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怎樣形成的?

四哥聊歷史


思想其中大爆發的一個時期,政權的地方割據有了相對可以生長思想的土壤,中央的實際權利只是象徵性的。


燕趙平平人生


【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是如何誕生的?】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原有的社會秩序遭到破壞,為了重建社會秩序。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主張。於是諸子百家誕生了。

首先站出來的是儒家創始人孔子。他雖然是殷商後裔,卻是周文化的狂熱粉絲,在大家都對以往的官方意識形態深表懷疑的時候,他卻站出來充當自幹五的角色。在他看來,不是貴賤有序的周朝禮制出了問題,而是人們沒有嚴格地執行這些制度,只要人們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克已復禮,社會秩序就會恢復正常。

當然,如果孔子僅僅鼓吹的是禮制,也就不會成為聖人了。孔子的高明之處在於:在維護貴賤等級禮制的同時,還給其罩上了一層仁愛的溫情面紗。而仁和禮,就構成了儒家最基本的主張。雖然這樣的主張在時人看來天真迂腐,但後來經董仲舒改造後,卻成了後來帝制時代官方欽定的意識形態。

反對儒家的第一個學者是墨子,他本來是孔子的學生,卻對儒家的主張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於是他自立門戶,創立了墨家,他反對奢侈繁瑣的周禮,主張刻苦自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一副基督教清教徒的樣子,無數信徒在他的感召下,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於是儒墨兩家,成為當時的顯學。墨家雖然反對儒家,但畢竟是從儒家分立出來的,所以還是主張聖賢政治,並未從根本上顛覆儒家。

對周禮和聖賢政治進行徹底批判和反思的,是道家創始人老子。他比孔子年長,又身兼國家圖書館館長和博物館館長,所以孔子幾次向他請教,之後老子憑著自已豐富的人文和自然知識,站在歷史和整個宇宙的高度,並以邦國時代(五帝時代到殷商,大約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前1000年)的小邦寡民為政治藍圖,兼取商周貴族的謙卑精神,寫就了《道德經》一書,意味著道家學派正式誕生。另外,傳說中老子有兩個著名的弟子:楊朱和文子。其中楊朱反對儒墨兩家的奉獻精神,認為會被統治階級利用,通向奴役之路,他主張貴生重已,“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才能大治。

除了儒道墨三家,其它學派也開始萌芽,其中孔子弟子子貢出使五國,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似乎是縱橫家的鼻祖,其後鬼谷子又將其理論化,成為縱橫家的創始人(存疑)。孫子根據自己親身戰爭實踐,寫就《孫子兵法》一書,成為兵家先驅。而管仲子產李悝等人拋棄禮制,鑄刑于鼎,編戶齊民,以公開的成文法治理國家,商鞅走得更遠,他用土地承包制代替類似人民公社的井田制,並且禁絕百家,嚴刑峻法,他們都成為了法家先驅。相反,鄧析等人則辯名析理,利用法律漏洞、邏輯漏洞、人性漏洞,以律師、社會活動家、科學家的身份,為自已的當事人服務,成為了名家先驅。

不過,真正將百家爭鳴引向高潮的,還是齊國的稷下學宮。關於稷下學宮,還要從姜太公說起。當年,姜太公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因功封於齊,被後世稱為姜齊。姜太公到任後,沒有強行推行姬周文化,也沒有強行推行重農政策,而是因俗簡禮,聽民自化,結果把一片鹽鹼地的齊國打造成了數一數二的強國,後來黃老道家的一部鉅著便以《太公》命名(已經佚失)。到了戰國時期,權臣田氏取代姜太公後裔成為齊國國主,後人稱之為“田齊”。田齊統治者順應齊國的治理傳統和民俗民氣,以“雜採百家”為核心的黃老學說作為治國思想,並進一步創建了“稷下學宮”,以延攬各國人才,為其治國實踐提供諮詢服務,於是諸子百家蜂擁而來,學術思想空前繁榮,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的景象,並對稷下學宮之外的學者產生了極大影響。

謝謝收看。我是一個旅遊文化與科技領域的創業家,熱愛中國歷史文化,歡迎和我交流探討!


遊通天下


地域的差異造就了當時文化特色的多樣性,發展的不均衡構成了社會結構的不穩定因素。統治階級內部對於解決這種矛盾的管理體制需求非常迫切,這就直接地影響了文人對於政治生活文化交流活動的研究與探索,從而形成諸子立說,百家爭鳴的歷史盛況


jxw草木一生


引言:時勢造聖賢,春秋戰國是社會變革、兵荒馬亂的時代,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自由、開放的時代,各家為“改制救世”著書立說,誕生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和學術派別,形成“百家爭鳴”局面,與同期古希臘文明遙相輝映。

諸子百家釋義

諸子,為稱呼,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

百家,各個學派。

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

據《漢書》的記載,諸子百家,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髮展成學派。

: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百家學說產生的原因

春秋戰國,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社會大變革時代, 新舊階級、各階層之間的鬥爭複雜而激烈,在此背景下,百家學說應運而生,原因主要有4點。

寬鬆的思想氛圍,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國國君為了在鬥爭中得到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生產力的發展,由於技術的發展,解放了很多勞動力,為學術的研究和興起提供了人才資源和社會資源。

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提高了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促使當時有識之士進一步思考人生、社會並提出自己的學術理論。

學術向下拓展,平王東遷之後周室勢微,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之前集合在周室的學者散落各地,使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致使"私學勃興"。

對後世的影響

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後世中華文化的基礎。

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強調“以禮治國,以德服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道家思想主張“清靜無為”,受這一思想影響,產生了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

法家和兵家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為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統治國家的有利法寶。

墨家和名家的思想則是中國哲學思潮的發端,以“兼相愛,交相利”為核心,墨家思想所表現出的科學理論和名家思想所表現出的辯證思維對後世影響深遠。

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則在社會各個領域產生相應的影響。


點亮萬家燈火


瀅月齋,以女性視角解讀古今文化,為你詮釋不一樣的世界。

中國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怎樣形成的?

一、諸子百家的起源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諸侯們開始需要新的思想幫助他們治理國家。此時也出現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在內的諸子百家也應運而生,並逐漸被國君們的接受。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子百家學派的產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遠古時期和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諸子百家思想的雛形,例如儒家思來自於掌管禮儀的官員,法家的思想則來源於刑法之官等,追根溯源,這些都是先秦思想進一步發展的產物。

二、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發展

據記載,諸子百家共有數千家之多,其中較為重要的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這裡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這幾個主要思想流派,闡述它們的思想發展與發展。

1.儒家:

儒家思想主要以倡導“仁義”、“禮法”、“忠恕”、“中庸”為主要思想,要求統治者重視禮法,並重視人的教化。

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以來,一直執著於“克己復禮”,併為此一生奔勞。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分為八個不同的學派,分別用不同的方式闡釋儒學。此後,以孟子、子思為代表的學派提出性善論,並開始提出“民貴君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統治思想。而以荀子為代表的學派則倡導性惡論,並希望通過教育改善人的本性。

2.道家:

道家是春秋時期的老子開創的,以“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為主要思想,此外還提出了“道”這個概念。老子本人所倡導的思想,被莊子和列子所繼承,並發展出效法自然、順應天道、宇宙的生成、貴虛等新的思想。

3.墨家:

墨家是墨翟創建的學派,以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非命等思想。墨翟的墨家思想中,除了縝密的邏輯思想之外,還有實用性很強的“勾股定理”、“小孔成像”等,因此實用性極強。墨翟去世後,他的弟子繼承了他的思想,並組建了結構嚴密的組織,影響力巨大。

4.法家:

法家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管仲,戰國時期的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正是開創法家,但又各有不同:商鞅更注重法律的制定,申不害倡導加強君主的權威,慎到則看重權勢的集中。此後戰國末期的韓非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之上,編撰出了《韓非子》,成為集大成者。

三、諸子百家的後續發展

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法家最受統治者重視,發展也相對活躍,其他各家學派相繼沒落。秦國統一天下之後,諸子百家中的法家理論得以實施,但秦依然二世而亡。西漢時期,統治者們吸取秦朝的教訓,先採用儒家和道家相融合的“黃老之學”治國,此後又採取“外儒內法”的統治思想,這也成為了中國古代傳統的治國理念。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思想就此沉寂。如今,我們依然可以從今人的思想中看到很多諸子百家思想的影子,它們雖然已經沒落,但也被今人繼承發揚。

回答完畢,請採納。


瀅月齋


開放的辯論,想出人頭地


公子張公子


【導語】在中國思想,春秋戰國無疑是一個虎氣騰騰的時代。

其後兩千多年,無論是在文化還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時的輝煌。

春秋戰國時代,正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發祥期,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礎。

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產生的諸子百家學說,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千秋萬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為人類文化做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動盪、大變革、風雲變幻的時期。

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複雜的階級鬥爭中發生很大的變化。

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各諸侯國的階級關係不斷出現新變化,不同的階級與階層的代表人物,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主張,於是“諸子百家”便應運而生。

如《漢書•藝文志》中所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當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後才產生的私學。”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

百家爭鳴,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種不同學說流派互相爭辯的異常活躍局面,其燦爛、其多彩,在我國學術、文化、思想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

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

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

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

凡是從中國土壤裡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

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

  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局面,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南方是道家的搖藍;而燕、齊(河北北部、山東臨淄)是陰陽家的誕生地。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

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

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的邏輯學領域。

我們可以、也應該鑑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鑑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鑑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鑑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

鑑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鑑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白銀市民俗民間文化研究會【陶政聰】


陶政聰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發展。隨著鐵器牛耕的使用,西周以來盛行的井田制逐漸瓦解,更多私田和地主出現。舊的奴隸制度逐漸瓦解,新的封建制度尚未出現。此時不同階級,不同層次的人,表達著各自的思想、治國方略。這就是百家爭鳴的由來。


一個有情懷的歷史老師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c47479ef16f244ada3cee84b0c1d0bf6\

千指魔音


諸子百家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諸子百家是中國從奴隸分封制走向帝制的探索,可以說諸子是後世封建社會的柴火與主樑。

百家爭鳴的時代,大概是從前551年孔子、老子始,至前233年韓非子終。德國哲學家稱這一時間段為“軸心時代”,在世界各地,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猶太教出現眾位先知;羅馬出現耶穌;印度出現釋迦牟尼;中國出現孔子、老子。

為何會在這一時間,人類文明集中出現如此偉大的人和思想呢?

原因之一,是文明的充分展開。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已經具備了文明的各種重要部分。試想,如果再早一些,連飯都吃不飽,如何有那麼多人可以去思考呢?如果政治制度仍然在原始社會,那麼哲人思考的社會基礎太過簡單,也很難發展出足夠複雜而深刻的哲學思想。春秋戰國之際,國家的形態已經已經成型,文明充分展開,那個時代的人可以思考的內容,與後世已經沒有本質差別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基石於是在那個時代開始成型。

而中國出現百家爭鳴的原因,是諸侯國的林立和生存環境的惡化。先說諸侯國林立。因為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強權,所以各種思想可以在政治權力的縫隙中發芽和生長。反觀後來大一統時代的雄主,如漢武帝時,則獨尊儒術;到了乾隆,則連儒術也被壓抑,只留下叩頭行禮、山呼萬歲。

春秋戰國時,人才可以在各國間遊歷,楚才可以晉用;可以從魏國去楚國;孟子可以遊說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商鞅在魏國不得志,可以去秦國。政權的分裂給“百家爭鳴”,客觀上提供了生存空間。就好像文藝復興後的歐洲,文化也在各國王室之間得到了追捧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