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外出打工历程——献给60,70的奉献记忆

1994年刚从学校出来就去深圳打工,所谓的淘金。那天天刚蒙亮,背着行李包,带着母亲煮好的蛋和自己的梦想。去隔壁乡坐包车,那时的大巴都是硬座就像现在的公交车,窗户玻璃破碎,用报纸祸木板遮住。我上了车找了个位置坐下来,人也逐渐多起来了。老板就在过道架起了“桥梁”增加座位。一排位4座却拥挤了7-8个,不管男女都像赛棉花似的挤在一起。包车老板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周边兜圈找人,原本一辆班车核载40人,却挤满了100多人。男女混合,男的倒无所畏惧,女的就情不自愿。提出反抗,车上那时有押车的人就恐吓女同胞。 那些押车的都是包车老板同伙的混混。大家也知道内情,也就不敢多说。这么多人在车上,根本无立足之地,都成了空降兵,脚尖落地。在门口也没有自留地,关门时都收腹拉直身体才能关闭。到了晚上,寒风呼呼的吹得窗户哗哗的响,站在门口的老乡吹得冰凉冰凉的。

90年代外出打工历程——献给60,70的奉献记忆

车摇摇晃晃的前进,沿路的车辆都挂着**----深圳或**---东莞等等,间区不过几百米。进入赣州地段,正在维修道路,只能单行通过,去广东方向的车辆度放缓速度,这样一来,车就阻成一条长龙,一阻就是2天甚至3天。带来的干粮都吃完了。在附近的居民就借此机会发财,沿路挑着木桶,木桶里装个饭菜,叫卖,一碗饭和菜价格3元,一瓶水2元。有时整车人没买他们的饭菜,就要求强行购买,不成就大打出手。这样的情况类见不鲜,尤其是下雨天一阻就是一个星期,就连眼睛就不想睁开,蜷缩在车上不动。

在春运期间沿路都有交警执勤点,快到检查点,那些押车的就叫部分人下车走路绕道过或分流用本地的面包车疏散通过,避开检查。这是有经验的包车党,每次会避开罚款。也有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交警重重的罚款,那些押车党就装可伶说包车没赚钱,需要大家补缴什么的罚款费。如果包车老板是新手,那基本是吃定罚款。他们没掌握交警执勤的特点。多次罚款点都被碰上。连包车费罚完还要套进老本去,到了路桥收费点就在人头上抽。

90年代外出打工历程——献给60,70的奉献记忆

这一路上,几天的煎熬。又冷又饿,眼睛直打架。整个车上横七竖八一片,头耷拉着,头发凌乱,脸色灰青色。在蒙蒙中听到司机说进了增城,不知去向,就像失去方向蚂蚁,在市区左转右转出不了城,转了半个多小时,幸运的是看到车尾标志赣D在前方引路,吧啦个妈子,踩足油门箭一样尾随上去。这样才出了城区。事不出巧,在高速路上有人下车,屁股还没热,远处交警过来说高速不能停车开罚单。我的上帝,要折腾啥时候?!一路颠簸,不但人散架,车子也整的不行了,缺油又少水。

终于到了所说的深圳南头边防检查站,远处就下车排队检查通行证,检查口都站着当兵的把持冲锋抢(那时称兵哥佬),把证件递到窗口检查,只有人的名字,头像与通行证一点不差才通过,光一个身份证是通不过的,有的头像稍微不对就拒绝通行。有“经验”的就通过黄牛党给个30元带过去。

90年代外出打工历程——献给60,70的奉献记忆

来到梦寐以求的深圳。白天十字路口都站着穿蓝制服戴太盖帽的保安,旁边停着一辆警车。拦住过往行人进行检查,有经验的人或知情的人老远就好像老鼠见到猫似的躲藏。如果遇上大检查,那时不管你是什么情况,见人就抓,下班的兄弟姐妹过马路都东跳西窜,抓的路人豪豪直叫,哭的哭,骂的骂,地上打滚儿的。就像抓壮丁,一批批的往车上押。所说的查三无人员(无身份证,通行证,暂住证),送到派出所,有钱罚的或老板实力强的都可以当天放出来。其余就送往樟木头,据说是修铁路3个月。那时没找到工作的根本就不敢寄宿,或者是无亲投靠,就在山上的坟墓地理睡或者高架桥下面露宿。

90年代外出打工历程——献给60,70的奉献记忆

那时候广州,东莞和深圳对外来务工人员都查暂住证,很多人都被查暂住证,没有暂住证的就直接带走,还要交钱罚款才能出来。可是那时候办一个暂住证要300块钱,月薪1000的都算高了,刚来广东的根本没钱办暂住证,打工赚了点也舍不得办,好多人在厂里大白天都不敢出来。

查暂住证是频繁的,出租屋是被查的重点对象,很多公司租农民的房子给员工当宿舍用,好多打工的白天工作都担心晚上宿舍会不会又被查,那时候办暂住证收钱事小,关键是不太好办。查暂住证的,查得鸡飞狗跳,半夜三更猛砸门;查到一个没证的罚一百元。

我在工地上班,6点就起床,喝点稀饭参萝卜,待遇好点的给个面包就开工,烈烈的太阳晒的人就像非洲来的,黑黝黝的。由刚踏入社会,什么不懂只有去工地下苦力挣12元一天的小工活,那就是拖砂浆,打混凝土,铲裸石。开搅拌机放水泥可以说是小工中的技术活,一般人是安排不到,除非你在里面干久了,飞机头或老板中意才能干得到。开搅拌放水泥有“外快”,就是可以赚卖水泥袋子的钱。开升降机都是老板或飞机头的亲戚,其余沾不到边。那时进厂的梦想始终在脑海里,一直徘徊在进厂的边缘。

90年代外出打工历程——献给60,70的奉献记忆

进厂谈何容易,过五关斩六将,招聘明显的写着女士优先,特别是文职工作更加要求高,身材好,高1.6米以上。到了工业区进园区,保安用鄙视的眼光从头看到脚,形象不好或者穿着朴素拒之门外,到了应聘公司办公室还的看主管的情况,进去一定要穿着打扮好。所说的形象好。才跟你聊一遍,否侧说本公司招满了。女生就不一样,必须恭恭敬敬迎接。那时的男孩最怕说自己是干工地的,进厂干活的男生是有能力的体现。进厂是每个人向往的圣神的地方。厂里环境要好,穿着整齐干净,主要是男女比列好,工地上青一色的。住在竹棚子里与蚊鼠共舞。炎热的夏天就像蒸梅菜扣肉。

那时在外面找厂或进厂住所是最大的问题,一间供打工者居住的,面积仅有7平方米的出租棚屋;10张简陋的木床叠起密密箍箍围成一圈,每个铺位住两人;有夫妻、姐妹、亲戚、朋友,居然能挤下10户人家,这样情景比比皆是。

春来秋去,又到回家的时候,车票是头等大事,有人脉的老板就会帮员工买好火车票,包车党挂钩,没人脉的就去火车站或预售厅。年底这一段时间每天成千上万人在那搭铺排队等票,通宵轮班排队买票。那时只有预售3天的票。火车站或售票处经常会有小偷扒手光顾,也有敲诈的,有些老乡因不慎钱包被偷了,就买不了车票回不了家在车站哭泣,有的没身份证进不了厂在外流浪,靠拾垃圾为生。在火车站售票处,实在买不到就从黄牛那里以高价购票。有的就干脆不回家,就在外面停留几年。

90年代外出打工历程——献给60,70的奉献记忆

那时车少。为了挤上回家的旅途,吃奶的劲都要用出来,不然就要错过了过年回家与家人团聚了。漫漫回家路带给人多少辛酸。

90年代外出打工历程——献给60,70的奉献记忆

以上图片来之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