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不要進來,我們在做手工空心掛麵!”


“哎,不要進來,我們在做手工空心掛麵!”


“所有村民不要聚眾、聚餐!外來人員一律禁止入村!串的都是親戚門,害的都是自己人!”……2月8日,走進吳堡縣張家山鎮高家塄村,遠遠地就能聽到村委會的大喇叭在循環廣播。

對大多數高家塄村民來說,這喇叭聲就是“勞動號子”。疫情防控期間,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他們在自家庭院裡悶頭幹正業——做手工空心掛麵、囤手工空心掛麵,只等疫情過後賣它個爽快。


“哎,不要進來,我們在做手工空心掛麵!”


張隨安、劉豔清夫婦把掛麵掛到面架上

當天上午10點,張隨安、劉豔清夫婦已經掛完了兩個面架。細如銀絲的手工空心掛麵瀑布般地在3米多高的面架上隨風飄動。輕輕觸摸,麵條上有不同於機器加工的細微毛刺,稍用力扯一下竟彈性十足。

數了數,每個面架上有50掛。劉豔清介紹,每掛正好1斤面,超出1斤麵條就粗了。他們夫婦倆從凌晨三四點開始,經過和麵、切條、盤條、上條、發酵等18道大的工序、70餘個小的步驟,終於將兩袋各50斤的麵粉變成了細而中空的銀絲面。

“哎,不要進來,我們在做手工空心掛麵!”


59歲的張隨安雖然天生聾啞,做手工空心掛麵卻是一把好手,搓面、加鹽等關鍵步驟,都由他“把關”。最近,他多了兩道工序:每天測量、上報一家子的體溫;用村上發放的消毒液對屋裡屋外進行無死角噴灑。

“這村裡的大喇叭一響,就知道肯定有大事了。”劉豔清打開了話匣子,“一年到頭閒時少,只有陰雨天和過年那幾天歇歇,現在疫情這麼嚴重,反正串不成門子,不如做上點掛麵,心裡頭穩當。”

最讓劉豔清高興的是,她和老伴還能在家看照放寒假回來的孫子。往常,10歲的孫子一回老家就滿村裡瘋跑,如今還幫劉豔清搭把手,累了就在礆畔上玩一會。兒媳婦也趁著閒時回來給老兩口做飯。“活到這個歲數,能在村裡住著,還能掙著錢,子孫們又在身邊,這事啊,偷著樂吧!”


“哎,不要進來,我們在做手工空心掛麵!”


原先的光景可不是這樣。張隨安由於聾啞缺乏生產技能,靠打點零工謀生計,日子過得緊巴巴。2015年,村幹部得知夫婦兩人有學習做掛麵的心思,特意邀請村裡手工空心掛麵傳承人為他們“傳經”。當年,夫婦兩人就生產掛麵3000多斤,淨收入一萬多元;第二年掛麵產量翻了三倍,淨收入達到4萬元。一把掛麵讓張隨安順利脫貧,並評為全縣“自強脫貧模範”。

農戶忙著拉掛麵,高家塄村黨支部書記張建停也不得閒。他在村裡成立了黨員先鋒崗,為村民定時發放消毒液、酒精等防疫物資,每天都去“巡查”全村掛麵戶的安全生產情況,督促他們按時上報體溫信息、搞好衛生和消毒工作。


“哎,不要進來,我們在做手工空心掛麵!”


張家山鎮鎮長王娜在掛麵戶家中走訪

“作為手工空心掛麵生產戶,居家剛好是做掛麵的最好時機,既能有效防護農戶安全,又能提高收入、鞏固脫貧成效。從大年初二開始,全鎮陸續有166戶掛麵戶生產掛麵。”張家山鎮鎮長王娜介紹,全鎮手工空心掛麵年產量是3900多噸,產值是5000多萬元。


“哎,不要進來,我們在做手工空心掛麵!”


掛麵戶張利幫、張利平兩兄弟全家上陣做掛麵

受疫情的影響,張隨安的“東家”——村裡的手工掛麵合作社暫停生產並收購農戶掛麵,依託微信訂單,鎮政府聯繫縣郵政公司分批次、分時段去農戶家中取貨。

囤下的是掛麵,收穫的是希望。“等疫情過去了,咱做的這掛麵都不夠賣的!”劉豔清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