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九州是哪九州?


華夏九州是哪九州?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 ,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 ,又稱為“漢地九州”。

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併入青州與雍州,故而周代沒有徐州和梁州。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 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到了戰國末年在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漢朝將被秦國所滅的六國共同稱為“諸夏”。

至遲自漢代起的華夏之區域與《禹貢》所載九州之區域等同 ,九州等同於漢地。又有“東夏” 、“南夏” 、“西夏” 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

九州,意即漢地。五嶽五鎮四瀆都在九州這個地理範圍內 ,九州這個地理範圍是在漢代確立。

1912年後,“中國”是指代含有漢地、藏區等各個民族地區在內,達960萬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國家。

名稱九州[古代中國的代稱]拼音jiǔ zhōu出處《尚書·夏書·禹貢》釋義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例句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詞語來源

華夏九州是哪九州?


大禹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 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漢地的代名詞。九州區域範圍劃分也不同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 豫州 青州 徐州

揚州 荊州 雍州 、冀州、兗州 《禹貢》所敘述的九州的範圍,北有燕山山脈、渤海灣和遼東,南至南海,西至甘肅接西域,東至東海。九州也是當時學者對未來統一國家的一種規劃,反映了他們的一種政治理想[1]。[1]

其中冀州的範圍極大,按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即幷州、幽州、營州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是以 九州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2]。

《爾雅·釋地》中的記載,沒有青、梁,而有幽、營。

《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沒有梁、徐,而有幽、並,因為武王滅殷商之後,將徐州合併入青州,將梁州合併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幷州和幽州。[3]

九州起源探究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像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而“九”可能是確指,而不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是指九個大型的地理人文區劃的總稱,也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流傳下來的文獻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其實卻是戰國後期的作品。具體的證據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貢》中所記的不少地理狀況都是戰國時的現象[1]。

華夏九州是哪九州?


九州地圖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 “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幷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 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鹹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漢地九州劃分

豫州,字音同禹,地處中原,為河南的簡稱。河南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之ㄧ,大禹依靠洛陽洛水中,神龜背馱的"洛書"才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所以豫州排在首位,當之無愧。

青州,青為東方的代稱,青州居東方。東嶽泰山居於五嶽之首,所以把九州比作“九宮格”,豫州居中,其他八州便如同八卦代表八個方位,而青州居東,便是除豫州外的首位,根據九州所處的地理位置,按照順時針方向從豫州至青州開始,依次為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 在漢代,九州的範圍已包含嶺南及甘肅等地在內,其後2000多年來至今,“漢地九州”的地理範圍再也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化。

九州的範圍

漢代

西漢有十三州,分別是幷州、冀州、幽州、青州、兌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5];幽州與幷州是由冀州分割出來[6];涼州本來是屬於雍州的[5][7];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劃歸九州中的揚州[8];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9];而司隸分別屬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10]。

因此西漢十三州的範圍等同於九州的範圍。

1.冀州

2.兗州

3.青州

4.徐州

5.揚州

6.荊州

7.豫州

8.梁州

9.雍州

十二分野中的三河即河東郡、河內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稱[11]。

所以,在分野中的西方, 漢朝的涼州及京兆郡、馮翊郡、扶風郡三郡屬於九州中“東井、輿鬼”分野的“雍州”(秦地),[12] 西南方的益州屬於梁州 在北方, 漢朝的幷州、冀州屬於九州中“昴、畢”分野的“冀州”(趙地)[13]、漢朝的幽州約屬於九州中“尾、箕”分野的“幽州”(燕地)[14];在南方, 漢朝的荊州約屬於九州中“翼、軫”分野的“荊州”(楚地)[15]、漢朝的揚州及交州約屬於九州中“鬥、牽牛、婺女”分野

的“揚州”(吳地、東越地及南越地)[16];在東方直至大海的土地,即“虛、危”分野的青州 [17]及“奎、婁”分野的徐州[18] 所在的 齊魯大地也屬於九州的一部分。

漢末的冀州,其範圍至少相當於今日的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山西、陝西六個省市全部地區及內蒙一部分地區[19]。同時,漢代及三國時人口中的 “天下”是九州(中國)的代指,“中國”反而只是佔有中原的王朝政權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