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看了这个“鸡窝”,才知道结婚“一拜天地”拜的是谁了

谁都知道,当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势必会刺激旅游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迎合这个趋势,在这一波消费大潮中分得一杯羹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这一行业。因此可以说旅游行业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快车道。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旅游的“量”虽然有了,但“质”还待于提高。

对于旅游本身来讲,它被选择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了。

以个人为例,现在我更多的休闲时间是刻意地避开所谓的知名景点、热点景区等,喜欢找三两好友或是一个人到一处或是未被开发的自然山区、或是有时间跨度的老村落去看一看,以此作为一场旅游,期望每次都能找引起不同共鸣的点出来。

满城的柿子沟无疑是一个不二的选择。

这里自然环境好,从没有被过度开发过。村民中年青力壮的好多人都出去打工、做买卖了,越来越多的老房子被闲置下来,静静地伫立一隅,和那些留守的老人们一样,只有在阳光下,才偶见生机。

有意思:看了这个“鸡窝”,才知道结婚“一拜天地”拜的是谁了

推开一扇老门仿佛就推开了一段历史

我喜欢把查看每一套老宅院当作一次旅游,无论其面积大小、时间长短、程度新旧、形式繁简等,都是我喜欢琢磨的地方。尤其喜欢把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放大,或是解开其中的一个小疑点……长此以往,乐此不倦。

有意思:看了这个“鸡窝”,才知道结婚“一拜天地”拜的是谁了

老墙静静回味逝去的往事

之所以喜欢这里,是因为柿子沟里的这些老房子基本上代表了华北山区民居的特点——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院落和房屋,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老百姓称之为“坎宅巽门”,认为这样最吉利。门内建有钻石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厢房,建筑材料大多以石头为主。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民众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今年初春的时候,我和满城摄协的几位朋友一次去柿子沟石板山村旅游采风。兴致之余,大家就对其中一些老房子正房屋檐下山墙留有的小龛洞,表示好奇,也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有意思:看了这个“鸡窝”,才知道结婚“一拜天地”拜的是谁了

屋檐下有故事的洞龛

有人说那就是给鸡下蛋用的“鸡窝儿”,有人说是放灯照明用的……

纵观华北地区老民居,好多地方的老房子都有这种龛洞,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的叫“窑把儿”,有的叫“坷台儿”等等。

有意思:看了这个“鸡窝”,才知道结婚“一拜天地”拜的是谁了

做工非常讲究的洞龛

那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

先看一下那几户老房子龛洞里的一些遗存物吧——里面或是原木神龛,或是套色纸制画纸,或是蜡烛台儿等。从这些物件中,我们基本可以判定这是一个用于祭祀的小空间。

正好在一户人家的龛洞里看到一张套色版画,上面刻有这样的一列文字:“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套色画由下及上被分为四层神仙——最底层一般是门神,第二层是道教像,第三层是儒教先师像,最顶层是佛像。

有意思:看了这个“鸡窝”,才知道结婚“一拜天地”拜的是谁了

四层仙佛和睦相处

听当地老人们讲,老百姓一般称之为全神(释儒道三教)天地牌位,主神就是中国本教——道教传说中的玉皇大帝。

那进一步讲, “天地”就是指苍天、大地;“三界”指的是传说中的天界(神居住的地方)、地界(人居住的地方)、冥界(传说的阴间);“十方”是指东、南、西、北四方,加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方,再加上、下两方,合称“十方”;“万灵”顾名思义是指万物之灵;“真宰”就是主宰,指玉皇大帝。

有意思:看了这个“鸡窝”,才知道结婚“一拜天地”拜的是谁了

极有历史厚重感的木牌位

那位老大爷对着一脸好奇的我们继续说,在当地,这个龛洞在两个时候最能派上用场。

最主要的是年三十,也就是除夕的时候。

这个时候老百姓都要祭天,到时会在神位前摆好香炉、供品,神龛等,两旁再贴上“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的对联,横批写“天地神位”。然后再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最后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第二个能派上用场的,就是家里有新人结婚时。

还记得一般结婚时的情形么?往往婚礼主持对一双新人喊的第一句话就是:“一拜天地!”拜天地拜的是谁啊?就是这个神龛的天地牌位啊!

想不到这个始于唐宋的礼仪形式,竟然在一个老村子里找到了“物证”!

天地信仰是人们最古老、最根本的信仰,尤其是对关公、姜太公、孔子等人的信仰祭祀,似乎更是达到了人神崇拜的顶点,充分表现了老百姓对天地的敬仰、对圣贤的尊崇。

千百年来,每一个神话人物、每一段神话传说,都寄托了劳动人民对未来一切美好的向往和企盼,他们用最直接、最淳朴的表达方式将其具化,融于日常生活当中,并一代代进行传承。

感受旅游快乐,记录旅游发现!我是高兴,欢迎持续关注“高兴旅游吧”,并留下您的意见与建议!

举报/反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