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普洱茶的發展時期——明、清兩朝是如何傳承和發揚

普洱茶的發展時期

1、明史記載中的普洱TEA

雲南茶葉的發展時期是明代,當時雲南境內最有名的茶為昆明的太華茶、大理感通寺茶和灣甸茶(日後再詳細介紹一下明代當時有名十大的茶葉,本文不做詳解)。

據萬曆《雲南通志》所載:“車裡之普耳,此次產茶,有車裡一頭目居之。”又有《滇略》中也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兩條關於普洱茶最早的記載,同時“蒸而成團”也很好補充了上一篇文普洱茶的萌芽時期所闡述的散茶的概念,適時至明代已經發展是蒸而成團。歷史文獻給了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當時普洱茶的內銷量在天啟年間已經達到了四百擔左右,約20噸。

普洱茶須瞭解明清兩朝的發展史

(二)普洱茶的發展時期——明、清兩朝是如何傳承和發揚

蒸而成團的代表——餅茶

2、清代之普

清朝制定了普洱茶的一些規矩以規範市場:雲南藏銷茶為七子餅,每七園為一筒,重老兩四十九兩。這對普洱現在的發展也是極有意義的。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同意達賴喇嘛的要求在北勝洲(今永勝)建立茶葉市場。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麗江政府改土歸流後,清政府在麗江建立茶市。每年註冊銷量為3000擔。

此後普洱茶經過100多年發展到1825年已經是內外聞名,清人阮福寫《普洱茶記》起首語便是“普洱茶名遍天下”。(下回將單獨介紹筆者對普洱茶記的理解。)

3、神秘的普洱茶

話說普洱茶,目前所能找到的歷史文獻著實不多,它的歷史迷濛的,起源和產地有著爭議,工藝也隨時代而變化,它的運輸也有說不盡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茶葉的發展史總有普洱茶濃厚的一筆。

種茶史來看,最靠譜的考證方法便是找樹齡最大的古茶樹論證,南糯山(筆者極愛南糯山普洱茶)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型茶樹,推斷出這裡種茶超過800年。至於普洱茶的發源地一直也是西雙版納和思茅兩地相爭,但從前文的歷史文獻來看更傾向於源於地名。其名聲得以遠揚則得益於貢茶和邊銷緊茶等的傳播。

(二)普洱茶的發展時期——明、清兩朝是如何傳承和發揚

金瓜貢茶——芽茶蕊茶

嘉靖四年《滇海虞衡志》中寫道:“普茶名重於天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著也。出普洱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由此可見普洱在清代達到一個高峰。

(二)普洱茶的發展時期——明、清兩朝是如何傳承和發揚

倚邦——時光雕刻


4、還原清代普洱茶的基本工藝

清初,普洱茶的初制工藝主要是由茶農完成。首先將春茶中最好的茶加工成芽茶、蕊茶製作成宮廷團茶上貢。其二,採摘的茶殺青後在陽光暴曬,先製成曬青毛茶,再經蒸壓成緊茶。在此需提到兩個工藝細節,因為這關係到普洱茶的最終成形。

毛茶製作完成需運作大山,為了防止茶葉損碎,須在包裝前8小時左右噴極少量清水使其質軟,加大含水量。運輸時間用人需12天左右,馬駝需6天左右,才能到集散地。

在普洱或者思茅的總店,經挑揀一部分內銷,一部分蒸壓成餅茶。每七圓一筒,外包筍葉,隨後銷藏區。從思茅經傳統茶馬古道:普洱——景谷——景東——南澗——祥雲——麗江——滇藏線到達拉薩。

5、外銷茶對普茶發展的促進

清代,藏銷茶主要經麗江由阿墩子(今德欽)進西藏或經永寧、木裡進入西康。在茶引制度下,銷量不大。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戰亂,在杜文秀起義後,年銷量不足10噸,這相對藏區年需6000噸的相差甚遠。十九世紀末,滇茶除了省內和藏區銷外,一部分上品茶銷四川,一部分通過江城經老撾銷往越南、泰國、南洋等東南亞地區。光緒十五年(1889年)設立蒙自關,沿紅河經越南銷往各國。有記錄的銷量約150餘噸。

普洱茶歷經多年,時至明清兩朝,已經形成的固有的規格。並且根據當時的市場需求發展出相對成熟的銷售模式,如貢茶、圓茶、散茶。也促進了茶馬古道的發展從而帶動了雲南乃至其周邊地區的貿易發展。現今茶馬古道雖然不再啟用,當茶馬古道已經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象徵。

(二)普洱茶的發展時期——明、清兩朝是如何傳承和發揚

束河古鎮——保存較為完好的集鎮


(二)普洱茶的發展時期——明、清兩朝是如何傳承和發揚

茶馬古道沿景


(二)普洱茶的發展時期——明、清兩朝是如何傳承和發揚

茶馬古道沿景

下一期介紹《普洱茶記》,細品清人眼裡的普洱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