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崇尚“天人合一”,是否可用來解釋我們為什麼應與自然和諧相處?

薛文康


中國古人崇尚的“天人合一”其實有多種不同的理解,但是它不能夠用來解釋 “我們為什麼應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問題。

統治階級的“天人合一”

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成為了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帝王自稱為“天子”,稱自己的意志能夠代表上天的意志,即所謂的“天人合一”。

所以,人民必須聽從“天子”的號令,否則會受到來自上天的懲罰。

在我國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民大多靠天吃飯,所以“天人合一”的說法能夠讓人們對“天子”產生敬畏之心。

在這一語境下,“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對“天子”的服從。

儒家的“天人合一”

孔子不斷強調復興“周禮”,儒家的“天”,其實指的是道德,所以,於儒家而言,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往往是聖人。

朱熹倡議“存天理,滅人慾”,儒家認為,“人慾”與“天理”是對立的,只有“滅人慾”,才能夠“存天理”,才能夠達到“天人合一”的至聖境界。

儒家的“天人合一”,鼓勵人們約束自己,修身養德,不斷進步,是一種積極的入世心態,但它和自然的關係不大。

道家的“天人合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與其說是一種理念,不如說是一種狀態。

道家的“天人合一”也可以解釋為“萬物與我為一”,與儒家的“ 存天理,滅人慾”相對,道家的“天人合一”倡導人們迴歸自然天性,解開束縛,成為自然界的一部分。

道家相信,只有人與自然合而為一,不分你我,迴歸原始,才能夠獲得最好的人生體驗。

結語

中國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對自然的影響有限,不會出現人為的環境問題。古人所倡導的“天人合一”,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沒有太多關聯。


風和之舞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與古今總連在一起,這種把自然哲學與歷史哲學混合起來的現象,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特點。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它首先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

為答此題,我專門用了近兩天的時間,翻看並查閱了季羨林先生的《天人合一新解》; 湯一介先生的《天人合一”給我們的四點啟示》及《論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 教育學者柯領的《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文化”能夠引領世界思想 ; 白彤東教授的《天人合一能夠解決環境問題嗎?》;哲學家蔡禹僧的《復,見天地之心——中國哲學“天人合一” 對西方哲學“上帝存在的證明”的超越》; 張新民先生的《試論周敦頤思想中隱涵的“天人合一”義理旨趣》 景海峰先生的《天人合一”觀念的三種詮釋模式》 劉清平先生的《人為踐履VS.認知理性:中西哲學比較》等人的著作與文章。

通過學習和認知,我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古人崇尚的“天人合一”可以用來解釋我們為什麼應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有個前提是: 必須要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矛盾”。只有解決好這個矛盾,人與自然才會變得和諧相處。在這一點上我非常認同湯一介先生在《儒學與天人的和諧》一文中的觀點。

從答題的角度來說,白彤東教授在《天人合一能夠解決環境問題嗎?》一文中已充分闡述了這一問題,但我認為:僅僅論證“天人合一”是否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麼應與自然和諧相處還是不夠的,而是要通過論證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才是目的。我想這也應是該提問的深層含義及用意所在吧!

那麼我們如何去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這一問題呢?這個命題實在有些大,因為這不僅僅是關係到個人問題,而是關係到整個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甚到是整個宇宙的的大問題,非一人或一國力所能及也!

1992年世界1575個科學家在巴黎發表了一份宣言,叫做《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這個宣言開頭第一句話就是說“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了一條相互牴觸的道路。”由此可見,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在關注並重視這一問題,而且對此付出了行動與努力。

誠然,為了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改善我們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人類確實加大了對自然的利用和征服,並且由於過量的開發和利用,還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這一事實,對此,我只能說:存在即為合理。因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經濟方展帶給我們生活便利的問題。

自然是一個大的系統,在沒有特別大的外部力量介入或內部強力破壞的情況下,一般這個系統總體會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這種平衡相對來說即為“天人合一”,世間萬物(包括我們人類)會在這種平衡機制下相互扶持、相互制約,並共同進化。人類做為生物鏈頂端的生物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是可行的,但應掌握好尺度,儘量不要把自然的平衡打破,因為一旦突破臨界點,生態系統內部的制約機制就會啟動,衝突也就會自然發生。

如果這種衝突導致微生物也加入到與人類抗衡的戰鬥中,就必然會讓人類方寸大亂,如“新冠”、“埃博拉”病毒等,一個小小的微生物便可讓人多的優勢頓時蕩然無存。所以,怎樣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並認真做好合理開發才是最重要的,“新冠”這次的全球蔓延希望可以讓我們全球人類警醒並反思,認真地考慮一下利用“天人合一”的思想資源來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從而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答題完畢!


襄陽郭大俠


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不只是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思,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論體系。敬畏自然,愛惜生命,清淨無為,返璞歸真。人與天地是能夠溝通和對話的即達到為天地立心或者代言。道法自然。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為何?因為自然中有道。道可道,非常道。天地大道雖可以拿來被說道論述,卻無法用語言文字去窮盡,這就是道非同尋常的地方。因為思想理論雖然可以用來認識解釋世界,但改造世界還得考實踐即身體力行。


雲水合一天


題主這個問題非常好。說說我的觀點:

首先,“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對解決人和自然的關係有著積極意義

“天”即“道”、“法則”、“真理”,“天人合一”即與先天的本性相合,迴歸大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人要順乎和尊崇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

其次,“人”和“天”是統一的,即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關係

朱熹說:“人之始生,得之於天。” 人源於自然,敬畏“天”、保護“天”,是人的責任。破壞“天”就是對“人”自身的破壞,“人”必會受到懲罰。所以,人要“畏天”,對大自然要充滿敬畏;要“知天”,要認識自然的規律,使自然為我所用。“人”和“天”、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人不能把自然作為征服的對象,任何破壞自然、征服自然的行為,都是違背“道”、法則”和“真理”的。

其二,“人”和“天”不可分離,即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朱熹說:“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人與自然是相即不離的,人離開自然無法生存;自然離開人其神秘而生生不息的氣象則無法被探究和彰顯。“天”和“人”之間的內在關係,恰恰是中國哲學的特點。如果不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這種關係,向自然無限、無度、無節制地索取,把“天”、自然看作敵人,最終消亡的是人自身。

其三,“天”和“人”皆有“仁”,即人與自然是相通的平衡的關係

“天”、自然,養育萬物,這是“仁”;人為“天”、自然所生,又與“天”、自然相互依存,相即不離,也是“仁”。《中庸》也說:“誠者,天之道;誠者,人之道。”所以,“天心”本乎“人心”,“人心”與“天心”是相通的、一致的、統一的。如果人對自然沒有愛心、誠心、“仁心”,對自然肆意而為,人與自然失去平衡,損害的是自然,更是人本身。

綜上所述,“天人合一”對解決今天人和自然的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再次感謝題主。


音準不準的作家劉劍鋒


一滴水怎麼樣才能永存?

把它放進大海里!

人也是這樣,最高層次的安靜就是把自己融合進萬物運轉的時空循環當中。其實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尚:天人合一,其實意思就是說:大到宇宙天體運行,小到人體五臟六腑,其運行邏輯上都是一樣的,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道”。

對於很多悟道、修行的人來說,打坐、苦思、冥想的本質,其實是調整人體的運作狀態,使身體的運作秩序將同外界的宇宙天體一致,你就變成了宇宙天體在世上的一個投影,然後做到了忘我、無我。

事實上我們的祖先早就發現了這一點,比如《黃帝內經》研究的是人體的運作原理,然後利用的卻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剋原理。實際上,太陽系裡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運轉,和人體內五臟六腑的協作,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再比如古代人所說的人體內的小周天,其實代表月球圍繞地球運轉的這一系統;人的脊椎有24節,隨著身體的循環,每一個骨節都會發生相應的感應。而根據對這些微妙變化,古人體會到了一個週期應有的變化節點,於是把中國農曆的一年分為了24個節氣。

所以,人身上每一點都在宇宙之中有著其對應點。通過反觀與內視,所有的星系都會在人體之中找到對應的位置,比如五臟之中的28星宿,比如命門之中的銀河系。靜心的本質就是不斷提高自己與自然的共融能力,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為的破壞環境,會導致自然天氣的惡化。比如泥石流,霧霾等。還能引發全球變暖。就像水中魚,水髒了,魚會死。環境惡化。人類自掘墳墓。

所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唯一讓我們長期生存下去的方法。


修心養性張春山


什麼是天人合一?

如果大家想知道什麼是天人合一,我們可以先看看經典,以下經典中說天人合一的肯定沒這麼少,但限於篇幅,也為了大家的閱讀體驗,興揚各只引一段。

《黃帝內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春秋繁露》“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

《莊子》“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易經》“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論六家要旨》“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簡單來說,在古人的認知裡天人本來合一無二,人順天道則昌,逆天道則亡。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人違背自然規律,必然衰敗,如果順應利用自然規律,則可昌盛。

因《春秋繁露》是儒家董仲舒讀春秋有感,更多的是談治國,故強調王者的作用。因此書讓天人合一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延綿兩千年國策之書,形成了我們今日諸多習俗觀念。

因此,今天的我們可以用來解釋我們應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十三號宇航員


天人合一的解釋有很多,我僅從易經談對它的理解。無極孕太極,太極藏有陰陽兩氣,兩氣化為天地人,也叫三才。人在天地之中,猶如牢籠一般。不尊重自然,則上下碰壁。


元居正


“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主張,它的核心就是引導人們要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當下進行的生態文明建設,與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脈相承且是更高形式的發展的體現。

如今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去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規律,是為了我們更好的利用自然規律來解決我們的發展中的問題,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社會的進步。比如我們用科技手段進行天氣預報,不是為了阻止大自然的風雲雨雪,而是合理安排工農業生產和防災避災。再如我們搞植樹造林,搞河道治理,保護野生動物等舉措,都是為了更好的維護生態平衡,營造更加美好適宜的生存環境。所有這些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尊前談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凌晨的覺


隨著工業化社會的發展,溫室效應、臭氧破壞、水體汙染等一系列困擾人們的環境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的威脅。而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同步,人類應該處理好與自然的關係,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反對片面的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董仲舒他在《立元神》中說:“何為本?曰: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意即:天生長萬物,地養育萬物,人成就萬物,他們之間分工合作,不能破壞,否則就會有“自然之罰”。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中國哲學的基本特徵之一,它強調的是天與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自然和諧關係,倡導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實踐中達到主觀與客觀、情感與理性、權利與義務、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仍是我們今天可以借鑑的重要思想,對於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個人修養、傳承中華文明精髓,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