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怎样形成的?

四哥聊历史


思想其中大爆发的一个时期,政权的地方割据有了相对可以生长思想的土壤,中央的实际权利只是象征性的。


燕赵平平人生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是如何诞生的?】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为了重建社会秩序。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诞生了。

首先站出来的是儒家创始人孔子。他虽然是殷商后裔,却是周文化的狂热粉丝,在大家都对以往的官方意识形态深表怀疑的时候,他却站出来充当自干五的角色。在他看来,不是贵贱有序的周朝礼制出了问题,而是人们没有严格地执行这些制度,只要人们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克已复礼,社会秩序就会恢复正常。

当然,如果孔子仅仅鼓吹的是礼制,也就不会成为圣人了。孔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在维护贵贱等级礼制的同时,还给其罩上了一层仁爱的温情面纱。而仁和礼,就构成了儒家最基本的主张。虽然这样的主张在时人看来天真迂腐,但后来经董仲舒改造后,却成了后来帝制时代官方钦定的意识形态。

反对儒家的第一个学者是墨子,他本来是孔子的学生,却对儒家的主张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于是他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他反对奢侈繁琐的周礼,主张刻苦自励,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一副基督教清教徒的样子,无数信徒在他的感召下,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于是儒墨两家,成为当时的显学。墨家虽然反对儒家,但毕竟是从儒家分立出来的,所以还是主张圣贤政治,并未从根本上颠覆儒家。

对周礼和圣贤政治进行彻底批判和反思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他比孔子年长,又身兼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博物馆馆长,所以孔子几次向他请教,之后老子凭着自已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知识,站在历史和整个宇宙的高度,并以邦国时代(五帝时代到殷商,大约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前1000年)的小邦寡民为政治蓝图,兼取商周贵族的谦卑精神,写就了《道德经》一书,意味着道家学派正式诞生。另外,传说中老子有两个著名的弟子:杨朱和文子。其中杨朱反对儒墨两家的奉献精神,认为会被统治阶级利用,通向奴役之路,他主张贵生重已,“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才能大治。

除了儒道墨三家,其它学派也开始萌芽,其中孔子弟子子贡出使五国,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似乎是纵横家的鼻祖,其后鬼谷子又将其理论化,成为纵横家的创始人(存疑)。孙子根据自己亲身战争实践,写就《孙子兵法》一书,成为兵家先驱。而管仲子产李悝等人抛弃礼制,铸刑于鼎,编户齐民,以公开的成文法治理国家,商鞅走得更远,他用土地承包制代替类似人民公社的井田制,并且禁绝百家,严刑峻法,他们都成为了法家先驱。相反,邓析等人则辩名析理,利用法律漏洞、逻辑漏洞、人性漏洞,以律师、社会活动家、科学家的身份,为自已的当事人服务,成为了名家先驱。

不过,真正将百家争鸣引向高潮的,还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关于稷下学宫,还要从姜太公说起。当年,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因功封于齐,被后世称为姜齐。姜太公到任后,没有强行推行姬周文化,也没有强行推行重农政策,而是因俗简礼,听民自化,结果把一片盐碱地的齐国打造成了数一数二的强国,后来黄老道家的一部巨著便以《太公》命名(已经佚失)。到了战国时期,权臣田氏取代姜太公后裔成为齐国国主,后人称之为“田齐”。田齐统治者顺应齐国的治理传统和民俗民气,以“杂采百家”为核心的黄老学说作为治国思想,并进一步创建了“稷下学宫”,以延揽各国人才,为其治国实践提供咨询服务,于是诸子百家蜂拥而来,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景象,并对稷下学宫之外的学者产生了极大影响。

谢谢收看。我是一个旅游文化与科技领域的创业家,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欢迎和我交流探讨!


游通天下


地域的差异造就了当时文化特色的多样性,发展的不均衡构成了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因素。统治阶级内部对于解决这种矛盾的管理体制需求非常迫切,这就直接地影响了文人对于政治生活文化交流活动的研究与探索,从而形成诸子立说,百家争鸣的历史盛况


jxw草木一生


引言:时势造圣贤,春秋战国是社会变革、兵荒马乱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开放的时代,各家为“改制救世”著书立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与同期古希腊文明遥相辉映。

诸子百家释义

诸子,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

百家,各个学派。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据《汉书》的记载,诸子百家,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百家学说产生的原因

春秋战国,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 新旧阶级、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激烈,在此背景下,百家学说应运而生,原因主要有4点。

宽松的思想氛围,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国君为了在斗争中得到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技术的发展,解放了很多劳动力,为学术的研究和兴起提供了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

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提高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促使当时有识之士进一步思考人生、社会并提出自己的学术理论。

学术向下拓展,平王东迁之后周室势微,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之前集合在周室的学者散落各地,使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

对后世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后世中华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受这一思想影响,产生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

法家和兵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国家的有利法宝。

墨家和名家的思想则是中国哲学思潮的发端,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墨家思想所表现出的科学理论和名家思想所表现出的辩证思维对后世影响深远。

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则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相应的影响。


点亮万家灯火


滢月斋,以女性视角解读古今文化,为你诠释不一样的世界。

中国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怎样形成的?

一、诸子百家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们开始需要新的思想帮助他们治理国家。此时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在内的诸子百家也应运而生,并逐渐被国君们的接受。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学派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远古时期和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诸子百家思想的雏形,例如儒家思来自于掌管礼仪的官员,法家的思想则来源于刑法之官等,追根溯源,这些都是先秦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二、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发展

据记载,诸子百家共有数千家之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这里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这几个主要思想流派,阐述它们的思想发展与发展。

1.儒家:

儒家思想主要以倡导“仁义”、“礼法”、“忠恕”、“中庸”为主要思想,要求统治者重视礼法,并重视人的教化。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以来,一直执着于“克己复礼”,并为此一生奔劳。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分为八个不同的学派,分别用不同的方式阐释儒学。此后,以孟子、子思为代表的学派提出性善论,并开始提出“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统治思想。而以荀子为代表的学派则倡导性恶论,并希望通过教育改善人的本性。

2.道家:

道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开创的,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为主要思想,此外还提出了“道”这个概念。老子本人所倡导的思想,被庄子和列子所继承,并发展出效法自然、顺应天道、宇宙的生成、贵虚等新的思想。

3.墨家:

墨家是墨翟创建的学派,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非命等思想。墨翟的墨家思想中,除了缜密的逻辑思想之外,还有实用性很强的“勾股定理”、“小孔成像”等,因此实用性极强。墨翟去世后,他的弟子继承了他的思想,并组建了结构严密的组织,影响力巨大。

4.法家:

法家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期的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正是开创法家,但又各有不同:商鞅更注重法律的制定,申不害倡导加强君主的权威,慎到则看重权势的集中。此后战国末期的韩非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编撰出了《韩非子》,成为集大成者。

三、诸子百家的后续发展

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法家最受统治者重视,发展也相对活跃,其他各家学派相继没落。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诸子百家中的法家理论得以实施,但秦依然二世而亡。西汉时期,统治者们吸取秦朝的教训,先采用儒家和道家相融合的“黄老之学”治国,此后又采取“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这也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国理念。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思想就此沉寂。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今人的思想中看到很多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子,它们虽然已经没落,但也被今人继承发扬。

回答完毕,请采纳。


滢月斋


开放的辩论,想出人头地


公子张公子


【导语】在中国思想,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

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

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文化、思想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

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

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

  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山东曲阜)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河北北部、山东临淄)是阴阳家的诞生地。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的逻辑学领域。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白银市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会【陶政聪】


陶政聪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西周以来盛行的井田制逐渐瓦解,更多私田和地主出现。旧的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的封建制度尚未出现。此时不同阶级,不同层次的人,表达着各自的思想、治国方略。这就是百家争鸣的由来。


一个有情怀的历史老师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c47479ef16f244ada3cee84b0c1d0bf6\

千指魔音


诸子百家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诸子百家是中国从奴隶分封制走向帝制的探索,可以说诸子是后世封建社会的柴火与主樑。

百家争鸣的时代,大概是从前551年孔子、老子始,至前233年韩非子终。德国哲学家称这一时间段为“轴心时代”,在世界各地,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犹太教出现众位先知;罗马出现耶稣;印度出现释迦牟尼;中国出现孔子、老子。

为何会在这一时间,人类文明集中出现如此伟大的人和思想呢?

原因之一,是文明的充分展开。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具备了文明的各种重要部分。试想,如果再早一些,连饭都吃不饱,如何有那么多人可以去思考呢?如果政治制度仍然在原始社会,那么哲人思考的社会基础太过简单,也很难发展出足够复杂而深刻的哲学思想。春秋战国之际,国家的形态已经已经成型,文明充分展开,那个时代的人可以思考的内容,与后世已经没有本质差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石于是在那个时代开始成型。

而中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是诸侯国的林立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先说诸侯国林立。因为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强权,所以各种思想可以在政治权力的缝隙中发芽和生长。反观后来大一统时代的雄主,如汉武帝时,则独尊儒术;到了乾隆,则连儒术也被压抑,只留下叩头行礼、山呼万岁。

春秋战国时,人才可以在各国间游历,楚才可以晋用;可以从魏国去楚国;孟子可以游说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商鞅在魏国不得志,可以去秦国。政权的分裂给“百家争鸣”,客观上提供了生存空间。就好像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文化也在各国王室之间得到了追捧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