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人去超市不会讨价还价,而和路边摆地摊的人斤斤计较?

用户59300653798


谁买东西,谁都想少花钱,这是人的本性。超市商品都是明码实价,你想讲价也讲不了,但质量是信得过的,价格比小型零售店还便宜,百姓大都愿意去购物。路边叫卖的商品在价格上一般比较随意,你不讲价就容易多花钱,质量不能得到很好地保障。当然了,地摊上的地产农产品价格,比如蔬菜、水果、杂粮等的价格,还是便宜的。


利眼看社会


超市的商品虽然不能讨价还价但是可以打折,一般到超市快闭店的前一个小时好多食品开始打折处理,这个时候你可以给打标签的工作人员讨价还价,有可能给你打个最大的折扣。不管打多大折扣收银员是不管的,还是按照实时的标签结账,其实这样也就相当于讨价还价了。

路边摊不同,路边摊是一个人经营,价格和结算收钱一个人说了算,能不能给你打折或者抹零有很大的自主权,一个人就可以说了算,所以讨价还价可以使用,商家感觉不亏就可以卖给你,你觉得合适就可以买走,双赢的局面。






邯郸阿宝


你好:

超市和地摊最大的区别在哪里,道理我们其实都懂,超市卖的商品质量不见得就一定比地摊上更好,这样的特征以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尤为明显。可是显然,我们对于同样质量的产品,即使地摊上的价格更低,我们却仍然对超市的产品保持着较高的认可度。或许这就是人类表现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视金钱如粪土”的“贱气”:“虽然它贵,可我就是愿意买,不服打我呀~。”

曾经在菜市场看见一个大妈,对着地摊上大爷的两根黄瓜品头论足了20分钟,随后恨铁不成钢地把那两根被她捂热乎的、软踏踏的黄瓜不屑一顾地丢回了大爷的摊位里,然后痛心疾首地感慨:“哎呀呀,好像还不如超市呢!”大爷的脸色瞬间和他那两根可怜的黄瓜一个色儿了。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泯灭天性“的状况出现呢?

当我们逛超市的时候,会看到那些精贵的蔬菜被包裹在泡沫网里,那些低贱的蔬菜也在光线的照耀下发出幽幽的绿光。每一件商品下面都会用同样的字体标明价格,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身着同样的服饰为你服务。无论身处超市的哪一个角落,你都会觉得有一束光无时无刻地不在跟随着你,不禁有点毛骨悚然。等你停下来终于鼓起勇气看看这光芒的来源,发现这是一个微笑的服务人员,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牙。

这样一种标准化运作模式,会让我们对超市经营的高昂固定成本产生认可,于是便情不自禁地认同了这样的收费模式。

然而对于小商贩我们则完全处于另一种情感状态。甭管是贵的还是便宜的蔬菜,都摊在一张沾满尘土的麻布上,别说幽幽的绿光了,没看见从哪爬出一只幽幽的青虫都算是大吉大利了。而菜农们大多操着各异的方言,手握一杆称,似乎你要是看了不买就能一秤砣敲死你似的。这样随意的经营方式让人直接产生的便是对他们固定成本的怀疑,于是便觉得自己花的钱不值当,便开始了“分毛必争“的讨价还价。

 


山西张二


超市是正规军,摆地摊是游击队;正规军就有标准的质量和价格体系,而且很多都是股份制标准化管理,需要录入电脑,价格不存在浮动,除非超市的经理会对质量有问题或者因为水果存储时间常来进行降价经营性管理。否则不可能会随意或随机操作。另外超市管理需要系统性管理,一些促销打折的商品已经录入系统,经过电脑高效运算,随意降价不具备操控性。地摊大多都是个人经营没有严格的管理系统,商贩的经营比较灵活,价格不透明,存在经营性和隐性成本低等特点所以操控性比较灵活


福貅VICU


为什么一些人去超市不会讨价还价,而和路边摆地摊的人斤斤计较?

超市是明码标价,不能讨价还价。但经常会搞些商品促销活动。如果人们进超市购物还讨价还价,一定会当成笑话。路边地摊菜市,价格都不统一,有的喊得高,有的叫得低。人们也形成了讨价还价的习惯。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确实贫困,菜买得便宜一点,就是减轻一些经济压力。所以争取到一角钱就一角钱,争取到一分钱就一分钱。另一种人则家里富得流油,那些富婆买菜仍会斤斤计较,她们讨价还价买到了便宜菜,心里就会高兴,证明自己不会被别人算计,反而别人会被自己算计。如果菜买吃亏了。她们心里会不平衡,感到自己没面子。尽管她们完全不在乎这点钱。


钟奋生


问题是去超市跟谁讨价还价去呀?找超市经理吗?他也拿不了事,找超市老板?人家有空见你吗?超市的所有商品都已经表明价格,接受的了就买,接受不了就不买,没有人强迫你!路边摊没有表明价格,摊主就是老板,你可以和他直接面谈,他可以决定要不要降价或者不买!


默默木子欣


超市没有砍价的余地,都是明码标价。

超市卖的商品质量不见的就一定比地摊上更好,尤其水果蔬菜。但大多数人还是更认可超市的产品。

这就是认可度问题,超市有租金,有统一进货渠道,有工作人员微笑为你服务,地摊上菜农们只需手握一杆秤,固定成本相对较少,于是人们便觉得自己花的钱不值当,开始分毛必争。


小小的誓言


不同的场景和习惯是长时间形成的。超市的场景大家都感觉规范,所有商品明码标价,结账时你也没有发现有人讨价还价。街头摆摊都是个体户,为了卖东西你就是不讲价,他们也会为了促销自发降价,街头一对一,讲价氛围浓厚,你大家不自觉的就会讨价还价,不光是买东西,还有一种传统一种满足感。同样是街头摆摊的东西换个场景放到超市家乐福同样人们也不会再讲价。



天黑请闭眼2019


首先,超市的价格都是明码标价,既然你进入超市买东西就证明你认同超市的价格,也就不会打价。

其次,在外面小摊上买东西,对于价格你不是很认同,就算是认同了价格,最后,付钱时还是希望能便宜点是一点,有点沾小便宜的意思。

再次,因为超市里人们都不打价,大众的从众心理。


果实累累


这就是场所不同的原因,人是环境动物,随环境改变。环境决定消费群体,比如我们去了大型商场,整个商场的环境干净整洁,那我们会乱丢垃圾吗,当然不会了,只会随和环境到处找垃圾桶,个人素质和修养也提高了。那如果去了低档环境购物,到处都是脏乱差,手上正好有垃圾也就随地扔了,这个时候人就没有了自律性。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就好比家庭里,所有人都看书学习,孩子他自己也觉得玩的没意思,也要凑过来一起学习。当然,自律性强的人去那里都会一样好,这也是因人而异。

回到主题,超市明码标价,想便宜都找不到人,市场就不一样了,都是个体老板,价格都能做了主,能便宜就便宜,贫民百姓这种便宜心里那是天性,当然大款可能除外因为不差钱。

最后总结就是环境决定的,是人适应环境,不是环境适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