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超曾经被封为“巴图鲁”,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畏敌逃跑?

一德格天1


到现场发现是要死磕的阵仗,主子的兵伤亡太大这个罪过承受不起,尽量带兵撤回以减小损失。


澹然的随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叶志超的溃逃,同整个战局是密不可分的,也不能单纯责怪叶志超一个人。

在平壤之战爆发前,李鸿章等人一味消极避战,不积极向朝鲜增援部队。

这导致清军长时间出于敌众我寡的地位。

开战时,日军参战部队共20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为15000余人。

一般认为,日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强于清军。

清军虽有一定实战经验,但 没有同真正的强者交过手,也就是没有和西式正规军交手。

所以,打国内农民起义的经验,对于这种战争基本没用。

比如,清军打太平军、西北回教叛军,多采用稳扎稳打的方法。

他们每前进一段,就会修建土木工事甚至小炮楼。

因为敌人的火力比较差,所以炮楼成为清军攻防的核心。敌人的炮火对付不了炮楼,我方却可以首先保证自己不会被击溃,其次可以肆意以此为据点进攻。

然而,在和日军交火中,日军的大量新式野炮命中率很高,可以毫发无伤的将炮楼几炮轰掉。

这里面的清军,只是大量伤亡而已。

另外,日军当时是国家军队,士气高昂,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清军则是各军头的武装力量,将领多只听命于自己的军头,不执行其他任何人的命令。

加上派系众多,互相内讧和保存实力思想,导致指挥有严重问题。

叶志超深感无法指挥军队,战前一再谎称自己有病,试图回国不再指挥作战。

由此,平壤之战一开始,清军就占劣势。

仅仅15日一天激战,日军就有很大突破。日军元山、朔宁两支队于上午八时三十分攻下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牡丹台。

牡丹台是平壤城外的重要制高点,日军可以在这里架设火炮轰击全城。

由此,叶志超认为平壤之战已经必败。

此时日军三面封锁平壤,如果再不撤退可能连唯一的退路也没有了。

平壤现在肯定是要丢了,如果清军还被日军围歼在平壤,叶志超如何向各个军头交代。

这种思想下,叶志超虽明白日军留出一个撤退道路,很可能是设法,也仓促命令撤退。

清军抛弃辎重仓惶撤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撑点,伤亡惨重,并且造成了驻朝鲜清军全面溃退的局面,至9月24日,也就一周时间,清军狂奔几百公里,全部退回中国境内。

由于叶志超部署失误,等于直接放弃了极度适合防御的朝鲜北部山区。

随后日军追击而来,越过边境杀入中国境内。

平壤之战中,山东费城杰出将领左宝贵面对友军溃逃、敌军压境的境况,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国。皇帝由此,赠太子少保衔,予谥忠壮。

但满清政府腐败到了这个地步,一两个将领能打仗也是没用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来朝鲜人极度支持清军打日本人。

然而,清军从平壤撤退以后,由于叶志超无法提供补给,也失去对军队控制,清军沿途抢劫朝鲜平民,甚至还有奸淫妇女行为。这对于清军来说并不稀奇,他们在国内就是这么干的。

由此,朝鲜人的态度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转而支持日本。


至于巴图鲁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我记得韦小宝也是巴图鲁。


萨沙


提起中日甲午战争,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黄海海战的惨烈,邓世昌以致远舰撞击吉野舰的悲壮无奈。但是,驻守在朝鲜的清军面对日军的进攻,却是基本上没有什么有效抵抗,一触即溃,清军主帅叶志超在平壤遭遇日军进攻之际,抛下军队仓皇北逃,甚至沿途毫无抵抗之意,狂奔500里,直到逃回鸭绿江对岸,被人称为“逃跑将军”。在国内以骁勇善战著称,被封为“巴图鲁”的叶志超,为何在甲午战争中弃城而逃,表现如此拙劣?结合叶志超自身情况和当时朝鲜清朝日军的基本情况,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是叶志超本身不愿意到朝鲜就任,自然一触即溃。甲午战争前夕,日军在朝鲜大肆集结军队,与驻扎朝鲜的清军的战争一触即发。此时,掌握清朝军事大权的李鸿章打算派遣将领率军前往朝鲜主持大局。以淮军起家的李鸿章自然优先考虑自己的子弟兵,原本李鸿章打算起用赋闲在家曾任台湾巡抚的勇将刘铭传,可惜刘铭传以身有重病为由拒绝了出征要求。于是,李鸿章就把目光投向了直隶提督叶志超,叶志超虽然被称为“叶大呆子”,但是却是一点都不傻,他也深知日军实力远胜于己,再加上此时的叶志超年老功成名就,也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但军令如山,叶志超不得不来到朝鲜。可以想象一下,怀着一万个不情愿的心情的主帅,自然是没有什么斗志,将熊熊一窝,清军失败的结局在叶志超来到朝鲜之后就已经注定。

二是叶志超虽有骁勇善战之名,但其战绩有不少水分。淮军出身的叶志超军事生涯起于镇压太平天国时期,成名于镇压捻军战争。要知道捻军不过是平时务农,拿起刀枪作战的农民军,装备落后,不过是依仗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和兵农合一的作战方式与官军周旋,而淮军是成长历练与太平军对抗的精锐军队,且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火器,在这样的围剿战立下战功不足为奇,为此叶志超获得清庭赐予额图浑巴图鲁(勇士)名号,后来又镇压热河朝阳金田道教有功,逐步擢升为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成为淮军的重要将领,虽与刘铭传齐名,但刘铭传可是在台湾击退过法军孤拔舰队的进攻,是名副其实的名将。叶志超虽有战绩,却是在实力较弱的对手身上取得的,战绩水分不少。

三是叶志超在朝鲜的战备准备不足,初遇失败就放弃抵抗。叶志超来到朝鲜后,发现自己手里不是烫手山芋,而是一枚随时爆炸的炸弹,多次以自身有疾为由请求回国,没有得到同意。在这种情况下,叶志超对备战也没有太多信心,战备不足。在日军突然发动进攻时,惊慌失措,顺势放弃抵抗逃跑也不足为奇。


沧海拾遗录


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叶志超的当年却真是值得一提。

叶志超自幼父母双亡,好歹有个舅父肯收留他。不过寄人篱下,那口活命饭肯定吃起来不轻松,所以他放过牛,打过杂……总之,穷苦孩子该吃的苦,他一样没有少吃。这样一来,他倒练就了一副强健结实的体魄。

(左一为叶志超)

同治年间,太平军打到了叶志超的家乡安徽肥西一带。

乡勇解先亮兴办团练,以抵御太平军的攻击。叶志超虽说身形威猛,但没能得到解先亮的重视,只是给安排了个伙夫的工作。

叶志超当然不甘心做个伙夫,所以在太平军攻城时,便主动提出参与战斗。

解先亮正愁人力不够,便应允了他。

这可是叶志超第一次参加战斗。他非常勇猛,结果在激战中被太平军的土铳击中了腰部,顿时倒在地上。

大家都以为叶志超壮志未酬身先死了,谁知不一会,他又站起来,继续冲锋陷阵。

原来,叶志超腰上系有一把腰刀,土铳的子弹正好打在了腰刀上,所以只是将他震昏而已。

解先亮也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巧的事。他琢磨着,叶志超必定不是凡人,有神仙保护,看来是个福将。所以再与太平军交手时,他必让叶志超参加战斗。

1862年,李鸿章组建淮军,想将解先亮和他的团练都收于麾下,但遭到解先亮婉拒。

叶志超是个想立功名的人,他见解先亮竟把机会推掉了,认为跟着解先亮在地方上做团练,是件没有前途的事。所以他就转投到了淮军将领张树声的帐下,随后参与了镇压太平军的诸多战役。凭着顽强勇猛的战斗精神,他屡立奇功,被委以前营总带的官职。

(刘铭传旧照)

太平军被镇压后,叶志超又转到刘铭传的麾下,随其一同剿灭捻军。

叶志超在剿灭捻军的战斗中,不光最先冲进对方阵营厮杀,还负伤仍坚持作战。每次对捻军穷追猛打,直到“擒斩无余”才收兵归营。所以当捻军被剿平后,论功行赏时,叶志超得赐“巴图鲁”的尊号。

“巴图鲁”是非常荣耀的称号,一般只给那些维护清廷统治,镇压叛乱的最勇猛的勇士。在清朝早期和中期,能获得这个称号的也都是满人。身为汉人的叶志超能得到这个称号,那自然是荣耀无比。

正好,李鸿章在组建北洋军,出身淮军的叶志超便被他留在了北洋军中。

作为嫡系将领,叶志超不论是平定饥民叛乱还是教匪起义,用李鸿章的话来说,那就是“凡叶志超剿办之事无不平息”。

由于有李鸿章为其举荐请赏,叶志超不光得赐黄马褂等,还步步高升,从马队统领累迁至直隶提督。

谁知,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叶志超,到了朝鲜战场却一改往日不要命的作战气势,不光不战而降,还狂奔500里做了逃兵。这是怎么回事呢?

1894年,朝鲜发生了东学党起义。

作为清王朝的藩国,朝鲜王李熙只能请清军出面镇压。

早就想入侵中国的日本趁机在朝鲜派驻军队,并诱使清廷出兵朝鲜。

在得到日本政府“驻军朝鲜,并无他意”的保证后,李鸿章任命叶志超率2000余清军到朝鲜平乱。

(李鸿章像)

叶志超抵达朝鲜牙山后,东学党已经和朝鲜王室达成和议。既然皆大欢喜,叶志超自然也准备带兵返回中国。

没想到他还没出牙山,日军的炮火,就已经向驻朝清军发起了进攻。

叶志超见此惶恐不安,早已失了主意。

部将聂士成也是位很有战斗经验的的将士。他主张将军队撤到山路崎岖的公州、成欢一带,借地形对日军进行伏击,必有胜算。

叶志超可听从了聂士成的建议,和聂士成兵分两路,他则带兵退至公州。

不过,叶志超退到公州后,根本没有想打伏击战的念头。他一路狂奔,又退至平壤。

倒是聂士成退至成欢后,加强军事防御。待日军攻向成欢时,他利用伏击战,杀伤日军千余人。可惜由于弹药不足,最后他只得率军突围,到公州和叶志超汇合。

没想到此时的叶志超,已经在平壤给李鸿章发电报称:“成欢之役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

李鸿章正不知如何向朝廷解释牙山败逃一事,见叶志超在成欢取胜,不由大喜。将牙山败逃说成是叶志超追打败军至平壤,并替叶志超向朝廷请功。

不知事情真相的光绪帝和慈禧,听了李鸿章的话,高兴万分,立刻赏银2万犒军。还增军万余人至朝鲜,并提拔叶志超为驻朝鲜清军总统领。

叶志超没与日军周旋一刻,竟得朝廷升官进爵,自然得意非凡。成天花天酒地,好不快活,根本不考虑日军的步步紧逼。

而在朝鲜的清军听说叶起超不战而逃,反而加官进爵,不由大哗,都对他很不服气。

(平壤之战)

很快,日军在重整军事后,发起了对平壤的攻击。

叶志超又想弃城而逃,不过他受到将领左宝贵的阻拦。

尽管左宝贵和卫汝贵等将领率军紧守城门,不断与日军发起激战。但叶志超坐在城内,既不率军参与战斗,在左宝贵向他寻求支援时,也不派援兵。最终导致左宝贵被炮弹炸死,而左宝贵所守的玄武门失陷。

尽管如此,卫汝贵等将领还是顽强地抵御住了日军的进攻。此时叶志超本该率军联合卫汝贵等人发起反攻,谁知他却在城楼上举起了几面白旗,向日军投降。

叶志超自己却狡辩说,他这是故意为之,意在便日军疏忽大意时,好带领清军突围。

果然,就在日军撤军谈论受降一事时,叶志超带头向城北出城潜逃。

叶志超这一逃,清军也都惊惶出逃。

日军见叶志超撤兵出逃,顿时气得暴跳如雷。于是连夜出城追击,并派精兵埋伏在叶志超出逃路径的山隘之处,对他们进行突袭。

一时,清军被杀者无数,被踩踏而死者亦不计其数。

叶志超在出逃的路上,聂士成曾建议退守安州,对日军进行防御阻击,但早就吓破胆的叶志超,根本没有片刻想留在朝鲜的想法,他一口气竟跑了500余里,直到进入中国境内,才大喘一口气。

得知事情真相后,清廷对叶志超立刻革职查办。随后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将他判处斩监候。

到此时,李鸿章还在极力护短,拼命为叶志超开脱罪行。甚至不惜动用一切关系,最终为叶志超开脱为无罪释放。

不过,胆小怕事的叶志超,由于在朝鲜受了惊吓,在被释放的第二年,他便病逝故里了。

(参考史料:《东方兵事纪略》《沉没的甲午》)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叶志超弃城狂奔五百里!”学过近代史的人,估计都记住了这位清朝的滑稽软蛋将军。我们总以为叶志超肯定也是那种遛街玩鸟、吃喝嫖赌,不学无术的颓废绿营贵族将军。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真相并非如此。首先,叶志超出生贫寒,自幼父母双亡,由舅父收养,从小给人打杂,放牛。后来参加了团练作战勇猛,勇武非常,屡立战功,被封为“巴图鲁”即勇士的意思。再后来参加过与太平天国和捻军的作战,一路摸爬滚打,直至成为了淮军的高级将领。

在平壤战役中,也并非望风而逃,一触即溃。也与日军激烈交战一天,做到了寸土必争。实在是因为当时中日武器装备确实悬殊太大,再是后勤补给跟不上,而且是客军作战(因为朝鲜毕竟是属国)也是处处掣肘,抵抗不住。还有平壤实际统帅是左宝贵。左宝贵亲自防守日军北门主攻方向,失利战死,制高点失守,后路被截断,补给也没了。叶志超和众将商议之后,决定与其全军覆没不如先避其锐气,战略性撤退,退到补给线再反攻。没想到清军太烂,兵败如山倒,节节败退,最后成了大溃散。中国的官场,一失败肯定得找责任人,得有人“背锅”。所以叶志超这个没文化的大老粗自然就成了这个“背锅者”,后来以讹传讹传得越来越没节操。




碧草芳菲56178540


叶志超被黑了,当了背锅侠呗。

说到叶志超,现在许多人的印象就是甲午战争中的逃跑将军。

但是大家可曾想过,如果叶志超真这么不堪,清廷和李鸿章为什么会派他统帅朝鲜军务呢?

袁世凯牛吧?被称为朝鲜太上皇。为啥日本还没正式出兵,他就吓得屁滚尿流,撒泼打滚装病要求被调回国?

清朝的皇帝,有无能的,有平庸的,但没有昏庸的,派个逃跑将军去朝鲜统兵?玩笑不是这么开的。

叶志超当时是直隶提督,他的过往履历比较过硬,在以往的战斗中往往身先士卒,悍不畏死,人称“叶大呆子”,所以才得到巴图鲁的勇号。

再说到叶志超指挥的平壤之战。

1894年9月15日,日军三面进攻平壤,战役正式开始。

15日,清军与日军激战一天,逐步不支,从清晨战到下午,奉军将领左宝贵殉国,平壤军事要地玄武门、牡丹台先后失守,清军退守内城,天色将黑,日军也需要修整,战斗暂时停止。

这一整天的战斗,清军打得颇为英勇,叶志超居中指挥,根本没有逃跑。

这时,平壤城内最大的问题是缺粮少弹。经过15日白天一天的消耗,库存的弹药不够再支撑一天的基数。粮食同样也是如此,清军根本没有近代运输体系,平壤城内的粮食只够再吃数天。

缺少弹药和粮食的军队,拿什么指望他们打仗呢?难道拿冷兵器去对抗日军的热兵器?

于是,在召集城内将领开会之后,叶志超决定虚晃一枪,乘夜突围。

不幸,计划被日军指挥官立见尚文看穿,清军撤退路上被伏击,伤亡惨重。

那么,不妨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叶志超不逃跑,坚守平壤,结果是什么?

谁都看得出来,大概有两个结果。

一是清军坚持到最后终于崩溃,集体投降。

二是坚持不降,全体殉国。

不管哪种结果,这支部队都彻底凉了。

叶志超是李鸿章的嫡系,他所率领的是北洋陆军的精锐。如果这支精锐全军覆没,代表着李鸿章的话语权将大大被削弱。

本来朝廷里清流派就始终在排挤李鸿章,如果失去了军队,李鸿章的地位旦夕不保。叶志超所做的,是想替领导保存实力,尽量把队伍带回去,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这种行为,虽然算不上正大光明,也是无奈之举。

甲午战争,说起来是清日战争,但是从头到尾,基本上就是李鸿章的北洋系在和日军交战,只有少量其他系统的部队参战。

与其指责叶志超,不如指责清流派的翁同龢们,既无眼光,又不知团结,他们才是幕后应该承担责任的人。


小院之观


所谓“巴图鲁“。便是汉语“勇士“或“好汉“之意。大清国最有名的“巴图鲁”,就是鳌拜。

叶志超也曾获封“巴图鲁”头衔,可以说有点“大清国最后一个小鳌拜”的意思吧。

这是真的吗?

从史料记载看,千真万确,叶志超曾经是一个不怕死的人。最早太平天国那会,他在团练做伙夫,临战前居然主要要求参战。结果一上战场,就被一土铳枪弹击中他的腰部,倒在地上,大伙都以为这傻小子完蛋了,结果没一会,他又爬起来继续打了,因为土铳枪弹击中的是腰刀,没有伤他的身体。

中国人有句土话,叫做:“大难不死,必有洪福。”据说叶志超的长官就这么认为,所以以后每一仗,都让叶志超冲锋在前。

当然叶志超又不是傻子,哪能每次都这样啊!于是没多久他就跳槽去了淮军张树声那边,为啥去那里呢?因为他老婆的弟弟在那里当副将呢。当了那里,果然叶志超就发达了。而此时淮军的对手是谁呢?捻军!1867年年底,东捻军赖文光的部队与叶志超在扬州附近遭遇,叶志超再一次发挥伙夫精神,率领自己的部队冲进东捻军阵地,一阵乱砍。一天之后赖文光阵亡,东捻军就此熄灭,叶志超也因此获得额浑巴图鲁名号。

这一时期,叶志超确实牛鼻,但他的对手,你们也看见了,是拿着土枪土炮等落后武器的农民。

那么在朝鲜,他的对手又是什么人呢?是近代化装备的日军,是下图这样的军队。

你说叶志超之前和这样的对手对峙过吗?

没有!

来朝鲜之前,叶志超就害怕这种完全近代模式的战争,李鸿章让他带兵出发,他第一反应是推辞,而李的反应居然是:

“又不一定真打,怕什么?”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真的开战,叶志超是不是就能弃城跑路?

事实上,叶志超就是在日政府“必无他意”的保证下,来到了朝鲜,他的对手其实是朝鲜的东学党(那个可以与捻军比拟)。

结果一到朝鲜,日军便发起了进攻,聂士成当时建议,他带兵在成欢驿阻击,叶志超退据公州作为后盾。结果聂士成与日军一番激战之后,弹药垂尽,退到公州一看,大清国的勇士“巴图鲁”叶志超已经跑到平壤去了,而且不但跑,还向国内谎报军情,说打死了两千多个日本人,结果大清朝廷一高兴,打赏他2万两雪花银。更让他做平壤清军的总指挥。

这时候日军便追杀到了平壤,双方稍一交手,清军其实并没有完全处于下风,但之前被吓怕了的叶志超却急着树白旗、求罢兵。也就在日本人准备受降仪式之际,他刺溜一下子就弃城向北跑——日本人又不是二傻子,早留着这一手呢?山隘要道,全都给扼守住了,叶志超在山里晃悠老半天也找不到出路,于是全军崩溃。

当然最终叶志超还是跑了出去,一路狂奔,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边境始止。

为什么叶志超“前勇后怯”?差距那么大?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对手不一样了。就好比二哈,吵架它能输给谁,可真打呢?

最后说一句,李鸿章对于叶志超的表现,完全没意外,他还替叶志超说情,不许。随后叶志超被械送京师,下刑部审讯,定斩监候。后来也确实没杀,放他回了老家,只不过一回家就死了。

其实,叶志超去朝鲜之前就说过,在国内欺负农民(譬如捻军),我在行啊!可是你让我去朝鲜打日本人,这个我真的不行啊!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中日甲午战争中,朝鲜清军主帅叶志超的表现历来被人诟病,放弃平壤,狂奔500里,让他得到了”逃跑将军“的称呼。

仗打输了,身为军队统帅必然难辞其咎,不过叶志超既然这么蹩脚,朝廷怎么会让他当到从一品的直隶提督这样的高级武官,李鸿章又怎么会让他指挥在朝的各路清军,叶志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叶志超是合肥肥西人,从小父母双亡,是个孤儿,由舅父收养。

孤儿叶志超没有财力也没有人脉,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叶志超也没有别的本事,就是敢卖命,从参加团练开始到加入淮军,从20多岁打仗,打到40多岁,二十几年仗打下来,先后同太平军、东捻、西捻作战,作战不要命的叶志超除了博得了“叶大呆子”的浑名,还因功晋升为直隶正定镇总兵。光绪十五年,又升为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

成为将领的叶志超表现也不差,光绪十七年,热河朝阳金田道教教民起义,叶志超率军镇压,表现得一如既往应用,不到一月就平定叛军,擒获首领,又得到赏穿黄马褂的荣誉。

截止光绪二十年前,叶大呆子叶志超作为军人,表现堪称完美,直隶提督即是对他的褒奖。

光绪二十年,朝鲜局势不稳,东学党起义爆发,这正为一直觊觎朝鲜的日本提供了机会,清廷派叶志超率军作为第一波入朝的军队。7月29日日,日本向清军进攻,叶志超所部先在牙山被击败,随后退守平壤,在日军攻击下,叶志超弃守平壤,连夜撤退,却又中了日军埋伏,在路上损失惨重。平壤之战失败,清军被赶回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叶志超由此被冠以“逃跑将军”的称号,并被朝廷治罪。

纵观叶志超的发迹,是从枪林弹雨中晋升上来的,如果真是贪生怕死之辈,清廷和李鸿章等上层不可能把他放到那样一个重要的位置,让他统帅在朝军队。

那么,叶志超为什么要逃跑呢?

因为这场仗,实在是打不赢。

清军和日军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清军的制度,沿用的还是明朝时期戚家军的编制,以“营”为最大建制,步兵一营有400-800人,骑兵和炮兵一营是100-300人,所以我们看晚晴的战史,动辄就是几十个营几十个营的往上调,其实也就万把人而已。建制过小带来的缺点是什么呢,是指挥混乱,统共万把人的军队,除了营就没有再上一级的编制,战场指挥官要同时协调指挥几十个营的兵力,难度可想而知,营级单位往往只能各自为战,近代战争的指挥系统,在清军那里,还是个传说,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战斗力的低下。

在日本陆军那里,这个问题早已被解决,日本以师团为战斗单位,师团下有旅团,旅团下又有大队,层级分明,一个师团12000多人,相当于中国陆军几十个营级单位,战时两到三个师团组成军级战斗单位,一个军的兵力3-5万人。这样的编制好不好,看看它被一直沿用到二战就知道。

此外还有近代化的后勤供应、医疗卫生等保障制度,对于清军更是闻所未闻,简单来说,清军就是自己保障自己,粮食自己运,受伤自己扛,虽然武器是近代的,其他方面还停留在中世纪。

在退守平壤之前,叶志超、左宝贵所部3500多人,已经在牙山跟日军混成旅团的3000多人交过战,结果是在成欢设置好阵地,以逸待劳的清军被日军轻松击溃,日军只损失了几十人,清军伤亡在200上下,战斗力的差距一目了然。


历史旋风


奇耻大辱,朝廷一品大员叶志超竟然弃城逃跑,连夜狂奔五百里,曾经英勇杀敌的气势去了哪里?

欢迎关注带你走进历史,我将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稍微介绍下叶志超。

叶志超

叶志超,贫苦出身,父母早亡,成年后参军,由于勇猛过人,够胆识屡立战功,并且被李鸿章看中,官运宏通做上朝廷直隶提督,身居高位,可谓是人生的逆袭。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弃城逃跑,导致平壤失陷。遗臭万年,这是为何呢?主要有以下几点,欢迎补充。

李鸿章

第一,战前决心不坚定

叶志超本不想出战,不得已才出战平壤担任统帅。所以本不是其所愿,所以消极应战。

第二,没有升迁的空间

已经是一品大员了,就算是立战功也很难有所发展。

第三,家国意识不强

叶志超书读的不多,曾经的英勇作战,征战沙场主要是镇压农民起义,想的是升官发财,志向不在保家卫国。

第四,年事已高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叶志超已经56岁,以前的冲劲,胆识早已被官场冲刷干净,年岁已高,早就不是曾经的战场英雄了。只想安享晚年。

平壤之战,叶志超逃跑路线图

所以说人是会变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改变很多,而且像叶志超这种心志不坚定的人来讲,弃城逃跑也在常理之中,那么问题来了,他弃城逃跑不怕被朝廷惩治,累及妻儿么?这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老刘品读历史


叶志超是何许人也?说起他的名字,想必许多人想到的,就是那个在甲午战争中弃城而逃、导致平壤战役惨败的清军统帅——“长腿将军”叶志超。然而,在甲午战争没有发生之前,《清史稿》中记载,官至总兵的叶志超,曾是一位围剿捻军、镇压叛乱有功,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将军。

甲午战争

由于在历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本就属于淮军嫡系的叶志超深得李鸿章赏识,他于1889年被提拔为直隶提督,1894年,叶志超率领2400余人的清军部队,协助朝鲜镇压国内起义。从上述资料来看,叶志超根本不像是一个会弃城而逃之人,那么他又为何会在甲午战争中一退再退,最终弃城而逃呢?

左一为叶志超

1894年,日本为了侵占朝鲜,故意引诱清廷出兵干涉朝鲜东学党起义。果不其然,同年5月,清廷派出了叶志超等人率领部队进入朝鲜镇压起义,日本立刻抓住这一机会,以保护日本侨民为由,派出海军陆战队和8000多伪装成旅团的日军进入朝鲜,很快控制了仁川港一带的战略要地,一时间整个朝鲜半岛局势紧张,被厚重的战争乌云所笼罩。7月29日,中日两军的陆军初次对仗,清军表现勇猛,但是伤亡惨重。再加上两国的交战地,距离清军炮兵射击范畴太远,导致清军火炮无法支援。

平壤沦陷图

经过这次激烈交战之后,日军派出了增援部队,一直追随于李鸿章主张“避战求和”的叶志超,看见日军呈包围之势时,已经毫无斗志,而且心生胆怯。他没有给伤亡惨重的清军派出增援部队,反而放弃了清军所驻扎的成欢驿,聂世成所带领的清军没有等到支援部队,只能跟随叶志超一同退往平壤。由于成欢首战失利,导致清政府夹击汉成日军的作战计划被打乱,这位清军接下来的连连战退,埋下了极大隐患。

叶志超逃跑画

往平壤的各路清军援军,通过水、陆两路于8月4日至9日陆续抵达平壤,与叶志超部队会合。一路上躲避日军,缺少弹药粮草,穿越沟壑丛林的叶志超部队,与朝鲜援军会合时,呈现出一幅萎靡不振的失败之气,他们衣衫褴褛的形象又一次打击了援军士气,叶志超本人更是毫无斗志而言。

成欢首战失利,叶志超本应承担最大责任,起码不应该再继续担任统帅一职。令人意外的是,叶志超自知无法向清廷交代,他在发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向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宣称自己连获胜仗。他的这番说辞,令李鸿章继续大力支持他积极备战。

叶志超与李鸿章

没过多久,叶志超又一次辜负了李鸿章的信任,9月15日凌晨,日军攻势猛烈,清军名将左宝贵等官兵相继阵亡,双方进入相持局面。见此情势,叶志超不仅没有领兵作战,反而召集各路人马商量弃城撤兵之策,他的这一计策也得到了众多将领的支持。然而,叶志超等人在逃亡的时候更是输得一塌糊涂,日军早已经料到了清军弃城逃跑的路线,他们在清军逃跑的路线上设置关隘,埋伏拦击清军,导致清军伤亡人数超过了2000人。

支援朝鲜的清军

9月24日,叶志超所率领的这支战场溃逃的清军队伍彻底退过鸭绿江,撤回了国境内。叶志超从骁勇善战的将军沦落为弃城而逃的败将,只能说是“时势造英雄”,国内的剿匪战争时,清军拥有绝对的优势,不需要他血战到底,而这一场与日军的交战彻底显露出了他心生胆怯、逃避责任、指挥无方的无能与懦弱,这样的人会弃城而逃也就不足为奇了。

变身长腿将军,除了叶志超本身的性格原因之外,也与李鸿章及北洋体系的战争策略有直接关系。中日甲午战争与其说是中国与日本的战争,还不如说是李鸿章的北洋系与日本的战争。事实上,当李鸿章的北洋军与日军浴血奋战的时候,清廷其他势力不但没有大力支持,反而不断拖后腿。

甲午海战

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修园子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因此,以一己之力抵抗日军进攻的李鸿章,不但要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在国内也要面临诸多势力的掣肘,可谓四面皆敌。与此同时,李鸿章坚决抵抗的欲望也并不强烈,作为军队起家的李鸿章,深知北洋军对他的重要性,因此,保存实力一直是李鸿章指导甲午战争的核心思想。他对于前线包括叶志超在内的将领的命令都是保存实力、避战求和。

所以,当前线包括叶志超在内的诸多将领纷纷不战而逃的时候,李鸿章并没有严厉要求他们抵抗,反而为其开脱。因此,随着清廷的不作为、反对势力的愚昧扯后腿、李鸿章并不坚定的抵抗意志和叶志超本身的能力缺陷,再加上日本赌国运的疯狂,最终,庞大的清王朝被一个蕞尔小国日本击败,远东帝国的虎皮彻底被揭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