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時排查7000人 流動場景下定位體溫異常者

2小时排查7000人 流动场景下定位体温异常者

本報記者 謝 嵐

“您有沒有接觸過從武漢回來的親朋好友?”

“基於您的情況,建議您在家隔離一段時間,做好防護。”

最近你或許已接到此類問詢電話,但可能沒聽出來,電話的那頭並非社區工作人員,而是機器人。

這是一場特殊的戰爭,而人工智能已成為一支特殊的尖兵隊伍,不怕危險,不知疲倦,正全面加入抗擊新冠肺炎的第一線。

2月4日,工信部發布《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 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倡議進一步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組織科研和生產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撐疫情防控的相關產品攻關和應用作為優先工作。

據《證券日報》記者瞭解,疫情發生後,不少人工智能企業第一時間行動起來,而隨著工信部發出倡議書,更多企業“秒響應”,圍繞各類防疫控疫場景推出針對性解決方案。

“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科技創新力量,正在賦能抗‘疫’攻堅戰。”山西數據經濟產融研究院專家王志鵬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新經濟產業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來看,中國經濟產業轉型升級這條路走對了。疫情過後,這些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接納度將提高,有望向各行各業延伸。

AI測溫系統築返城復工防線

隨著返城復工日子的到來,從機場、高鐵、地鐵再到辦公樓,人員集中流動不可避免。面對這一控疫防疫關鍵戰場,視覺AI企業紛紛推出AI測溫系統,通過“無接觸感應”“高效率通行”“高溫智能預警”等功能,構築起了第一道防線。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這些企業的解決方案和系統,基本都可非接觸遠距離測溫,發現疑似發熱人員立即自動報警,測溫精度可達±0.3℃;每秒能支持15人左右同時檢測,人臉識別精度高,在口罩和帽子遮擋的情況下,也能快速篩查通行人群。

曠視科技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經過春節期間調集近百人研發團隊全力奮戰,目前公司的AI測溫系統已正式上線,並在(北京)海淀政務大廳和海淀區部分地鐵站展開試點應用。

商湯科技向本報記者表示,公司推出的“AI智慧防疫解決方案”可根據場景等級不同,提供不同測溫測量形式,應用於樓宇、學校、酒店、園區出入口等,同時還可滿足門禁識別和考勤需求。

雲從科技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公司與紅外熱成像技術企業高德紅外聯合研發的AI紅外無感測溫系統已在武漢等多地高鐵站、汽車站、機場、醫院等交通樞紐與公共場所正式“服役”。

“正式上班前,我們的產品部、研究院都開始了疫情相關的產品研發工作,快速完成產品落地。”澎思科技人士亦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澎思智能無感人體測溫系統已經在北京、江蘇、山西等部分市、區試用,主要應用在火車站、地鐵、醫院、社區和政府機關、企業辦公等場景中。”

防控機器人成排查利器

在視覺AI“張大眼睛”之時,語音AI正日以繼夜地撥打排查電話。

基層街道社區的健康情況追蹤和流動情況排查,是當前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環。但很多街道社區範圍廣、人員多、情況雜,社區工作人員通過電話或走訪,任務繁重又危險,難以快速完成。

針對這一戰“疫”痛點,多家語音AI企業宣佈為抗疫一線的各級政府、醫療機構、公益組織等提供專門的疫情防控機器人或智能全客服系統。

雲知聲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疫情防控機器人已於2月4日在上海徐彙區虹梅街道率先上線,徐彙區預計將很快全面使用。此外還在福建泉州安溪縣、三明尤溪縣等多地上線。

拿虹梅街道來說,轄內有數萬居民及超4000家企業,每天至少需完成上千個電話的人員排查與信息採集量。而通過疫情防控機器人,可實現整體自動快捷呼出、全程錄音備查、自動高精確度轉寫以及自動彙總電話撥打報告,對重點防控對象還可實現自動標記,效率較人工提升數百倍。

“1月27日項目啟動後,僅用36個小時,我們的‘疫情防控機器人’就完成各項研發工作,並正式上線打出了第一通電話,截至目前,已為江蘇、山東、重慶、湖北、北京等多地提供服務,並源源不斷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服務需求。”思必馳人士告訴記者。

據思必馳人士介紹,蘇州工業園區東韻社區是思必馳疫情防控機器人服務的首個基層單位,轄區內約有居民7000餘人,僅用2個多小時,社區就拿到了機器人外呼情況的詳細報告。報告記錄了每個號碼的接聽情況,並將“有武漢接觸史”和“有發熱症狀”的人員特殊標註。截至2月7日,思必馳疫情防控機器人在全部上線地區累計完成互動式訪談通話近50萬通,通知宣貫類通話近100萬通。

智齒科技人士亦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其智能全客服系統產品模塊都已匹配到抗疫前線的各種場景中,如為吉林松原市政府提供智能外呼項目,支持下轄60萬人口的疫情回訪和通知。“此外,針對教育、電商等在疫情期間衍生更多需求場景的行業,我們還制定了整體解決方案和支持政策。”

AI“醫生”多管齊下

在戰“疫”最前線,疑似患者的快速篩查、精確診斷以及藥物研發仍是挑戰,而人工智能同樣正在其中發揮巨大作用,成為生命的直接拯救者。

醫療AI企業深睿醫療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公司目前已向武漢市第九醫院捐贈肺部疾病智能解決方案(新冠肺炎增強版)系統及整套設備,並陸續展開對全國400多家合作醫院的升級工作。據悉,該系統在原有全肺AI輔助診斷系統基礎上,對新冠肺炎的篩查功能進行了專門強化,可幫助新冠肺炎的早期影像進行大規模病例篩查,檢出率高,有助於及時發現潛在病人。

另一家醫療AI企業左手醫生,面向大眾推出了通過手機就能進行的肺炎篩查、預問診和居家隔離指導三款產品。

“當用戶出現發熱、咳嗽、乏力、腹瀉等疑似症狀時,可先使用肺炎篩查功能進行判斷,它會模擬醫生問診過程,最後給出相關結論以及診療建議和居家指導,避免患者盲目就醫,最大程度上減少交叉感染。該產品還在原本的智能導診基礎上迅速升級為醫院版,作為醫生線上接診患者的前置模塊,大大減輕人力,快速提升了醫生效率。”左手醫生團隊介紹道。

據悉,目前已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市中心醫院等30多家三甲醫院上線了左手醫生的“肺炎篩查”功能。

商湯科技人士亦透露,公司旗下智慧健康團隊基於在AI藥理、AI基因分析方面的長期研究積累,目前已與至本醫療等多家專業醫療機構、科研高校聯合,針對“新冠”生物大分子治療方案進行相關研究,以期解決病毒對單一藥物的耐藥性問題、提升對病毒變異的抵抗能力,達到抗擊病毒目的。

AI平臺公司第四範式則告訴本報記者,公司第一時間組織南京大學、蘇北人民醫院臨床專家成立聯合團隊,研發出基於AI的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精準防控和疫情推演方案。該方案可結合病患信息,在關係網中找到潛在傳染源頭,並根據源頭軌跡溯源可能的傳播源以及潛在的超級傳染者,推演疫情發展情況,實施疫情精準防控。

風雨過後前景更可期?

近年來,人工智能已逐步站在風口之上。2017年7月份,國務院頒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目標是到2030年使中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相比此前很多人只聞其“高精尖”之名,此次戰“疫”中人工智能可謂站到了公眾面前“大練兵”。

“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次‘大練兵’。這次突發事件導致我們面對稀缺且快速調整的醫療文獻指南數據的處理上大打折扣,但我們有一個近20人的專業醫學團隊,在他們和算法團隊密切配合下,不斷地、及時地迭代討論,才讓產品如期構建完成併成功上線且應用到前線醫院中。”左手醫生團隊也告訴本報記者,戰“疫”過程中,公司接收到了很多醫院的需求,對於AI醫療產品的落地場景也有了更多嘗試,比如利用AI技術去幫助社區人員進行疫情防控工作。

談及能否承接疫情帶來的“爆表流量”,左手醫生表示完全沒問題,“我們的系統從最初設計就是分佈式的,支持彈性擴容。可基於線上的實時流量,動態做服務器的擴充。”

智齒科技亦回應稱:“平臺通過長時間運營已構建了一個穩定的分佈式集群系統,並且有自己的系統運行監控和保障方案。當前重大疫情下,我們已提前做好擴容預案。”

“現在我們跟很多疫情重災區都在對接,確實對後臺的系統承載是一個挑戰,一般白天的工作時段線路併發壓力比較大,有專門的運維同事監測。同時我們也在跟各地運營商溝通,及時擴充資源,獲得更大支持。”思必馳人士道。

眾多企業和專家亦看好疫情過後,越來越多機構、企業接納AI技術和產品,行業有望迎來發展新契機。

人工智能專家、NETSTARS首席技術官陳斌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次的疫情應對過程給我們發展人工智能產品帶來了一些新思路,我相信基於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的非接觸式發熱探查設備將會普及使用;基於人工智能的關係圖譜會得到更多應用,特別是像類似病毒傳染路徑來源追溯方面;在封閉環境中陪伴聊天、娛樂的機器人也會大受歡迎……

“人工智能起到‘以智建國’的實效,是小康社會建立的重要標誌,更是中國走向新經濟之路的重要拐點。”在中國社科院博士後鄧偉強看來,疫情將加速新經濟模式發展,“企業、機構接納智能產品和技術將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看到了人工智能的作用。從技術邊界角度來看,人工智能的精髓在於代替重複性勞動,大數據的價值是通過對現存數據分析後進行知識發現、結論驗證以及對未來的預測,圍繞‘突發性’有很大發力空間。”左手醫生人士表示。

“風雨過後,一定會有一波新技術應用落地。當下,我們會以公益為主,以技術報效社會,戰‘疫’當前,以AI前行。”思必馳人士如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