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互保意味著大清已對東南漢族權臣失去控制了嗎?為什麼慈禧不追究?

搖把子65450140


滿清在東南互保的背景,主要是因為慈禧太后妄自尊大,居然盲目的向所有的列強宣傳,結果被八國聯軍打入北京。而慈禧太后希望南方的封疆大吏們能夠勤王,但是那些人知道自己不是列強的對手,所以都說慈禧太后所發佈的命令是亂命,不肯奉詔。

事實上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湘軍崛起,當時滿清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就已經遠遠沒有當年那麼強大了。地方上以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等人的崛起,不過李鴻章等人名義上還是奉朝廷的命令,而滿清中央朝廷還具有一定的實力,所以對地方上有一定的掌控力,只不過沒有以前那麼強而已。

而且慈禧太后本身是有比較強大的政治才能,所以她通過手腕能夠把這些人控制住。一般情況下,只要慈禧太后的命令不出格,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們基本上還會聽她的。只不過向所有的列強宣戰這件事情實在是太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李鴻章等人只要一看這個命令就知道慈禧太后簡直就是發瘋了,哪敢聽慈禧太后的命令去和列強交戰。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後,滿清對地方的控制力確實削弱到了極點。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回到京城之後,也不敢追究那些督撫們的責任,甚至還嘉獎他們。當然,爛船還有三斤釘,慈禧太后的威望還在,所以還是能控制住那些地方實力派,但是她一死,滿清的控制力基本上就不行了,很快就發生武昌起義,滿清也走到了末路。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導語:

所謂東南互保,其實也就是東南各省的巡撫總督們,在清末時期,做出的一個保住江南半壁江山的策略。

早在太平天國時期,清政府就已經失去了南方的統治權。儘管湘軍、淮軍和楚軍奮勇努力之下,將江南地區收歸清政府掌管,可是各地總督巡撫已經全都變成了漢人,滿人的統治已經過不了長江了。

尤其是以李鴻章為首的兩江總督,更是差點被推舉成為了東南各省的總統。不過在名義上,東南各省依舊受到清政府掌管,畢竟李鴻章對清朝是非常忠心的。

01滿清從太平天國時期,就開始失去了南方的控制權。

南方尤其是江蘇浙江地區,是清政府賦稅的重要來源之地,可是太平天國太牛了,他們打不下湖南長沙,所以繞開這裡,一路東進,將金陵城給打下了。

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清史稿》

打下了金陵以後,太平天國就在這裡建都了,而整個江南地區,幾乎也都成為了太平天國的地盤。這對清政府來說幾乎是致命的打擊,因為沒有江南地區的賦稅,清政府根本無力支持各種戰爭。

在這種情況下,滿清八旗的戰鬥力又顯得不堪一擊,所以慈禧太后在萬般無奈的時候,選擇將練兵權交給了漢人曾國藩。

  1. 這是在滿清歷史上,第一次將招募士兵的權力,交給一個漢人來掌管。曾國藩回到湖南已經,開始招募鄉勇,訓練出了一支足以跟太平天國相抗衡的湘軍。
  2. 這幫人當然也不代表正義,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清政府發不出軍餉,曾國藩又沒有錢,所以答應士兵們打下一座城池,就搶掠一座城池,打來打去,傷的還是老百姓。
  3. 後來李鴻章和左宗棠也都相繼創立了淮軍和楚軍,這些人馬共同出手,終於平定了太平天國。然而對清政府來說,問題遠遠沒有得到解決,因為兵權始終都在漢人的手裡。

滿清是從關外入主中原的,所以他們在統治天下的時候,絲毫沒有安全感可言。這就是為什麼清政府不放心漢人掌兵的重要原因。

曾國藩是一個接受儒家教育很深的人,他主動解散鄉勇,自己不久也被架空。可是湘軍的那些將領,包括淮軍和楚軍的各路將領,都成為了封疆大吏,在南方各省做官。所以說南方從這個時候開始,基本上全都被漢人控制住了。

02慈禧太后向11國宣戰,南方各省表示不奉詔。

1900年,這是在歷史上比較有紀念意義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正式進入了20世紀,也正是這一年,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佈了一道聖旨,表示要向11國宣戰。

大亂之後,公私蕩然。鴻章奏陳善後諸務。開市肆,通有無,施粥散米,中外帖然。並奉詔行新政,設政務處,充督辦大臣,旋署總理外務部事。積勞嘔血薨,年七十有九。事聞,兩宮震悼,錫祭葬,贈太傅,晉封一等侯,諡文忠。入祀賢良祠,安徽、浙江、江蘇、上海、江寧、天津各建祠以祀,並命於京師特建專祠。漢臣祀京師,蓋異數也。---《清史稿》

這個故事有很多版本,有人說這就是慈禧太后本人的意思,而且是有明詔的。有人說這是慈禧太后隨口一說的事情,不具有可靠性。還有人說慈禧太后對各省總督巡撫下發了密詔,並沒有公開宣佈。

不管這件事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現在已經很難調查清楚了。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密詔是通過郵電局發出去的,而郵電局的管理者是盛宣懷。

  • 盛宣懷是誰呢?繼胡雪巖倒臺以後,清王朝的首富,當然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曾經的李鴻章大秘書。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盛宣懷是地地道道的李鴻章門人。
  • 盛宣懷知道了這件事以後,立刻秘密將這些密詔發往南方各省,所以張之洞、李鴻章等人,是率先知道這個消息的。
  • 大家都表示先不表態,都在看李鴻章的意思。李鴻章作為當時的兩廣總督,第一個表態,表示不奉召,認為這是假詔書。

從這兒開始,張之洞、劉坤一等人一個個都表示不奉召,認定了這是假詔書。與此同時,以張之洞為首的江南各省總督巡撫,開始支持李鴻章作為江南地區的總統。

一旦清政府與十一國正式宣戰,那麼李鴻章就可以領到江南各省採取自保行動,以此避免一場中華浩劫。

03東南互保到底是為了民族大義,還是個人利益?

現在很難講清楚,東南互保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當時李鴻章被推出來成為了江南地區的領袖,其實並不合時宜。

因為清政府還有11年的統治時間,而李鴻章對慈禧的忠誠又是旁人難以估量的。所以這件事有兩個錯誤。

  1. 首先不應該在這個時間段提出來東南互保,畢竟清政府依舊對這裡擁有管轄權。所謂東南互保並不能真正意義上獨立,又有什麼實質性意義呢?
  2. 其次東南互保的領袖不應該是李鴻章,他雖然是漢人大臣中的佼佼者,可是他對清政府非常忠誠,這就無法真正構成東南互保的局面。
  3. 所以說這是把李鴻章往火坑裡推,至於誰能真正獲得好處,沒有人知道。這次行動的背後,到底誰是始作俑者,後來也沒有人去調查這件事。

不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東南互保並沒有構成現實意義,只是名號叫得響亮罷了。慈禧太后對東南地區依舊掌握著控制權,這是不可忽視的。

清政府的這些總督巡撫,對當時的清政府還有多少感情?或者說他們早就想要推翻清政府了?只是表面上不敢表達出來而已。

十月,出督兩廣。二十六年,賞用方龍補服。拳匪肇亂,八國聯軍入京,兩宮西狩。詔鴻章入朝,充議和全權大臣,兼督直隸,有“此行為安危存亡所繫,勉為其難”之語。鴻章聞警兼程進,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後皆敵軍,日與其使臣將帥爭盟約,卒定和約十二款。二十七年七月,講成,相率退軍。---《清史稿》

至於民族大義,我認為這裡面是有一部分擁有這方面情懷的,但是這不代表所有清政府的官員。這幫人裡面有投機者,他們想要通過這次東南互保成為地方上的諸侯,那也未嘗不可。

總結:東南互保之後不久,李鴻章就去世了。

作為東南互保的領袖人物,其實李鴻章並不想造成這樣的局面。雖然太平天國被平定以後,漢人逐漸掌握了南方的政權。

可是這不代表漢人就一定要反叛滿清政府,在李鴻章看來,漢人依舊可以效忠滿清政府的。畢竟他的老師曾國藩,曾經完全可以推翻滿清,不是也解甲歸田了嗎?

可是這次的事件將李鴻章推向了風口浪尖。慈禧太后立刻將李鴻章封為直隸總督,成為清政府中官位最高的封疆大吏。

這是在試探還是在拉攏?亦或是真正的信任?李鴻章都不願再考慮了。因為沒過多久,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李鴻章在簽訂《辛丑條約》後,就帶著遺恨離開了人世。


江湖小曉生


1900年6月21日,就在清廷發佈對各列強宣戰的同時,位於東南各省的地方大員們,卻以“亂命”為由,拒執行朝廷的命令。他們中以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山東巡撫袁世凱為代表。

令人匪夷所思的還在後頭,作為反對者李鴻章後來居然還作為代表去簽訂《辛丑條約》,山東巡撫袁世凱,日後被授予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其它參與者並沒有得到懲罰,相反還由此加官升爵。

看似不可思議的背後,其實隱藏著老佛爺慈禧“不能說的秘密”。

讓時間往回退五年,也就是1895年,這年清政府,因不敵小日本,簽訂喪辱國權的《馬關條約》,不僅割地還賠銀子。由此拉開19世紀90年代帝國主義刮分中國的狂潮。

先是1897年11月,德國人霸佔山東膠州灣,租期是99年;俄國人強行佔領旅順、大連,租期是25年,不久又將整個遼東半島收入囊中;法國人租借廣州灣,時限是99年,並在兩廣和雲南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英國佬租借威海衛,為期是25年,並拓展香港新界,租期是99年,還將整個長江流域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列強中,唯一沒有染指中國,則是美國。倒不是因為他有多高尚。

而是因為那會美帝正跟西班牙、菲律賓打得火熱,隨後到1898年,美國人才想起遠東這塊肥肉,跟英國人商量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說白了就是想獲得跟英國一樣,在中國推銷商品,獲得最低稅率。

這些舉動,自然讓慈禧對帝國主義很惱火;讓慈禧更氣憤還有:1898年的戊戌變法,在帝國主義的干涉下,居然白白的讓康粱二醜跑了;還有最後一項:1900年元旦,慈禧本來是想冊立載漪之子溥儁為新皇帝。奈何帝國主義不同意,才就此作罷。

但這三恨,無疑讓慈禧對帝國主義的恨,已達到刻骨銘心的地步。當以載漪、載勳、剛毅為首,找到她時,不難理解慈禧會站在會法術的“義和團”這邊。

因為1897年,東南各省實際已經成為英法帝國的勢力範圍,清朝對他們的控制,早已今非昔比,東南督撫們反對清王室如此冒進之舉,其實是給大清挽回些顏面。

要是東南各省聽信這條“亂命”,支持義和團,屠殺洋人,那麼這些帝國主義,就會以保護僑民的名義,公然出兵,甚至佔領這些東南重鎮。若他們不執行,帝國主義也就沒有出兵進犯的理由。

懂此道理,便不難理解慈禧為何日後對這些反對者,東南督撫們青睞有加。


本草百曉生


東南聯保又稱東南自保,是指庚子年義和團運動期間,以英國為首的八國聯軍分裂中國活動的一個大陰謀。其主要目的就是維護列強在長江流域的利益,阻撓義和團運動

期間,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總督巡撫為保全自己不與列強開戰。

經紅頂商人盛宣懷策劃,由上海道餘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達成《東南互保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公使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歸各督撫保護。列強不在長江流域登陸用兵等內容。章程簽訂後,列強達到了集中兵力對付義和團的目的。

至於慈禧太后為什麼最後沒有追究,應該不是不想,而是已無能為力了,當時主要軍事力量都在他們手上。最諷刺的是,最後張之洞還能成為託孤大臣,歷史有時不經意間也會開個玩笑。

東南互保,清庭雖然對他們失去控制,但是他們名義上還是清庭的行省,並沒有宣佈獨立。為後來慈禧和列強談判多了點籌碼。義和團成為最終的替罪羊。

培根說過:“讀史可以明智”墉上閒人願和朋友聊聊歷史。





墉上閒人


一方面是東南大員在平定太平天國與洋務運動中掌握了足夠的財政(厘金)與軍事權力(團練),又大都通過辦洋務形成了“挾洋自重”格局,與過去中國歷史演化規律完全不同,慈禧能籠絡並分而治之這些地方實力派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靠洋大人開恩。如今,老婆子自己發了瘋,要對洋人宣戰,這些地方實力派怎麼會一起送死呢?事後被痛打一頓的慈禧又哪敢追究呢?


歷史的行程


東南互保意味著大清對東南漢族權臣失去了控制?事實當然並非如此,東南互保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東南各省為自保不得已而為之。

那東南漢族為什麼要東南自保呢?

原因就在於慈禧太后向列強們同時宣戰了,慈禧太后沒有看到清廷的腐敗不堪,還仍是覺得大清實力強勁,能夠同時應付的了諸國列強。

當然,也有說法是慈禧太后在看了義和團表演的刀槍不入的節目後,自信以義和團的神通能夠抵禦列強們的欺侮,於是便下定決心同時與列強們開戰。

不得不說,面對列強一向軟弱的慈禧太后,這一次在抵抗列強這件事情上,確實表現出了較為強硬的態度,展示了大清的骨氣。

然而,這種無視現實的盲目自信卻給大清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慈禧太后宣戰後,諸國列強同時向清廷進軍,僅僅數日,北京天津一帶多地相繼淪陷,慈禧率隊出逃,一時間清廷統治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大清還是有一些頭腦清醒點官員的,比如東南地區的諸多漢族封疆大吏,因為長期跟洋人打交道,他們深知大清國與列強們之間的真實差距。

因此,當北方列強在北方如火如荼的侵略時,東南地區提出了向列強宣戰乃太后聽信讒言,故東南地區不予執行,仍與列強們交好。

在這裡必須說一下,在東南自保了,榮祿也出了不少力,太后下旨宣戰後,榮祿給東南地區執政者寫信,讓暫緩執行宣戰旨意,不得不說榮祿在此時還算是個明白人。



所以,東南互保實際上是指東南地區官員在深知大清無力與諸國列強同時交戰的情況下,暫緩或拒不執行大清慈禧太后旨意的這件事情。

但是,從事後來看,東南地區仍然受大清管轄,所以並沒有題主說的大清國東南權臣自立的情況。


當然,在當時,如果東南決心自立,清廷也是毫無辦法的。


史海鉤沉


清政府和八國聯軍之間的戰爭,其實只涉及中國很小的一部分,主要發生在直隸省以及周邊的一小部分地區。清軍參戰的部隊,也只限於北方數省的軍隊,而不是全國參戰。這不是一場全國戰爭。\r

中國南方的漢人督撫,如李鴻章和張之洞,他們熟悉洋務,相信科學,自然不信義和團的神力。他們常年接觸外國人,深知同列強開戰的後果,因此都反對清廷利用義和團同列強開戰。列強也知道這一點,英國的主要利益在長江沿岸。在開戰前,英國主動聯繫南方各省的督撫,要求萬一開戰了雙方還能保持和平。南方各省也欣然同意。\r

後來慈禧頒佈上諭,要求全國同仇敵愾對抗列強,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拒絕承認這份上諭。李鴻章甚至聲稱這是“亂命”。他們和各國達成協議,他們統治的省份保護各國的使館不受義和團的進攻,同時外國不派軍隊進入這些地區。山東的袁世凱雖然和直隸近在咫尺,卻也堅決反對開戰。他藉口英、德兩國對山東虎視眈眈,回絕了慈禧北上參戰的命令,也避免了在山東同列強發生衝突。因為這些拒絕參戰的省份分佈在中國的東部和南部,因此這起事件被稱為“東南互保”。\r

東南互保是清朝洋務派的理性選擇。從惡意的角度講,可以理解成是這些省份督撫的自保行為。從善意的角度講,這些督撫是在國家必輸的情況下,盡最大可能減少國家的損失。東南互保,可以減少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不讓這些省份受外國人侵佔,減小了這些地區被瓜分的風險。萬一北京陷落,還可以把慈禧太后或者光緒皇帝轉移到南方,有了迴轉的空間。\r

歷史的實際進程也證明了,東南互保比不互保對清廷的好處更大。東南各省在戰後清廷恢復運轉上出了很大的力氣,說明這些人還是在為朝廷著想而非私慾。慈禧也明白這一點,因此在戰後並沒有懲治這些督撫——雖然地方督撫權力膨脹,但戰後的慈禧仍舊有能力調動他們,貶斥一些人還是辦得到的——相反,慈禧還重用了不少人。




天香引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兩方面去理解。

一、首先解釋一下何謂東南互保

戊戌變法失敗後,中國北方興起了義和團運動,主旨剛開始是“反清滅洋”,後來是“扶清滅洋”,對清政府的態度有所軟化,但對侵略者沒變過。各國列強也對義和團深惡痛絕,逼著清政府剿滅義和團。

對於膽敢犯上作亂的義和團,慈禧最初的態度也是剿滅,但左剿右剿都剿不了,便改為招安。希望利用他們去對付洋人。和義和團比起來,洋人對清政府的威脅無疑更大。

之後慈禧又知道了一件事,列強們認為心向西學的光緒帝更好打交道,有意讓她還政於光緒,不由得大為光火,一不做二不休,於1900年6月21日向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 俄羅斯帝國、 奧匈帝國、大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西班牙帝國、荷蘭殖民帝國、比利時王國等十一國同時宣戰。

戰鬥的主力就是義和團“刀槍不入”的大師兄們。

對於慈禧這種不考慮後果的決定,不只漢族權臣反對,有點見識的滿清貴族也是反對的,榮祿就曾說“不必重視北京的諭旨”。

宣戰詔書下至各地,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

(慈禧太后)

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聞此訊,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有他帶頭,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等人紛紛跟進,在盛宣懷的牽線、策劃下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保護東南章程九款”,史稱東南互保。

主要意思就一個,我們不奉朝廷的亂命,只要你們不來打我們,我們就不參戰。

陝西巡撫端方(滿清正白旗)、四川總督奎俊(滿清正白旗)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亦是支持東南互保的。

(李鴻章)

慈禧宣戰以及東南互保的結果,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千年古都遭受重創,百姓流離失所。並直接導致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東南互保的積極意義,是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之亂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保存了實力。

史學家雷頤的看法是:“使中國最富庶繁華之地、為數不多的新式工商業最集中之區局面大體平靜,免於戰火破壞,人民生命財產得以保全,同時也阻止了列強勢力在長江流域更迅速、更強烈的深入。”

(李鴻章)

二、早在東南互保之前,清朝對漢族權臣已經逐漸失去控制

東南互保,是漢族權臣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滿人朝廷,雖然還加了一層掩飾,說這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但實際上誰不知道這就是慈禧的意思?不奉詔,就等於是在和朝廷對抗。

事實上,大家已經做好了清廷滅亡的準備,連如何收拾殘局都想好了,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主持大局,李鴻章的幕僚還奉命邀請孫中山先生去廣州共商大事。

所以,東南互保的確意味著清朝對東南漢族權臣失去控制。但這並不是一步就達成的,早在東南互保之前,曾國藩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時,清廷對漢族權臣已經逐漸失控。

腐朽的滿清,負擔不起江山。早已腐化的八旗軍,再也不能成國滿清統治天下的威懾力量。軍權意味著一切。

對於各位權臣的抗旨,慈禧是很惱火的,怎麼可能不想追究?但她不敢也沒有這個能力去追究。不追究,還能維持表面上的朝廷,一旦撕破臉皮,權臣們公然反了,她又能如何?

而漢族權臣們最終沒有反,也不是看在慈禧的面子上,更不是對清朝還有什麼幻想,是因為誰都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最有利於國家的,誰都拿不出最有效的辦法。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東南互保是晚清的標誌性事件。自此以後,清朝再也無力控制東南的各省漢族督撫,只能聽之任之。

東南互保的背景在於義和團運動。清朝藉著“扶清滅洋”的機會對外宣戰,導致京津地區淪為戰火。

然而,並不是所有清朝官員都贊同和洋人開戰。

這些大臣主要是那些以上海為中心的東南地區的督撫。包括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等。

由於義和團運動愈演愈烈,八國聯軍即將侵略中國。面對如此紛亂錯雜的時局,東南督撫堅決反對捲入戰火。

1900年6月,為了阻止英國藉機佔領長江,於是劉坤一和張之洞等人決定聯手,這就是“東南互保”的背景。

6月26日,張之洞、劉坤一等人趕在北京和八國聯軍開戰前,提前與各國的駐滬領事相商議:

上海租界準各國保護,長江內地均歸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商民人命產業為主。

在這一呼籲下,領事館和東南地區的官員簽署了《東南互保條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

這兩個章程的簽署,標誌著東南互保的完成。於是,東南地區保持了與中國北方完全不同的和平,沒有捲入到1900年的戰火。

為什麼說“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呢?

這是因為在過去,任何的條約都是由清朝的中央政府所批准簽訂的。現在,東南地方居然越過朝廷,與敵對的國家簽署和平協議,使自己置身事外。這就意味著地方利益壓倒了國家的宏觀意志。

“東南互保”,是地方的士紳們首次公開反對朝廷決策,使清朝的威望掃地。因此,慈禧當然不可能追究什麼,因為已經無力追究了。


HuiNanHistory


東南互保意味著大清已對東南漢族權臣失去控制了嗎?為什麼慈禧不追究?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明白東南互保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達成的,必須要理解慈禧太后在庚子國難前後對洋人態度的變化,應該說通過義和團運動和東南互保,慈禧太后更加認清楚了國際大勢孰強孰弱,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誰更離不開誰,從而默認了東南互保,甚至讚許為老成謀國之舉。

一、東南互保的國際國內背景

經過太平天國運動,淮軍、楚軍代替八旗和綠營成為國防軍的主力(湘軍基本上解散),地方督撫大員基本山都變成了漢人,地方政府擁有財權、政權和軍權,已經成為尾大不掉之勢,清政府只是利用漢臣之間的矛盾及所謂的忠君愛國的情懷來協調全局,而漢臣也沒有強大到可以與中央抗衡的地步,從而維持一個暫時的平衡。

1897年戊戌變法失敗,導致光緒皇帝被囚禁,慈禧太后復出訓政,同時光緒皇帝年長而無嗣,廢帝另立新君的呼聲很高。但洋人領事對光緒皇帝則充滿同情,認為光緒皇帝代表著革新力量,而慈禧太后則是守舊勢力,慈禧太后比較仇視洋人。同時端王載漪勢力迅速膨脹,掌握了總理衙門、虎神營等機構,同時端王兒子溥儁也被授予大阿哥(太子),一時間風光無限,但因洋人領事未上門祝賀,端王也比較仇視洋人。

而在1900年,義和團在山東、直隸興起,端王勢力把義和團引進北京,把持了政局,連慈禧太后也無法控制局面,端王和義和團攻擊洋人使館,慈禧太后也希望藉助義和團出口受制於洋人的惡氣。後期由於洋人擔心使館收到攻擊,要求派兵今北京城保護使館,慈禧更加忌憚洋人。眼看義和團之勢愈演愈烈,洋人擔心使館安全,焦躁萬分,要求清政府交出天津大沽炮臺,允許各國增加軍隊。最後慈禧連日召開滿朝文武商討大計,聲淚俱下,最後決定殺掉五位主和的大臣,與十一國宣戰。

《向十一國宣戰詔書》我朝二百數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迨道光、咸豐年間,俯準彼等互市,並乞在我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初亦就我範圍,遵我約束。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梟張,欺臨我國家,侵佔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我國赤子,仇怨鬱結,人人慾得而甘心。此義勇焚燬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朝廷仍不肯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吾人民耳。故一再降旨申禁,保衛使館,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吾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夙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然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昨日公然有社士蘭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臺,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危詞恫嚇,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
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肆兵監器利,自取決裂如此乎。朕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天帝。況慈聖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浹髓淪肌,祖宗憑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憤,曠代無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抗慨以示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韃伐,一決雌雄。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彼仗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冑,禮義幹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減比兇焰,張我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儴項,朝廷不惜破格懋賞,獎勵忠勳。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朕即刻嚴誅,絕無寬貸。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洩神人之憤,朕實有厚望焉!
(注)宣戰列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西班牙、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日本、荷蘭、俄羅斯

二、東南互保的幾個關鍵人物

1、盛宣懷

由於義和團把北京周圍的鐵路、電報線路破壞,清政府已經成為了聾子和瞎子,只能通過京津之間八百里加急,通過天津電報局與外界通信,地方各省也無法及時得到中央的消息,這時候掌握電報系統的郵政大臣盛宣懷就格外重要了。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政府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發給各地督撫,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講,清政府的宣戰詔書並沒有遞交給外國,並未生效,這是挽回局面的關鍵操作。

還是盛宣懷,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餘聯元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保護東南章程九款》,承諾鎮壓亂民,保護洋人,同時要求各國不要進兵長江流域及各省內地。此條款簽訂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加入了該條約,稱為東南互保,另外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亦表態支持東南互保。

一、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護章程,已另立條款。
三、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兩湖總督張,允認真切實保護, 並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官員一律認真保證。現已出示禁止謠言,嚴拿匪徒。
四、長江內地中國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靜,各口岸已有的外國兵輪者仍照常停泊,惟須約束人 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國以後如不待中國督撫商允,竟至多派兵輪駛入長江等處,以致百姓懷疑,藉端啟釁 ,毀壞洋商教士的人命產業,事後中國不認賠償。

六、吳淞及長江各炮臺,各國兵輪不可近臺停泊,及緊對炮臺之處,兵輪水手不可在炮臺附近地方練操,彼此免致誤犯。
七、上海製造局、火藥局一帶,各國允兵勿往遊弋駐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擾 。此軍火專為防剿長江內地土匪,保護中外商民之用,設有督巡提用,各國毋庸驚疑。
八、內地如有各國洋教士及遊歷洋人,遇偏僻未經設防地方,切勿冒險前往。
九、凡租界內一切設法防護之事,均須安靜辦理,切勿張皇,以搖人心。

2、榮祿

榮祿時慈禧太后非常寵信的大臣,但不是滿清貴族,對大政方針沒有多大發言權,在當時的亂局下保持著清醒頭腦。榮祿統領著武衛中軍,當慈禧下令進攻使館時,榮祿指使只放空炮,還給使館送去新鮮蔬菜,使事情還有轉圜餘地。當局勢不可控制之時,榮祿把抵制宣戰的主要希望寄託在地方督撫身上,他私告李鴻章"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榮祿這個表態也引起了在京使館各國使節的極大關注,認為榮祿正企圖同漢族總督合作,並反對端王。當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李鴻章北上議和之時,把這些事情作為作為一個證據,證明慈禧太后在被脅迫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從而避免追究慈禧太后的“禍首”責任。

有了榮祿的表態,各地督撫將宣戰詔書認定為亂命。於是兩廣總督收到詔書後回覆:"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湖廣總督張之洞回覆:"坐擁東南,死不奉詔"。這種回覆,更是對端王勢力的嚴詞拒絕,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支持,這也是東南各省督撫本著對國家負責、對民族負責的精神,對中央政府發出的嚴厲的警告與抗爭。而且當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太后和皇上下落不明,他們甚至商定如果太后、皇帝一旦不測,李鴻章出面主持大局,這是後話。

後來八國聯軍很快從天津攻進北京,義和團一鬨而散,毫無戰力,慈禧只好帶著皇帝倉皇而逃,出逃之前下令鎮壓義和團,詔李鴻章北上議和。

後期,由於李鴻章與各國斡旋和談成功,滌盪了端王勢力,為慈禧回宮創造了條件。而李鴻章本人也主導了東南互保,確實保護了東南各省的太平,保住了清朝的賦稅之地。慈禧太后自己闖了禍,李鴻章替她圓了場,替她背了鍋,還為此送了命,慈禧太后也不好追究東南互保的責任,反而承認了東南互保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