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名噪一时的湘军和淮军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骑蜗牛走高速


湘军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因遭慈禧忌惮,被曾国藩裁掉大部分。

此后,湘军与淮军又经历了镇压捻军、西北回乱,以及抗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甲午战后,清廷开始编炼新军,湘淮军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痛定思痛,加速建设新军,而湘淮军则编为巡防营作为治安军存在。



当代曹植


小玥来回答:

湘军是晚清时对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淮军出于湘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湘军驻,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1884年中法战争时,淮军在广西战败,张树声、潘鼎新被革去督、抚职;中,丁汝昌指挥的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遭到惨败,淮军势力遂逐渐衰落。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淮军即失去了国防军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光绪、宣统之交,革命军图谋在长江起义,清廷乃调北洋淮军巡防队一部移防长江,后来张勋曾指挥这支部队在南京与革命军作战。淮军巡防队迄清亡而尚存。

由于湘军,淮军以至于清王朝末期的北洋军,私家军队只效忠将领而不效忠国家的气味浓厚造成清廷重权落入汉族重臣北洋军阀袁世凯,客观上加快了其灭亡。湘军在攻破南京以后,大肆焚掠、屠杀,这一点几乎都给予极度负面的评价,更成为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玥历史


曾国荃攻下南京城时,湘军内部早已糜烂。而湖南籍的高层将领,又在不断的怂恿曾国藩,谋朝篡位。所以曾国藩快速的遣散了湘军主力,并任由湘军把太平天国的遗产一抢而空,湖南人拿着这些钱财回到家乡为近代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图片曾国藩

李鸿章本是曾国藩的门生。但曾国藩认为李鸿章并非池中之物,所以任由他自行发展。李鸿章在安徽组织了淮军,并且淮军占领上海之后,成为了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部队。

图片李鸿章1896受沙皇邀约出访俄国,后绕道德国会见俾斯麦

1884朝鲜兵变,淮军与日军同时入朝镇压,淮军大将吴长庆的手下袁世凯表现出色。不但平息朝鲜兵乱,且击退日军。李鸿章保举袁全权负责中朝的宗藩关系。

1894朝鲜又闹出政变,淮军再次出兵镇压,日军亦再次登陆干涉。引发甲午战争1894-1895,极大地消耗了淮军的海军和陆军力量。从此一蹶不振。李下台后,荣禄进京负责军务,太后命其组建新式军队。

图片荣禄

荣禄环顾朝野上下,除李老,再无他人通洋务。经二人反复商议,李老将淮军班底猛将聂士成,能吏袁世凯等人全部交给荣禄,是为北洋新军最初框架。荣禄命袁世凯在天津练兵。经过了1898维新变法,和1900庚子国变之后,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已经逐渐演变成为朝廷唯一能指望的军事力量。

1901年李鸿章去世,袁世凯任直隶总督。1903荣禄去世,庆王奕匡入替首席军机。奕匡主政时期,袁的新军从一万人发展为七万人。

1908-1911袁世凯被罢免,他的北洋新军由载沣交于载涛。冯国璋效忠朝廷,但是载涛根本无法制服段祺瑞。

1911载沣请袁复出再次执掌北洋军。

图片袁世凯

袁世凯1916死后,他的北洋军,皖系1916-1920与直系1920-1924,先后掌控北京政府。1924年,第2次直奉战争,吴佩孚失败,北洋系不再掌握国家中枢,1926~1927,蒋介石北伐,分别干掉吴佩孚和孙传芳,北洋嫡系基本上淡出江湖。湘军和淮军的余脉--北洋军宣告结束。

图片直系冯国璋

图片皖系段祺瑞

I

图片直系吴佩孚

其实湘军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我们通常会认为,湘军都是听曾国藩的,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湘军的每一个军官是自己负责自己的士兵的招募和培训,所以士兵只听命于他的顶头上司。比如说从湘军当中分支出去的楚军就是左宗棠的私人部队。当左宗棠并不听从的时候,曾国藩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stud白丁


1861年,曾国藩命令其得意门生李鸿章到老家安徽去招募另一支军队。李鸿章根据湘军的营制加以改编,于1862年成军,被称为“淮军”。

湘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地主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开始崛起,成为了清政府不得不依靠的地方实力派。但是清政府不甘心大权旁落和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湘军首领曾国藩不得不裁撤湘军。剩余的湘军被分散驻防于较大城市和战略要地,称为“防军”,并于“练军”并存。



湘军被裁撤之后,由于李鸿章属于地主买办性强,加上他本人热衷于兴办洋务。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后来的北洋海军成为了清朝的武装支柱。甲午中日战争时,湘淮军及北洋海军不堪一击。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在全国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开始了新军的编练。原来的湘淮军被改编成巡防队或巡防营。


历史军魂


首先说说名噪一时的湘军,这支军队在消灭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为了让满清朝廷放心,甘愿自废武功,把军队给解散了,都回家当土财主去了。[酷拽][酷拽][酷拽][酷拽][酷拽][酷拽]

再说说淮军,李鸿章的淮军家底还是曾国藩给的,后来李鸿章会来事儿,愿意当慈禧太后的狗腿子,所以李鸿章的淮军就被慈禧太后拿来制约曾国藩。再后来就比较丢人了,李鸿章带着淮军只顾捞钱,不管军备。先是在朝鲜被揍,后来北洋水师在威海被日本全歼,再后来跑到广西连法军也打不过,这丢人都丢到姥姥家了。淮军差成这样,满清政府让袁世凯训练新军,由此淮军就由国防部队变成了小区保安,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了[打脸][打脸][打脸][打脸][打脸][打脸]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按道理来说淮军是湘军的衍生军队。

湘军军制是曾国藩在参考明朝戚家军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制度,包括招募之制、营伍、长夫、帐棚、统领等等。这些制度涵盖了从士兵招募到统领、从行军作战到后勤保障等一整套完整的建军打仗抚恤内容。



李鸿章最初创办淮军时,基本上沿用了这套制度,后来随着具体形势的变化,淮军军制有所调整,但基本制度始终没变。

湘军士兵主要来自于湖南,主要通过同乡、同宗所构成的地缘和血缘纽带维系团体精神,在将领的统属上,多以亲友、师生等私人关系维持,所以湘军有浓厚的乡土性和私人色彩,属于兵归将有的私人军队。 李鸿章的淮军完全承袭了这一点,其军队最初都是从皖北招募的,后期战线拉长,也从其他地方募兵,但其军队将领始终以皖人为主,且唯李鸿章马首是瞻,也是私军。



建军宗旨的不同,导致湘、淮两军将领和幕僚的选用标准有很大不同。 曾国藩创建湘军有培育人才、转移风气、振兴道统的政治目的,因此,他“所重用的人才,在于取其稳慎沉着,有大才而能含蓄,有深志而能坚持······而不喜佻达躁进之士,于素不安分者,则极加讨厌”,选才的目标群体是有功名的儒生士子,对道德操守有很高的要求。

李鸿章创建淮军的目的是为了建功立业,所以选人用人非常注重才能,对道德操守则不甚关注,比如程学启、郭松林等人,都是严重的性格缺陷和道德瑕疵,但都因悍勇善战,被李鸿章委以重任。李鸿章驭下也很少进行德道灌输和精神洗脑,一般都是直接用功名利禄笼络,他认为“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意思就不能如果不能带手下升官发财,谁肯和我一起玩?



后来的湘军被蒋介石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淮军更惨,相较与湘军,淮军由于在广西的中法战争之中打了败仗,再加上甲午中日战争又栽了跟头,淮军彻底失去了上层阶级的信任,这时的淮军已经空有虚名了。


汤姆猫谈历史


清朝的国家主力军队八旗军和绿营军队军纪涣散,战斗力很弱,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准许地方组织团练。

湖南湘乡大官僚曾国藩趁机组织了湘乡地方武装组织——湘勇团。专门从事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湘军又有陆军和水师之分。曾国藩以家乡的湘勇团为基础,招聘农民和无业的流民为士兵,当地的读书人为军官。编练成一支军队,称为湘军。湘军的将领都是曾国藩的同乡、同学或亲友。而士兵们全部由军官自行招募。士兵们只服从于军官,全军将领只服从曾国藩一个人。湘军营制有步兵营制、马队营制和水师营制三种,都以营为纪基本单位。步兵每个营分为四个哨,每个哨由分为八个队,每个队为10人,再加上帮办、医生等,全营共505人。以军为作战单位,设统领一人,人数从两三千到三五万不等。马队每个营分五哨,每哨分五棚,每棚12人,加上军官每个营319人。湘军水师每个营设军官一名,每船设哨官一名,每个营长龙船八艘,舢板二十二艘,全营有500人。都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

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也在安徽组织淮军,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与外国的反动势力一起联合起来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并虚张声势制造出昙花一现的清朝短崭的*同治中兴*的局面。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曾国藩怕清朝朝廷怀疑他,于是裁撤了湘军,使之自消自灭;李鸿章为了洋务运动,接着继续扩大淮军,并派袁世凯训练新式陆军和北洋水师。淮军派系以后成为北洋军阀。


隐者康司马


曾国藩和李鸿章在晚清创建的湘军和淮军,其本质是一样的。曾国藩之所以要创建湘军,是因为咸丰年间太平军从湖南北出,攻克洛阳,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当时曾国藩还只是礼部右侍郎,因为丁忧所以在家乡湖南守制,咸丰就命他帮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

曾国藩见正规军绿营早已溃烂不堪,而团练也于事无补,所以他上奏咸丰,希望能另建新军。在得到批准后,曾国藩通过亲戚、朋友、同乡、师生等等关系,迅速集结了一批知识分子担任将领,再通过他们的关系层层招募将士编练成军队。因为最近在看《卑鄙的圣人》,所以很自然的就在书中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像曹操就是一个典型,跑回沛国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朋友兄弟等等也都纠集一批乡勇投奔,组成了班底。

其实曾国藩的湘军就连军队性质也和曹操的军队差不多,都是有着严格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士兵由营官自行招募,每营的士兵只服从营官,营官又由曾国藩指定,所以全军就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就连清廷也调遣不动。

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因为曾国藩怕引起清廷猜忌,又因为湘军此时也开始出现各种腐败问题,所以他大量裁撤直系部队,留下的支系则负责在安徽、河南、山东等地镇压捻军。另外湘军分为陆军和水军两种,水军后来改建成了长江水师。所以虽然还有湘军,但已经不是清朝的主力部队。

淮军的建立则是因为曾国藩将李鸿章派去保护江南,李鸿章就在安庆招募和组建了淮军。在镇压完太平天国后,淮军也进行了一定的裁撤,不过人数尚有五万多。之后在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也和湘军一样镇压捻军,不过淮军成为了主力部队。等到镇压完捻军,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掌握了清朝的外交、军事等大权,成为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在他的带动下,淮军的主要将领丁汝昌、刘铭传、叶志超等人,形成了淮系军阀。

不过随着1884年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淮军的失利,淮军势力开始衰弱,特别是袁世凯创建了新式陆军后,淮军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湘军和淮军虽然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它们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像上面提到的,李鸿章靠着手中的军权,成为了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其实不只是他,其他很多将领都开始实行这一军制,将国家军队变成了个人的武装势力,比如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就是照葫芦画瓢,最后成为了他野心勃勃的助推力。还有像哥老会这样的民间组织,快速渗透在军队中,最后随着湘军和淮军的解散,大量的无业游民极具增加,使得哥老会的势力迅速发展,遍及全国各地,并且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起义活动。


邯郸醉


湘军和淮军等都属于勇营,不是经制军,按照规定事毕即遣散。事实上,在之前即曾进行大规模的裁撤。但由于清军疲弱,形同虚设,而湘淮军等勇营战斗力较强,“诚为劲旅”,所以清廷不得以采纳督抚大员的建议,在裁撤之余,又保留一部分,屯驻在全国各通都要镇和险要之地,改称防军,取代清军,担负起国防军的作用,担负起维护清朝统治的重任。


鑫鑫点乐


稍微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当太平天国崛起时,清朝八旗兵力已经是渣渣,很快就被太平军击败,这时朝廷才想起要重新组建军队,于是曾国藩的湘军就被组建起来,后来跟捻军对垒过程中,李鸿章的淮军也起了到了决定性作用。

湘军和淮军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军事力量,然而令人叹息的是,这两支军队原本很强大快,可惜最终都消失了,主要是因为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当时清朝又重新认识到,中西方武器的差距,打算重新建立一支军队,因为北洋水师和淮军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