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才維持了半個月,為什麼有的企業就“支撐不住”了呢?

東方紅雲朵兒


因為經營無法正常運轉造成現金流枯竭。

疫情肆虐下,“封城封地隔離人”,不僅僅生產資源無法有效獲得,連活下來的生活資源、安全衛生防範也令人頭痛,存量訂單無法繼續完成,新訂單也無法承接,與此同時,原材料、人工、房租物業水電、管理費用等各項開支無法採購或支付,隨著時間的持續,陷入惡性循環,不少企業難以為繼。


柔若彩虹


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我所在的公司大概240號人,平均工資算8000,老闆一個月僅僅是工資的開支就是 190萬,算上社保,已經公司資質的維護,還有房租,一個月保守估計開支在240萬左右。

年前一個月公司基本就停產了,年後又鬧瘟疫,加上2019年公司業績本來就很一般,勉強度日。

這次瘟疫一鬧,政府嚴令禁止復工,公司這麼來回一折騰基本就搖搖欲墜了,公司老闆已經委婉的告訴大家,該散就散了吧,1月份所有員工僅僅發了2000塊錢基本生活費。

老闆天天在群裡倒苦水,虧了多少多少錢,房租又交了多少錢.....


智建達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了現金流,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一家企業沒有進賬也沒有出賬,是不是意味著企業就不會虧損?並不是,企業虧損會成倍放大。

比方說如果一家五星級酒店,在這種情況下關門歇業,看起來似乎既不虧錢也不賺錢,可事實上確實每天虧損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比方說房租就是大頭,在無法營業的情況下,你依舊是要繳納房租的,而五星級酒店往往整棟樓都是,一個月的租金多少?這些五星級酒店的置業全是自己的嗎?顯然不是,而五星級酒店的母公司現今很多嗎?也不是,所以,虧起來很可怕。

如果是中小企業怎麼辦?比方說如家,酒店幾乎都是租的,但是關門歇業後,全國算下來一天得虧損多少錢?比方說北京的K歌之王KTV,就是率先扛不住的企業,沒有進賬,就無法抹平一天的成本,所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無法承擔了。

易論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的一個表姐在五線城市開了一家500平米左右的餐廳,在去年12月初就開始大量的進貨(其餘飯店都是如此),但是還不到過年,就接到通知不能營業了,就算允許營業,也沒有幾個人會冒險來吃飯。

幾百萬的貨物積壓在那裡,一個月好幾萬的房租,營業的成本除了物料之外,還有租金、折舊等等,所以每天虧損上十萬,你認為能撐多久?

這種情況下,小企業跟大企業往往能撐得更久,而中型企業往往都是靠每天的緊張來抹平每天的成本,比方說用今天的營業額來購買物料等等,所以,在無法營業的情況下,每天虧損巨大,半個月虧損上千萬都很正常,而這些錢是需要你從賬戶中拿出來支付的,所以扛下去可能會看到黎明,但是多數企業都在黎明到來之前死掉了……


易論招財圈


這個問題真正道出了企業經營者的難度,不要小看半個月的時間,這有可能成為企業存亡的導火索。

曹德旺說,85%的企業熬不過三個月,意思就是說,如果停產三個月,大部分企業將不得不面臨重組。

很多人可能覺得很奇怪,一個正常運營的企業,怎麼會連半個月的時間也熬不過去呢?我們舉例來看一下。

比如一個酒店,從年前開始用戶預約很多年夜飯,由於疫情的原因,停止所有家庭聚會,這樣,酒店準備的所有食材基本都過期了,這些成本需要企業自己承擔。

本來依靠春節期間提高一下營業額的,結果員工全部放假,放假期間仍然要給員工支付工資,企業只能使用自有資金,自有資金不足的,只能通過銀行借款或者民間借款。


通常情況下,企業流動資金主要是為了購買原材料準備的,如果停產半個月到三個月,這些流動資金還不夠給員工發工資的,這樣企業現金流就斷流了。

如果銀行能提供比較好的支撐,企業可以借到錢,應付目前的難關,避免資金斷流,企業還可以繼續維持一段時間,這就是為什麼人民銀行要求疫情期間商業銀行不抽貸的原因。

現在有些企業正處在這種經營困境中,如果企業不但從銀行借不到錢,反而銀行看到企業經營困境後,要求銀行提前歸還借款,那就會出現半個月企業現金流就中斷的情況。

這時候,企業既沒有錢還銀行的借款,也沒有錢給員工發工資,銀行和員工以及其他債務人有可能會訴諸法院,法院根據債務優先原則,會判處企業法人變賣資產償還債務,否則就會成為失信被執行人。

就這樣,一個正常經營的企業會因為資金流斷流支撐不下去,所以不要小看半個月的時間,一些小微企業,尤其是受疫情影響比較明顯的行業,連半個月也撐不下去是有可能的。


互金直通車


這場疫情對有些企業影響是很大的,但網上有的企業高喊挺不住了,感覺有點做作,半個月就挺不住,那你挺住幹嘛呢?估計是想向國家要政策,要好處,這不,國家政策、好處都來了,既有企業的,又有工人的,就沒農民的。


阿牛china2016


面對疫情影響最影響,首先我們要知道哪些行業最受影響:

第一類,就是餐飲業了,餐飲業本身就是不好做的行業,尤其是中小型的夫妻店,本來平時就是勉強維持店面,這次疫情爆發後,絕大多數餐飲店都沒有開業了,即使開業了,那也是去吃飯的人寥寥無幾,倒閉潮立即就又一波。

第二類,就是旅遊業了,不過旅遊行業都是大型公司,他們都是輕資產型企業,支撐幾個月是毫無問題的。

第三類,就是產業鏈低端的小企業了,他們正常利潤就不高,流動資金不足,企業貸款也困難,而過年期間積壓了一筆貨發不出去,房租等支出還需要付出,可想壓力有多大呀?

第四類,就是小型外貿型企業了,工廠不開工,發不出貨,員工以及房租等支出也仍然付出,資金迴流也很困難呀!

大家覺得我分析有理的話,請請抬起高貴的手 ,給我點個贊和關注我的頭條號“鵬城贏家”吧!最後祝大家鼠年發大財,屬你最有錢!



鵬程贏家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現實,那麼我也從現實的角度來回答。

一個企業在特殊情況下能夠持續多長時間其實是反映企業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一個企業要想做大做強,並不只是將自己養在溫室裡,經不起一點“風雨”。這次疫情就是對企業自身實力的一個很大的考驗,撐過去了宛如新生,撐不過去那就面臨著倒閉的風險。

影響一個企業持續發展的因素有很多種,但是就這次疫情來說我個人覺得影響企業發展重要的是資金鍊的問題,資金對企業的重要性就如同血液對於我們人體一樣,一個企業資金鍊斷裂,那麼這個企業離破產也就不遠了。就問題中的這種企業僅僅維持半個月就堅持不住了,在我看來無疑實力孱弱,僅僅半月就這樣了,這樣的企業是註定走不了多遠的。那麼為什麼資金鍊會出現斷裂呢?我覺得可以從其收入與支出的角度來分析。

企業的收入角度

在疫情期間很多企業被迫停工停業,生產中斷,這無疑很大程度上斷絕了企業的資金來源,這是其一。其二就是由於交通管制,運輸線路受阻,企業許多庫存商品無法及時進行對外銷售,資金無法得到及時補充,週轉速度變緩。另外,企業的在外交易中的貨款一時難以全部到賬。這些因素使得企業的資金源將近枯竭。

企業的支出角度

企業不僅僅是一個名詞,它還是一個大的集體,即使在不運作的期間也存在著一筆不小的開銷,比如職工工資,保險,以及各種業務費等等,企業越大,這筆固定支出也就越大。這也算是企業的一個較大的支出方向了。除此之外,還有些企業也在尋求復工的路上。在這個非常時期,大多數人是不願意去崗位的,這時就需要比平時更高的工資以及福利待遇才能夠開始運行起來,但是這樣一來,企業的生產成本無形之中就增加了許多。企業的支出很大。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資金的收小於支,這無疑是一個壞的信號,嚴重時,甚至會危及企業自身的延續,出現這裡的“撐不住了”也很正常。

我的看法就這麼多了,如有補充,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小白談金融


大大小小的企業,就如同是在江河湖海中航行的大大小小的船舶。大船,抗禦風浪的能力自然就強,風浪超過小船的防禦能力,自然就會翻船。

小企業,一般自有資金比較少,負債率比較高,又要追求利潤最大化,基本沒有預備力量。所以,風險來臨時,首先倒下的是小企業。


V天堂牧歌V


19年日子本來就不好過,能勉強維持收支就不錯了,這停一個月,就得拿本錢出來貼,誰受得了?


老娃娃LD


別說一家企業,就是一個國家,如果發生戰爭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儲備能源能超過3個月的,更何況是一個企業,更何況說是一個民營的小微企業,如果是個體戶沒有工人發工資估計還能撐一下,但是如果有工人,每月都要發工資,但是沒有收入只有支出的情況下,能撐過一二個月已經不錯了,因為是企業,比方說一個月房租1萬,工資福利5萬,平時一個月能有6萬收入的話,那麼一個月沒開工等於損失的是12萬而不是6萬,哪怕一個月後可以開工了,可以和之前一樣每月6萬收入了,那麼本來一個月1萬利潤,等於要白乾半年,如果停工2個月等於要白乾1年,換做普通工人你願意白乾半年或白乾一年嗎?所以說不倒閉還能幹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