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九州是哪九州?


华夏九州是哪九州?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 ,又称为“汉地九州”。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周代没有徐州和梁州。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 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到了战国末年在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汉朝将被秦国所灭的六国共同称为“诸夏”。

至迟自汉代起的华夏之区域与《禹贡》所载九州之区域等同 ,九州等同于汉地。又有“东夏” 、“南夏” 、“西夏” 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九州,意即汉地。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 ,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1912年后,“中国”是指代含有汉地、藏区等各个民族地区在内,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国家。

名称九州[古代中国的代称]拼音jiǔ zhōu出处《尚书·夏书·禹贡》释义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例句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词语来源

华夏九州是哪九州?


大禹

“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又有 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汉地的代名词。九州区域范围划分也不同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 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 豫州 青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雍州 、冀州、兖州 《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九州也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一种政治理想[1]。[1]

其中冀州的范围极大,按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即并州、幽州、营州是由冀州所分出来的,加上原来的九州,是以 九州有时又被称为十二州[2]。

《尔雅·释地》中的记载,没有青、梁,而有幽、营。

《周礼·变官·职方氏》中的记载,没有梁、徐,而有幽、并,因为武王灭殷商之后,将徐州合并入青州,将梁州合并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并州和幽州。[3]

九州起源探究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像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而“九”可能是确指,而不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是指九个大型的地理人文区划的总称,也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期的作品。具体的证据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1]。

华夏九州是哪九州?


九州地图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 “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汉地九州划分

豫州,字音同禹,地处中原,为河南的简称。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ㄧ,大禹依靠洛阳洛水中,神龟背驮的"洛书"才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所以豫州排在首位,当之无愧。

青州,青为东方的代称,青州居东方。东岳泰山居于五岳之首,所以把九州比作“九宫格”,豫州居中,其他八州便如同八卦代表八个方位,而青州居东,便是除豫州外的首位,根据九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按照顺时针方向从豫州至青州开始,依次为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 在汉代,九州的范围已包含岭南及甘肃等地在内,其后2000多年来至今,“汉地九州”的地理范围再也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

九州的范围

汉代

西汉有十三州,分别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兑州、豫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5];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6];凉州本来是属於雍州的[5][7];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划归九州中的扬州[8];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来[9];而司隶分别属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10]。

因此西汉十三州的范围等同於九州的范围。

1.冀州

2.兖州

3.青州

4.徐州

5.扬州

6.荆州

7.豫州

8.梁州

9.雍州

十二分野中的三河即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称[11]。

所以,在分野中的西方, 汉朝的凉州及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三郡属于九州中“东井、舆鬼”分野的“雍州”(秦地),[12] 西南方的益州属於梁州 在北方, 汉朝的并州、冀州属于九州中“昴、毕”分野的“冀州”(赵地)[13]、汉朝的幽州约属于九州中“尾、箕”分野的“幽州”(燕地)[14];在南方, 汉朝的荆州约属于九州中“翼、轸”分野的“荆州”(楚地)[15]、汉朝的扬州及交州约属于九州中“斗、牵牛、婺女”分野

的“扬州”(吴地、东越地及南越地)[16];在东方直至大海的土地,即“虚、危”分野的青州 [17]及“奎、娄”分野的徐州[18] 所在的 齐鲁大地也属于九州的一部分。

汉末的冀州,其范围至少相当于今日的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山西、陕西六个省市全部地区及内蒙一部分地区[19]。同时,汉代及三国时人口中的 “天下”是九州(中国)的代指,“中国”反而只是占有中原的王朝政权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