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氣病撂下狠話,多年後擔憂終成真

郭沫若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氣病撂下狠話,多年後擔憂終成真

歷史是一個國家人文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歷史的承載物更是有重大的紀念意義,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數不盡的人文歷史可做傳承,比如我國的長城,經千年風霜依舊巍峨大氣,故宮雖然幾經修葺,但是它本身的意義賦予了他無論如何,都是我國曆史發展的見證者。

歷史是不容遺忘的,歷史的承載物更是不容毀壞的,畢竟文字的記錄當然是不如實物直觀的。

北京作為我國曆史上的"五朝古都",它承載的歷史價值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北京的城裡有數不盡的數代歷史文化,八國聯軍的燒燬搶奪已經讓我們痛失大半,剩餘本來應該得到保護的建築,卻毀壞在自己人手裡,真是令人可惜可嘆。

郭沫若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氣病撂下狠話,多年後擔憂終成真

是舊 是新 是破壞還是保護

1949年,新中國正式成立,老北京也被定為新首都,領導層拒絕了梁思成推薦的建設方案,選用了蘇聯專家的意見,將行政中心設立在內城,這並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建設方案的選定,也是這座歷盡600年,見證3個王朝起伏的老城的未來。

當時的老北京殘舊,破敗,到處都是戰爭損壞的痕跡,作為"五朝古都",老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這座老城,不僅有全國最輝煌的宮殿,也有抵禦了千百年戰火的老城牆。

老城牆也算得上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擁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價值,承載了上百年的歷史文化見證,是據有非凡意義的歷史瑰寶,但也正因它久遠的歷史,它被視作舊社會的糟粕,要破要除,要拆掉。

郭沫若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氣病撂下狠話,多年後擔憂終成真

此時新中國的建立,百廢待興,建國初期對於這座老城就有兩種聲音,一種是以郭沫若為首的主張拆掉城牆,避免影響北京發展的發展派,一種是以梁思成林徽因為首的主張保留歷史痕跡的建築師派,雙方爭執不下。

歷史的見證者豈能用普通眼光來看

那時的老北京在經歷了八國聯軍的搶奪後滿目瘡痍,發展派認為,老城牆不過就是一堵牆而且,這面牆的主要作用是抵禦外賊,現今已經安定,所以這堵牆已經不再需要了。

但是梁思成為首的建築派認為,這不只是一面簡單的牆,它見證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參與了歷史齒輪的轉動,上面每一個劃痕都是值得紀念的,以後的年輕人也可以通過這面老城牆來了解這段歷史,感受革命先輩們的走過的艱難歲月。

郭沫若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氣病撂下狠話,多年後擔憂終成真

這面牆的主要意義的確不再是抵禦外敵,而是歷史的承載物,歷史的象徵物,它經歷過的風霜雨雪已經讓它成為了一個凝聚民族信仰的精神支柱。並且建築派認為不止這面牆,應該是這面牆周圍所有的老城區都應該被保留下來,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被保護。

但是那是個破舊除新的年代,在發展派看來老城牆代表的是封建的舊思想,是舊時代的產物,如果要步入新時代,這樣的舊物留下來有什麼用呢,並且一堵殘敗不堪的破牆不僅有礙觀瞻,還影響北京的道路發展。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舊物就是一頂大帽子,誰都不敢去碰,郭沫若的這翻話使得建築派的支持越來越少,但是梁思成等人沒有放棄,他們為了那些破敗的歷史見證者四處奔波,然而,到底是勢單力薄,人微言輕,老城牆最終還是被拆得一乾二淨,得知這個消息,本就體弱的林徽因一下就被氣倒了,憤而痛斥,擱下狠話:"強拆古物,以後一定會後悔的。"

郭沫若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氣病撂下狠話,多年後擔憂終成真

世上沒有後悔藥

倒下不只是老城牆,老北京的所有古建築能拆的都被拆了,老北京終於成為了"北京"。

為了能儘快的摒棄舊思想,西洋化,毫不猶豫的丟棄掉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簡直本末倒置,但是建築這種東西丟了以後就找不回來了。

老城牆的轟然倒塌,消失得更是一段後人無法感受的歷史,後來的我們無法再真實的感受到當年革命先輩們是如何拋頭顱灑熱血,無法再真是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我們失去的是一個拒絕戰爭的重要歷史證據,失去的更是一個戰爭帶來的醒目傷疤。

多年後,北京慢慢穩定發展,林徽因的擔憂也成真。城牆的現代作用終於被意識到,歷史作用也終究浮在明面上,北京開始想辦法彌補歷史的空缺,建立新的老城牆、新的老城區。

郭沫若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氣病撂下狠話,多年後擔憂終成真

可是,後悔有什麼用,這些新物,不過都是仿製品,都是假的。沒有經歷過歷史的東西都是用來圈門票的。而真正的古物只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隨之淡去。只剩下無盡的後悔。

發展與歷史衝突嗎

其實縱觀老北京的發展歷史,老城牆的確是影響了北京的交通,但是哪怕拆除了老城牆以後,北京該堵車的地方還是會堵車啊,老城牆其實可以作為老北京的一個地標,一個歷史附屬品而被保留的,因為它對北京的發展沒那麼重要不然為什麼現在要修建新的"老城牆"呢。

可以說郭沫若為首的發展派拆掉的不止是一些古建築,更是一些承載,歷史是一個國家的基石,只顧發展不顧歷史,那到最後也只是一盤散沙,猶如無根之水,說散就散,歷史不應該是被摒棄的,歷史應該是客觀的,直面的,保護的,每個時代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每個見證時代的產物也有它保留的理由。

郭沫若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氣病撂下狠話,多年後擔憂終成真

歷史存在的意義

歷史記錄著人類的進化與發展,興衰榮辱,每一段歷史的精彩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謝能概括的因果,滾滾的歷史長河記錄了多少王朝更迭,家族興衰,歷史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我們可以從中獲取的經驗與教訓,警惕自身萬不可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組成部分,我們無法跳出歷史,歷史需要銘記,需要載體,我們只有通過這些載體才能瞭解到那段歷史,不是隻有珍貴的文物才是應該保護的,見證歷史的哪怕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也應該被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