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中华万年无期


提起中日甲午战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黄海海战了,但事实上整个甲午战场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是以黄海为主战场的海战,另一部分就是以朝鲜为主战场的陆战。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奋起反击,虽折戟沉沙但北洋官兵上下一心,视死如归的精神却至今感染着每一个人,而朝鲜战场上,清军主帅叶志超的表现却实实在在的令国人蒙羞。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后,日本很快就以此为借口出兵朝鲜,而清廷也陆续向朝鲜派出援兵,7月25日,日军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北洋舰队,甲午战争就此爆发。

而在丰岛海战爆发之前,也就是东学党起义爆发之初,清廷命李鸿章派援军入朝,谁担任这支援军的主帅成了摆在李鸿章面前最大的难题,李鸿章是淮军首领,所以他自然而然的想让淮军出身的将领担此重任,李鸿章当年首先想到的是昔日好友,同乡,也是淮军著名将领刘铭传,可惜此时刘铭传身体抱恙且与李鸿章多有嫌隙,于是他婉拒了,不得已之下,李鸿章只好让叶志超前往朝鲜,叶志超也是淮军一员悍将,他也是李鸿章的同乡,当年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做起,跟随李鸿章四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战场上的叶志超英勇无敌,不惧死亡,有万夫不当之勇,是李鸿章的得力干将,他的这个将军可是自己一步步打出来的,如果没有后来的逃跑事件的话,任谁说叶志超贪生怕死,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玩笑。

然而,备受李鸿章之期望的叶志超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本不该有的懦弱,对于领兵出征朝鲜,叶子超打心里不愿去,叶志超究竟为何不敢去,是真的贪生怕死还是另有原因,这时候谁都不清楚,最终还是李鸿章苦劝之下,并向其保证此次入朝只是做个样子,不会真的打起来后,叶志超才勉为其难的去了。

叶志超领着两千多人一路策马奔腾的跨过鸭绿江,之后继续南下,一直到了丰岛海域对面的牙山,然而令叶志超想不到的是,清廷以为这次支援朝鲜只是做做样子,但日本却为这场战争精心策划了许久,既然要打就要打的彻底决绝一些,所以日军快速猛烈的偷袭进攻震惊了整个清廷。

丰岛海战后,清廷的海上援军被击退,因此孤军深入的叶志超从牙山出发绕过汉城直接向北撤到平壤,而日军似乎早已对此习以为常,他们也陆续北进,企图攻下平壤。

形势岌岌可危,清廷急忙派左宝贵,马玉昆,卫汝贵等人兵分四路入朝支援叶志超,因为叶志超在国内官职最高,所以入朝部队还是以叶志超为主帅,此时清军人数达到了一万四,而进攻平壤的日军兵力也只有一万六,双方兵力相差无几,再加上清军武器装备方面也并无逊色日军多少,且平壤城有坚固的工事可供防守,所以如果清军死守的话日军根本不会轻而易举的拿下平壤,可是平壤战役还没有打响,叶志超就对固守有所动摇了,如果不是左宝贵等人主战意志坚定,恐怕还没等日军到来,叶志超就要撤回国内了吧。

事实证明,叶志超从未想过防守,日军发起进攻后,双方互有胜负,但随着左宝贵的阵亡,叶志超彻底崩溃了,他不顾其他将领的反对,在平壤城上竖起白旗,向日军祈和,日军由于进攻受到阻碍,伤亡也很大,于是答应了叶志超的请求,就在日军准备入城之时,叶志超趁机下令各军弃城北逃,叶志超更是狂奔五百里,退回鸭绿江。

对于叶志超当年的逃跑行为,很多人并不能理解,正如同咸鱼开头介绍所说的那样,叶志超当年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若说这样的人贪生怕死,实在想不明白,然而叶志超确实不顾民族大义做了逃兵,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非要解释他为什么会变,那咸鱼也只能说是人都会变,除此之外,所有的解释都是苍白的,左宝贵可以力战而死,除了贪生怕死,咸鱼更是想不出叶志超逃跑还有何难言之隐。


咸鱼闲聊


甲午战争中,清军主帅、一品直隶总督叶志超将军,在两军交战之际突然“脚底抹油”,率领部队狂奔500里弃战而逃,最终导致平壤被日军占领,间接性的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而叶志超也被冠上了逃跑将军的名号,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果不了解叶志超的人,估计会认为他就是怕死。但历史上的叶志超并不是一个怯懦之人。此人出身贫寒,是属于那种一步步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草根将军,其人以勇武著称。每每征战,那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据说早年在平定太平天国中,作战勇猛 有“叶大呆子”这一称号,悍不畏死。当初跟着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叶志超屡次以军官身份冲上战场,与敌人搏杀。所以,说叶志超是因为地位高了就惜命怕死,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

况且临阵脱逃乃是重罪,叶志超作为老将,不可能不知轻重。

其之所以临阵脱逃,其实是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一:弹药紧缺,作战能力不足

平壤之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如下:

加特林机关炮八门—炮弹三万发 ;

75毫米克虏伯炮十八门—炮弹二百发 ;

中型大清造大炮十三门—炮弹三百发;

步枪两万支—弹药若干

75毫米克虏伯大炮可以说清军最好的装备,但炮弹缺少的可怜,十八门克虏伯炮只有二百发炮弹,每门克虏伯炮平均只有十一发炮弹可以使用。

而十三门清制大炮,每门平均只有二十三发炮弹可以使用。

加特林机炮的射速350发/分钟,三万发子弹只能供一门加特林机炮使用85分钟,而清军有八门加特林机炮,三万发子弹只能供八门机炮使用10分钟。

就弹药而言,56万发子弹和800颗炮弹,对于较为浪费弹药的平壤清军而言,还能守三天左右。

面对弹药基数是清军数百倍之多的日军,清军根本没有赢得胜利的机会,勉强战斗结果只有全军覆没。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二:粮草不足

清军进入朝鲜平壤之后,清军运输粮草的海上运输线被日军重点打击,海上运输线几乎全线崩溃,大批运输到平壤的军粮被日军缴获,清军只能依靠朝鲜义州积压的有限粮谷来维持部队的粮草供应。

但是除清军之外,平壤的数万居民也要依靠义州积压的粮谷生存,开战十五日之后,义州积压的粮谷仅能维持三至五天左右,一旦军粮用尽,军心必然大乱,弹药不足也就算了,连兵卒的口粮都不够,还打什么仗?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三:败局已定

进攻平壤的日军第九旅团和第五师团总兵力达到一万八千人左右。

叶志超所率领的清军共三十五营,有一万五千人左右,算上平壤的支持清军的朝鲜军也只不过一万六千人左右。

乍一看,双方在兵力上似乎差不多。但在这日军一万八千人背后,还有日军第四师团的支援,日军规模翻倍。

在弹药不足、粮草不足、装备落后、部队规模落后、单兵作战能力差的情况下,除非叶志超有核武器,否则清军基本上不可能打赢日军。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四:保存实力

叶志超率领清军拼死抵抗了日军15天之后,清军的伤亡惨重,粮草、弹药纷纷用尽,玄武门、牡丹台等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全部失守,大将左宝贵阵亡。日军占据高地,可随时炮击城内,而清军内部亦出现小规模叛乱。

最大的问题是后路空虚,清军还驻扎在辽东尚未入朝。平壤附近的电线被截断,清廷无法得知当时平壤的情况,事后叶志超逃了出来汇报才清楚的。

如果再打下去,清军将全军覆没。

15日上午,叶志超在军营中召开讨论会,讨论接下来是战是和,清军全体将领纷纷主张不打了。反正朝鲜不是国土,清朝只是宗主国,虽有保护的义务,但没有必要去送。

在整个甲午战争的过程中,保存实力都是清朝军队的战略思想。因为参战的部队基本上都是李鸿章的嫡系,即淮军和北洋水师。

清朝后期的由于镇压太平天国时朝廷允许地方官员办团练的缘故,晚清官场里打出了很多派系。而军队大都是私兵,湘军、淮军等等,各有势力、山头,其兵力都是相关大佬血本。是其身价地位的保证,此消彼长的关系,谁都明白。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左宗棠。

叶志超等淮军将领,自然是参照这个思想来,不可能为了朝鲜就把中堂大人的家底给拼光了。要知道当时败局已定,平壤的淮军就是一支孤军,输了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到时候岂不是人势两失,李鸿章的日子估计不好过。

朝中像翁同龢甚至张之洞也是想着打压李鸿章的势力,翁同龢巴不得李鸿章的海陆军打光,这样就可以收拾他了。当初李鸿章还让南洋水师出兵助战,结果张之洞只给船,不给兵,婉转拒绝。

于是乎叶志超着手停战,与日军谈判,清军把平壤给日军,朝鲜不要了,条件是允许他们战略性撤退。

不过当时送去的和谈信,由于当晚大雨,字迹被雨水浸湿。于是日军便差人到城下喊话,询问信的内容,但当时的翻译又是个二把刀,大雨中理解错了日军的意思,以为日方同意了,于是便开始撤军。而这一撤军日军就追。

肥水之战都知道吧,清军顿时风声鹤唳,变成大溃逃。

所以说叶志超是要替李中堂保住这点资本,不想做无谓的牺牲。最后也算是替李中堂保住了大部分淮军的军力。淮军战斗人员就5万人,这一万五的兵力如果损失掉,那是不少了。

这也是为何明明叶志超有着临阵脱逃的杀头大罪,却还是倍李鸿章力保留职效力。不过,对于政敌门来说正是攻击李鸿章的好时候,叶志超没能保下来。

当然了,这些不可能把叶志超直接洗白,作为主帅,平壤战役的失败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指挥不当是跑不掉的吧?

所以,也不是要给叶志超洗白,只是想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而是整体的差距。


白话历史君


关于叶志超的逃跑,就不要再洗了,洗无可洗也!

首先叶志超一开始并不是泛泛之辈,一直有“虎将”称号,光绪说他是“僧帅第二”,被赐予“巴图鲁”,并且得到了大清打工仔最高的荣誉证书——黄马褂。

可以说声誉隆盛!大清待他不薄。

当然了,他也做的不错,跟着李鸿章打内战的时候,勇猛异常,敢打敢冲,人称“叶大傻”,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据说他身上的伤疤如同纹身一样。

说来也怪,越是在战场上不怕死,玩命的人,越是死不了。尽管叶志超每次九死一生,但每次上天也眷顾他,总是让他化险为夷,死里逃生。

叶志超既没有上过学,也没有学过武,就是凭着力气大,胆子大,福气大,被他混的风生水起,深得李鸿章的喜欢。

李鸿章认为叶志超永远不会被打死,她不是普通人,每次打仗都是派他去打头阵,叶志超也不负李鸿章期望,总是可以完美完成任务。

但是,这都是打捻军。

在镇压捻军的战斗中,叶志超一马当先,无战不上,战功显赫。

对于叶志超的表现,满清皇帝当然是非常喜欢,恩宠备至,“巴图鲁”的称号就是在摆平捻军之后获得的,这可是好多汉人大臣一辈子孜孜以求而难得的最高荣誉。

这时候的叶志超可谓是国家栋梁,常胜将军,盖世英雄。

后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满清政府发出求救,当时日本人在朝鲜势力很大,中日虽然还没有正式过招,李鸿章内心深处其实是不愿意招惹日本的。

叶志超临行前,李鸿章反复叮咛“点到为止”,注意了,叶志超是领命“点到为止”。

自此开始,叶志超打仗一直就“点到为止”了,一直到“甲午战争”中,自然也是严谨遵守李鸿章的政策与日本打仗“点到为止”!

叶志超的逃跑是奉命而为的保存实力。


葭明通半瓶历史


平壤之战叶志超不战而逃?1904年俄罗斯军为何采取叶志超防守鸭绿江而非朝鲜策略

平壤之战中参战的将军有:叶志超、左宝贵、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等5人。

现在来看《清史稿》对各人在平壤之战的记录:

叶志超:

“当是时,大军集平壤,乃卷甲而趋之,二日始至。志超以成欢一役杀伤相当,铺张电鸿章,鸿章以闻,获嘉奖,赏银二万犒军,拜总统诸军之命。  志超意甚满,日置酒高会,徒筑垒环炮为守。日军诇至大同江,为我军逐去,遂以屡捷入告。时统帅居城中,日军夹江而阵,两岸相轰击。东南二路战少利,志超莫敢纵兵,趣回城。日军乘间以济,据山阜,左宝贵出御之,被巨创。志超将私逸,宝贵不从,以兵监之。宝贵自守玄武门岭,矢必死,登城指麾,为炮所中而殒。志超亟树白帜乞罢战,日人议受降,请帅兵归,弗许,乃潜向北走。朝兵衔之刺骨,於其出城时枪击之,死者不可称计。日军复要之山隘,兵溃,回旋不得出,挤而死者相枕藉。诸将尽委械而去,於是朝境内无我军矣。  志超奔安州,士成谓安地备险奥,可固守,弗听。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

主要信息:

1、叶志超用炮垒防守平壤;

2、平壤之战中大同江南战争一度击退日军;

3、在日军在大同江两岸炮击时,叶志超将面临被日军分割且战斗不利的大同江南清军和平壤城东清军两路撤回平壤城中固守;

4、在左宝贵防守的玄武门岭北日军占据,清军后退的北路面临威胁时,叶志超要求和日军议和,以便率领军队带着器械回国;

5、日军不肯让清军完整离开,叶志超暗中向北意图离开朝鲜,但被朝鲜兵枪击清军;

6、日军占据平壤城要地,清兵军溃,叶志超意图成建制带清军回国计划失败。


左宝贵:

“二十年,朝鲜乱起,日本进兵。朝议既决战,卫汝贵、马玉昆、丰绅阿各率所部往御之,宝贵自奉天来会,是为四大军。虑海道梗,乃绕道自辽东行,渡鸭绿江入平壤。是时叶志超虚饰战胜状,电李鸿章入告,遂拜总统诸军命。於是汝贵、玉昆军南门外大同江,志超部将江自康军北门外小山,宝贵任城守。未止舍,日军猝至,宝贵与丰绅阿击卻之。敌退龙冈,分道来攻,又败之。志超乃聚全军为婴城计。  时宝贵扼玄武门,日军大队至。志超将溃围北归,宝贵不从,以兵守志超勿令逸。宝贵狃於捕马贼之功,颇轻敌。日军轝炮散置山巅,谍者以告,若弗闻。登城指麾,中炮踣,犹能言,及城下,始殒。其部将负尸开城走,遇日军,又弃之,於是诸军皆溃。”

主要信息:

1、左宝贵刚到平壤,日军就到;

2、左宝贵和丰升阿两次击败日军先头部队;

3、左宝贵在玄武门岭之战中轻敌,没有重视日军在山岭架炮的情报,置之不理,导致平壤城直接被日军炮火轰炸,清军失去退路要地——玄武门岭。


卫汝贵:

“光绪二十年,日朝战起,率马步六千馀人进平壤,临行,鸿章诫以屏私见,严军纪。至牙山,退成欢,与日军相见,寻复趋平壤合大军,与副都统丰绅阿顿守城南江岸。平壤,朝旧京也,闻我军至,争携酒浆以献;而军士多残暴,掠财物,役丁壮,淫妇女,汝贵军尤甚,杀义定朝民,众滋忿。复蚀军糈八万运家,军大譁,连夕自乱,互相蹈藉。时马玉昆血战大同江,浮舟往援,敌稍卻。玄武门岭失,即窜走。”

主要信息:

1、卫汝贵和丰升阿防守大同江南岸;

2、协助马玉昆击退日军。


马玉昆:

“会日朝构衅,玉昆统毅军赴援,次平壤,壁南门外大同江。日军来攻,玉昆守东岸,血战久,援至,敌败去。已而玄武门失,叶志超令其速撤军,乃归平壤。”

主要信息:

马玉昆防守大同江东岸,玄武门岭失守后,在叶志超的命令下撤军回平壤。

现在来看平壤之战:

1、日军进攻主要是两个方向:正南方和西南方向;

2、决定整个平壤之战胜负的是平壤城北玄武门,在那里可以直接炮击平壤城;

3、叶志超在成欢之战后就直接回到平壤,修复平壤城墙,进行防守;当时部分清军拥有美国温彻斯特步枪、4挺野战炮、6挺机枪、28挺山地炮;

4、平壤城适合防守:毗邻大同江,可以进出黄海,可以发挥北洋水师的输送作用;东面和南面是大同江;地形向西南方向平缓。只是叶志超修复防守平壤城的时间太少:8月21日叶志超退回到平壤,9月15日日军进攻平壤,叶志超只有24天的时间去修复平壤城。

5、清军的部署是叶志超、左宝贵在平壤城中防守;卫汝贵、丰升阿防守大同江南岸;马玉昆防守大同江东部;

6、清军在战争早期能够获得阶段性胜利,在于日军大部队尚未到达,清军人数占优;在日军大部队到达,夹江炮击,清军南路、东路不利时,清军人数少于日军且处于分散状态,因此叶志超才要求卫汝贵、丰升阿、马玉昆两路清军集中防守平壤,左宝贵出城防守玄武门这个战略要地;

7、左宝贵没有及时清除日军在山岭放置的火炮,导致玄武门失守。

8、叶志超在日本主力到达时,就想撤军回鸭绿江,以保存实力。对于叶志超的做法,中国人的解读是不战而逃,或者逃跑。但在1904年日俄战争时,原本控制朝鲜半岛北部的俄罗斯,一枪不打直接回鸭绿江防卫。俄罗斯军和叶志超撤军的做法是一致的。

虽然左宝贵战死殉国,但若没有左宝贵的阻拦,叶志超在日军主力到达时,成功将1.5万清军完整带回鸭绿江北岸防守,大清将在辽东半岛战事中获取更多的防守时间。

谁能说叶志超放弃平壤、意图率领清军完整回国防守是错误决策呢?在没有数量优势下,清军根本就没有可能击败日军,何必白白在非大清国土上战死呢!

总之,相比国内对叶志超的鄙视,国外研究学者对叶志超在平壤之战还是比较认同叶志超指挥能力的。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叶志超逃跑没有太多的真相,他的责任无可推卸。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可以稍微肯定一下的话,那就是他战前还是做了一定的准备,相比其他清军来说,叶志超坚持的时间还算长一些,打死的日军也更多一些,最后做出撤军决定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不过毕竟他是前敌统帅,所以最大的责任必须是他承担。

左一为叶志超。

叶志超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算有名了,当然他出名的原因是长腿善跑,平壤之战失利以后狂奔五百里,跑回了国内,遭到了世人的讽刺。当然,叶志超当时的局面确实并不是很好。平壤之战他虽然号称有1.3万人,实际上属于他的部队只有从牙山败退的3500人,其他1万人则分属于卫汝贵、左宝贵、马玉昆、丰升阿统领。

由于清末清军有着兵为将有的传统,所以叶志超虽然此时是平壤城中的最高统帅,不过真要下做什么决定,必须先召开军事会议,5个人商量好达成统一意见才能实行,这无疑对于接下来的战事很不利。

应该说作为淮军老将,叶志超虽然对于接下来的战斗没有什么信心,还是很努力的做了一些准备。在他认为日军主攻防线的船桥里,叶志超精心的准备了防御工事。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虽然日军拥有兵力优势,火力方面日军的58门75毫米火炮也远远强于清军的16门75毫米火炮,但是清军在船桥里还是击退了日军的攻击,并取得了击毙日军100多人的战果。船桥里之战是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坚持时间最长,击毙敌人最多的一次陆战,叶志超的准备起了一定的作用。

战后拍摄的船桥里,可见战斗之激烈。

但是糟糕的是叶志超判断错了日军的主攻方向,实际上日军主力是迂回攻击牡丹台。大约8000日军对仅有2900人的清军阵地发起了猛攻。在日军绝对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左宝贵虽然奋力死战,但是其统帅的部队在日军炮火下损失惨重,左宝贵最后也战死疆场,日军夺取了牡丹台。

牡丹台及玄武门。

牡丹台失守以后,平壤守军的后路被切断,日军夺取了制高点还能随时炮击城内,加上第一天的战斗损耗了太多的弹药,因此叶志超以

北门咽喉既失,弹药不齐,转运不通,军心惊惧

为由,提出撤军。除了已经战死的左宝贵,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都同意了这一决定。清军的困难确实存在,不过此时的日军其实也缺乏补给,弹药粮草都有所不足,如果清军坚持一下的话,日军未必能取得胜利。叶志超做出这个撤军决定,其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被俘的清军。

而更加愚不可及的是,叶志超还把撤军决定通告了日军。也许他是想援引国际惯例,把平壤变成不设防城市,从而和平退军。不过日本人可不会客气,按照他的提醒,日军发起了追击作战,清军伤亡惨重,损失甚至超过了白天的战斗。

所以叶志超在此战中没有正确判断日军的作战意图,第一个提出撤军,又把撤军意图告知日军,最终导致了惨败。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叶志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不沉的经远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主帅叶志超的表现的确让人唏嘘不已,作为朝廷器重的武将,竟然贪生怕死。战斗中他“放弃平壤,狂奔500里”,“逃跑将军”的帽子也从此扣在了他的头上,永远摘不掉了。

“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清史稿》

正是因为逃跑,叶志超被剥夺官职投入大牢,定斩监候。后来因大赦归乡,于公元1901年病逝。





这位在国内风光无限的人物,曾不顾性命,一马当先攻打太平军,镇压捻军立下大功,在朝廷眼中是何其威猛!清廷赐号额图浑巴图鲁;他平定热河金丹道教,杀教首李国珍,被赏穿黄马褂。在国内每次战斗都表明他打起仗来是个不要命的主,由此还被人称为“叶大呆子”。 但是,在甲午战争中他却逃跑了,落了个遗臭万年的罪名,这个叶跑跑逃跑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叶志超在平壤之战中的真实表现

1894年,半岛爆发东学党起义,无法摆平,只好向清朝乞援。日本蓄谋已久,中日必有一战。日本挑衅清廷:“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先后2465人分三批在朝鲜牙山登陆。

刚开始往半岛进军时,叶志超就没有斗志。乞周馥把这种情况禀告给李鸿章。李鸿章说:“亦未必便战,何怯!”叶志超才不情愿地去了。

当得知日军要向清军进攻时,叶志超坐立不安。聂士成向他分析地形战术,进退自如:

“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

但是叶志超并未听从。

结果在聂士成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后,却发现叶志超已经跑到平壤了。

据载,7月29日日,日本向牙山清军进攻,叶志超、左宝贵所部2000多人对战日军的3000多人,清军战斗力差的一塌糊涂,叶志超败退平壤时。此战清军伤亡500人,而日军伤亡仅80多人。

清廷派四大军入朝。(毅军马玉昆部,奉军左宝贵部,盛军卫汝贵部以及丰升阿所部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和部分吉林练军)共计13000余人飞速入半岛。 这些军人加上叶志超退到平壤的部队有16000多人。日军进攻平壤的人数几乎和清军对等。

叶志超在平壤向李鸿章谎报军情:“成欢之役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李鸿章还根据“捷报”向清廷为叶志超请功。清廷闻报,大悦!赏银2万两犒军并任命叶志超统率这4支援军。所有将领都对叶的行为所不耻,更看不起他对他不服气。叶志超对这场战斗根本不上心,还不听下属的建议。对将领盛宣怀提出趁日军大部队未到一举打败他们的建议不屑一顾。开战前清军占地形优势,平壤作为半岛首府,山环水抱,城墙高大坚固,清军的兵员、武器、粮食都很充足,半岛人也站到清军一方不断偷袭日军,此时出手占尽先机。

光绪帝下旨令叶志超:

“不得以兵未全到,束手以待敌人之攻,而于敌之分兵修道,听其自由往来,不思半济而击之术也”。

叶志超不得不战。

当叶志超得知日军要来围攻的消息,便召集清军四支将领商议对策。决定于9月7日晨渡江至中和郡,合力迎敌;但是在中和,清军因素质太差又加上天黑竟自相厮杀起来,结果死20人,伤100余人,让日本人笑掉大牙。

让日军更可笑的是,叶志超因此下令各路人马回去防守。从此,各路清军躲在平壤,不敢露头,日军顺利逼近平壤。

当中日战争全方位展开时,左宝贵奋力指挥,玄武门、牡丹台等重要阵地眼看失守,左宝贵向叶志超求援,叶志超见城北形不妙,主张收兵回城。他说:

“敌人乘胜大至,锋芒正锐,我军弹药不齐,地势不熟,不如各整队伍暂退叆州,养精蓄锐,以图后举。”

领兵主帅怂成这样,焉能不败?左宝贵继续坚持战斗不幸中炮身亡,这和叶志超的退缩形成鲜明对比。

而日军进攻城西南的指挥官野津道贯面对攻城的种种困难,立下壮志说:

“如若不幸败绩,平壤城下即我葬身之处!”

从斗志方面来说他和叶志超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战到最后,平壤3个战场的情况整体来说并不是很糟糕:马玉昆部在大同江南岸战场大获全胜;西南战场还在浴血奋战和日军打的不分上下;只有城北牡丹台、玄武门失守,但日军不了解城内情况,不敢轻易进入。

而且此时的清军弹药、粮食足以守城1个月,半岛人民也在大力支持清军。

(平壤之战)

而此时的日军濒临绝境,他们的弹药、粮食都已不足,关键时刻天空降雨,眼看就要大雨倾盆,清军在城内又有当地人民的支持,而野地里日军却面临悲催的局面。

天时、地利、人和清军几乎尽占。

所以如果清军坚守阵地的话,取得胜利不是没有可能,历史也可能会被改写。但是主帅叶志超看到左宝贵阵亡,牡丹台、玄武门失守他就被吓的掉了魂似的与众将商议,决定弃城逃跑,还为逃跑找借口。他说:

“北门咽喉既失,弹药不齐,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若敌兵连夜攻击,何以御之?不若暂弃平壤,令彼骄心,养我锐志,再图大举,一气成功也。”

于是他写了投降信,可投降信还未等日军读完,叶志超便在各个城门插满日本旗祈求投降了。他的举动就连日军见了都惊诧不已。

此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日军要求叶志超立刻缴械投降,叶志超应是考虑到空手回去无法面对清廷,或者说无法编出合理的谎言,恐会株连全族。他决定保存最后底线,城池可以拱手让给日军,但是手里的家伙什不能丢。他找了个借口延缓了向日军“缴械”,计划连夜带着枪支弹药出逃。但是日军不是低智商,他们看穿了叶志超的心。

日军在叶志超逃亡的必经之路义州、甑山大道要隘设下埋伏准备全歼清军。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叶志超带领清军逃跑路上的遭遇凄惨万状。

有一个亲身经历这场战役的盛军官员栾述善记述:

瓢泼大雨下的清兵,如惊弓之鸟夺路而逃,惊动日军。惊魂未定的清兵后有追兵前有埋伏,他们只顾逃命。漆黑的夜里敌我不分,南北不分。惊恐中胡乱开枪放炮,自相残杀互相践踏,黑夜里他们呼朋唤友,喊兄喊弟,鬼哭狼嚎震惊山林。有些为此深感羞辱的清兵选择了自杀,有的用刀抹了脖子,有的跳水溺死,有的吊死在树上,有的直接撞石而亡。到处都是死尸,到处都是血水。


此次逃跑,清军被击毙者达1500多人,683人被俘。被俘人员中因伤又死了25人,3人病死,47被日军枪杀。大量的枪械、军火、弹药、粮食都落入日军手中,这比激战几天的损失还要惨重!

(被俘的清军)

聂志超本人逃跑成功,他还向朝廷恬不知耻地谎报军情:“倭人遽以三四万之众猛扑环攻”,“苦战五昼夜”,“子尽粮绝,退出平壤”。

但所有的谎言都被一一揭穿。

叶志超身败名裂。


小姐姐讲史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个比较惨的海战,他最后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结束。他的战败非常非常可惜。如果不是当时清朝太腐败,兴许北洋水师就可以战胜日本军队?但是战败还有一个因素,叶志超在甲午海战的时候直接逃跑。他的逃跑影响非常恶劣动摇的军心,他是主战官,但是他却直接逃跑。动摇的军心。说起叶志超他的发家史。很可笑。用现在的话说套路得人心。他没有真才实学,他全是靠套路,一步一步走上了官微。他全是靠套路,从小兵一步一步当的我大将军。没有真才实学全是套路。

一、叶志超是谁?

叶志超他和李鸿章是同乡。他作为入朝作战的最高统帅。他直接平壤放弃了,连续500里逃回国内。这是什么样的人?你是作战主帅,你500里逃回国内,你还谎报军情。他对朝廷报的是他打败了日本军队转移到平壤以内。最主要的是朝廷还信了还给他的赏赐,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朝廷对于战果已经不做探查了,他说什么是什么,而且最重要还能蒙混过关,可见当时清王朝已经腐败了什么程度?

最后的中日甲午海战有很多炮弹。都是没有弹药的。就是一个壳。他们当时已经没有了家国概念,他们认为自己过的舒服就可以。他们没有了家国概念,他们只是自己享受。用朝廷的工费来。充实自己的钱包。

二、他逃跑之后的结局是什么?

他在甲午海战的时候逃跑,他的结局是什么?他的结局并不是被杀死,而是被停职。他被朝廷革职,没有被杀死,甚至李鸿章还要继续留他为自己效力,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一个军事主官战场逃跑做了一个逃兵,最后还要留着他为自己效力这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当时清朝是真的没人可用了吗?邓世昌以身殉国,朝廷没有说什么,而就是这种人逃跑的人,朝廷还要要继续用他。当时的清朝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真正爱国的人处处受打压,真正贪污的人。坐上高位。在当时这已经黑白颠倒了。

三、北洋水师战斗力真的弱吗?

北洋舰队的水师战斗力就真的弱吗?实际上北洋水师战斗力并不弱,他们的舰艇也世界一流,他们是把别的国家舰艇买来自己打造,但是由于当时清政府贪污,他不能给舰艇足够的养护,足够的装备足够的给养,北洋水师战斗力在当时的海军里排名是垫底儿了。慈禧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又有人挪用上亿的军费,为慈禧大摆生日宴,如果这笔军费会给部队建设,那想想这个部队会是什么样?


熟史明智


这个问题,说明要理解中国近代的复杂性与多维角度。

同时说明历史是一项需要数学和其他学科功底的学问。在之前我也一直相信叶志超一夜狂奔五百里逃跑这个观点。

但是了解前因后果之后,就知道有两个疑问是过不了槛的。

1、即然之前叶志超作战都是“无役不与”,号称叶大呆子,可为何在面对日本人时就变成了逃跑将军,同样是生死问题,难道换个对手就怕死了?

方伯谦没上过战场的逃跑的这种也还可以说得过去。这种说法换到叶志超身上就解释不通。

2、叶志超是高级将领领兵狂逃,按律是要当斩的,既然战是死、跑也是死。

为何司空见惯军法的人还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如果是倚仗李鸿章,就更说不过去,李鸿章自身都被朝臣们说要杀,既使象丁汝昌这种视死如归的都是要“戴枷解送京城”。

更别说这么大的把柄在别人身上的?

叶志超的问题,在于第一,此人不是帅才,第二,错误的撤退战术被日军识破。

为何撤退?

在撤退一事上。据历史学者陈悦考证,被俘的盛军军官栾述善撰写了《楚囚逸史》一书,文章回忆9月15日的黄昏会议:“北门之咽喉(牡丹台、玄武门)既失,子药又不齐全,”“不如暂弃平壤,增彼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

淮军将领叶志超、郑国魁、吴育仁、潘万才

栾述善指出,叶志超提出意见之后,诸与会将领对叶志超的判断均表示同意。与会将领包括了奉军盛字练军丰升阿、毅军统领马玉昆、盛军统领卫汝贵等人。

说明此次撤退是大家共同做出的判断与决定。

其二,9月22日卫汝贵致电淮军管家盛宣怀,也说到的情形是同样的。

这两人所提出的回忆内容相同,而并都不属于叶志超一系,可以证实其真实性。

当时的盛军军械委员邱凤池述职报告

邱凤池在受伤被俘,归国之后抱着极大的责任心核对帐目,写出详尽的述职报告,其中就明确提到18门炮,仅余炮弹516发。

要知道,9月15日当天,清军消耗炮弹2800发。所以炮弹一项就不足以支持9月15日高强度战斗的半天时间。

其余2磅13门小炮弹药209发和4门加特林机关炮弹药117发(加特林机关炮一分种射速20发),剩余弹药几分钟就可以打完。

盛宣怀

所以,叶志超所说的”子尽“并不为过!

而叶志超在9月19日兵败之后给李鸿章的电报时,所陈述的理由是”子尽粮完“。而所剩军粮仅1600担,如全城人等食用,仅够维持三天。在后续粮草基本无望及时运抵的情况下。

的确,平壤前线是”粮完“的状态。

而且,由于9月14日起,平壤电报被日军切断,叶志超9月15日晚在撤退之前,把情况作了详尽汇报,和并说明撤退的理由,派人快马送出。

最后由于,日军识破了清军的意图,使得清军由撤退变成了击溃。然后事件就演变成了逃跑500里之说。

这样,基本上才可以合理推断出身经百战的叶志超却突然”逃跑“一事。

淮军将领左宝贵、刘盛休、徐邦道

兵败后勤!为何平壤清军会陷入”子尽粮完“的状态之中?

1、这主要由于朝廷战和不定的决策。这个命题较大,此处不细说。

2、其次是源于清军的运输能力低下,由于关东铁路未能完工,从山海关至朝鲜部分的运输几乎都要靠陆运,在辽东与朝鲜北部长途崎岖的道路上,运送粮食的效率根本达不到前线的要求。

3、其三,是由于叶志超部属于直隶,按清军粮食运给制,属于直隶运输,远不济急。而相应的奉军左宝贵因长期驻辽东防御,所以相对来说左宝贵部的粮食最充足,但也只有1500担存粮,战前,叶志超部就已经向左宝贵部借粮500石,所剩无几。

4、其四、由于”高升号“与”操江号“事件海运已经很不安全,只能在陆路进行运输。9月15日北洋舰队正是运送铭军刘盛休部4000人部队至鸭绿江口增援平壤,与日军联合舰队遭遇,爆发了”大东沟海战“。陆运的结果是效率更低。

这种落后的运输系统要怪也只能怪当年朝廷中不断阻挠修铁路的人,而往往这些人却是在大战中主战最强烈。

为何会有叶志超谎报缺粮一说?

有学者根据,日军平壤战后缴获的粮食来说明叶志超谎报军情,但最终查证,日军缴获并非在平壤所获,而是9月11日在大同江上游,第五师团在朝鲜咸镜道的粮食25船,略计2500石。这批粮食根本就没有运到平壤前线。

所以之前的历史学者单纯以日军战后缴获来计算的话,就很不科学。

叶志超本人只是将才,而非帅才,平壤部队互不隶属。

这一点其实他本人是非常清楚。而且赴平壤五大军头,本就不相互隶属,又从未一起打过仗,只是叶志超职衔为提督而高出一点。

叶志超自然明白,根本就调不动谁。叶志超本部人马仅2000人,其他部队合计11000多人

所以他一再向李鸿章请辞平壤前线总指挥之职,9月12日最后一封电报”超受恩深重,固当尽力,恐各军虽说同心坚守,必有不堪设想之处,不敢不先行说明“。李鸿章也知道没有办法,只好回电:”望设法防剿,勉力支持危局“

此时,李鸿章淮军手下大将已凋零,仅余的刘铭传也因目疾谢绝了任命。

而平壤保卫战事起仓促,这事情就只能落到叶志超头上,完全是万般无奈的选择。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平壤战役之前的战斗淮军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是整个甲午战争中陆战最为突出的战绩,日军一天伤亡达700余人。清日双方伤亡差距不大。清军主要伤亡在后撤途中中伏死伤二千余人。

当时整个淮军总共才49000多人(其中旅顺、威海卫、大沽炮台的防卫士兵就达到2万多人),日军进入中国的达到10万人之多。淮军真正的家底就是派去平壤的1万多部队。

武备不修,造成的结果就十分可怕。

有时候,不得不说一下我们的历史观,常常喜欢把战争的失败归之于忠奸之害与贪生怕死。往往以“皇上圣明,臣罪当诛”的思路。北洋海军的“炮管晾衣”“刘公岛妓院”等说法就是这种史观下采纳一些传言而编造的历史。

总结而言:

1、叶志超本身主观上不存在逃跑意图,但在作战过程中因后勤问题导致溃败。历史需要明确责任,而不能只将问题丢给前线的将领。

2、甲午战争是近代军队对中世纪军队的实质。必须认清全局的问题,而非把责任怪在某人贪生怕死的惯性思维。

3、从清军的后勤能力与战争投射能力、以及通迅、地形等能力看,再加上遇上战斗素质更高的日军,

远征朝鲜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在当时的条件下,以固守本土才是合适的作法。

所以既使在国内看起来能征惯战的叶志超到了国外,根本就无法掌控局面,就导致大溃败的主因。

这一幕其实在中法战争时,越南战争上宣光之战、山西战役、谅山战役就多次上演,只是由于最后的结局不惨,未引起当局重视。

《日清战争》藤村道生

《沉没的甲午》陈悦

《楚囚逸使》


秋草独寻


叶志超这种屠夫,只能打内战。因为打内战,可以给部下以任意奸淫掳掠作为奖励,刺激士气,用这一手方法,叶志超在灭太平天国中,成为淮军名将。

甲午日清战争,叶志超奉令领兵援朝抗日。当时,清军的人数、装备,均优于日军。但作为统领的叶志超贪生怕死,没有了可任意奸淫掳掠的奖励,也激不起士气,于是先在牙山战役小败后,叶志超逃回平壤,就打起了逃回国内的想法。左宝贵等将领把他拦住,他避强在平壤观战。日军进攻平壤,左宝贵战死,叶志超吓得魂不俱体,连夜出逃,连逃五百余里,后私逃回辽东。在朝清军,由于统领巳逃,士无斗志,也跟着溃逃,清朝便失了朝鲜这个藩屏,后朝鲜被日本亲并。


安平144796971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中,涌现出了相当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邓世昌,丁汝昌,林永升等清朝的高级将领,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哪怕是抱着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决心,最终战死沙场也没有丝毫的犹豫,可以说是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自己最后一份贡献,流尽的自己最后一滴血,非常值得我们后人报以最高的敬意。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也出现了很多贪生怕死的将军,在这里面有一位非常典型的逃跑将军,一路狂奔500里从平壤一直逃到鸭绿江边,他就是直隶提督叶志超。

叶志超本身是农民出身,当年是依靠着围剿太平天国的军队起家的,年轻时也是一位敢冲敢打的猛将。他曾经在一次激战中,腰部被一把土铳击中,其他人都认为他是必死无疑了。没想到,他却能毫发无伤的站起来,原来子弹击中了身体时,被腰刀挡住了,侥幸救下了他一命。可谓是福大命大,也正是从这一次之后,叶志超的官运非常顺利,扶摇直上,直至做到了总兵。后来,被李鸿章所倚重,被擢升为直隶提督,赏黄马褂。

1894年朝鲜发生了东学党起义,日军趁机发动了侵略战争,朝鲜政府的发出求援申请,李鸿章便派了叶志超率领部下前去增援,可叶志超并不想去,毕竟他也算功成名就,害怕会死在朝鲜。所以,他托人向李鸿章求情,李鸿章却不答应。于是叶志超只能是无奈之下,率领太原镇兵马2000余人的部队赶赴朝鲜,驻守在西海岸的牙山。

战场上的事情往往遵循一个定律,你越担心什么就会越会来,什么清军在抵达崖山没有多久日军就从水陆两方面共同夹击亚山叶志超命令部下率领,一部分兵马在陈欢地区狙击日军,但是就在自己的部下与日军激战时,叶志超不仅不派兵增援,反而撒腿就跑。这一跑直接导致的当时中日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清朝方面一再错失良机,为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中日甲午海战初期,日军在朝鲜地区登陆的军队还没有集结,清朝军队是占据较大优势的,光绪皇帝也下令催促,叶志超必须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但是这个所谓的业绩超将军根本丝毫不顾光绪皇帝的命令,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逃跑,当时他的部下也有人看出叶子超的心思,并让手下人监视叶子,超不允许让他逃跑,但是没想到后来,死在了日军的炮弹之下,这就让叶志涛非常坚定自己要逃跑的决心,甚至他在逃跑的过程中还耍起了小聪明,一边假装向日军投降,一边谋划着如何逃跑。结果既被日军狠狠打击,又被不满的朝鲜军队从背后偷袭,死伤惨重。

叶志超在逃跑的路上,犹如一只惊弓之鸟,生怕日军追上来,一路狂奔500里,从平壤地区逃到了鸭绿江边。在这一次战争中,叶志超的逃跑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清朝方面丢失了,整个朝鲜缺少了,朝鲜这个天然能够抵御日本的屏障,另外一方面也让清朝军队开启了在战场上不战而逃的先例,在这之后又出现了多起高级将领不战而逃的事件。

让人非常不解的是,这位逃跑将军回国之后,并没有受到清政府的严厉惩罚,只是装模作样地将他的职务隔除,再也没有做出进一步的惩处,甚至于向李鸿章还希望把他继续留在军中效力,只不过清政府坚决不同意,这才无奈作罢,后来叶志超经过了刑部的审讯,被判为斩监候,但是在不久之后又遇到所谓的“遇赦归”,就这样,回到了老家颐养天年,1901年,叶志超享年63岁,在家乡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