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

維特根斯坦 | 哲學研究

維特根斯坦 | 哲學研究

(維特根斯坦,20世紀著名作家、哲學家,分析哲學創始人之一)

奧古斯丁,《懺悔錄》卷一第八節:“當成年人稱謂某個對象,同時轉向這個對象的時候,我會對此有所覺察,並明瞭當他們要指向這個對象的時候,他們就發出聲音,通過這聲音來指稱它。而他們要指向對象,這一點我是從他們的姿態上了解到的;這些姿態是所有種族的自然語言,這種語言通過表情和眼神的變化,通過肢體動作和聲調口氣來展示心靈的種種感受,例如心靈或欲求某物或守護某物或拒絕某事或逃避某事。就這樣,我一再聽到人們在不同句子中的特定位置上說出這些語詞,從而漸漸學會了去理解這些語詞指涉的是哪些對象。後來我的口舌也會自如地吐出這些音符.我也就通過這些符號來表達自己的願望了。”

在我看來.我們在上面這段話裡得到的是人類語言本質的一幅特定的圖畫,即:語言中的語詞是對象的名稱——句子是這樣一些名稱的聯繫。——在語言的這幅圖畫裡,我們發現了以下觀念的根源:每個詞都有一個含義;含義與語詞一一對應;含義即語詞所代表的對象。

奧古斯丁沒有講到詞類的區別。我以為,這樣來描述語言學習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桌子”、“椅子”、“麵包”以及人名之類的名詞,其次才會想到某些活動和屬性的名稱以及其他詞類.彷彿其他詞類自會各就各位。

現在來想一下語言的這種用法:我派某人去買東西,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五個紅蘋果”。他拿著這張紙條到了水果店,店主打開標有“蘋果”字樣的貯藏櫃,然後在一張表格上找出“紅”這個詞,在其相應的位置上找到一個色樣,嘴裡數著一串基數詞——假定他能熟記這些數字——一直數到“五”,每數一個數字就從櫃子裡拿出一個和色樣顏色相同的蘋果。——人們以這種方式或類似的方式和語詞打交道。——“但他怎麼知道應該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方法查找‘紅’這個詞呢?他怎麼知道他該拿‘五’這個詞幹什麼呢?”——那我假定他就是像我所描述的那樣行動的。任何解釋總有到頭的時候。——但“五”這個詞的含義是什麼?——剛才根本不是在談什麼含義;談的只是“五”這個詞是怎樣使用的。

维特根斯坦 | 哲学研究

哲學上的那種含義概念來自對語言的作用方式的一種比較原始的看法。但也可以說,那是對一種比較原始的語言(相對於我們的語言來說)的看法。

讓我們設想一種符合於奧古斯丁所作的那類描述的語言:建築師傅A和他的助手B用這種語言進行交流。A 在用各種石料蓋房子,這些石料是:方石、柱石、板石和條石。B 必須依照 A 需要石料的順序把這些石料遞給他。為了這個目的他們使用一種由“方石”、“柱石”、“板石”和“條石”這幾個詞組成的語言。 A 喊出這些詞, B 把石料遞過來——他己經學過按照這種喊聲傳遞石料。——請把這看作一種完整的原始語言。

我們也許可以說.奧古斯丁的確描述了一個交流系統.只不過我們稱為語言的.並不都是這樣的交流系統。要有人問:“奧古斯丁那樣的表述合用不合用?"我們在很多情況下不得不像上面這樣說。這時的回答是:“是的,你的表述合用;但它只適用於這一狹窄限定的範圍,而不適用於你原本聲稱要加以描述的整體。”

這就像有人定義說:“遊戲就是按照某些規則在一個平面上移動一些東西 … … ” ——我們會回答他說:看來你想到的是棋類遊戲;但並非所有的遊戲都是那樣的。你要是把你的定義明確限定在棋類遊戲上,你這個定義就對了。

歡迎合作 | 投稿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