人合一,迴歸大自然,永遠迴歸大自然/


如墨輕風


自然界有陰陽五行,奇怪嗎?沒有自然界的陰陽五行,何來人的陰陽五行,何來中醫的陰陽五行!

知道一件事有大前提小前提嗎?知道大勢所趨這個詞的含義嗎?

自然界提供的,就是一種大勢,就是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必須服從自然規律的左右。

昨天台灣花蓮地震了,江浙皖等地的人都有感覺。花蓮與江浙1000多公里的距離,說明地震的能量是巨大的。這就是大勢下面的影響,誰能改變呢?

地震是自然行為。陰陽五行更是自然運行的寫照。誰也改變不了的自然趨勢。

中醫強調“天人合一”,因為人從屬於“天”的支配,並做出響應。比如,氣候改變人就要加減衣服,下雨了出門就打傘,相比於自然,人太渺小,只能是從屬者的地位。

就算是人現在有了能耐,會製造局部溫度的恆溫。不過,冬天開暖氣,夏天開冷氣,這還是不變的。因為“天人相應”,天在支配人,而人只能順應天的改變而改變,而不是天隨人變。

正是有了自然界的陰陽五行改變,人的陰陽五行才能隨之。沒有無源之水。


踏雪無痕5141815


有時候這類回答因為回答太多了,不是很想回答,噹噹看客其實也蠻好的,只是看到胡說八道的多了卻沒有有力反駁,想想還是說道說道比較好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代表“道”、“真理”、“法則”,萬物芸芸,各含道性,“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也應當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物質與人以及物質之間是和諧統一的。

天人合一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

儒家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禪宗

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象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

道家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很明顯,從對“天人合一”的由來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古人並非是憑空猜想出天人合一理論的,而是對於自然地觀察,感悟得出的,而陰陽五行理論同樣如此。

那麼回到這個題目,

很顯然,提問者對於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也就是掌握個皮毛,所以問的問題含糊且錯亂了。天人合一和自然界陰陽五行完全是兩個概念。

《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確立了“天人合一”的養生觀。

《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內經》反覆強調

"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
"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
"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

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因此,《內經》的天人合一觀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目的所在。

中醫研究對象是生命,從經驗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昇華;科學需要克服人的意識強加於客觀對象上去認識,從而達到“存天理,去人慾”的過程,而完成理論的建構;心學哲學則是研究“存天理,去人慾“的邏輯規律,避免意識負面性,使得物質和意識的整體和諧統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

那麼中醫理論裡的天人合一又是如何呢?

一、陰陽離合而生殺

在五行運動中,陰陽離合而生殺是什麼?無形無象的動能為陽,有形有質的靜物質為陰,陰與陽合,便是生命的形成。一個有形的質,涵入了無形的動能,或者說無形的動能附在了有形的物質上,一個生命物便產生出來了。

一切動植物,凡是有生命的東西,無不是陰涵陽附即陰陽合德而生,陰陽離決而死。什麼是陰陽離決呢?一個動物生命存在時,身體器官每個細胞都是在運動的。如果這個動能離開了身體、器官與細胞,也就是動能與形質分離決裂了,這個動物便死亡了。所以說陰陽離合而生殺一一陰陽離合便是生與殺的根本。

二、相互依賴而生存

陰陽合德,開始有了生命,但生命要持續下去,必須要依賴他物。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的生命必須是在相互依賴中才能生存。想想看,陽光、空氣、水與大地是萬物所依賴,牛羊及其他食草動物要依賴草木,食肉動物要依賴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之間也有食與被食的關係。昆蟲依賴草木,鳥類又依賴昆蟲……這個相互依賴而生存的關係很複雜,不是一條鏈,而是橫豎曲直多維交織的立體網絡。

這裡說的相互依賴,不是單指營養,還有多種共生關係。如天麻與蜜環菌、螞蟻與蚜蟲、白蟻與體內的鞭毛蟲,還有寄生蟲、寄生植物、菌類等,包括生存的多方面。總之,宇宙間沒有一個生物是可以單獨生存下來的,每個物種都不可少,因為缺了一個會使另外一個或幾個失去依賴,造成另外物種的滅絕或災難。這就是天地之道萬物相互依賴而共生共存。

三、相互制約而均勢

生物在相互依賴中,必然會發生制約。我們只說昆蟲與草木之間、鳥類與昆蟲之間、牛羊麋兔與草木之間、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之間的關係。凡食草動物皆依賴草木,草木生長多少,制約著食草動物的多少;食草動物的多少,制約著食肉動物多少。而草木生長又受到天地風晴雨露的制約。因而,草木生長、食草動物、食肉動物都是受天氣的制約,食者與被食者相互制約;總之,制約是依賴中產生的,沒有依賴便沒有制約,沒有制約的生命會走向滅亡,依賴與制約都是生存必不可少的,如果有一物種失去制約,必會因自我膨脹而滅亡。

四、相互變化而常新

宇宙萬物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中生存,這是天地之道,是大自然的運動規律。蘊含在依賴與制約中的,是變化。草原變成了牛群、羊群;牛羊一部分變成了食肉的猛禽、猛獸……這是變化,宏觀的變化。

宏觀變化是從微觀變化而來的,說宏觀變化自應概括地看微觀變化,如動物體內營養代謝、基礎代謝……這些都是概括在生命過程之中的,“宇宙萬物之間與萬物自身”這個提法,自然是宏觀和微觀都在其中。一個人的生命,一株草的生命,一個細菌的生命,一個細胞的生命,是平等的、並列的,大自然中沒有大小尊卑,都處在“陰陽五行”之中。

人的生命在哪裡?在人自己的生命過程之中。而生命過程就是陰陽五行的運動過程,相互變化,無時無處不在。只有相互變化,才能保持生命的常新。器官、組織、細胞、DNA之中,不是人的生命,而是組織、細胞、DNA的生命。

五、終始嗣續而永恆

宇宙萬物在陰陽離合運動中生死,在相互依賴中生存,在相互制約運動中均勢,在相互變化運動中常新。宇宙是永恆的,萬物也是永恆的。萬物的永恆,是在終始嗣續運動中永恆的存在。這就是宇宙萬物父生子、子生孫、孫又生孫……以保持萬物的永恆存在。

很顯然,這就是中國的傳統醫學對於生命的理解,他們認為生命都是按照某種規律在運作,由此引入了陰陽五行理論作為理論架構。

《黃帝內經》成書於西漢,而當時黃老之學正是當時崇尚的主流思想,因此引入陰陽五行理論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為什麼稱之為黃帝內經也就可以解釋得通了。

西漢校書時受到幾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如漢武“制曰以五行為主”的政令導致五行理論的逐步滲透,以及當時冶煉精鐵技術的突破從而為打造“微針、小針、毫針”的工具技術突破而砭石為鐵製針具所淘汰,更有標榜黃帝之道的“陰陽五行”的合流為首重,為標榜“黃帝醫經”之骨架,理論和工具均不同於其時已有的扁鵲醫經、白氏醫經。

因此先有陰陽五行理論後有《黃帝內經》,也就是說陰陽家對於自然界的觀察總結出了一套生命運作的陰陽五行理論被醫家引用,不斷修改論證,慢慢成型形成流傳至今的一套理論框架。


順便講講陰陽家和陰陽五行理論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主要學派之一,因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戰國末年齊國人鄒衍。

早期人類習慣於以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認識世界。所謂形象思維就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用客觀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維和表述,即用具體的東西表示抽象的思想,如五行和陰陽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是在直接經驗基礎上獲得的,即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周易·繫辭下》)。“五行”一詞最早見於我國古代文獻《尚書》,指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世間萬物,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活資料。五行學說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陰陽家講的是一種宇宙生成理論,由論說陰陽五行而得名。在中國哲學思想裡,陰陽是宇宙形成論的兩個主要原則。中國人認為在陰陽結合與互相作用下產生了一切宇宙現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僅崇尚法家,還兼用陰陽家。 漢武帝時,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百家開始退出歷史舞臺。作為陰陽家這個派別,當然也不例外。派別雖然不存在了,但有關陰陽學術的研究並未停止。陰陽五行學說的運用在漢代形成了一個高峰,如《太乙》《六壬》這兩門預測術就是在漢代完成的,同《奇門遁甲》預測術並稱為“預測三式”。作為陰陽家,大都能觀天象、識地利、通曆法、精於陰陽五行術數的演算。

《漢書·藝文志》根據劉歆《七略·術數略》,把陰陽家的術數分為六種: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佔、形法。

五行:《漢書·藝文志》中說:“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這是指用五行相剋的學說來解釋王朝的興亡。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戰國時期陰陽學派有二十一家,其學術作品有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公孫發》二十二篇、《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杜文公》五篇、《黃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是,現在只保存有少量殘文,其餘均已亡佚。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附有《鄒衍小傳》。

陰陽家的第一篇重要文獻是《洪範》。

《洪範》中列舉了九疇,其中第一疇便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在《洪範》裡,五行的觀念還是粗糙的,仍然是實際的物,如水、火等等,而不是以五者為名的抽象的力,如後人所講的五行那樣。作者告訴人們,人類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關聯的,君主的惡行會導致自然界異常現象的出現。這個學說被後來的陰陽家發展為“天人感應論”。

陰陽家的第二篇重要文獻是《月令》。

這是一種小型的歷書,概括地告訴君民應當按月做什麼事,以便與大自然保持協調。其中論及的宇宙結構是按陰陽家的理論描述的。這個結構是時空的,就是說,它既是空間結構,又是時間結構。

陰陽家把四季與四方配合起來。他們用夏季配南方,因為夏季炎熱;用冬季配北方,因為冬季寒冷;用春季配東方,因為東方是日出的方向;用秋季配西方,因為西方是日落的方向。陰陽家還認為,晝夜變化是四季變化的小型表現:早晨是春季的小型表現,中午是夏季的小型表現,傍晚是秋季的小型表現,夜間是冬季的小型表現。

五行也稱為五德。南方和夏季都熱,因為熱在南方、在夏季,稱之為火德盛。北方和冬季都冷,因為冷在北方、在冬季,稱之為水德盛,冰、雪與水相連,都是冷的。同樣,木德盛於東方和春季,因為春季萬木生長,而東方與春季相配。金德盛於西方和秋季,因為收割用的金屬農具與秋季都有肅殺的性質,而西方與秋季相配。這樣,五行(五德)有四樣都說到了,只剩下土德還沒有確定方位和季節。《月令》說土是五行的中心,在方位上居於四方的中央,在季節上居於夏秋之交,稱為季夏。這樣,一年便有五季了:春、夏、季夏、秋、冬。這種一年分為五季的分季法一直到漢代才消亡。

陰陽家用這樣的宇宙論從時間和空間上解釋自然現象,並進一步認為這些現象與人類行為有密切的聯繫。在《月令》裡,明確規定了天子應當按月做哪些事才符合自然規律。

講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的感覺,因為在《黃帝內經》大量引用這些陰陽家的思想,引入了天人感應,通過掌握自然規律來推斷人體生命運作機制,對於生理機制和疾病發生原因進行了總結。

所以題目恰好講反了,是先有自然的陰陽五行理論,後有中國傳統醫學的人體陰陽五行理論。兩者在具體的細節方面是有很多區別的。

講了理論之後就是反擊時刻,對於這個問答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回答我要做做反駁

這個我在前面已經有論述了,由外及裡的理論推演如果反過來自然覺得荒誕不經,可是對於古文的胡亂解釋那就顯得不學無術。

“《內經》的體系是天人相應體系,《內經》的方法是比類取象方法。”(趙洪鈞《時代》)《內經》“天人相應”觀,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學術觀點,至今一直指導著臨床。《內經》認為天地是一個大宇宙,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人體的形態結構與天地是相應的,這在《內經》多篇中有論述。


《素問·調經論》:“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

王冰注曰:“三百六十五節者,非謂骨節,是神氣出入之處也。”

三百六十五是約數,當時實際穴位不足此數,有時也略稱“三百六十節”(《靈樞·邪客》)

這個節是節點而不是關節,經常被中醫黑們拿出來說事,不過是不學無術罷了。

這位更有意思了,如果這個理論是錯誤的,那麼上千年的驗證下為什麼還沒被淘汰,天人合一恰恰就是中醫養生理論的基礎,沒用處想來是他拍腦袋判斷出來的吧。

挑幾個有代表性的先開㨃,不夠再增補。


我心自在無礙


我是一個為了學習算命而學了十多年中醫的大夫,乾造,丁卯,戊申,丙辰,戊戌,。命理和星座都是出生時間生成的人的命運軌跡模擬程序。而時間的流逝是星體移動產生的,日,地球自轉。月,月球公轉,十年大運也許和太陽黑子有關,十二地支對應木星週期,等等,氣,氣+米,流動的能量。經典命理解釋,人出生時本來是無菌的,吸入第一口氣後,出生環境周圍的氣體細菌開始進駐人體,附著皮膚表面,消化道的菌群形成。環境進而影響人的DNA表達,參與性格和思維方式的形成。而空氣中的菌群,受溫度,溼度,輻射量的不同,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

氣動成風,風,中有千蟲,風為百病之長的原因。這些千蟲體內的酶的活性,受多方面理化條件影響,也許包括星體的輻射,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本質。

所以,可以粗略的算命。


紫林狼


中醫認為,天人合一?

沒那回事兒。中醫有的是《黃帝內經》的“天人同構”: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以方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

這就是,對應天地的人體結構。

荒唐不經的是,世界上國家多了,並無中國九州,外國人怎麼也生九竅?美國有五十州,難道美國人有五十竅?若是,美國鬼子還真成了鬼了。


有話少說


是你對中醫及中華文明一無所知。就像莊子的比喻:蟬雀嘲笑鯤鵬!

陰陽即是肉體和精神,人是精神駕馭著肉體的有機體,而不是西醫認為的只是一部機器。

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天之分者歸於天,地之分者歸於地。所以人死又稱:歸天,精神復歸歸於上天,天人合一。

骨骸還於地,入土為安。

中醫調的是精神和肉體,防患於未然。西醫把人當做機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病起炎涼,炎涼即為世道,老夫柰世道何?

藥分陰陽,陰陽總是人情,良方救人情乎?


西蜀府河人


相信天人合一,古人說了,醫生醫不好自家人的病,老師教不好自己家的孩子,有飯吃了,沒有人吃,有人的沒飯吃,這都互相的,互幫互助在對,因為老天是公平的,人在生活裡不要和任何人過不去,對人過不去,就是對老天過不去,祝福所有人合一快樂!快樂!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