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患者該如何進行隨訪檢查?

Right^岸


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的主要類型,約佔到85%左右,主要包括肺腺癌、肺鱗癌兩類,早期是以手術治療為主,ⅠA期術後不需要輔助化療,5年生存率在90%以上,ⅠB期術後有高危因素的病人考慮輔助化療,5年生存率也不錯。術後除了規範化治療、運動鍛鍊、營養支持等措施減少復發,還需要定期複查、監測腫瘤復發跡象,以便早一點採取應對措施。



術後複查最好見到主診醫生,因為他們清楚具體情況,會做一些臨床檢查,比如鎖骨上有沒有腫大的淋巴結,肺部呼吸音什麼情況,腹腔會不會有積液。還有些蛛絲馬跡,病人可能認為沒什麼,醫生也許不會這麼認為,通過線索排除異常。

輔助檢查是複查的主要內容,血、尿、糞三大常規檢查;腫瘤標記物如癌胚抗原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細胞角蛋白CY211、鱗狀細胞抗原SCC以及一些糖類抗原,腫瘤標記物持續增高、突然增高都應引起重視;胸部CT需要拍一下,看看肺窗有沒有新的結節?肺癌易發生骨轉移,尤其肺腺癌,骨核素掃描是骨轉移首選的檢查方法;腦是肺癌又一容易轉移部位,CT或磁共振,以增強磁共振最為精準;還有肝臟、腎上腺也是要重點檢查部位,腹部超聲、或CT;PET-CT由於太貴,輕易不上場,在難以判別時考慮使用。

早期肺癌術後沒有症狀、或者症狀平穩,推薦術後1-2年,每半年1次,3年以上1年1次,如果新的症狀發生就得追查原因。在複查的過程中,病人的身體狀態、心理狀態也都應注意,比如有些人焦慮、擔心復發,複查沒問題也安心了,複查不是一定要發現問題麼。科學抗癌,關愛生命!我是 ,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