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我们真的有资格嘲笑他吗?

相信“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因为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上就有,它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在创作的时候就带有很浓的讽刺意味在里面,其实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科举考试是唯一能让寻常读书子弟乌鸡变凤凰的途径,那时的读书人若想有个好前途,参加科举是唯一的办法,否则就只能一辈子在家种地从事体力劳动,过着下等人的生活。


《范进中举》,我们真的有资格嘲笑他吗?

而文章的主人公范进呢?他是一位在科举中屡试不第的考生,家境贫寒的他可以说将自己的一生都押在了科举上,穷困潦倒、寄人篱下的过了大半辈子,无数次的考,换来的是无数次的失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54岁这一年终于高中举人,在这一刻他回想起他不堪的过往,那命运对他的摧残,所有的辛酸在那一刻幻化成了疯狂的喜悦彻底爆发了出来!结果疯癫了。


《范进中举》,我们真的有资格嘲笑他吗?

而原著的作者想表达的是对范进这种行为的讽刺以及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科举制度的讽刺,那今天的我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想想,范进所做的一切合不合理?他身边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的行为又是否合理?是否值得我们去讽刺呢?


《范进中举》,我们真的有资格嘲笑他吗?

首先,范进用了34年的时间才考上举人,这种毅力不是我们常人能做到的,他的一次一次的落榜换来的是家人以及身边人对他的愈加失望,由于一次次的落榜,导致生活水平的每况愈下,乡里乡亲越来越看不起他,在即将走投无路的时候高中举人,对于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冲击会有多大?(终于熬出头了!我的家人亲戚以及乡里乡亲终于不再当我是个垃圾了!我终于可以有尊严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了!)这些其实都是他当时的心里话,这份惊喜来的太晚太晚了,这一刻他的情绪无法承受住这份喜悦,所以变的精神失常了。


《范进中举》,我们真的有资格嘲笑他吗?

其次,大家要了解,古代中了举人的人一般会分配给一个县丞职位,所谓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或县委副书记,古代正八品官职,听起来官不大,但是在那个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官员和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先不说中举后能享受到的朝廷福利待遇有多好,就说县里的那些有钱的乡绅地主也都会相继来上供,范进从一个吃饭都需要去岳父那里低三下四借钱的主,瞬间就会变成有钱有权有地位的人上人,这对于一个平时只能对别人点头哈腰的范进来说,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的待遇,所以他的发疯我认为也是有情可原。


《范进中举》,我们真的有资格嘲笑他吗?

那么,文章的最后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我们有资格像原著作者那样去讽刺他嘲笑他吗?看人物类的古文时,我最愿意使用的方式就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


《范进中举》,我们真的有资格嘲笑他吗?

到这里我只有三个问题问大家:1.如果是你,家里已经穷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你还有心去安心读书吗?我不能,但范进可以。

2.范进是否真的有才?儒林外史第三回做了个解释:“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这是科举考官评价范进文章的一段话,说明范进是有真才实学的,只是被科举这种单一的形式给埋没了。那么你比范进有才吗?

3.一件事情一做就是几十年,从不放弃,到了终于修成正果的那一天,你的兴奋程度一定比范进低吗?你会平静如水吗?


《范进中举》,我们真的有资格嘲笑他吗?

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不管过程有多难,都应该坚持!我曾经多次想像过,如果有一天,我奋斗多年而不可得的梦想得以实现,我可能也会疯掉,那这样的我有错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