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为什么改成“树头新绿”了?

福星happy


此诗有两个版本。

题主所说的那一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是第一个版本,也是错误的版本。而“枝头新绿未成阴”是诗人修改后的句子,算是最终版本。

为什么要改成枝头新绿?

因为原诗逻辑不符。

在古诗文中,我们听过花落成尘,成泥,成蹊,成冢,成地衣,但从未听过成“阴”,这个阴,实际上是“荫”字,就是树枝树叶盛开茂密之后形成的、面积比较大的,可以遮住阳光的枝叶层。

比如屈原《九歌》“饮石泉兮荫松柏”、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诗》“桑笙垂余荫”,比如杜甫《堂成》“背郭堂城荫白茅”,比如陆游《幽居示客》“长松荫草庐”。

我们回头再看这首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此诗是写春天,树头花落未成荫有歧义,因为树上开的花儿落了下来,所以形不成“荫”,然而实际上不大可能,因为从全诗来看,这颗树是种在院子里的,不是大树也不是高树,能开出多少花儿呢?而且从字面上讲,也可以解释为落下的花儿并不多。更重要的是,阴是有遮光属性,落下的花儿如何遮光?

新绿,就是绿叶,嫩芽,是不会落下来的,因为初春时节,所以树枝上的叶子很少,开得还不茂盛,形不成大面积的“阴”,遮不住太多的阳光。逻辑上成立,毫无破绽。

同时,第四句已经有一个“花”字,如果第二句还有一个“花”字,则略显重复。古人做诗,不是不允许重复,而是这种重复只有必然才可以重复使用。否则算是一个违忌,不是每个诗人都是李商隐,可以把重字重词玩得那么精彩!


亦有所思


这首诗的原文是: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稀稀落落的篱笆边有上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的花儿已经调落啦,新鲜的树叶刚刚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荫!小孩子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花丛之中和菜花融为一体,孩子们再也看不到啦!

现在有人把树头花落改成树头新绿!

体现了改动者对春天这个季节有很仔细的观察!这句诗整句为树头花落未成阴!

大家都应该知道!有的树木是先开花后长叶的!比如杏树,桃树,梨树!等等各种低矮的果木!有一些高大一些的树木是先长叶后开花的!比如柳树!槐树!而路边的树一般以高大为主!这里所说的一条悠远的小径!所以就不可能完全是桃树杏树梨树之类的矮树!肯定有各种树木掺杂其中!所以说这里用花落就不完全正确!因为有的树,在花落之前已经绿树成荫呐!所以这里改为新绿是比较合理的!


善者天佑勇者无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其意境很美,当它被改为“枝头新绿未成阴”后,略逊半筹——可以想象,一树桃花纷落时,枝头刚抽芽,怎会成荫?枝头新绿未成阴——却告诉我们,是梧桐或其它不开花得树木。



吴语17273638


敢于改动前人流传千古的诗句,其勇气可嘉!值得推崇。关键改动之后,(在保留原作意和境)的前提下,如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而又耐品,那么改动就是成功的。“新绿”明显要好于原作“花落”。有必要提示大家一下下,无论哪位作者要借用这首诗,如果选用改动后的,那么建议最好能标注一下。


诗词小雅


唉!没见过野间陌路的春色,也好意思去改古人的诗句,还洋洋得意,真不知耻!


韩是天下第一笨


感觉还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更好些。


沉默是金87731206


落花和新绿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因为春天树木都是先开花,花落之后才生出叶子,改为新绿之后显得更加清新,而且最后一句也有一个花字,改成新绿之后避免了重字。


金玉泉4551


乱改乱造、不得人心。🔫对古代名人留下的经典诗句要存敬畏之心!数百年来的名诗,岂是尔等小才所能评改!


虎一一58


花落未必能见新叶,而新绿是芽或叶很小所以还不能成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