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军舰上的大炮厉害还是陆军的大炮厉害?为什么?

我真的醉了69520618


我国目前055舰炮是130口径。舰炮和陆军火炮比最大优势是他贵,他使用了强制冷却设备和自动装填,雷达制导加光学辅助瞄准设备实现了自动瞄准,自动装填。持续高射速。有视频为证054A的舰炮在一分钟内打了20多发舰炮。而他的供弹系统一次可以供应约40发。然后进行重新装填。陆上火炮没有庞大的平台提供自动控制瞄准动作的伺服电机,液压系统,冷却系统。所以陆上火炮基本上追求成本低,机动好,快打快撤,所以射速只是尽量提供自动供弹结合手动装填方式。牵引炮连火控都没有,要指挥车通过其他单位提供射击诸元。然后指引炮群统一射击。陆上火炮一次射击的炮弹数量有限,炮膛过热,挂铜,药包残渣都需要进行清理后才能二次射击,火炮膛温上升后还需要根据炮管的受热变化,调整射击诸元。火炮寿命也因为射击温度灼伤膛线实际上并不长。

在对越反击战的一些实战影像中不难看出大量我军火炮使用备用炮管的现象(没刷漆的炮管,银光闪闪的,就是换上了备用炮管)。

舰炮实际上优势不打。他们几乎碰不上面。有人说舰炮和岸炮葫射岸炮吃亏。这不假,军舰是移动靶标,岸炮阵地是固定靶标。而且舰炮射速非常快。但是岸炮一般有半埋工事,抗揍能力比舰炮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风车骑士45541173eg


陆军炮兵靠的是集群火力,为什么呢?因为陆军火炮不能一直这么打,否则炮管就烧红了!

但是海军由于军舰就那么大,几艘也不可能有密集火力,所以为了让单管火炮达到同样的效率,就要采用水冷技术!这样只要炮弹供应足够,火力密度还是很夸张的,这种20-30mm的小炮都要有5000-11000发/分钟的射速!

当然军舰上火炮的功能还要比陆军多,它毕竟没有那么多的地方配置更多种类的火炮,一炮多用是先进主流:防空,对陆,反舰。。。。任务都要一一俱全。就算大口径主炮也要有高射速,持续火力。这个陆军单炮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因此一个舰炮能顶一个陆军炮兵营的说法是存在的!

为了提高海上控制能力,现在还有利用军舰这个大型动力平台整合出电磁炮这种大杀器。

一门炮控制半径300km的海面不再遥远。反过来陆军如果要电磁炮 那就难了,总不能给没一门炮配个发电厂吧😱😱😱😱😱😱😱😱😱😱😱😱


知识就是力量啊


从各方面数据对比来看,还是陆军(陆上)火炮的威力大于海军舰炮,比如说:目前世界上进行过实战的最大口径火炮就是图片上的“克虏伯800毫米列车炮”,它一共有两门:一门叫“古斯塔夫”,另一门叫“多拉”,其中“古斯塔夫800巨炮”参加过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战役期间一共发射了48枚巨弹,摧毁了苏军大片的永备性工事,为德国最后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克虏伯800毫米列车炮使用的炮弹有两种,一种是重7.1吨的穿甲弹,另一种是4.8吨的高爆弹,其中7.1吨穿甲弹可形成4个美式橄榄球场那么大的弹坑,“塞港战役”就是由它击穿苏军设在地下30米的弹药库,在弹药被引爆之后,守卫的苏军才投降的,随后“斯大林”、“西伯利亚”、“高尔基”...等要塞群的核心工事也被“古斯塔夫800”和“卡尔600”巨炮一一摧毁。

那么800毫米炮弹直观的威力有多大呢?这张图片里被摧毁的战列舰舰炮,就是表现出了800毫米炮弹的巨大威力,苏军战前将战列舰上305毫米主炮拆下部署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制高点,并且构筑了5米厚钢筋混凝土的地下设备库,但这么厚的坚固建筑被800毫米炮弹一炮就摧毁了!可见800毫米炮弹骇人的巨大威力。

参加“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另外一型大炮是图片上的“卡尔600臼炮”,它属于迫击炮的一种,是世界上最大口径的自行火炮(迫击炮),它也是使用两种炮弹,一种是2.2吨的重弹,另一种是1.575吨的轻弹,这两种弹装药都在200公斤,威力也非常巨大!“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期间德军800毫米列车炮轰击苏军的核心阵地,600毫米臼轰击次一级的主阵地工事。

其实“卡尔600臼炮”参加的战役次数要比“古斯塔夫800列车炮”多一些,毕竟是自行火炮机动能力更强,图片上是“卡尔600”参加了镇压“华沙起义”时的情景,仅一发1.5吨轻炮弹就轰塌了一栋大楼,里面几百名起义战士全部牺牲,可见其威力之巨大。

粗略介绍最大威力的两型陆军炮之后,说一说参加了实战的最大口径海军炮,目前参加过实战的海军炮就是旧日本海军的两艘“大和级战列舰”上的94式460毫米口径主炮,94式舰炮虽然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但它们没有摧毁过目标的纪录,主要原因是太平洋大海战是以舰载机为主的战争,战列舰对决和大口径舰炮直接炮击对方的次数很少,所以94式舰炮没有机会炮击美军战舰。

虽然说94式460毫米舰炮是参加过实战的最大口径舰炮,但是它是炮弹威力与“古斯塔夫800毫米

列车炮”和“卡尔600毫米臼炮”的炮弹威力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毕竟口径数据在哪呢,94式使用的“九一式”穿甲弹重1.46吨,装24公斤炸药,二战期间战列舰炮弹主要采用发射后巨大的初速和动能去撞击敌舰,而非采用爆破的方式,所以装炸药并不多。

衣阿华级战列舰MK7主炮的结构图,非常的复杂。

通过数据对比表明陆军炮的威力确实要比海军炮大了一些,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军舰建造的排水量再大它是的使用空间相对于陆地也很小,并且海军主炮的供弹、炮管旋转,俯仰机械、操纵设备都是一起安装在军舰上的,所以在安装舰炮的时候要考虑空间的问题,不能随心所欲的想安装更大口径的主炮,相反陆军炮没有舰炮那么一大堆复杂的机械装置,整体体积就会相应的小一些,口径也会更大一些,口径大当然威力也会更大。

但是到了现代在相同口径的条件下,舰炮

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射速要比陆军炮快了许多,图片上AK130双管130毫米舰炮的射速为48发/分钟,相当于一个6门59–1式130毫米加农炮连的一分钟射速,火力投送量非常的高!这得益于舰炮的送弹/杨弹、装填实现了机械化,并且炮管采用了水冷散热,它的射速必然很快,还有就是舰炮通常有火控雷达/光学瞄准器材控制,在打击精确度方面也要高于陆军炮,所以在相同口径的条件下舰炮要比陆军炮威力大,主要体现在火力密度和打击准确度方面。

总得来说,陆军炮和舰炮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在追求更大口径了,部队对于炮的要求,不像我们老百姓要求打的更远,威力更大,而是把精确度放在第一的位置!一门打击精度很高炮的威力,要大于一百门打击精度极差的炮,


皇家橡树1972


这个问题很微妙,不同时代或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解答。

例如二战初期,一座三联装406毫米岸炮,理论上足以对抗一艘火力更强的战列舰。然而,一战和二战的实战中,却往往是大批舰炮蹂躏弱小的陆军炮火,甚至几艘驱逐舰就打垮了虎式重装甲营。

巨舰大炮时代,舰炮打不过岸炮

在巨舰大炮时代,舰炮和岸炮在技术上一脉相承。比如有名的克虏伯150毫米炮,阿姆斯特朗120、152毫米炮,舰炮和岸炮的主体结构、弹药基本相通,只是炮座不同。在整个一战时期以及二战初期,这个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比如德国280毫米炮、英国356毫米炮、美国406毫米炮等等,都有舰炮和岸炮的版本。

如果让同口径的舰炮和要塞炮对抗,后者拥有非常有利的优势。比如阵地可以造得非常隐蔽,火炮工事可以非常厚重,而且遭炮击受损后不会“沉没”,仍有机会修理。还有一点,那就是固定式的要塞炮射击精度更高,还可以提前设定好若干弹着点进行修正。

相比之下,军舰遭遇要塞炮时就显得比较脆弱了,装甲防御能力受舰体限制,海浪严重影响射击准确性,而且海上没有任何隐蔽措施。当时有观点认为,一座三联装406毫米岸炮,足以对抗一艘安装三座三联装(共9门)406毫米炮的战列舰。

所以,即使强如战列舰,也不会贸然去攻打同等级的要塞炮。像日俄战争、达达尼尔海战等战役,战列舰编队都设法远远躲开要塞炮群。据说,日本不敢攻打夏威夷的原因,就是美军在夏威夷拥有十几座406毫米要塞炮台,所有日本战舰加一起都无力对抗。

此外,火炮口径在陆地上,也比在军舰上少了限制,因此可以出现一些超大口径火炮。比如德国的600毫米“卡尔”臼炮,800毫米“古斯塔夫”列车炮,不过这个毕竟是少数。

二战爆发后,要塞炮开始衰落,陆地火炮也出现劣势

虽然理论上要塞炮能够压倒舰炮,但二战爆发后的战例却往往相反。这是因为战舰拥有战役主动权和机动性,能够主动规避岸炮的火力范围,并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战机和战场。

另一方面,要塞炮属于“守株待兔”式的武器,只能在自己一方的各个港口和要地处处设防。虽然号称“一座炮台顶一艘战舰”,但为对付一艘能四处活动的战舰,实际上可能要建造十座炮台,费效比反而更差。再加上飞机的出现,要塞炮变成了造价极高的靶子。所以二战开始后,要塞炮几乎就完全停止发展了,再也没有从前的辉煌。

在二战各次登陆战中,拥有海空军优势的一方,往往可以集中的兵力,对防御方形成强大的火力优势。以陆军机动兵力应付海上登陆,不仅机动性不如军舰,而且火力也不足,这主要指的就是坦克。

二战最强的坦克火力,不过是88毫米或122毫米,然而海军可以投入的最普通支援兵力,也是具有100-127毫米舰炮的驱逐舰。以127毫米MK12舰炮为例,不仅威力远高于88毫米炮,而且机械压弹实现的射速也特别快,高达每分钟15-22发。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最快也只有5-7发/分钟。

正由于此,二战期间的登陆战都显示为舰炮压倒性的优势。

当代口径逐渐缩小,舰炮开始占据绝对优势

到了战后,岸炮逐渐被岸防导弹淘汰了,而且海陆军的身管火炮口径都普遍下降。陆军用的各式火炮,实际上在打击火力上都已经更不如舰炮了,其中最大差距还是在于射速。

新一代的舰炮,全部采用自动供弹和先进火控,不仅射速极高,而且准确性也强。以美国主流的MK45型127毫米舰炮,射速达20发/分,意大利的奥托·梅莱拉76毫米舰炮,射速更是达120分/发。这是陆军大中口径火炮无法实现的高射速。

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海军舰炮和陆军火炮在发展方向上已经分道扬镳,而且都不再将对方作为对手。一般的军舰,主炮往往只有一座,为实现单炮的火力最大化,必须全面提升火力投送效率。


未来,舰炮在射速、射程和精度上的优势,还可能随着电磁炮或其他新概念火炮的出现而进一步提升,而陆军火炮在技术进步方面就显得不那么积极了。(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是军航上的大炮厉害,还是陆地上的大炮厉害?

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有滥芋充数,只有依照个人的见识,胡说一通了。航炮和陆炮,谁厉害,这个问题主要是因天时地利人和来分柝,陆炮可能因口径大,毁灭性强,可能会占上风,但是,它有它得至命弱点,就是速射慢,密度不大,机动性差很有可能招来灭顶之灾,舰炮可能口径小,但是它的速度快,机动性强,密度大,一阵炮击后,很有可能摧毁陆炮阵地,如果双方为攻防战,如果双方都没有空中支援,舰炮众多,可能陆炮阵地难支。


肖昌洪0304


淘金客说:舰炮的综合威力在陆炮之上。虽然在已经实用化的火炮中,单发炮弹威力最大的是陆军火炮;但是同口径的火炮相比,还是舰炮更胜一畴,因为对重量、机动性这些方面舰炮的条件更好。

单发炮弹绝对威力,最大还是陆炮

目前实用化的、参加过实战的火炮中,单发炮弹威力最大的其它答主提到过的“多拉大炮”(通常用来指代800毫米列车炮,并非特指其中一门),800毫米的口径,最远60公里的射程,重达7.1吨的炮弹,都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纠正一下其它答主的问题:塞瓦斯托波尔的高尔基炮台,并非毁于“多拉”之手。事实上高尔基炮台一直战斗到最后。而“多拉”此战只有48发炮弹,分配的目标又比较多,用于打击高尔基炮台的只有5发,实际的效果并不好。

而舰炮中威力最大的是日本“大和”级战列舰的460毫米口径主炮,弹重1.5吨,射程达42公里。威力上与“多拉”相比的确不如。

额外说一句,仅口径方面,抛开古代那些威力有限的大炮不谈,二战中口径最大的火炮也是陆炮——美国的“小戴维”迫击炮,口径高达914毫米,不过炮弹重量(1.7吨)、射程(10公里)、威力(弹丸装药700公斤)都不能和“多拉”相比。不过,实用性肯定比“多拉”要好,因为它的系统重量轻得多,可以由轮式车辆拖去进行机动,所需要的人手也少得多。

综合威力舰炮“大和”超过“多拉”

但前面的比较都只是单发炮弹!如果综合比较威力,大和舰炮却要超过“多拉”很多!这是因为“大和”的460毫米主炮射速大大超过“多拉”大炮。前者最大射速1.8发/分钟,而后者只有每小时4发!这样折算下来,嘿嘿,单门大和舰炮每小时的火力投射量高达162吨!而“多拉”却只有不到30吨!是“多拉”的5倍以上!即使实战中打个折扣,综合威力也是远超“多拉”。

同口径火炮,舰炮超过陆炮

这是因为军舰吨位大、空间大,也不用考虑机动性、通过性等等指标,因此可以加大火炮威力。象“多拉”这样的陆炮,要考虑陆地机动性,结果全重达1300吨以上,这重量多移动它需要专门修建2条铁轨,塞瓦斯托波尔实战中1门多拉大炮就动用了4000人!还只有48发炮弹。而相比之下,大和舰炮的使用条件好得多!

相同口径的话,舰炮是全面压倒陆炮的。二战时美国的152毫米/47倍径舰炮就达到了8-10发/分钟的射速,15门炮的“萨凡纳”号巡洋舰演习时1分钟打出138发炮弹,到了上图的“伍斯特”级巡洋舰,单炮射速甚至达到12-15发/分钟!而与之相比,就算现在最先进155毫米陆炮,射速也只能勉强达到8-10发/分钟!

这个对比还不明显的话,MK71型203毫米舰炮射速高达12.6发/分钟,可以上150公斤的超重弹,而且测试时连续打了75发炮弹。而203毫米自行火炮只有2发/分钟,弹重也只有不到100公斤!

最后的结论

由于舰炮受机动性、重量、体积等限制因素较少,同口径比较的话,轻松碾压陆炮。口径、单发炮弹重量等绝对值上陆炮虽然占优,也是牺牲了机动性的结果,实用性堪忧。

额外讲一些贴士给列位看官参考:希特勒曾经设想让“多拉”大炮上舰,结果粗略估算8门“多拉”装上军舰,吨位将达到20万吨以上!是当时美国航母的6-10倍!而到了2000年左右,德国人又尝试了一下陆炮上舰,这次是把PZH2000的155毫米炮塔装上军舰,据说测试效果不错,但后来没了下文。


史海淘金客


海军的5英寸(127毫米)舰炮属于中口径,陆军的127毫米属于大口径。

因为军舰航行在海上,排水量大,都是几千吨,上万吨的。陆军的火炮要靠轮子在公路、土路上行驶,只能十几吨重。即使是履带车辆,有几十吨重,和军舰相比,就像老鼠和大象。

如果火炮做得很大,只能在铁轨上移动。履带车太重的话,即使道路经得住,桥梁也经不住。

所以陆军的火炮很少有超过6英寸(152/155毫米)以上的。

而二战及以前的军舰上,几千吨的轻巡洋舰都有200毫米的舰炮。8英寸是标准口径。

不论陆军还是海军,火炮的威力都不如空军飞机投掷的炸弹。50公斤的炸弹已经超过普通的陆军火炮。100公斤的炸弹也是巡洋舰上的火炮望尘莫及的。

二战时期的舰载机炸弹重达500磅(245公斤),甚至1000磅(450公斤),比鱼雷的威力还大。一颗就能让驱逐舰失去战斗力。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这个问题得按照时代来看,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陆地上有许多超过舰炮的重炮。

比如德国人建造的800mm巨炮“多拉”和“古斯塔夫”,它的口径完全超越了当时任何一门舰炮,当时“大和”号战列舰的主炮也只有460mm。德国人靠这种巨炮敲掉了苏联坚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赛。

除了古斯塔夫巨炮之外,德军还有“卡尔”系列巨炮,它拥有600mm的口径,通过列车运行,德国人制造了6门,给取了亚当、夏娃、索尔、洛基、奥丁、泰尔的名称。一门“卡尔”能在平地轰出15米直径,5米深度的弹坑,比许多人家里的客厅还大,依靠“卡尔”,德军3天即攻破了布列斯特要塞。

“古斯塔夫”和“卡尔”系列在进攻苏军要塞之时,还真的与舰炮发生过战斗。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因为主要职能是对海,因此有大量的岸防堡垒,比如“马克西姆·高尔基炮台”就安装了2座战舰上的305mm M1913式SA型52倍径双联舰炮。

这些舰炮本应是沙俄战列舰上的主炮,苏联将之安装在Mb-2-12型炮塔中,固定于塞瓦斯托波尔做35(高尔基2号)、30号(高尔基1号)炮塔。

这两门舰炮炮台在防御要塞的战斗中表现的极为出色,多次将德军的进攻化为乌有,302mm重炮一通乱炸,德国人便只能损兵折将草草收工。连坦克突击都不行,这种巨炮甚至直接将一辆坦克当场粉碎了。

于是,急得抠脚的德国人调来了600mm的“卡尔”和800mm的“多拉”,两门卡尔分别是“奥丁”和“托尔”。

此外他们还运来了奥匈帝国一战时制造的M.11臼炮,这种武器为捷克斯柯达制造,口径305mm,专用于爆破工事。

很快巨炮就打开了局面,自1942年6月6日起,到17日,“多拉”、“卡尔”、M.11对塞瓦斯托波尔发射炮弹750发,而仅第一天,“卡尔”就一炮摧毁了苏军一门305mm炮台。之后的几天里,苏军的巨炮纷纷哑火,然后被一拥而上的步兵想办法摧毁了。

实际上,这种比较是相当勉强的,德军依靠了对要塞的封锁式包围,获得了侦察上的优势,继而能通过各种巨炮、臼炮有条不紊的轰击要塞,而苏军连反炮还手都没办法。更何况虽然安装的是舰炮,但这场仗是陆地上打的,只能某种程度的体现出舰炮和陆地火炮的差异。

不过我们也应该明白,陆地上的火炮与海上的舰炮,具备不同的任务职能和作战环境,单纯的依靠口径-威力来评判谁更强并不恰当。

就好比我们拿100mm左右的舰炮比试,口径130mm,极限射速每分钟90发的AK-130舰炮,与125mm的反坦克加农炮能比吗?它们工作在不同的环境中,你不可能把AK-130拆到T-90坦克上,也不可能让T90的2A46M-2滑膛炮去军舰上办公。

但正如开头所说的,时代是个无法回避的背景因素,当代的就是如此。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领风骚的舰炮、陆地火炮比起来,当代海军已经几乎将巨大的舰用主炮淘汰了,毕竟已经是导弹时代了,谁还用炮来打架?

所以舰炮缩水的厉害,现存的大多都是“奥托梅拉76mm”那样的中口径速射炮,AK-130那样的都算是顶大的家伙了。

再者就是一些防空炮,这些都是小口径武器,陆地上同口径的东西多的是。甚至“奥托”那样的高平两用炮,或者各种多管速射炮,它们都有陆地版本。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军舰上的大炮,还真没陆地上的大炮厉害。


王司徒军武百科


当然是军舰上的炮厉害了,军舰作为火炮的载体,可以在海里自由的活动,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比如美国的依阿华级战列舰可以安装口径达406毫米的火炮,炮弹重1223公斤,而陆地如果安装如此大的火炮,就需要庞大的载体,就算有载体可却不能像战列舰那样自如行动,无法投入到实战,所以要论海军和陆军的火炮威力,还得属海军的火炮牛逼!


沧海一声笑147128731


陆基火炮厉害还是舰船使用的舰炮厉害?这个问题需要分阶段俩看待。火炮发展到今天,在技术上舰炮更复杂一些,功能也更加全面一些。一句话概括起来,陆基火炮讲求功能的专一性,舰炮则更倾向于多功能发展,使用环境不同,需求也不同。

近几日,头条上讨论比较多的就是前不久央视公布的解放军某部使用05式155mm自行加榴炮对海上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消息。此前,陆基对海的火炮主要以岸防炮为主,以我国为例,海防部队大部分装备的是130mm加农炮,打击方式也是进行区域覆盖和滩头打击。此次央视披露的消息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就是05式自行火炮原本大多作为陆军集团军级支援火炮使用,多打击陆地固定目标。

这次通过使用传统侦察方式与无人机信息侦察相结合的方式,使用某型国产精确制导炮弹,最终实现了对海上不同移动速度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说白了就是典型的激光制导炮弹+无人机激光束指引模式。整个案例对于陆军05式字自行火炮的作战拓展具有重大意义,绝不亚于曾经展示的05式自行榴弹炮直瞄打坦克。对海打击的困难性也就彰显无疑。

做个形象的比喻作为理解时的参考依据,一名优秀的狙击手,只用同一款狙击步枪,在陆地上射击百步穿杨,但在海上进行射击是,同等距离、同款枪械,由于受到海浪的波动,自身的身体也随之运动,对于狙击手的瞄准、弹道参数的计算以及击发的时机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海上射击通常被认为是最难的射击环境。舰炮射击和陆基火炮射击之间的技术区别也就在这里,原理是相一致的。

从火炮发展史来看,最早运用火炮的还是陆战,随后拓展到战船上。陆基火炮的口径和分类也就极为广泛。口径划分,高炮只有几十毫米,目前比较普遍的欧美系105/155mm,中国的122/155mm以及俄系的122/152mm三大系列,另外也有些210mm、380mm的火炮存在,最大口径的是沙俄炮王950mm。按照弹道划分,有迫击炮、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以及一些新兴混合炮种,诸如我国的07式自行迫榴弹炮等。按照功能划分又有,专职防空作战高炮、打坦克的坦克炮、火力支援的榴弹炮以及火力压制的火箭炮等等。

在海军方面,舰炮口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又由大逐步变小的过程。早期的舰炮就是陆炮上舰,主要用于打击敌方舰船,后来发展出了防空炮,口径也曾最高超过100mm,是舰船火炮时代的主要打击手段,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二战时期的“大炮巨舰”时代的战列舰,很多战列舰的舰炮口径增至300mm以上,射程远、威力大成为一个时期的海战特色。

随着导弹武器的普及,舰炮的口径开始逐步降低,主要是考量到现代舰炮的作战功能兼具了防空反导、对海打击以及对陆打击三种能力,舰炮开始和舰载火控系统相融合,以自动方式代替了原来的手动方式,使舰炮的打击精度和反应速度提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现代海军保留了舰炮,经常可以看到使用舰炮打击海上小型目标的演训,在潜意识里就形成了一种舰炮射击应该是军舰最基础的能力,跟高科技似乎没有过多的联系。

其实则不然,舰炮为了保证拥有一定的防空反导能力,对与火炮的射速有很高的要求,列举一组数据,通常车载榴弹炮每分钟实际射速在6-8发左右,我国护卫舰使用的76mm舰炮能够以每分钟134发速度向目标倾泻70发炮弹,两者之间相差了近10倍。射速的提升保证了防空反导能力,但同时带来了诸如炮管冷却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炮管冷却问题,射速提高的后果有点火炮常识的人都知道。

其次,海上射击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火炮射击的稳定性,我们上文提到了,火炮海上射击会受到海浪波动的影响,舰艇会随着海浪的波动而运动,这对于传统的火炮瞄准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也是现代火炮多集成火控系统的原因。陆地射击除了坦克通过使用火控系统具备了以动打动的能力,其他火炮并没有刻意去向这个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技术复杂性,舰炮更难一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舰炮对火控系统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当前技术可以保证舰炮在七八级海况下正常使用,陆地火炮就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了,我们都知道火炮打得准不准,弹道会受到风速等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显然在这个领域舰炮处理的要更胜一筹。

还有诸多因素,这里就不一一解读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来,舰炮的射击要求和技术复杂性要远比陆基火炮等复杂一些。作战需求的不同,作战功能发展自然也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