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蝗虫灾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

体育快递员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再加上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为主的农业大国,因此,一旦发生蝗灾,就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严重影响。据史书记载,密密麻麻、漫天遍野的蝗虫袭来之时,只会留下草木凋零、庄稼全无的惨景。

蝗虫对中国农业所造成的极大威胁,早被列为了中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之一,不过,蝗虫并非毫无用处,虽说蝗虫是一种对庄稼危害极大的害虫,但是,蝗虫也是一种可以吃的食物。相信许多农村出身的人,小时候都干过逮蚂蚱烤蚂蚱吃的事儿。而且,只要有勇气吃就会发现,其实高蛋白的蝗虫吃起来味道相当不错。既然如此,古代发生蝗虫灾害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渡过难关?

炸蝗虫

蝗虫可以作为食物这事绝对不假,据资料显示,这种虫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55.8%,甚至要远高于平常食用的各种肉类;据营养专家实验结果得知,一盘炸蝗虫的蛋白质,甚至要比一盘煎牛排的蛋白质,高出3、4倍之多,它所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为9.78%,极易于人体吸收。

除此之外,蝗虫,含富有维生素ab、磷、铁等诸多矿物质,再加上蝗虫的肉质辛甘、性温,这也让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原来蝗虫的肉质如此优秀,这样一来,那些受到蝗虫灾害影响的百姓,不就可以通过捉捕蝗虫的方式,解决庄稼被破坏殆尽的问题吗?

蝗灾

既然蝗虫可以食用,还具有如此高的营养价值,那么,古代人在蝗灾发生时,为什么不吃蝗虫来渡过难关呢?

第一:古代人民受封建迷信影响很深,不少人将蝗虫视为“神虫”。当古代社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之时,人们便觉得是上苍动怒,才派出了蝗虫惩戒百姓。所以,当蝗虫灾害发生时,古代百姓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捕杀蝗虫,而是在田间给蝗虫磕头上香,给他们眼中的“神虫”上供。就是由于这种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蝗虫灾害对于当地农业的影响。百姓连蝗虫都不会捕杀,更别提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了。

蝗虫

第二:蝗虫过处,往往寸草不留,它们群聚迁飞上百公里,这给捕杀蝗虫造成了极大困难。据文献史料记载,蝗虫灾害发生时“京师飞蝗蔽天”、“掩日”,要知道那可是成千上万只虫子,当它们密密麻麻在百姓头顶飞过之时,由于数量非常庞大,只会让人们产生恐惧心理。

敢于捕杀蝗虫之人本就不多,再加上飞行的蝗虫过境速度很快,缺乏足够工具和足够时间的捕蝗之人,也很难捕捉足够度过灾荒年的蝗虫。蝗灾发生让农作物减产乃至绝收之时,不敢或者是不愿吃蝗虫的人们,只能够忍饥挨饿、背井离乡,甚至活生生的饿死。而敢吃的人,由于很难捕捉足够的蝗虫,杯水车薪的蝗虫,自然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颗粒无收的境地。

毁坏庄稼的蝗虫

第三:蝗虫所造成的灾害并不是一时性的,它们所摧毁的是农民至少一年来的心血。其实中国古代某些地区确实有吃蝗虫的习惯,但是,这种虫子总有被吃完的一天,而蝗虫给老百姓所带去的灾难,是毁了他们整整一年的口粮。

蝗虫一旦形成规模,往往能将数百里范围内的庄稼啃食一空,受灾的人将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如此庞大的地域,如此规模的受灾人口,即使全部将蝗虫捕捉一空,也远远无法满足如此庞大数量的一年口粮。仅仅依靠吃蝗虫这种办法,根本不可能度过饥荒之年。


鸢飞九天2018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没有见过蝗灾,不知道什么是蝗灾.我爷爷是农民亲历过蝗灾,我在非洲援建的时候也听它们讲过蝗灾.我们看见有炸蚂蚱🦗小吃,以为抓蚂蚱🦗吃也不错!实际上,蝗灾中的蚂蚱🦗不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遇见的蚂蚱!蝗灾时候的蝗虫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全身会变色可以迅速吃掉多倍于自己身体的粮食,叶杆全都不剩!连续狂吃不休息!日夜兼程!小规模的蝗灾可以治理,蝗虫一旦聚集成了规模根本没办法治理,遮天蔽日,连太阳光线都会被遮蔽住,往往一两个小时一整片田就什么都不剩了!连麦秆都没了!连牛马的草料都剩不下!它们一旦吃完,就会迅速飞走了十分二十分就会飞走!再寻不到!在非洲蝗虫一天能行进400公里!根本等不到你抓来烤串就都飞走了!




大铁锹抠牙缝儿


我上的生物课里,蝗虫是叫东亚大飞蝗,这东西好吃,我吃过,做这东西吃的地方,管这东西叫“跳菜”收好庄稼的田里,总有人拿个竹制的大圈,套上塑料薄膜做的大袋子,打点眼,在田里跑来跑去,然后袋子里面就能倒出好多跳菜,用开水烫死,煮一开,捞出来晾晒干了,就是跳菜,油炸最香,烤吃也不错,以前缺油时候干炒也挺香的,好吃着呢。



但是古代蝗灾时候为什么不吃着个呢?肯定吃,不会不吃的,咱们国家只要能进嘴的东西,自古就没落好的,古代不知道,我小时后在乡下,小伙伴们抓点知了蚂蚱烤着吃那是常事。说古代蝗灾后,不吃蝗虫,我是不信的,但我认为没什么用,我们常见的那种蛇皮袋,装米得四五十斤,卖跳菜的也拿那种袋子装着跳菜卖,一袋子才十几斤,就是说这东西吃着玩,当菜吃都可以,当粮食吃。

恐怕蝗灾时能抓到的蝗虫,不够填补粮食损失,本来古代田里那点粮食收成,地主家都得半年干半年稀,蝗灾粮食都泡汤了,抓的蝗虫最多能填补小半,所以最后还得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农民是最实际的,要是吃蝗虫能顶上粮食,能比粮食稍多一点,就该种粮养蝗虫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蝗灾的危害有多恐怖,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我亲身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湖南爆发松毛虫灾害,半个月不到,整座整座山上树的叶子,全被松毛虫吃得干干净净,后来动用军用飞机洒农药,才防治住。

蝗虫有翅膀,能飞,比松毛虫的危害更多,防冶也更困难。

古代发生蝗灾,就如同近代发生瘟疫一样,是天灾,不可抵抗的。


对于没有对抗手段的自然灾害,怎么去度过难关。

唯一的办法,就是受灾,总结,再受灾、再总结,最后得出一套预测蝗虫灾害是否会发生的经验,为来年的减灾,赈灾做准备。


瞎忙的胖子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蝗虫?这好东西啊,滚油里面这么一抄抄,咬起来嘎嘣脆,吃起来鸡肉味,整点孜然,来二两的闷倒驴,就一个字美!

过去咱不明白,现在咱知道,专家告诉咱,就这东西营养价值极高,啥蛋白质的,啥维生素ABCD的,啥微量元素钙铁锌硒的。

为嘛价值高呢?您瞅瞅蝗虫那两大长腿,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长就不说了还特别的有劲,抓手里边就能感受到这这脚后跟踹你的力度,这要是没啥营养,能有这么大劲?所以专家的话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乐意了:“这说的是啥呀?跑偏了吧!二两闷倒驴糊心口上了吧?”

啊!俺就是一老百姓,就是按照老百姓的一般看法瞅着事,您让俺按照专家给你整张列表,啥这占10%,那占20%啥的,咱也不明白,所以不能给您这么说,只能按照俺自己的感觉说这事。

好了,咱接着说。

这东西好是好,那么咱瞅历史的时候,总是能看见每朝每代都有蝗灾的发生。

那么大家伙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它吃咱的粮食,那么咱咋就不能把他吃了当口粮呢?

毕竟这玩意,不管是有没有营养,有一点可以相信这东西能吃。

咋说呢?搁过去,老古人对解释不了的现象,总是用一种膜拜的心思来瞅。

那么蝗灾这玩意,头一年没有,这第二年就出来,而且数量极大,这就仿佛是突然之间给变出来的。这么多东西那来的?

他们解释不了,这就有了惶恐。

再加上这东西过境,一两天的功夫就能让这地皮上寸草不生,就这种能力不是人脑能想出来的。

所以这蝗虫在古人的眼里就被瞅成了神灵,之所以发生了蝗灾,这是老天爷的惩罚,惩罚这人类做的某些个事做的不对。

古人既然有了这种想法,那么蝗虫来的时候,也只是架起香案,乞求老天爷的饶恕,眼睁睁的瞅着自己种出的庄稼变成了祭品。

那么这蝗虫直到遇到了一个咱大华夏历史上有名的皇帝——李世民,这事才有了一个结论,这蝗虫能吃,大家伙敞开肚子使劲的整。

打这里起,这蝗虫才进入了咱大华夏的菜单。

那么这事是咋回事呢?

话说,贞观二年的时候,这长安就发生了大旱,这蝗虫你别说农田了,这城里边,天天起来,拿大扫把也能扫出个几簸箕的蝗虫。

唐太宗李世民也为这事发愁,他这就进入园子里瞅这粮食,看看这损失达到了几层。

李世民这越瞅越生气,这帮子混蛋玩意,扒在禾苗上,这顿啃,“咔哧咔哧”的这都能听到啃叶子的声响。这叶子转眼就整一缺口上去了。

李世民顺手就抓了几只,抓起来一瞅,这蝗虫还表示不服,嘴巴里还吐着绿水,那大长腿还使劲的蹬你。

就这么个长相及其丑陋的东西,把老百姓一年的辛苦给化成了飞灰。

李世民当然生气:“老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的看护,你到好,三不两口的就把老百姓的口粮给吃的一点不剩。如果你认为是老百姓有罪,那么这罪,朕背了,有啥损招,你冲俺来!”

说着李世民就要把这蝗虫往嘴里边塞,要生嚼了它。

“俺了个去!”周围的大臣一瞅,这顿劝:“别吃了,生病!”

“既然他是来惩罚人的,那么要惩罚就惩罚俺一个人就好了,放过老百姓!”大家伙也知道李世民这就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主,压根就拦不住。

顺手就给生吃了。

大家伙一瞅皇帝都吃了,咱也不能不吃,一帮子人这顿嚼咕。这嚼咕完了之后,发现啥事没有。

打这起,这蝗虫的地位可就一落千丈,直接就进入了咱大华夏的菜单里了。

这有晒干了磨成粉揉到面里边吃的,这有直接生吃的,这有撸成串烤着吃的,家里边有俩钱的,下油锅里炸着吃的。这不后来越吃,这花样就越多了起来。

当然这事,也只能让老百姓解除了对蝗虫的恐惧,可以下死手对这蝗虫进行剿灭。毕竟搁过去,老百姓压根就不敢对这蝗虫下死手,只能眼睁睁的瞅着把庄稼毁灭掉。

但您要指望通过吃把蝗虫吃干净了,这有点不现实。毕竟这蝗虫实在是太多了,你抓到的那点子对上漏网的那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他只是起到了把蝗虫从神坛上推下去的一个作用。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古人也吃蝗虫,只是因为飞蝗捕捉难度大,迷信,不好吃等原因,吃的不多。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德宗兴元元年和贞元元年(连续两年),关中地区都爆发了严重的蝗灾,老百姓饿的没吃的,最后都靠吃蝗虫顶着了大灾。

“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去飏足翅而食之。”——《旧唐书·五行》

贞元元年夏四月······关中饥民蒸蝗虫而食之。”——《旧唐书·德宗本纪》

而且,不仅百姓吃蝗虫,皇帝也会在蝗灾来临后,带头吃蝗虫,以示灭灾的决心。比如唐太宗和唐玄宗就吃过蝗虫,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百姓,蝗虫是可以吃的。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贞观政要》



另外,不仅是中国古代,古代欧洲、中东人如果碰上了蝗灾、旱灾,也会吃蝗虫。

比如1915年,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爆发蝗灾,大批的蝗虫从外高加索方向直接飞入这几个地区。

一时间,蝗虫是铺天盖地,遮天蔽日,数目简直无法估计。待蝗虫狼吞虎咽地吃掉它们路过的植物后,三地的庄稼完全灭绝了。最后不仅穆斯林开始吃蝗虫充饥,就连对食物要求极为严苛的犹太教徒也开始捏着鼻子吃蝗虫。毕竟不吃就会饿死。(目前蝗虫在以色列已经是合法食物了)


由此可见,吃蝗虫在古代不是新鲜事,不仅古代中国人吃,中东、欧洲人也会吃,毕竟饿极了,人吃人都不稀奇,更何况蝗虫?

至于说为什么我们现代人会有古人不吃蝗虫的印象,这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

首先,如果爆发了蝗灾,那么地里的粮食就会绝收,农民一年都没吃的,而仅靠捕蝗虫补充营养,是绝对不够吃的。

蝗灾的蝗虫与一般的蝗虫不同,是飞蝗,也就是会飞的蝗虫。这种蝗虫来的快,去的速度也快,靠人力捕捉非常难。通常来说,蝗虫吃一百斤的粮食,古人靠人力能抓十斤蝗虫就很不错了。这么一点点份量,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说,是根本不够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的蝗灾之年,都会有那么多人饿死的主要原因。


第二,迷信。

虽然蝗虫可以吃,但古人还是迷信,认为蝗虫是神派来,不能随意捕杀,必须虔诚祭祀蝗神才能消除蝗灾。而这种迷信就导致了蝗虫泛滥的时候,老百姓不敢抓蝗虫。等到蝗虫飞走以后,再想吃蝗虫充饥时,又抓不到蝗虫了。

比如《新唐书·姚崇传》中就有此类记载。

当时,山东大旱,蝗灾铺天盖地,老百姓看见蝗虫都不敢捕捉,也不敢杀,

“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新唐书·姚崇传》

身为宰相的姚崇收到奏报后,气的要死,就命令基层官员督促百姓灭蝗。可是基层官员也迷信,也不敢灭蝗。

最后,还是姚崇说动了唐玄宗,(当时唐玄宗还很圣明,不昏庸),让唐玄宗食蝗,给全天下做表率,玄宗照办,并且派出御史督办捕蝗一事,督促各地灭蝗,这才平息了当年的那场蝗灾。(即便玄宗下令,朝廷内部还是有人有意见,认为不该捕蝗,这件事情在当时吵了很久)


另外,蝗虫不好吃,也是古代人一般不吃蝗虫的原因。这一点不需要多解释,好吃的东西在中国,通常会被吃成保护动物。而不好吃的玩意,比如清道夫,通常会泛滥成灾。

总的来说,古代人遇见蝗灾时,通常会先祈求老天爷保护,错过了灭蝗的最佳时机,而蝗虫不好吃,也导致古人能不吃就不吃。等到完全没东西吃时,又会遇见没多少蝗虫可捕捉了的尴尬情况。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对古人吃蝗虫记载不多的几个原因。


Mer86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缺乏智商了。

堪称“何不食肉糜”的另一版本。

灾荒来临,人们可是连观音土这种吃多了会死的东西都敢吃,怎么会不吃蝗虫呢?

但问题在于,蝗灾时的蝗虫可不是养殖大棚里等你抓的食物,它们飞行的速度极快,根本没人能抓到。

蝗虫确实是有营养的高蛋白食物。

但你想吃的前提条件是,能够抓到蝗虫。在蝗灾发生时,大量的蝗虫漫天飞舞而过。

蝗灾就如黑云压境,蝗虫们啃食庄稼,瞬间所有粮食都被吃光了。


因此,在闹蝗灾的时候,成群结队的蝗虫高速飞过,你根本抓不到。

对于灾荒的人们而言,不是不想吃蝗虫,而是根本吃不到。

事实上,直到现代社会,蝗灾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2010年澳大利亚就爆发了蝗灾,直接损失了价值20亿的百万亩农作物。

澳大利亚的农业不发达吗?科技不发达吗?结果,发达国家对于蝗灾也是束手无策,根本抓不到蝗虫,只能任其啃食。


因此,普通的农民又怎么可能抓到蝗虫呢?

在现代社会,人们吃蝗虫,那是因为有相应的养殖技术。蝗虫是养在农业基地的大棚里,所以任君抓捕。

总而言之,灾民不吃蝗虫只是因为抓不到而已。


HuiNanHistory


人要是饿急眼了,什么东西都敢吃,何况是蝗虫?

很多人都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理解历史,说严重了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心态。比如蝗灾问题,老百姓真的不吃蝗虫吗?

《元史·五行志》记载,至正十九年(1359年),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境内多县爆发蝗灾,“……皆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磬,则人相食……”

这个记载告诉我们,遇到大灾之年,饥民确实是吃蝗虫的。不仅吃,而且还晒干储存起来当口粮,不过吃不了多久就没了,只好再次“人相食”。

唐贞观元年的时候,也是多地大蝗灾,“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至于说那个最著名的故事,唐太宗痛恨蝗虫造成饥荒,直接抓几只生吞了,也证明吃蝗虫没那么多忌讳。


可能正因为如此,有人就想了:既然可以吃蝗虫,为什么还会饿死这么多人?

第一个原因,就是吃蝗虫远远不如吃粮食。

很多喜欢看“荒野生存”类节目的人,最大的乐趣可能就是挑战者们怎么吃的问题。比如各种虫子,就是主要选择之一。但是,虫子能提供的能量有限,一点点根本吃不饱。当然,有人会说炸蝗虫的热量很高的嘛,而且还是下酒好菜。关键是,古代油盐都非常珍贵,炸蝗虫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

其次,蝗虫远远不够吃。

蝗灾最猖獗的时候,一般是夏秋时节,粮食成熟之时。《除蝗疏》中记载:“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也就是说,蝗虫从“粟米”小的体型,到可以飞的成虫体型,根本用不了几天。所以人们难以防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遮天蔽日的蝗虫吃光庄稼。

而蝗虫啃食庄稼的速度极快,用不了两天就能把一个村子附近的田地啃干净,然后就迅速飞走,寻找下一个目标。农民就算一刻不停的捕捉蝗虫,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储存够一年食用的。

且不说饥民没有力气捕捉蝗虫,就算不考虑耗费的能量,能捉到的也有限,吃不了多久的。


第三,灾荒之年,天灾往往是“组团”来的。

若是研究蝗灾的话,会发现它总是伴随着旱灾一起来的。大旱之年,农民家中存粮本来就少,再遇到蝗虫的话,基本上就断了来年有收获的希望。所以,就算是吃蝗虫能挺过一年,第二年呢?因为旱灾没有收成,一样会被饿死。

更为关键的是,蝗灾的主要发生地,是在黄河下游地区,比如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是蝗灾高发区。这些地区的特点是什么?人口密度高。在这些地区,大量的人口只能依靠地里的粮食生存。大的干旱不仅会有蝗灾相伴,而且还会产生瘟疫,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就算不饿死,也会病死。

所以,饥民饿极了是吃蝗虫的,但是这东西不好抓,也不够吃。如果来年的种子没着落,人还是会被饿死的。另外,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都不知道饿几天是什么感受了,连走路都费劲,哪有力气去抓足够吃的蝗虫?


七追风


蝗虫肯定是要吃的,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啊。

很简单,那是因为,树皮比蝗虫更容易获得啊。不用消耗太多的能量就能获得食物,然而遗憾的是,树皮也没有什么能量啊。

捕捉蝗虫其实是需要工具和技术,以及花费体力的,因为这些东西并不会坐以待毙啊,就算蝗虫多的时候,蝗虫也是会蹦的啊。我还记得有一年出野外,在一个山坳里碰上大发生的蝗虫。三个人用捕虫网(实验用具)折腾了两个小时,抓了一大可乐桶。这么低的生产效率根本就填不饱肚子啊。

虽然蝗虫看起来不小,但是真正的可食用部分并不多,大部分就是外骨骼撑起来的架子。里面的蛋白质并不很多,脂肪就更没有了。所以吃蝗虫被认为是现代人的健康食品,但是对古代的灾民来说,根本就不足以填饱肚子。

蝗虫还会大规模迁徙,比如东亚飞蝗,这片地啃光了,很快就到下一片地去了,但是人没办法这样跟着迁徙啊。

不是说不吃蝗虫,而是把所有可以得到的都吃了之后,还是只能吃树皮了。


植物人史军


蝗虫,又叫蚂蚱!

是绝佳的烹饪材料,可煎、可炸,可蒸、可炒;肉质松软,鲜嫩润滑,其口感如虾蟹,回味无穷。

蝗虫是高营养的美食,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包括钙、铁、锌等各种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乃是居家旅行,接亲访友之必备佳肴。

在中国北方的烧烤摊儿上,炸蚂蚱乃是比小龙虾更受欢迎的地道美食;在泰国,东亚飞蝗制作的“油炸飞虾”乃是当地特色。

总而言之,在东亚,蝗虫就是食材!

但是,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蝗虫是不能吃的!在古人眼中,蝗虫是神灵,蝗灾是天灾,是老天爷派下来惩罚他们的,吃不得、也赶不得,只能看着自己的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沦为“祭品”。

面对蝗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祭拜神灵,跪求老天爷。

蝗虫由是无法无天,肆意洗劫庄稼,所过之处,颗粒无收,百姓们饿殍遍地。

直到他们遇到一个叫李世民的人!

没错就是唐太宗,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史所载吃蝗虫的人,而且还是生吃。

话说在贞观二年,长安逢大旱,在北方逢旱必起蝗,所以旱灾也是蝗灾。唐太宗巡视灾情,顺手就抓了几只蝗虫。为了摒除百姓对于蝗虫的神灵恐惧,他一口就其生吞了。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唐太宗吃蝗虫之后,蝗虫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人们纷纷开始对蝗虫动手,由是开启了对蝗虫的一场美食盛宴。

当然了,这仅仅是燃起了老百姓们对抗蝗灾的希望,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解决蝗灾。

蝗虫依然是农民的天敌,治理蝗灾,也不是撸几串儿蚂蚱就能解决的!

首先前面咱们讲过,逢旱必起蝗,有蝗灾的地方原本就收成不行,到处闹饥荒,逃难的逃难,造反的造反。老百姓们很难组织起有力的抵抗。

然后是蝗虫不易捕捉,每当蝗灾起时,往往都是铺天盖地压过来,没等你抓几只蚂蚱,他们已经完成了觅食,很难阻止他们糟蹋庄稼。

最后是蝗虫不管饱啊,如果说庄稼没了,咱可以吃蝗虫。但是时间有限,你根本抓不了多少。也就能当个零食吃一下,起不到当粮食过日子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在我国的历史上,即使唐朝之后已经开始来大规模治蝗,但是收效甚微。蝗灾一起,必然饿殍遍地,百姓流离失所。

最著名的就是明末了,天启、崇祯年间陕西、河南一带的蝗灾,引发了大面积的饥荒。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汉南续郡志》)

没有粮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纷纷起来造反,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