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果一直被魯國重用,會是怎樣的局面和結果?

致敬大師


聖人之學說,按現在的說法是,尊紀守法,不能妖言惑眾,尊老愛幼,保證國家不動亂。按過去春秋時期,聖人不能理政,春秋爭霸,諸侯唯利是圖,各諸侯國的閥門地主,是不會用孔子的善政的,孔子如果有能力在魯國長期執政,倒後來難免被列國分割。事情會是魯國儒雅風範,而列國就會象現在的外敵列強吞併魯國。


老李66089


孔子雖然當時被天下人所認可,但卻沒有國君敢重用他!

很多人認為孔子鬱郁不得志,和其主張過於陳腐有關。但結合當時的背景,我們便會發現,孔子的主張和施政措施,也有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孔子為了實踐他的理想,在實施過程中採用了比較強硬的策略。

當時東周的幾個主要問題:(1)蠻夷和諸夏之間的戰爭與互相同化;(2)東周天子權威的衰落與諸侯之間的交替興起;(3)卿大夫與國君的權力之爭以及國君諸公子之間的鬥爭。

隨著東周天子與諸侯到大小宗再到諸夏與四夷之間的平衡被打破,無論他們之間哪一線關係,之前實力較強的一方,都會受到了其他聯合一方的挑戰。很多世卿世祿的貴族們,都死於諸侯混戰。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同僚們的爭權和家臣的謀反。

比如孔子的出生地魯國,就上演過為了爭奪權位而聯合討伐國君的悲劇。到了孔子出生時,三桓家族的貴族們開始躍躍欲試,發動各種叛亂,最後直接干涉到國君的廢立。嚴重破壞了國君繼承的制度。

與此同時,各國的樂官、以及高級知識分子,因為諸侯之間的混戰,他們被迫逃亡民間。造成了知識的向下傳播,給了低級貴族甚至普通國人改變命運並獲得權利的機會。這也是孔子為什麼從沒落貴族的身份走向政治舞臺的背景。

孔子就是春秋時代混戰的產物。他的政治和軍事經歷表明,為了獲得權力,他崇尚霸道的軍政策略。

而當時的宋國和魯國,有大量的殷商遺民。這些人都喜歡進行仲春祭祀,孔子就是他的祖先激烈混戰的成果。在如此粗獷的背景下誕生的孔丘,他的性格里夾雜著先秦時代熱烈而積極的成分,他也不是一個完全抱殘守缺的腐朽之人。

所以,東周的諸侯與大夫們無論如何尊重孔子,也不可能擁抱他的理念。而他們當中有先見之明的能人,都會對孔子敬而遠之,他們都懂得孔子思想的華而不實。所以孔子永遠只能以崇高的名節為眾人熟知,而軍政成就卻會被不削一顧。


公元前


這些問題沒有如果,在物質法則下私性和物慾是成事的根基,以孔子之德能志趣不太可能有多大現實之功業,他離世後二千年的被推崇也是在利用他的學說支持維護專制統治,專治統治崩潰他也就被批判痛擊,這是人類社會大勢的必然!

物質法則下,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因人類並萬類的本命初衷被物性物慾扭曲,不可能有絕對之價值和意義!


陽光明正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個人觀點,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