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春秋時期,擁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兵力有多少?

淡晚6


在春秋時代,駟馬戰車是當時中國軍隊核心的戰爭裝備。

當時,中國實行的是以民兵制為基礎的公民兵制。即之前,兵民合一,整個部落的適齡男性都是兵,平時生產,戰時一起上戰場。而所謂“公民”,就是戰爭中獲勝的征服者。他們征服了原來的土著民,並將土著民貶為奴隸。這些征服者就成為享有自由與奴隸勞動的奴隸主和職業武士。

春秋時代,當時的中國人將生活在城郭之內的人民稱為“國人”,生活在城外的稱為“野人”。所謂“國人”正是當年跟隨周武王及其諸侯征伐全國的周人後裔,而“野人”則是被征服的商人與東夷各族人民。

這種兵制的核心是井田制,即,縱橫交錯的道路(阡陌)把土地分隔成“井”字形的方塊。《孟子·滕文公上》 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這段記載的意思是,每九百畝田地以九宮格劃分為九塊,中間的一百畝是公田,旁邊的八百畝分別是八家國人的私田。這八家國人一起耕種中間一百畝公田,並把收入交給國庫,作為賦稅,然後才能各自耕種自己家的一百畝私田。

當然,這些擁有百畝土地的國人也不是自耕農,真正耕種這些土地的是奴隸。因此,井田制的核心就是國王把土地分給諸侯,諸侯把土地分給國人,國人再役使奴隸進行耕種。井田之外的土地則被分配給野人耕種。

而作為特權階級,國人則和希臘的公民一樣,擁有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力和為國家服役打仗的義務。他們和希臘公民兵一樣,自備武器,從小參加嚴格的軍事訓練,服兵役為國出征,乃至獲得提拔出任國家官吏。依據《周禮·小司徒》說法:“小司徒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田役,以比追青,以令貢賦……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者二家五;下地家五人,可任也二人。凡起徒役,勿過家一人。”這段描述說明,國人的出兵數量,是和其佔有的地產相匹配的。地產越多越好,則出兵數也就越多。這和希臘、羅馬以財產將公民劃分階級,以階級計算出兵數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論語》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可見當時全國已經實現了軍事指揮上的統一化。根據《周禮》的記載,周代建立了強大的常備軍制度,具有固定的編制,“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也就是說,軍隊的戰略編制為軍,每軍12500人,周王擁有6個軍的常備軍,齊晉等大諸侯國擁有3個軍,中等諸侯國2個軍,小諸侯國1個軍。

這些諸侯軍隊就是以戰車為基本作戰單位,即一“乘”。戰車上的三名武士,一般是國人當中的貴族子弟,而戰車後面會跟隨步兵,即國人中的普通成員,此外還會有野人的輔助人員。

在春秋早期,一“乘”是三十人,其中十名甲士,二十名徒兵。(《司馬法》)《魯頌》“公車千乘,公徒三萬”。《呂氏春秋》則記載“齊桓公良車三百乘,教卒萬人。”

當時是三十家出一個甲士,兩個步兵,三百家出一輛戰車。

也就是說,春秋中前期,擁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擁有三萬兵力。

之後,隨著戰爭的愈加激烈,一“乘”的兵力開始增多。比如齊桓公時代就有“五十人一小戎”的編制了。

到了春秋後期,已經一“乘”75人了,其中甲士三人,步兵七十二人。此外,一“乘”還要搭配一輛“守車”負責輜重的25名後勤人員。所以春秋後期,擁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擁有十萬兵力。


冷兵器研究所


我念中學時,學過《論語》中的一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裡面子路有段話,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翻譯下來就是:“子路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碰上外國軍隊的侵犯,再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看來千乘之國 是一箇中等國家。

如果按照春秋早中期的作戰方式,都是戰車對戰,沒有步卒的話,春秋早中期的戰車多是那種輕型戰車,一車三人計那麼千乘就是3000兵力,所以春秋早期打仗規模不大。

其主要有兩個方面:春秋時代還是講究禮儀德行的年代,就連打仗也要約好時間約好地點來打,所以春秋時代是一個爭霸的時代,春秋五霸都僅僅是以爭霸為主,取得霸主名號。而到了戰國,戰爭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拓土,獲取更多的領土,更多的資源了。

那麼到了春秋的中晚期其實已經開始步卒對戰了,戰車的種類也有了多樣化,從早期的單馬雙轅雙輪戰車到了雙馬雙轅四輪戰車,載兵士4-6人。那春秋中後期實際的戰車配屬是怎樣的呢?

春秋時最典型的千乘之國是魯國,那時曹國,滕國,薛國,杞國等諸侯還時常朝覲魯國,算是地區大國。有史記載魯僖公時,公車千乘,公徒三萬。

所以春秋時候有一千輛戰車,兵力三萬人。


吳言以兌



春秋時期一乘的標準配置:一車、四馬、三士、七十二步卒。也就是一乘的標準兵力是75人。擁有一千輛戰車就是1000×75=75000兵力。

一乘之中,馬匹是不固定的。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大夫駕四、士駕三。

三位車上的甲士中,一人駕車,一人用戟戈近戰,一人用弓箭遠程。

一乘72步卒是標準配備。也有一乘50、30步卒的。楚國由於車多馬少,一乘往往配備一百多步卒。

通常有千乘兵車的諸侯,有75000兵力。


楊朱學派


戰車即為乘。古代常以一個國家的乘的數目來判斷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是否強大。

古書說: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這樣說來一個千乘之國,光軍隊的數目就達十萬人!

而在春秋時期諸侯國作戰往往還要遵循禮法,約好時間地點拉開陣勢,硬碰硬。敵人在渡河,我們不可以渡半而擊,敵人過了河但沒有沒列好陣勢更不可以進攻,太勝之不武了!但是這種形式逐漸發展,特別是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只以殺人多少,掠地多少來衡量。注重結果更總要,禮法?先放一邊去吧。兩點最重要的原因也就導致戰車制度逐漸衰弱。

1、軍事思想的轉變,怎麼取勝怎麼打,兵法家層出,各種軍事思想日新月異。兵者,已不再按禮法,乃詭道也。水淹火攻埋伏奇襲投毒攻城林林種種。我百乘小國打不過你千乘大邦,幹嘛還要和你拉開陣勢硬碰硬?誰還按照禮法,都把城牆修得又高又大千餘人守城,數萬人也難以攻下城池。

2、單兵兵器的發展特別是弩的使用。很多人把弓弩混為一談,弩絕對是劃時代的武器革新。弓箭的發射狀態只能保持很短的時間,拉開弓雙手不能動,很快就要發射,射程和殺傷力不夠。兩軍對壘戰車衝鋒,快速穿過弓箭射程覆蓋區域,即使分幾段接替發射弓箭發也不過幾輪,對重裝防禦的戰車造不成毀滅傷害,而被戰車和精銳步兵突入瞬間會造成陣勢大亂,甚至潰敗。而弩幾乎就是戰車的剋星,可以上弦後長時間保持發射狀態,從容瞄準,應變能力更強。弩殺傷力比弓更恐怖。戰車不論人或馬的青銅甲片和生牛皮都無法抵禦。看過秦弩三稜箭簇的人都會不寒而慄。

不僅僅秦國,戰國後期各國都可以大批量生產。高素養的弓箭手很難批量培養,但比起弓箭手的訓練,弩機上的望山可提供瞄準作用,弩手簡單聯繫即可上手。由此原因,戰車的實際作用越來越低,而且成本非常之高。

最終戰車逐漸湮滅在了歷史的潮流之中,人們對於它的印象也就僅僅在於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標準了。




風情侃歷史


一乘75人,1000乘是7萬5千人。


米蘭飄香99416681


關於題主提到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在古代稱“千乘之國”春秋五霸每個國家都是千乘之國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千乘之國總計10萬人

希望這個答案能幫到題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