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大體型古鳥類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中外科學家團隊今天(2月10日)在北京宣佈,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比以往標本都大的反鳥類翅膀。該標本尺寸和羽毛顏色都和其他緬北琥珀反鳥類標本有顯著區別,可能代表著更成熟的個體或新的屬種。

中外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大体型古鸟类

標本羽毛的花紋清晰可見。圖/邢立達

反鳥類標本來自緬北琥珀

根據保存骨骼的比例特徵,該標本可暫且歸入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十分繁盛的一類口中殘存牙齒的鳥類,因其肩胛骨與烏喙骨的連接方式與現代鳥類相反,所以被稱為反鳥,和恐龍一同在白堊紀末期滅絕。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那裡山高林密,河流縱橫,當地人將方圓數百里的無人區統稱“野人山”。地質學家對該礦區的火山灰測定後發現,這裡的琥珀形成於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因此這裡被認為是人類能一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唯一窗口。目前,緬甸北部琥珀動物群的古鳥都屬於反鳥類,胡岡谷地的鳥類琥珀包裹體較為豐富。

鳥類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大約有10500個種。在近1.5億年漫長的演化歷史中,共歷經了白堊紀和新生代兩次輻射演化,其中的白堊紀是鳥類演化的重要階段,記錄了鳥類如何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過程。

此次學者披露的標本保存在北京的呂銘琥珀展覽館,標本長5.3釐米,重達79.4克,保存了古鳥右翅膀的少量手部骨骼,可識別的骨骼總長不超過1釐米,包括鉸合在一起的指骨與可能的掌骨。

羽毛顏色尺寸推斷可能存在新的屬種

標本中翅膀上的皮膚和羽毛也很大程度地保留了下來,這為學者還原白堊紀反鳥類翅膀上羽毛的形態和色彩提供了幫助。標本中的羽毛保存了原始的顏色,以深棕色為主,初級覆羽末端有列淺斑,飛羽中段的淺斑更寬,末端還有不對稱的淺斑呈碎斑點狀分佈。

中外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大体型古鸟类

復原圖。繪圖/劉毅

這件標本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碩大的尺寸,最長的一根羽毛達到37毫米。根據羽毛與身體的比例,學者粗略推測,標本所代表的鳥類個體從頭骨後緣到恥骨後緣的長度約10釐米。學者對這個大尺寸個體有兩種解釋:第一,該標本代表了一個比之前發現的所有緬北琥珀反鳥類都更加成熟的個體;或者,該標本來自一個體型更大的反鳥類物種。

總的來說,標本從尺寸和羽毛顏色都和其他緬北琥珀反鳥類標本有顯著區別,可能代表著更成熟的個體或新的屬種。新的化石記錄提升了白堊紀緬甸琥珀脊椎動物群的多樣性,幫助學者更全面地還原白堊紀緬甸的森林生態系統。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於知名古生物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