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意義上的存在和物質什麼關係?思維和意識什麼關係?

銀天使2015


存在超過物質。意識大於思維。物質只是存在的一部分。思維只是形成意識或者連接意識的一種方式。


式導


存在即物質,思維即意識。

物質與意識的關係構成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依據。

物質與意識的關係何者為世界的本原?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


物質與意識究竟誰是世界的本原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也是二者的根本分歧。二者有無同一性---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或者說是意識能否正確反映物質---據此的回答結果可以劃分成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不過,絕大部分哲學家認為是可知的,英國的休謨和德國的康德持不可知論的觀點。

思維與存在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中遇到的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何者為本原的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這同我們的生活實際也有密切的聯繫。相信世界可知與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樣的,這兩種態度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精神狀態。

相信的人,會經常保持一種樂觀的積極的進取精神,相信前人沒有認識的事物,一定會被今人和後人所認識,在實際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就會多一些。

人的意識是存在的,但它不是物質本身,它只是物質在意識的映射。

物質是存在的,但它不包含一切存在的東西。

存在應當是指事物的狀態,就是承認該事物對物質具有作用的存在狀態。比如,現象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一種物質,而更傾向於一種規律。而物質應當是客觀實在的,也就是能為人所感覺的獨立於意識之外的。

黑格爾說:“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實在,包括物質的存在和意識的存在,包括實體、屬性、關係的存在。

人的意識本身也是一種存在。人思維的、虛幻的東西也是一種意識的存在。虛擬世界是人的意識世界的外化(不是物化),本質上仍然是意識的存在。虛擬世界的載體---互聯網的硬件設備---是物質的存在。

哲學上的物質其實是針對絕對時空而言的,揭示的是物質的真正本質。

“物質是在絕對空間中佔有體積,具有質量、能量和信息,併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物質既不能被創生,又不能被消滅,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

現代物理學研究的則是相對時空中的物質,在相對空間佔有體積,具有質量的就是物質,在相對空間長時間靜止,甚至能被消滅或創生,因而有物質湮滅和質能轉換的說法。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

首先,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任何哲學派別都不能迴避且必須回答的問題。

紛繁複雜的世界包括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人們在處理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時,一方面要面對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身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就必然產生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

哲學在追問世界本原、探討人與世界的關係時,必須對這個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

其次,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

最後,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決定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意識和思維都指生物大腦的生物電場活動。二者的區別體現在意思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意識是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思維是基本的形式,有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同時意識和思維二者的出處不同及側重點不同。

意識可以反映已知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強調結果。意識是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應,也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

思維是可以超於已知的範圍,可以擴展到宇宙,強調過程。思維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瞭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籍。

最根本的一點,哲學的定義是會隨著哲學家的思考而延伸不同理解的。

哲學是對人的自我一種定位的工具,決定這一工具的標尺是“三元智慧”---“135”個人認知系統。

“135”個人認知系統的建立是基於綜合三大哲學基礎上的、科學的、包容的、系統的、新的哲學範式。


三元智慧


過年過節,大家見面很常見的話是,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恭賀心想事成,幸福快樂等等。無論是識字的,還是不識字的,都知道大家講的是什麼,這就要問一句話,人類的發展歷史,是先有語言,還是先有哲學,或者說,哲學沒出現之前,人類會說話嗎?只要瞭解歷史的人,或者是會動腦筋的人,都很快會得到答案,那就是,人類先有語言,後有哲學。人類互相交流,如果沒有存在,物質這些日常語言等用語,大家還能互相交流嗎?已經沒有能夠表達的用詞了,大家只能做啞巴了,所以,什麼存在,什麼物質之類的,在人類沒有哲學前,這些日用詞語已經有了,大家也知道這些日用詞是什麼。哲學出現後,這些日用詞會有什麼變化呢?變化一定是有的,比如沒有哲學前大家都知道白馬是白,這是理所當然的,哲學出現後,有人用哲學證明了白馬不是馬,這就出現了分岐,迷信哲學的人,在生活中又不會用到馬的人,就會認為大家說白馬是馬是錯誤的,經常使用白馬的人,無論迷信哲學的人怎麼說,他都會認定白馬是馬,這兩人對白馬的認知來源是不同的,一個人的認知來源是哲學,另一個人的認知來源是白馬,所謂的認知分岐,其實是認知來源不同而已。


龍一歐


這個問題很好。

哲學上的存在和物質什麼關係?思維和意識什麼關係?

一、首先,在這裡先著重亮明觀點,哲學上的物質與存在,絕對不是一回事,意思不能等同。那些說等同的要麼別有用心,要麼不懂裝懂。

我們要清楚,一般說的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問題。二者誰是第一性的問題是由此導出了劃分唯物與唯心兩流派,這樣看哲學的主要問題清晰明瞭。然而,有人說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問題也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二者是同一個意思。這種說法廣為流傳,但是這的的確確是混淆的說法,無根據的說法。

可以這樣說,物質與意識誰是第一性的的關係問題是辯證唯物哲學劃分哲學流派的方法。而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更多是古典哲學形而上學的思想。二者誰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方法。不是劃分唯物與唯心思想的方法。

廣義上的存在是一個混雜的概念,它既可以是客觀的存在,又可以是主觀的存在,物質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包括關係的存在等,所以存在的範疇要遠大於物質的範疇的。存在,不同的哲學家對其有不同的說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比較含混歧義。物質,相對比較明確,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物質的存在方式是運動。把存在與物質等同這是顯然錯誤的說法。到了黑格爾追究思維與存在關係的形而上學達到頂峰,把思維與存在辯證統一了起來,近現代的存在主義,比如叔本華、尼采、薩特,仍然是形而上學的範疇。因為,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從存在出發的哲學思想,是自我與自我意識的感知知性的哲學流派,存在的對立面是啥,不存在,或說虛無,那麼,只有通過自我知性感知到的才可謂存在,像黑格爾的追尋存在本身的本體論思想,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形而上學。近現代的存在主義運用現象學,現象是存在的顯現,只是摒棄了本體論的存在的理性的思辨,因而近現代存在主義的存在哲學也只能侷限於唯心主義範疇,但它的優點就是哲學生活化,比較注重研究人自身的生存、存在。

比如,薩特說,

“近代思想把存在物還原為一系列顯露存在物的顯象,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某些是哲學家們陷入困境的二元論,並且用現象的一元論來取代它們。”

薩特認為,現象的顯現並不像康德的現象返回到本體那樣返回到存在。薩特是否定了本體論的本體作為現象存在的依據。所以薩特有一句經典的話,“存在先於本質”。他認為整個現象顯現的無限系列本身就是存在的根據,現象本身為自己的存在所支持。這與黑格爾的不同,黑格爾是追尋到了精神實體作為思維與存在的先決條件。存在是思維異化的結果,二者辯證統一。但不論怎麼說,存在是什麼,是我可感知的對象,而我不可感知的對象就是非存在,歸根還是自我意識的範疇。當我感知到我存在的同時,難道不是我對自己本質的認識。可見,薩特也是自相矛盾的。

二、同樣,意識與思維也是不等同的。意識是相對物質來說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思維呢,按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而言,存在是思維不斷異化的產物,那這裡就把思維無限誇大了,即把存在也都囊括其中,但我們知道按辯證唯物哲學來看黑格爾是唯心主義,不承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的存在。而恰好反過來,辯證唯物哲學來看的話,思維可以分不同的思維類型,象形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這些更多可以看作是人大腦作用的過程,如果,把這個大腦作用的過程也都算作意識的主觀能動反作用的話,那麼,思維就都是意識的作用範疇而已。但,如果說,意識只是對物質的反映,這麼看,思維更多具有過程性運動性的意思,而意識更多是思維的結果的意思了,那麼,這樣看的話,思維與意識是一套整體的大腦作用,彼此是不同的,不是誰包含誰的問題,而是先後關係問題,先有思維的運動然後有意識能動的反映。但,不論怎麼說,綜之,思維與意識是不等同的。


質躍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所以需要在終極意義上回答,這樣的討論恐怕是枯燥乏味的,我儘量能用通俗語言,希望讀者可以讀下去。

哲學,以及一切人類的學問,說到底都是人的學問。

所謂“人的學問”,是指人類,用自己封閉的感知手段接收到事物信息後,再通過自己的先天邏輯格式,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並最終行成某種統一的系統。

之所以我要先強調這一點,是要大家理解物質、存在、意識、思維這些概念的本質屬性。比如常見的“客觀實在”的說法,認為物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能夠被人類意識所感知的。這是唯物主義最容易迷惑人的地方。對此,我喜歡用例子來說明。

樹葉是綠色的,這是所有人共同的認知,但現代科學理論認為,顏色只是人類對光這種能量的一種主觀分類。人類只能識別一定範圍內的光譜,為了通過區別物體反射的光譜,從而快速區別這些物體本身,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最終形成了不同顏色的區間判斷,達到區分各種物體,最終能夠生存的目的。也就是說,樹葉本身有沒有顏色,或者說,樹葉本身有沒有被人類規定為綠色的光譜釋放出來,人類永遠不知道,也不必知道,人類只需要通過樹葉本身反射光,認定樹葉是綠色就可以了,因為只需要如此,人類已經能夠生存於世。

現在大家可以理解客觀實在的含義了!我們人類所說的客觀實在,其實只是人類的主觀認定罷了,而這種必然的主觀認定才是客觀實在。只要是人,一定會認定樹葉是綠色的,絕不可能有其它顏色,哪怕你已經知道綠色不過是自己的主觀認定,可一旦你看樹葉,也依然會把它看做綠色,這才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我囉嗦了一大堆廢話,無非是想讓大家明白,人類言說的一切物質,都只是人類自己意識之中的而已,與那個假設的物體本身不是一回事。我說“假設的物體”,不是否定物體的存在性,而是說,物體本身沒有辦法被人類證明。我一說樹葉,就是那片看到的長在樹枝上、綠色的物體。可不論是我“看到與摸到”都只是我的感知結果而已,仍然不是“樹葉”本身。我的感知手段,只能把物體感知為我個人能夠感知的物體,但和物體本身卻一定是不同的。

換句話說,人類言說的世界,是人類自己“反應”成為的世界,那個假設存在的世界真實的樣貌,人類永遠也不知道。而且,假設的世界的真實狀態人類也不必知道,因為人類在自身反應的世界裡已經能夠生存了。從這個意義來說,人類一切的學問都只是人類的學問而已。

如果大家讀懂了上面的囉嗦廢話,就能明白存在和物質的關係了。人類言說的存在,都只是人類主觀認定的存在,與物質本身並不同一。

討論意識和思維之前,我想先要說明一點,我的討論基礎是進化論,沒有基礎的討論,或者脫離科學理論的討論,我不涉及,比如神的旨意。

人類早已經證明其它動物也是有意識的。羊吃草、狼吃羊,這肯定是各自意識的作用結果。我們人類常說的本能是一種意識,這是毫無疑問的,只不過為了生存所需,在進化過程中,動物會把複雜的認知過程壓縮為一個直觀反應,這個直觀反應被叫做本能。比如肚子餓→_→去找食物→_→看到食物→_→吃掉食物,這些對動物來說都是本能。

其實在感到“肚子餓”之前,身體內部還有極為複雜的過程,但進化會把極為複雜的評估是否需要進食的過程都壓縮為“肚子餓”這一個反應,這個反應叫做感性。感性也是感知方式之一,屬於意識的一種。

那麼植物呢?當我們說本能反應是一種意識後,立刻會有一個問題出現,感知是什麼?

植物一定是有感知的。一棵樹,樹葉不斷向上長,樹根不斷向下伸,它就是在感知到陽光、水與其它養分後做出的反應。那麼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感知和意識沒有本質區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說,感知也是一種意識。

那麼分子呢?原子呢?甚至再向前推的基本粒子呢?由於能力有限,我只舉一個例子吧。一個氫原子一旦感應到兩個氧原子,它們彼此會結合成一個水分子,從而相對穩定的存在。這個過程完全是自然而然地發生,那麼我們只能認定,感應也是意識的一種形式而已。

有個成語叫“殺雞儆猴”,很奇怪,為什麼不說“儆狗、儆豬、儆馬”,單單說“儆猴”呢?這說明,同樣是哺乳動物,由於智力水平不同,猴子已經有了很複雜的意識,甚至已經可以簡單思考到自己的身處環境和地位,可以從殺雞聯想到自己的危險,並做出服從人類命令的行為。毫無疑問,“聯想”已經不是本能反應,而是具有了簡單思維推理過程,但這依然是符合認知的方式。也就是說,思維也是意識的一種形式。

最後當然就是人類了。

人類有感應嗎?比如吸進的氧氣和血紅細胞結合。

人類有感知嗎?比如嬰兒睜開眼睛就能追隨光感。

人類有感性嗎?比如肚子餓。

人類有本能反應嗎?比如看到美女就會被吸引。

人類有理性思維嗎?這不用舉例。

現在我們可以說意識和思維的關係了。所謂意識就是精神,也就是感知能力而已,根據複雜程度不同,可以分為感應→_→感知→_→感性→_→本能意識→_→簡單理性思維→_→複雜精密邏輯理性思維。


何處是家鄉


觀點,記得恩格斯曾說過,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但我們簡單來講,可以說物質影響了思維,思維進一步影響你的意識,通過意識的改變,進一步影響物質,形成一個閉環結構。


是一個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對立

所有的物質存在,對人來講都具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但輸入到人腦當中,會形成你的形象意識,從而形成形象思維,但它存在的本身是屬於抽象思維的,因為我們人類並不能來解釋這個東西,為什麼存在?

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如何產生關係呢?就是說我們人類剛看到一個事物的存在,我們這裡腦海當中會形成一個形象思維,那我們判斷這個物體是大是小,這就是形象思維,但如果我們在腦海當中產生了這個事物如何使用?這種疑問的時候,我們腦海當中,就在潛意識形成了抽象思維,在這個思考問題的過程呢,就是我們的思維,而我們下一步做出的反應就是我們人類的意識。


我們把它簡潔化來講,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係,而在這其中有思維的存在。

因為思維的產生和發展需要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這樣的條件,沒有這些環境的存在是不可能產生出人類的思維的,所以說,人類的思維的產生和發展是需要一個很漫長的演變過程,也就是說,你的思維是依附於事物現象。

我們為什麼在一個恆等式當中,直接將意識和物質作為比較,就是因為物質和意識,他中間存在一個加工過程,而這個加工構成就是我們人類的思維,他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關係。


總結:思維不等同於一時,但思維決定意識。因為在思維的過程中,是你對外部客觀存在事物的一種加工過程,通過加工你對外部事物做出的反應就是所謂的意識。


遷移思維


存在包括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物質是客觀世界。思維是意識的基礎。意識是思維總結綜合的成就。主觀世界是反映客觀世界的整體。思維和意識是主觀世界的基礎和局部與部分。客觀世界是被反映的物質。反映與被反映等於是主觀世與客觀世界。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等於存在。客觀世界等於物質。主觀世界等於人的反映,思維,意識,判斷,判定,決定,決斷,決策,思想。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聯繫相統壹是真理。真理為人民服務是正確。


博學孫先生


哲學原理裡規定: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物質具有客觀存在的時空。存在是描述物質隨時間變化的一種狀態。存在和不存在是物質在空間裡的兩種形式。

意識的主體是物質,意識有多種表現形式,而思維就是尋找意識內容的一種路徑。

意識有如一篇論文,思維就是符合這篇論文的論題。




輝歌49


個人的理解,不代表權威觀點。哲學上物質是有形有相的東西,存在包括物質及意識及不存在的東西;思維是對物質存在的思索推理,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是物質存在的屬性。

仔細解釋起來,好像無法全面準確的表達,哲學是形而上學的一種純思維形式,靠個人的興趣與領悟。一旦解釋起來就是片面的,它以無數的形式存在,就像“樹”這個詞,本身就是抽象的,它包括了所有的樹,但又不是具體的哪棵樹。

燒腦的問題留給哲人研究吧,我們能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太清醒了就沒味道了,白白擠佔了我們對七情六慾的煙火享受。人生有缺,生活無力的人,都是哲人。


道成肉身


存在,指客觀事物的一種狀態。物質是客觀事物的一類,除了物質這種存在形式以外還有意識這種存在形式。即,物質是一種存在,意識也是一種存在。意識是人腦的一種能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能力,思維是這種能力的一種表現形式。意識的表現形式不僅是思維,還有感覺、情感和自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