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一旦發現就是中晚期了嗎?如何才能降低患腸癌的風險?

元真橙org


腸道雖然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之一,所以腸道出問題的時候不容易被發現,這也就導致腸道發現疾病就是癌症了,而且還有很多人是中晚期,但實際上,如果平時能夠稍微留意下,是能夠及時的發現腸道的問題的,腸癌也是可以及時的發現並且預防和治療的,比如長期的便秘,會大大增加腸癌的風險,或者飲食不夠合理,比如經常吃零食,經常吃各種刺激性的食物,情緒不穩定等等。

那麼腸癌發生時一般會出現什麼症狀呢?如果發生以下幾種症狀,那麼建議及時的就醫,以免發生更嚴重的後果,比如:大便次數突然增多,大便不成形或者稀便,大便帶血或者黏液,便秘、腹瀉、或者兩者交替,大便變細,中下腹部疼痛輕重程度不一。而嚴重的還會出現貪血,消瘦,乏力,水腫,發熱等等症狀,如果遇到這些症狀,不要耽誤治療。


那麼預防或者降低腸癌風險,其實也比較簡單,從平時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上進行調整:

1.均衡膳食,飲食葷素搭配,粗細搭配。

2.多吃蔬菜,其中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潤腸通便。

3.足量飲水,每天1500-1700ml,最好是溫開水。

4.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5.每天適量的運動,不少於1小時。

6.控制動物性食物的攝入,畜禽肉精瘦肉每天40-75g,海產品每天40-75g。

7.少吃零食,少吃高糖類的食物,會擾亂腸道菌群。

8.保持良好的情緒。

9.每天睡覺前以及起床前,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揉腹分別50次。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最近這些年患腸癌的人數好像越來越多了,而且還有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被診斷為腸癌。更可怕的是,由於腸癌早期缺乏明顯的症狀,很難被發現,大部分腸癌發現的時候都已經是中晚期了,晚期的腸癌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才能降低患腸癌的風險?

1.飲食干預:飲食因素被認為是腸癌的因素之一,大魚大肉、過於油膩、缺乏纖維素飲食被認為與腸癌發病有關。

2.早期發現、早期處理癌前病變: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疾病有一定的癌變風險,我們稱之為癌前病變,早期發現、早期處理是防止和減少結腸癌發生的重要手段。

3.高危人群加強複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腸癌家族史者患腸癌的風險大大提高,加強複查可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並不是所有腸癌發現就是中晚期,也有很多人體檢發現早期腸癌,早期腸癌治療效果還是不錯滴,癌症篩查就是早期發現腸癌的可靠手段。

1.腸鏡檢查:歐美等發達國家做腸鏡篩查比較普遍,很多民眾在40歲以後每年都做一次腸鏡檢查,挽救了很多腸癌患者。

2.腫瘤標誌物篩查:部分腸癌檢查癌胚抗原、CA125、CA199等腫瘤標誌物會升高。

3.大便隱血檢查:腸癌往往會有出血,少量出血肉眼分辨不出來,但是大便隱血檢查卻能發現肉眼分辨不出的少量出血。

我是全科醫生,我儘量用通俗易懂的文章給大家傳播健康知識,碼字不易,如果覺得我講的對你有幫助,請點贊或者加關注吧。如果覺得有用,還可以轉發給身邊需要的朋友哦!


全科吳醫生


首先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很多情況下不注意治療,一拖再拖,最後發現已經是到了中晚期,但是腸癌到了中晚期後只有手術治療、放療及化療,有些嚴重者存活率還是比較低的,因為腸道是人體主要營養物質的吸收場所,所以癌變或是手術治療後會影響腸道功能因此會導致營養成分吸收不良,腸癌五年存活率並不是很高。



下邊小克為大家普及一下該如何預防腸癌的出現?

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垃圾食品也是很多,而且很多人群喜歡吃一些腥辣刺激油膩食物,喜歡飲酒吸菸,其實這些飲食習慣都會不同程度的破壞胃腸道,所以會容易導致粘膜保護屏障破壞,容易導致粘膜上皮細胞的異常改變,因此飲食要清淡,多進食一些溫熱軟容易消化的食物(米粥、肉菜湯等)。


2、避免進食一些發黴的食物、避免進食一些油炸食品、燻烤食物、醃製品,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很多致癌物(亞硝胺),因此長期使用很容易導致癌變,所以飲食一定要注意衛生及營養,因此飲食需要注意搭配,注意纖維素的攝入,注意肉類食物和蔬菜水果的搭配食用。

3、注意各種腸道疾病,早發現早治療,腸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息肉等病變,這些病變會直接或間接破壞腸粘膜,容易導致正常菌群的破壞,所以會容易導致癌變,所以對於腸道疾病早發現早治療,還需要定期複查。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小克大夫


發現腸癌雖不全是中晚期,但早期腸癌被發現的病人真不多,為何?很簡單,絕大多數腸癌早期沒有症狀以及主動篩查的人群不是很多,這兩個原因是最主要的。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糟糕,一些直腸低位腫瘤早期可能有些症狀,比如下墜、便血,或者其它部位的腸癌發生膿血便、大便習慣明顯改變,這些都強烈地發出“警報信號”,自以為“痔瘡”,拖延、耽誤!


結直腸癌除了5%左右的病人與遺傳基因相關外,絕大多數腸癌可以認為是吃出來的!為什麼現在腸癌發病率直線上升?我們國家2008年新發病例是20多萬人,而到了2015年統計新發病例接近39萬人,估計現在每年應該超過40萬人,其原因就是我們生活好了,吃得好了,但不一定是健康的。

一般認為致癌因素持續作用某“靶目標”20年左右才可能成癌,以本世紀直線飆升,推論也就是改革開放後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慢慢地不再是酸菜窩窩頭了,肉吃的多了、精細食物吃的多了。


動物性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素食物是腸癌的高危因素已成大家共識。高脂肪、動物性高蛋白飲食會使人體分泌更多的膽汁酸以助消化,其代謝物甲膽蒽為Ⅰ類致癌物,而低纖維素飲食會造成腸蠕動變慢,代謝物腸內停留時間過久,毒素刺激也越久。

精細食物、“好”的食物也是造成肥胖的原因,臨床研究發現超重、肥胖腸癌患者所佔比例也很大,推論有相關性,一部分學者認為肥胖人群患腸癌風險是其他人群的2倍以上。還有久坐不動的人群患腸癌風險也高,可能也是腸蠕動慢、肥胖的原因。


腸癌發生可能還與其它一些原因有關,比如過度飲酒,長期食用醃製食品、加工肉類等等。降低患癌風險就需要從這些病因入手,有因有果麼,遺傳基因問題沒法改變,減少外因致癌也降低一些風險。我是 ,感謝您的閱讀!


劉永毅醫生


現實情況,跟題目說得差不多。

腸癌通常指大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而小腸的原發惡性腫瘤較為少見。

腸癌的問題在於,患者早期多無明顯症狀,確診時多為晚期。

就現實情況來講,結腸癌早期發現的可能性還高於直腸癌一點,不過也不多。

症狀方面,取決於病變部位。

右側結腸癌以腹部包塊、腹痛及貧血為多見;左側結腸癌以便血、腹痛及大便頻繁為主,易發生腸梗阻。

右半結腸腔大,糞便為液狀,癌腫多為潰瘍型或菜花狀癌,很少形成環狀狹窄,不常發生梗阻。若癌腫潰破出血,繼發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可有腹痛、大便改變、腹塊、貧血、消瘦或惡液質表現。

左半結腸腸腔細,糞便乾硬。左半結腸癌常為浸潤型,易引起環狀狹窄,主要表現為急、慢性腸梗阻。包塊體積小,既無潰破出血,又無毒素吸收,罕見貧血、消瘦、惡液質等症狀,也難捫及包塊。

不過,結腸癌的腹痛比較難判斷。其疼痛部位通常不確切,可為持續性腹部隱痛或僅為腹部不適或腹脹感,當癌腫併發感染或腸梗阻時腹痛加劇,甚至出現腹部絞痛。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腸癌不能通過腹痛的性質進行診斷。但是可以很負責任地說,網上那些根據症狀自測結腸癌的,基本都不靠譜。

直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癌腫影響排便或破潰出血時才出現症狀,多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大便有粘液或膿液、肛門疼痛、便秘、腹瀉等,晚期可有下腹部疼痛。

所以要說的話,腸癌的確是由於早期很難發現,一旦發現就比較晚了。臨床上,整個胃腸癌的早期發現率還不到10%。雖然難以發現,但是不希望大家變成“癌症心態”,也就是說不要輕信網上那些“自測”,那些東西準確率更低,反而增加人的心理壓力,更是糟糕。

降低風險,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於40歲以上、或有腫瘤家族史、或出生在消化道腫瘤高發區的人,即便沒有出現消化道症狀,也應該每年接受一次胃腸鏡檢查,這是最穩妥的做法。尤其是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一年一次胃腸鏡其實真的很重要的。

此外,就是少吸菸,少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