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被家裡人催婚,該怎麼辦?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總是被家裡人催婚,該怎麼辦?

胡慎之心理

上週日我在咖啡館喝咖啡的時候,看到旁邊桌有兩個女生正在聊天,年齡約二十四五歲。

因為咖啡館的私密性不是很好,且距離比較近,他們談話的聲音又大,所以,聊天的內容多多少少被我聽到了一點。

兩人從過年要不要回家的問題,聊到了家裡人的逼婚。

對於逼婚這個話題,兩人似乎頗有同感。

▼其中一位女生說

我媽給我下了軍令狀,過年不帶男朋友回家,我也不準回。

如果實在要回去也可以,給我安排相親,而且無論如何必須在相親對象中挑一個。

總之,一定要把自己在27歲前嫁出去。

一旦成了剩女,就是丟她的臉。

▲另一位女生深有感受地說

你媽還好,我媽更變態。

大學不讓我談戀愛,大學畢業後談了一個男朋友,我媽不滿意。

跟男友分手後,我媽就一直逼我快點找對象,早點結婚,逼了我很多年。

我媽經常說,她現在年輕,可以幫我帶孩子。

如果現在我還不結婚,她就沒臉去見親戚朋友,每次都說,隔壁鄰居的某某某,年齡小都已經結婚了,我還沒結婚,人家問起來的時候,我媽的臉不知道往哪兒擱。

所以,年前給我下了最後的通牒。

現在我每次跟家裡通電話,我媽沒說幾句,又莫名其妙地繞到結婚這個話題上,以至於我現在看到家裡的電話都不敢接。

總是被家裡人催婚,該怎麼辦?

胡慎之心理

01、逼婚的心理動機

針對“逼婚”這個話題,我特意查閱了相關資料。

在網絡上看到了很多人寫的段子,看完之後,忍俊不禁。

同時,我能感受到在這些段子的背後,子女們內心無奈的感受。

逼婚似乎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尤其是家裡有獨生子女的。

我研究了一下,被逼婚的70%以上是女性,男性被逼婚的不多。而且70%逼婚者是媽媽,很少有爸爸,最多是父母兩人一起,沒有爸爸會特別強烈地要求自己的孩子要結婚或怎樣。

因此,我們來分析一下,逼婚背後的母女戰爭。

逼婚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逼婚現象的背後,母女關係是怎樣的?媽媽逼婚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第一,很多媽媽認為,結婚是一件符合社會規範的事情。

作為社會人,我們都對社會群體有一種歸屬感。

所以,內心中,我們會希望自己跟其他人一樣,女兒到了年齡就應該結婚。

這種心理現象也被稱為從眾心理。

自我缺乏的人,更容易從眾。

第二,中央電視臺曾經有一個廣告,媽媽對自己的孩子說:“女兒,你結了婚,媽媽就享福了。”

有的媽媽認為,自己的這一輩子就是應該為孩子犧牲,而且,這種犧牲需要得到孩子認同。

一旦自己的犧牲沒有被認同,也就等於自己的犧牲沒有價值,無價值感是很糟糕的感覺。

所以,媽媽必須讓孩子來認同自己的犧牲,我們經常聽到媽媽說,“我是為你好,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

第三,這是媽媽的一種補償心理。

補償心理是什麼概念?

媽媽覺得自己的婚姻不幸福,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擁有一段比較好的婚姻,以此,來補償自己缺失的那一塊。

同時,媽媽不知道好的婚姻是什麼樣子,自己也沒有經驗,所以,媽媽會按照自己想象的理想婚姻去給女兒找相親對象。

在看相親對象的時候,媽媽可能更多的是看到了對方的外在條件和表現,很少去問孩子對相親對象的感覺如何?

外在條件是可視的,也是有標準的。

當媽媽們按照某種標準去看待一些事物時,更會忽略孩子的感受。

其實,婚姻就像穿鞋,合不合適,舒不舒服,穿的人才知道。

很多媽媽代替女兒來評判對方好不好,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感受。

總是被家裡人催婚,該怎麼辦?

胡慎之心理

02、媽媽為什麼要逼婚?

中國有句古話,“丈母孃看女婿,越看越歡喜”。

這句話非常有趣,但從另一層面來分析這句話,可能有點邪惡了。

有一些女性,在親密感上,跟自己丈夫的關係不是很好。無形中,她會把女兒看成是一個潛在的,要跟她爭奪丈夫的競爭者,尤其是當女兒備受爸爸寵愛時。

這是一種病態妒忌。

這種情況多半發生在媽媽和女兒身上。

女性容易妒忌,而且,這種妒忌有時候是毫無理由的。當然,如果你要媽媽承認這一點,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此,媽媽們會希望有一個人快點把自己的女兒娶走。

從深層次來分析,你會發現,媽媽需要維護自己的權威,需要自己的孩子聽話。當自己家的孩子不聽話時,媽媽想象出來的完美世界就失控了。

此時的媽媽內心會有控制和服從的衝突產生,為了讓內心的衝突消失,她會更加逼迫孩子來服從自己。

孩子聽媽媽的話,就能給到媽媽掌控的感覺。

這種掌控感可以化解媽媽內心對生活的焦慮。

媽媽希望孩子看到她的需求,照顧她內心的焦慮,這也是媽媽為什麼要逼女兒結婚的原因。

就像我在咖啡館遇到的那兩個女孩一樣。

女兒面對媽媽的逼婚,會有憤怒,而且,這種憤怒的情緒是不允許說出來的。

這種憤怒是:女兒看到了媽媽的自私,但是她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因為在中國社會里,孝道很好的保護了父母。如果我們違背了父母的意願,我們會感到愧疚。如果孝道規範不了孩子,父母們就會說:“我辛辛苦苦把你養的這麼大,你一點良心都沒有,一點都不讓我省心......”這幾句話,直接能把很多孩子說的啞口無言,陷入更加愧疚的狀態中。

以上,是媽媽逼女兒結婚的分析。

總是被家裡人催婚,該怎麼辦?

胡慎之心理

03、女兒為什麼討厭被逼婚?

作為女兒,他們為什麼會在被逼婚的過程中,跟媽媽有這麼多的衝突?

第一,這是一種控制和服從的衝突。

從小到大,有的孩子會被媽媽一直要求聽話,這本身就有一種自己被掌控了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很痛苦的。

幼年時,我們要依賴媽媽才能成長,所以,我們不得不服從媽媽。現在,我們長大了,我們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了,即使我們不服從,也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

因此,你不想去服從。

你們之間控制和服從的衝突,就在媽媽逼你結婚的這場戰爭中呈現了出來。

往往母女兩人會不斷地爭論。媽媽說結婚好,女兒說,結婚不好,你看誰誰誰結了婚過的就不幸福,還不如不結婚。

漸漸地,兩人都據理力爭,把這件事變成了一場辯論賽,誰都想擁有話語權,誰都想站在道理的最高點。

其實,這種爭吵和辯論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很難爭出結果。每個人都不願意服從對方,在這段掌控與服從的關係模式裡,兩人的關係也更像主人和僕人。

在這種關係裡,服從就意味著失去自己,因此,我們很難在辯論中妥協。

第二,這是依賴與自主的衝突。

媽媽幫女兒找未來的丈夫,這對孩子來說,內心會有挫敗感。

成人的世界,很多時候是能夠自主的,能自己為自己負責的,情感本身就是我們需要自己去負責的一件事。

但是,媽媽幫我們去找,等於我們依賴了媽媽,這對已經成年的女人來說,是一種羞恥,好像我們自己沒辦法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樣。

因此,很多女人會迴避媽媽給她介紹的對象,哪怕對方條件很好,只要是媽媽介紹的,一律拒絕。

在這過程中,可能我們錯過了合適的對象。

同時,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很多東西是要自主的,自主能讓我們證明自己,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第三,在逼婚的這場戰爭中,很多孩子渴望被媽媽看見。

我遇到過一個27歲的女孩子,她的情感之路並不順利。

曾經的情感經歷導致她對情感的不信任,對親密關係會有一種恐懼感。另外,她父母的婚姻也不太好,給她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對她來說,建立一段親密的婚姻關係,是很困難的。

但是,她的這種困難不能對別人說,對自己的媽媽更無法說。每次,當她想說出自己的擔心和害怕時,媽媽總是第一時間打斷她。媽媽害怕孩子的恐懼感,這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焦慮的感覺。

這就有點像有些媽媽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哭一樣,因為媽媽沒辦法,也沒有能力去抱持孩子負面的情緒。

甚至媽媽會覺得孩子的這些東西會讓她感到特別無能,所以,她不會讓自己的孩子說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會更加渴望被媽媽看見,媽媽拒絕了這種看見的願望,所以,女兒憤怒了,她又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無助的情境中:媽媽不理我。

在逼婚的戰爭中,我們也會有很多改變的願望在裡面。

總是被家裡人催婚,該怎麼辦?

胡慎之心理

一些跟媽媽沒有進行很好分離的人,內心中會有想把現實中不好的媽媽變成一個好媽媽的願望。

即使孩子長大了,這種想改變的願望也一直存在。

越是被忽略的孩子,對自己的父母越是忠誠。

其實,孩子對父母最大的忠誠是成為她。

當你在跟媽媽據理力爭,表現的很生氣時,那一刻,你已經成為了她,你變得跟你媽媽一樣了。

有一些女生,看到媽媽在婚姻中是無力的,焦慮的,害怕的。女兒理智的聲音會告訴她,“我不想成為像媽媽那樣的人”。

實際上,她會抗拒婚姻關係,不想自己也成為一個糟糕的媽媽。如果她結了婚,也就意味著,她要重複媽媽那樣糟糕的狀態。

其實,他們忽略了,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我們有自己主動選擇的權利和能力。越是跟媽媽有這種戰爭的孩子,內心越沒有把自己當成年人來看,更多的是希望媽媽變成一個理想的好媽媽去理解她,支持她,鼓勵她,包容她,接納她,不去逼她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

總是被家裡人催婚,該怎麼辦?

胡慎之心理

04、逼婚的背後

假如你是被逼婚的人,我們要如何理解媽媽的這些苦衷和背後的這一點點小自私呢?

第一,我們要看到媽媽是一個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更不可能是無私的,他們有自私的權利。同時,媽媽也有自己無法面對的事情,她會希望你能照顧她。

當然,你可以拒絕照顧她,但你無法否認她的某些需求。你可以惡意地攻擊她,就像她曾經攻擊你一樣。

你成年了,媽媽也就老了,年紀大了,改變他們很困難。

總是被家裡人催婚,該怎麼辦?

胡慎之心理

第二,正如前面說的那樣,逼婚是一場母女的戰爭。

這場戰爭,是你我不分,邊界不清,兩個人糾纏在一起的狀態。

說到底,這種狀態還是一種沒有跟媽媽分離的狀態。

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我們是成年人,我們可以用更恰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像孩子一樣去不斷地跟對方爭執。

任何的爭執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道理”,“證據”,“證明”這些東西是沒有意義。

心理學家皮特沃森曾說過“證實偏差”的心理現象:我們總是去尋找支持我們看法正確的觀點,忽略不支持我們的觀點。

不管你們怎樣爭論,每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找到支持自己看法的證據。所以,爭論是沒有意義的。

爭論背後的感受和需求最重要。

第三,媽媽那一輩的人和我們這一輩的人,肯定或多或少都烙上了時代的痕跡。媽媽那輩的人,他們會更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的經歷,造就了他們的個性特徵。

作為年輕人,如何更多元地看待這一切,這就跟你的格局有關了。

我們可以用一些合適的方法去解決,最重要的是,學會原諒別人,包括你的親媽。

也許,逼婚的模擬戰爭會激發我們身上很多的情緒按鈕,這些情緒按鈕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對待我們的人一個個安上去的。

例如,即使我現在看到父親瞪大的眼睛,露出很兇狠的眼神,我還是會不由自主的害怕起來。之所以會感到害怕,因為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的這種眼神意味著他要懲罰我。

儘管我現在年齡這麼大,同時個人狀態也比較強有力,為什麼我還是會害怕呢?說白了,還是那個情緒按鈕在作祟。

當我們的情緒被激發出來了,我們要觀察一下,這是我們的情緒按鈕,還是我們現在真正的狀態。有時候,我們會被情緒按鈕帶回到曾經小孩的那種狀態。

總是被家裡人催婚,該怎麼辦?

胡慎之心理

05、跟家人合作

如何去原諒他們?

只要你知道,你是你,你媽媽是你媽媽就足夠了。

過去不能重來,遺憾是在所難免的。

如何在成年的狀態裡跟別人學習合作?

有一些人習慣對外人很好,對家人很兇惡,這也是不願意跟家人合作的表現。合作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就意味著服從,會讓自己一下子變得很無力,感覺自己不存在了。

還有一種合作,會被認為是依賴,缺乏自我,缺乏自由。

其實不是。

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妥協,如何跟任何關係形成一種合作關係,特別是在成年的世界裡。

第一,合作是不對對方的主觀意見做出任何的判斷。

第二,不期望對方成為我們的照顧者。

第三,不因自己的情緒立刻拒絕對方的提議,更多的是如何學會更好的溝通方式。

不要用情緒說話,哪怕你很憤怒,也不用要憤怒的去表達,學會如何表達憤怒,這也是我們將來在親密關係中一定會遇到的問題。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