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今世界难以再出现爱因斯坦,人类科学停滞不前了吗?

cyyaizyh


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确实聪明,确实通过他的大脑思维,就发现了世界的本质。这一点到如今也难以复制。

如果说狭义相对论还有一部分是借鉴以前的科技发展成果,广义相对论完全是爱因斯坦依靠那个绝世聪明的大脑想出来的,爱因斯坦曾经说:“如果我不发现狭义相对论,那么5年之内肯定也会有人发现它;如果我没有发现广义相对论,50年之内也不会有人发现它!”这绝不是吹牛,广义相对论完全就是爱因斯坦凭借其自己的思维,还有对万有引力与时空关系的敏感发现的。以至于一开始爱因斯坦根本找不到一种数学工具来表达引力的物理行为,很幸运这时候已经有了黎曼几何,爱因斯坦终于可以用数学工具来对广义相对论进行描述。由此诞生了爱因斯坦场方程。

可以看出来,广义相对论不是根据实践中遇到的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理论,完全是爱因斯坦凭自己的大脑总结出来的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即使是爱因斯坦发现的,也不是必然正确的。广义相对论必须被实验验证。只要有一个实验和广义相对论不相符,这个理论就是错误的。

广义相对论出现之初,爱因斯坦想出来了三个实验来验证广义相对论,这三个实验分别是轨道进动,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引力红移。这三个实验最后都成功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行星轨道进动,按照牛顿力学,行星轨道是个椭圆,而按照广义相对论,行星轨道本身也在绕着太阳旋转。

如图,红色是牛顿力学计算出来的轨道,蓝色是根据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来的轨道。

对水星轨道的观测首先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而由于距离太阳比较远,地球轨道近日点位移为每100年3.84弧秒,金星的则为8.62弧秒。这都被天文观测所证实。

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由于大质量天体周围时空扭曲,造成光线路径扭曲,当背景光源发出的光在大的引力场(比如星系、星系团及黑洞)附近经过时,光线会像通过透镜一样发生弯曲。1919年5月29日,英国的爱丁顿爵士率领观测队在西非普林西比岛观测的日全食,拍摄日全食时太阳附近的星星位置,根据广义相对论理论,太阳的重力会使光线弯曲,太阳附近的星星视位置会变化。观测结果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距离地球80亿光年的类星体QSO 2237+0305发出的光线,经过距离地球约4亿光年的星系ZW 2237+030时候,受到后者引力场的影响,也就是引力透镜效应,形成四重影像,星系ZW 2237+030发出的光线居于中间,类星体的四重影响居于四周,组成一个近似的十字形,故此得名爱因斯坦十字。

引力红移指的是光波或者其他波动从引力场源远离时,整体频谱会往红色端方向偏移,1907年爱因斯坦就预测到了这一现象。1925年对于白矮星的观测证明了这个现象,但是由于不能排除其他原因,一直到1959年,才由庞德-雷布卡实验确切证实了。这也是第一次在受控环境使用精确测量手段去证实广义相对论的实验。

而黑洞和引力波的研究,也是以广义相对论为理论指导的。

1916年德国数学家史瓦西首次根据爱因斯坦场方程推导出无自旋黑洞周围的时空细节,1963年新西兰数学家克尔推导出了自旋黑洞周围的时空细节,而20世纪70年代早期,霍金推导出了一系列黑洞感受其他天气潮汐力以及吞噬恒星、相互碰撞的时空细节定律。而到2012年,才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女天文学家Andrea Ghez经过数十年的观测,根据银河系中心恒星的运动,发现了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410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2019年发布了首张黑洞照片。也就是说,目前人类的观测手段刚刚才能对黑洞进行正面观测,而100年前就可以通过广义相对论推导出黑洞的存在。

1916年爱因斯坦就通过广义相对论,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大质量物体在时空中运动时,所导致的时空曲率变化,会以光速像波一样向外传播。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在1974年发现了赫尔斯-泰勒脉冲双星PSR B1913+16。1979年,经过对双星系统的观测发现,双星系统在公转时,彼此距离逐渐靠近,这一现象的解释只能是双星系统在运动时不断发射引力波而失去能量,这从侧面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而近年LIGO/Virgo更是多次直接观察到引力波的存在。也就是人类差不多用了100年才证明了爱因斯坦当年的预测。

目前对广义相对论威胁最大的,是宇宙的加速膨胀。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目前处于膨胀中。而由于宇宙其本身的引力存在,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宇宙的膨胀会减速。实际观测结果却发现宇宙实际上是在加速膨胀。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还不明确,要么是引入所谓的“暗能量”概念,暗能量能够排斥引力,去解释这一现象。要么是广义相对论有问题。在某个特定条件下广义相对论失效。

可以看出来,目前的科学界发展还处于对广义相对论的完善和查漏补缺阶段,新的物理学理论的诞生,必然是在广义相对论不适用的尺度下发展出来的。要么是在星系和宇宙这么大的尺度下,要么是在黑洞奇点这种特殊环境下,要么是在夸克这种极度小的尺寸下。


至于网上到处一堆民科号称已经突破了广义相对论,无非是自己制造概念,连基本的数学工具都掌握不了。土鸡瓦狗耳。


身轻如雁


事实上科学家是分级的。

第一梯队以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等人为主。

在科学史上,人类只有过两次巅峰。

第一次以伽利略、牛顿等人为主。因为只有他们才系统建立起近代科学的框架,经典物理的框架中有热力学,统计学,电磁学等等

在经典物理框架中深耕的科学家有玻尔兹曼,麦克斯韦,法拉第,安培等人。

从经典物理过渡到现代物理学的过程中,人类花了200多年时间。

经典力学带给人类的成就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具体包括蒸汽机、纺织机,冶炼,建筑等。

而第二次科学革命以扩充经典物理为主

因为经典物理无法解释微观、强场、高速世界下的自然规律。

这时候以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为主的科学家分别建立了相对论,旧量子力学,新量子力学。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电气时代。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大规模使用。

可以说,我们现在享受到的很多科技成果依旧来自牛顿那个时代的理论奠基。

提出理论的科学家是超前同时代至少100年的人,之后一二百年依旧会吃老本。

而现在我们连现代物理学的老本都没有吃完,在基础物理上的探索依旧艰难进行,提出新理论的时机尚未成熟。

在历史中,我们都知道时势造英雄。这句话依旧适用于科学历史。

伟大的科学家如果没有生到一个合适的年代,那么他一定不能提出类似牛顿力学和相对论那样的划时代理论。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诞生就生逢其时。

因为在牛顿之前,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等人已经开始酝酿出科学思维了。人们研究自然不再拘泥于神学,而是注重于数据观测。比如开普勒就根据老师第谷的海量天文观测数据总结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牛顿生在那个年代,前人已经给后人灌输了注重实验和观测的科学思维。牛顿根据苹果落地而联想到万有引力就不足为奇了。

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也启发于前人探索牛顿力学的禁区而留下的经验。

比如牛顿引入的以太学说不符合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也不符合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还有马赫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批判。

爱因斯坦本人也曾表示自己提出狭义相对论是基于前人对牛顿力学禁区的探索的启发,特别是马赫的思想影响了他。这些信息在爱因斯坦67岁自述自己一生的时候明确被表达出来了。

所以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时候狭义相对论已经呼之欲出了。

如果把爱因斯坦放到牛顿那个年代,他绝对是不会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因为没有任何前人的探索,也没有任何显著的事实与牛顿力学相违背。

当今世界很难出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主要是因为时机未到。

现在很多科学家探索的未知领域就是为接下来诞生的伟大科学家做铺垫的。

下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很可能出自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人。而现在我们对万有理论的探索还在艰难进行中,可能还没有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程度。所以像牛顿、爱因斯坦那么伟大的科学家还暂未出现。


科学认识论


贾宝良,在受大学教育之前通过自学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元素相关性方程。周期表相邻元素相关性方程从黄河岸边六儿岺土窑洞诞生到国际科学殿堂,将索菲亚科学大厦移至贵阳观山湖。一路走来39个春秋,坎坎坷坷,起起伏伏。人生就是这样,也许是缘份!一个方程式,一个人,一座大厦,一盘大数据,一座生态城,……

继门捷列夫和莫斯莱后中国人贾宝良多年研究提出周期系元素电离势相关性方程的新概念。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与贾宝良周期系相邻元素相关性方程的缘分,门捷列夫1871年发表了周期律的论文。文中他果断地修正了前一个元素周期表。例如在前一表中,性质类似的各族是横排,周期是竖排;而在新表中,族是竖排,周期是横排,这样各族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就更为清晰。同时他将那些当时性质尚不够明确的元素集中在表格的右边,形成了各族元素的副族。在前表中,为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4个空格,而新表中则留下了6个空格。大胆指出某些元素公认的原子量是不准确的,应重新测定。例如当时公认金的原子量为169.2,按此,在周期表中,金应排在锇、铱、铂(当时认为它们的原子量分别是198.6,196.7,196.7)的前面。而门捷列夫认为金在周期表中应排在这些元素的后面,所以它们的原子量应重新测定。重新测定的结果是:锇为190.9,铱为193.1,铂为195.2,金为197.2。实验证明了门捷列夫的意见是对的。又例如,当时铀公认的原子量是116,是三价元素。门捷列夫则根据铀的氧化物与铬、钼、钨的氧化物性质相似,认为它们应属于一族,因此铀应为六价,原子量约为240。经测定,铀的原子量为238.07,再次证明门捷列夫的判断正确。基于同样的道理,门捷列夫还修正了铟、镧、钇、铒、铈、还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和它们的性质。他的预言与尔后实践的结果取得了惊人的一致。

在封建王朝的俄国,科学院在推选院士时,竟以门捷列夫性格高傲而有棱角为借口,把他排斥在外。后来因门捷列夫不断地被选为外国的名誉会员,彼得堡科学院才被迫推选他为院士,由于气恼,门捷列夫拒绝加入科学院,从而出现俄国最伟大的化学家反倒不是俄国科学院成员的怪事。

1913年,莫斯莱(H.Moseley)以x射线谱为基础排列周期表的元素,从此核电荷数 代替原子量作为元素分类的基础,使周期律中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下子得到答案.目前人 们对发现新元素的研究工作表明:运用已有的周期律知识。巳不能完满地解释许多新现 象。

1986年中国人山西大宁太古-贾宝良结合国际电离势实验值,试图描述周期系相邻元素间的定量方程. 作者贾宝良旨在研究(不同种类)相邻元素相同亚层的电子相关性质,而不像以往仅仅限于同一种 元素原子内电子的相互作用.从总结现代原子电离势实验数据的规律性出发,发现了周期系相邻 元素电子间的相关性方程 ,文中运用“相对论效应”,“原子轨道能量变化图 解释了一些元素的部分电离势国际实验 值在本文相关性中表现出的客观反常因素.文章认为演化至今的不同种类元素,都是某种普遍 相关联系和不断发展的产物.

贾宝良认为:1.原子结构的电子壳排列与周期系相邻元素电离时表现出的“相关性”是有内在联系 的,正像单个元素在周期系中的“位置”与单个电子在原子壳内的“位置”之间存在深刻联 系一样,元素按门捷列夫和莫斯莱的周期体系有规律的排列,导致了关于电子在原子核外按 “元素相邻相关性”排列. 2.元素之所以与它相邻的周期元素之间要遵循某一“相关性”制约,正是由于它的电子 的某种性质与它相邻元素电子的某种性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并同时共存于该“域”内. 电子电离势揭示的“域”的相关性规律,必将成为我们认识“域”的一个入口处.

贾宝良的这一发现及结论将对后来科学界计算H原子轨道能及未知元素电离能,和稀土元素的相关性方程及诸多领域的相关性研究起到了奠基式的作用。

贾宝良~贵阳大数据及国际生态会议大厦建立方案首次提交人(The first submission of the Guiyang big data and International Eco conference building scheme)

2004年4月下旬,贾宝良,向贵州省贵阳市行政中心孙国强市長,及市委市政府领导们提交了在市政府附近筹建国际会议学术中心大厦,这一方案,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推举了保加利亚.索非亚的科学大厦,当时在世界不断举办各类国际会议成功的范例,提出了若能在金阳建立这样一座巨厦,将会在贵阳市打造一个数字化、生态化的新的科技、经济时代的到来,并帶动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一举荐很快得到了省市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考察了保加利亚.索非亚科学大厦成功的经验,并在5年的时间内建立起了贵阳国际会议中心及生态会议大厦,巨厦的外型与保加利亚科学大厦几乎完全相同,内部设施及功能比保加利亚科学大厦更齐全更先進,这就成就了每年一度的贵阳大数据国际会议和贵阳国际生态会议的举办。无疑帶动了全省科技与经济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近5年贵阳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经济增长率都一直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矛。与这一巨厦的建立难解难分。相信贵阳的明天会更好。

贾宝良、山西大宁人、87年发现了周期系相邻元素相关方程,1988年鉴定居世界领先,达国际水平,87年7月受邀参加了国际31届IUPAC大会交流_于保加利亚索非亚科学大厦、其论文在《潜科学》86年5期10月版、《光谱学与光谱学分析》~92年12卷4期pp121~124发表、《科技通报》91年7卷上均有发表、其成果被94年出版《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收录~第1171页,87年至94年于北大深造、88年获临汾地区科协颁发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











大数据版


物理学的进步是随着数学工具的进步而进步的。

微积分的发明推动了牛顿力学的发展。

张量分析带动了电动力学的发展。

黎曼几何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数学工具。

群论成了杨-米尔斯理论的数学工具。

但是之后因为数学工具方面没有突破,相应的理论物理也就变得越来越尴尬。

而在实验物理方面,则是技术进步在推动,从卢瑟福开始的放射实验,随着技术进步能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发现新粒子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渺茫了。

物理学的进步还跟人的认识有密切关系,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到量子力学,无一不是冲破传统观念而获得的突破。

所以,现在物理学如果还要获得重大突破的话,需要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有突破,需要有合适的数学工具,需要在实验技术上另辟蹊径,如果不能,就很难取得可观的成果。


自由自在的渔夫


有句老话说的好,这个世界不管少了谁,地球都会继续转动,事实上人类科学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推动的,例如牛顿是人类物理学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大成者,但牛顿的成就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连牛顿自己都说了,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么爱因斯坦也是一样的,他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到了20世纪的时候,物理学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狭义相对论在当时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即使爱因斯坦不提出,也会有其他的物理学家提出来,因为狭义相对论在未被正式提出之前,就已经有一些相关的实验基础了。

那么真正让爱因斯坦自豪的,是他在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事实上在广义相对论提出之前,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主宰着人们的思想,而广义相对论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将人类的物理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连爱因斯坦本人都自豪的说:“如果我没有发现广义相对论,恐怕50年内都不会有人发现”

最后假设人类的历史上,没有爱因斯坦这个人,我想广义相对论仍然会被发现,但时间恐怕会推迟很多年,所以人类科学的发展,虽然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推动的,但这一两个人往往可以加快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以及改变人类固有的思维方式。

那么今天之所以没有出现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集大成者,是因为当今物理学的发展还在累计的阶段,当量变达到足以质变的时间阶段,就会有另一个可以比肩爱因斯坦的人类出现……..


种植恒星


科学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不前的,是我们太急切了,物理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三次突破。

第一次突破是公元前四世纪,这个时候属于经验物理,这是关于客体本身的知识,是客体本来就具有的特性的反映,是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而集大成者就是亚里士多德,他整整影响了西方物理学2000年的发展。

而第二次突破是从公元16世纪开始,伽利略将实验引入物理,而巅峰是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发展直到19世纪末玻尔兹曼等人完善了热力统计学。自此,经典物理学体系三大支柱经典力学、电磁理论、热力统计学才最终完成。可以看出,经典物理学体系发展了近300年。

而第三次突破是普朗克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说,后来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量子力学,而进一步发展则是杨振宁的规范场论。从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到现在也才仅仅120年,你就想着物理学在迎来一波新的突破,这怎么可能呢?

从2000年一次突破,到300年一次突破,你觉得现代物理学体系可能有这么再迎来一次新的突破吗?

物理学还是会继续发展,但不是现在。现代物理学体系还没有走到极限,还处于发展状态。


胖福的小木屋


真正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剩下大部分人的作用就是保持人口总量稳步上升


在推动进步的一小部分人中,政治家和科学家占了很大一部分,前者可以调动海量资源,后者可以发现宇宙规律,两者互相搭配就能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不过一般来说科学家本人并没有什么大的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是科学家们的科学理论。

一个世纪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凭借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成为了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正如牛顿的理论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基础一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为今天的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人造卫星如果不用时间膨胀公式来“修正”高速运动过程中膨胀的时间,它就无法为地球上的人提供导航。


然而我们不要忘了,从以牛顿理论为基础的低技术时代到如今以爱因斯坦理论为基础的高科技时代,这中间隔了数个世纪。

爱因斯坦只有在牛顿理论遇到瓶颈的时候做出成果才能成为现代物理学奠基人,所以说是旧时代造就了爱因斯坦并让他成了新时代的“踹门者”,因此当今世界之所以没能再出现爱因斯坦并不是因为科学停滞,而是因为目前的理论还没有遇到瓶颈。

我们可以肯定目前物理学家们的智商和天才程度都不比爱因斯坦差多少,他们之所以没能成为爱因斯坦只是因为“生不逢时”,所谓“一代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代物理学家的事”,爱因斯坦之前的物理学家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逼近理论瓶颈而后等待突破。

今天的物理学家们同样在寻找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瓶颈,一旦发现其存在,新的理论和新的“爱因斯坦”就呼之欲出了。


物理学最前沿虽然不是每天都有新发现,但绝对不是什么“一潭死水停滞不前”状态,只不过前沿物理学大部分成果和发现都无法及时向下科普罢了


宇宙观察记录



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爱因斯坦这种划时代科学家并不能频繁出现,基本上只有在上一代物理学理论出现局限性或者瓶颈时才会诞生爱因斯坦类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天才代名词,之所以开启现代物理学,他的聪明才智只是一方面原因,更大的原因在于他生对了时候。


爱因斯坦的贡献都是建立在牛顿物理学的局限性上的,而这种局限性是过去几百年来都没有条件发现的,因此专利局小职员青年爱因斯坦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反过来想如果爱因斯坦生在牛顿时代就就绝对不可能创立相对论了。

当今的现代物理学开端就是上个世纪初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距今不过一个世纪而已,人类对它们的应用还远远达不到可以看出局限性的程度,因此想再出一位爱因斯坦革新现代物理学是非常非常难的。


物理学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只有当前一个时代的理论被发现瑕疵后才有机会在瑕疵上再建立一个新的划时代理论,初步估计现有理论的瓶颈期将在本世纪末到下个世纪出现,到时候就会出现类似爱因斯坦的科学家了。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答:每一次物理学的巨变都不是偶然,而是前人把科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因为量变引起的质变,自爱因斯坦以来,虽然部分物理学家在他的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但是都没有达到牛顿和爱因斯坦时期的那样巨变,或许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理论,还没有达到质变的时候。


在物理学上有两个奇迹年,1666年的牛顿奇迹年,以及1905年的爱因斯坦奇迹年;牛顿建立经典力学基础,完成了物理学上的第一次大统一,天上和地面的物理规律都能在牛顿力学的范畴内得到解释;爱因斯坦则实现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的统一。

距离爱因斯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百年,现在的物理学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重大突破,虽然有杨振宁等人建立起来的规范场论,以及哈勃等人建立起来的现代天文学等伟大成就,但是始终无法与牛顿和爱因斯坦时代的巨变相比。

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集成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每18~24个月翻一番,核武器也发展到了第三代,商业上实现了5G通信,太空探索也越来越频繁;但是从本质上说,这些科学技术都是物理学第二次革命带来的,主要的物理基础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任何科学技术都没有突破理论范畴。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科学在近一百年内确实没有重大突破,其中的原因也不难分析,无论是牛顿之前,还是牛顿到爱因斯坦之间的时期,每次物理学的巨变,都和人类知识体系密切相关。

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也并非偶然,因为在牛顿之前,伽利略、开普勒、哥白尼、第谷等人已经把当时的科学理论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比如伽利略提出了惯性定律,后来牛顿写入《原理》当中成为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力学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知识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提升。

在爱因斯坦之前,以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为代表的经典力学发展到了巅峰,黎曼等人建立起来的非欧几何也为相对论打下了数学基础,洛伦兹也提出了著名洛伦兹变换,所以即便没有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也会很快出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起的革命会照样进行,只是会晚几年而已。

目前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作为近代科学的两大基础,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科学家们还需要时间进行消化,比如在应用技术上,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可控核聚变、曲速飞行等才是现有理论的极限,在人类还没消化这些之前,是很难实现理论上的突破的。

而且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科学家要想掌握所有领域的前沿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要想完成物理学的下一个统一,只有等下一个“爱因斯坦”出现。


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人类科学时刻都在进步,不存在停滞不前这种说法,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当中包含着许多现在人类无法解答出来的问题,比如说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至今为止,人类连黑洞长什么样子都无法观测到,只能根据黑洞周边的恒星运行轨迹,来简单判断黑洞的结构,现在人类研究的所有关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都是在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而不是选择超越,只是在多方面拓展,毕竟一口不能吃成一个胖子,如果连他最基本的理论都无法理解的话,那也谈不上超越了。


上期我说过,任何伟大的科学家都是爱钻牛角尖的,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他曾经影响过一个时代,爱因斯坦的数理逻辑和哲学思维都是十分优秀的,这也注定他的在物理上面有着极高的天赋,而科学包括物理科学在内,还有很多其他的科学领域,化学,生物科学等等。所以不能说人类的科学停滞不前了,只能说在物理方面因为爱因斯坦太过于优秀,后人短时间还无法理解他的科学,但是只要时间充足,在未来肯定会有人全部理解他的科学甚至超越。

整个人类文明,只是时间长河当中的一个节点而已,现在我们处于节点和节点之间的那段距离,当人类文明到达下一个节点的时候,那么整个人类文明的科学水平和多方面领域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