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相由心生”這種說法對嗎?

紅黃綠燈區


對!

說下我的理解:字如其人,往往是指字像這個人的性情,而非品德等方面;相由心生,這話我也相信,但看人面相,是需要點眼力勁的!

至於比較明顯的,大夥都看得出來——比如,泰坦尼克號上,茹絲她老媽,西方人找的反面角色,為什麼一出場,立馬讓觀眾感覺到,長了一幅刻薄相~

這說明,西方人和東方人,對於“相由心生”的認識,有共性的眼光!想想這演員也挺無無辜的,扯遠了~


再說,字如其人!

王羲之個性,是性情中人,還有點孤傲,追求自由;他不喜歡王述,常常表現出來,王述做了他頂頭上司後,王羲之鬱悶大了,後來直接辭官,發誓不做官了!

書法中,大凡性情中人,往往喜歡行書,王如此,宋朝的蘇東坡也是的。王羲之的字自然,秀美,瀟灑,天然去雕飾,露鋒也多,真性情人,大多如此,王羲之就很典型!


而毛主席的草書,汪洋恣肆,跌宕起伏,正是偉人氣吞山河,大氣磅礴的個性使然。

再者,看弘一法師的字,返璞歸真,已是超然物外了~

現代書法家,盧中南老師,個性儒雅,謙和低調,他所寫的歐楷,藏鋒較多,也是個性使然。

以上種種,都說明,字如其人是有點道理的,和其性情是有關係的。

對於硬筆行書,作為愛好者,我的追求和理解是:行書,就要自然書寫,求得自然,如此而已――


行書一點通


看你站在什麼角度上看問題了,我認為: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是說得有一定道理的。從哲學,心理學,行為學上分析,是很有意思的。

觀人察物可以知性,字如其人,見字如見人,是說通過觀察人寫的字,可以判斷出其人的性格格脾氣特點,品質能力,思想志向,胸懷情緒等等,自古就有了筆跡學,通過審察字的筆跡,分析寫字人寫字時的心態性情思想情緒,再延伸開去,就可以預知其人的點點滴滴,所以說字如其人,見字如見人。我還想在頭條發文,教人看字識人呢。比如寫字字體大,筆劃工整,字體端正,末筆向外的人,個性是心胸開闊,認真自信,想得開的人。其中要詳觀人的其他情況,可以筆壓輕重,運筆是否流暢滯緩,行距大小,字距大小,端不端正等等情況進行辨析再做邏輯推理,就可下判斷,察知人的種種情況了,字寫得很小的,性格絕不會是大方之人,說他生活奢侈就不可信了。學會見字識人,在處事交友謀生上是大有好處的。

現象反快本質,本質要透過現象來表現。相是外貌現象,心是內部本質,心如何想,如何做,是要通過相來表現發生的,或用外表,或用語言,或用動作行為來體現,所以相由心生是對的,說不對,是沒有真正瞭解理解相與心的關係,把相與心都簡單化,片面化了。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是一句很簡練精彩又生動形象且飽含哲理,觀察獨特到位,深藏人生知識經驗技能的箴言慧語,當然也是很有意思味道的諺語俗話。很值得玩味一番。





樹德漢碩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個生活經驗,我們可以借鑑,但不可輕信。字和長相是直觀明顯的,是很表面的,而人心才是內在的,本質的,是需要我們去揣摩,去判斷的。

字和相貌留給我們的是客觀印象,並不代表全部。字好不代表人好,北宋宗徽宗和蔡京這對君臣,一個是“蘇黃米蔡”,一個獨創“瘦金體”,書法造詣堪稱一絕,可就是這對君臣成為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相醜不代表心惡,宋朝的包拯,清朝的劉墉,長相均有缺陷,可他們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一代清官能臣;字的好壞,顯現出個人的勤練程度和天賦;相貌的美與醜,是天生附之,轉瞬即逝。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忽視了事物的偽裝性,美麗的外表之下也會隱藏著一顆齷齪的心,正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遊史無終


字如其人,並非字如其表,不在相貌,更多的應該在性格情懷。但想起秦檜蔡京趙孟頫之流,字是了得,但人品好像也不咋滴,總之不太準,只能說大概差不多似乎有一點點道理,文人聊以自慰罷了。



要說王右軍、顏魯公、蘇軾這些大家,彷彿很有道理,人品高貴,瀟灑飄逸,很符合字如其人。但懷素的草書寫到至強至爆,哪能想像是一個捻珠座禪的僧人寫的呢?所以,這句流傳千年的古諺我不一直不太相信。



一個人的字寫得漂亮,同等條件下,是可以為自已加分的,至少是一種技能,或者說是文化修養。一出手寫出的字像“爬爬蟲”,讓人看了就很累很寒磣,也會給人一種沒耐心、沒文化、沒品味的直覺。



學書之人,內心是尚雅的,也是上進的,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這無疑是一種可貴,值得肯定。但光從書法水平去評價一個人如何如何,也是缺少科學根據的。比如,僅從我的照片和字,你能判斷我是好人壞人嗎?


抱庸詩書


先說一下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源於一個久遠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山東有一個手藝人,人長得很英俊,喜歡雕塑妖魔鬼怪一類的工藝品,形象活靈活現,很多人都去買他的雕塑。年深日久,生意做的很紅火,發了不少的財。

有一天,他偶然間照鏡子,發現自己的形象變得兇惡、醜陋、古怪。他遍訪名醫,都無功而返,無望之下來到一座寺廟,向寺廟的長老哭訴衷腸。

長老說,“我可以了你的願,條件是必須給我雕塑幾尊神態不同的觀音像”。為了實現自己的心願,手藝人接受了長老的條件。

他不斷的研究觀音的心態和神情;琢磨觀音的表情、德行和表情,有時到了忘我的程度,甚至感覺自己就是觀音。半年後,神態各異的觀音像,以善良、慈悲、寬容、殊勝的形像,惟妙惟肖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讓人讚不絕口。這時,他才發現,自己的相貌也變的氣宇軒昂、穩重端莊起來。不治之症不治而愈。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體會到內心的變化與相貌的必然聯繫。

要想使自己的相貌變得更好,首先對人要真誠,對眾生要善良,對交往中發生的恩怨、齷齪要寬容。

相反,如果人變的貪婪、自私、刻薄、淫蕩、殺生,他的相貌就會變得醜陋、可怕、兇狠、狡詐、古怪。

總之,人的相貌,都是人長期習慣的結果,習慣的好與壞、真與假、善與惡,都發至本心,顯在本身,現在本相。


相由心生 相隨心滅

這些面相不僅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更是隨著心境的變化而變化。中國清朝一個叫楊邁的,一向精通相面術,他勸那些找他看相的人不要執著面相,他說:“相隨心改,命由心造,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格局,求我這樣的人相面算命,不啻於刻舟求劍了。人只要努力行善來改變命運,隨其自然來順應命運就可以了。”

古代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在宋朝,江西南昌有兩個雙胞胎兄弟高孝標和高孝積,舉止言談和才思穎悟都像同一人。道士陳希夷看了他們的面相以後,說:“你們兩人眉清目秀都是科第中人。況且你們現在眼耀彩色,必主同科高中!”到了秋試時期,兩兄弟便同時赴京,寄住在親戚家裡。鄰居住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寡婦。高孝標一心向學不為所動。高孝積把持不住,跟那少婦私通。後被人發覺,寡婦因羞愧投河自盡。

秋考完畢,陳希夷看到他們兩人後大吃一驚,說:“你們兄弟二人的面相改變很大。孝標眉現紫彩,眼耀文星,必定高中。而孝積翠眉有變,雙目浮睛,鼻樑赤而黑,神色頹然枯槁,氣冷而散,這一定是損壞道德而使面相改變。這場考試不但考不取,反而有夭亡的預兆。”發榜後,高孝積落第,抑鬱而死。高孝標當了大官,聲名顯赫,子孫眾多。

陳希夷由此感嘆:“看出一般人的面相是容易的!但是人的命運卻不容易說得準,因為命在天定,相在人為。如果能順應天理,合和人事,則世世必昌。這叫做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再來談談字如其人

每個人的筆跡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再怎麼臨摹模彷,也無法完全複製另一個人的筆跡。而看似一般的書寫行為,其實洩露出書寫者的個人意志。

下筆的力道、書寫的習慣、運筆的走向都是一個人思考、個性及習慣的延伸,透過觀察筆跡,可以掌握到書寫者的深層想法。

不經意的書寫,往往透露了你的個性。


下面是幾種比較典型的筆跡分析

1. 字距和行距都大

字與行間距都比較大。字體大小、字間距、行間距前後一致,筆畫收斂,表現出書寫者有自我剋制的傾向,追求完美,對人群交際比較不擅長。


2. 字距和行距都小


字與字靠得很近,行距也小,代表書寫者說話有些囉唆。慾望較多、不懂得取捨,經常抓不住重點,常因此疲於奔命。但抓不住重點。優點是富有好奇心,手腳勤快行動力強。


3. 字距大行距小

行間距小,顯示書寫者即使內心非常害怕,也要努力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很勇敢,明明內心很痛苦也要表現得若無其事,常常逞強掩飾內心的不安。


4. 字距小行距大

字擠得沒有間距,行間距卻有將近1行字的空隔,說明書寫者儘管可以與社會、周圍的人接觸,但內心卻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容易讓自己越來越孤獨。


5. 筆畫上下不伸展

筆畫上下不伸展,行間距大、分隔清楚,表示溫和且善於壓抑內心的情感,注重外在形象,內心與外表不一致。保守而不願意冒險,希望與他人和睦相處,減少衝突,為了顧全大局會壓抑自己,服從規定,社會適應佳,但容易忽視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如果字體也較大的話,則代表容易自負。


6. 筆畫上下過度延伸


筆跡可以透露你的潛意識

筆跡分析在東西方都已成為一門學問,透過其他筆畫、轉折、力道等細節可以更精準的分析一個人。


萬里長空夜未央


字如此人有些道理,但亦有些例外,如果那些練字之人就不能一概而論了,比如學書法必須從楷書學起,一筆一劃必須規舉,正規,然後再學行書,草隸等。當然不練書法者從字行之間可大概看出人性格。例如字小,尖、柔、之字人細心固執,目光眼前,字圓(勾劃之間)之人性隨意,字飄散之人,大方,豪爽,字斜之人傳統固執,忠誠。字正規之人細心,自主力強等等。而相由心生就很有道理,比如,五官端正,雙目有神之人成功率就高,鼠眼獐目小人之輩,明堂短命多阻滯,一生得口食。鼻樑三彎銀錢不關。男人口大食四方,女人口大吃窮郎。牙齒暴露,口似吹火必剋夫等等斷言都經得起考驗的。





易銘


你覺得我應該長成怎樣呢?



三間瓦房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就拿字如其人來說吧,如果你沒有那個恆心你肯定練不出來一手好字,所以,但凡是能夠練出來一手好字的,尤其是那種在書法界非常有名的字體,那這個人的恆心是不用懷疑的,至少在當時他確實能夠坐得住去做一件事情。

相由心生,從養生角度來看,人體是陰陽協調的,如果你身體哪一個器官出現問題,那麼相應就可以在臉上看得出來相應的反應,就比如說一個很簡單的現象,心火旺盛的人,一般在額頭上容易長痘痘,而且這些體內陰陽不協調的朋友做事情容易急,至少大部分的人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些會看面相的人確實是存在的。當然,也存在一種情況,那就是剛剛進入到社會上闖蕩的小年輕,非常容易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在臉上,當你和他們交流的時候,你就可以感覺得出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前半句又是不正確的,畢竟一個人的字體不好,也許是因為他並不是很在乎別人的看法,畢竟生活是自己的,並不需要總是看別人的臉色活,如果生活在那種一天二十四小時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環境中,尤其是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面前這樣一直做,反而會更加壓抑。


阿飛談養生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

讀起來朗朗上口,不由你不信。

但是經過對周圍人的觀察,我還真不能相信,特別是“相由心生”之說。

近來特別流行這種說法,什麼“相由心生”,什麼“前三十年相貌是爹孃給的,後三十年相貌自己給的”。就好象自己真給了自個兒相貌似的。

老話講“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相信相貌50%是遺傳的作用,50%是天意。

遺傳作用大家都能接受,這裡說“天意”,會不會有人說我故弄玄虛呢,我覺得真沒什麼科學道理好講哩。

面相生得好的人,不曉得怎麼就集了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氣。清麗脫俗,活色生香,有些人卻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或者天生殘疾,或者五官排列不得當,你說出生有對錯嗎?這不是天意又是啥?

三十年後,天生有缺陷的人能變好嗎,五官能重新排列組合嗎?大不了愛美的人多用點護膚品,顯得少嫩點而已。能有幾大的改變呢,這不僅是自欺欺人,而目有引導輿論,愚民之嫌。

愛說這話的應該是面相不錯的人,而且很自戀。


斯伊斯


先說字如其人吧,舉幾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

1.書聖王羲之:王羲之的蘭亭序大家都熟悉,無論是精熟的筆法,還是淋漓盡致的閒情表述(就是藝術感情的抒發),幾乎都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王羲之的王氏家族在漢朝和晉朝都是很顯赫的貴族階級,只是到了東晉時期更加地位顯著,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家族深厚的書學薰陶。王氏為貴族,那個時候只有貴族和官員才可以研習書法,應該說更有條件練習。書法尤其注重陶冶情操,身為貴族的他四處跋山涉水,學習碑刻。而且他自己喜歡養鵝,並且從鵝的形態中領悟了相關筆法。他的小楷作品《黃庭經》就是他用字換鵝的結果。

以上說法,不難看出,王羲之是一個性情中人,屬於外向性格,但是卻深諳文化的內涵和意義(王羲之的書法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裡,更具備適度張揚的氣勢,這就是個人性格的完美體現)。也許是貴族的家境,讓他很少有社會壓力與不愉悅感。那麼他的創作通道自然通達無拘束。也就早就了後來的很多經典書作,《蘭亭序》只是其中而已。

2.還有比如顏真卿,顏真卿曾經求師於張旭,學得筆法。創立了顏體。尤其是顏體大字,《東方朔畫贊》,頗有雄渾的氣魄與氣節感。這與他本人的性格更是分不開的。顏真卿的時代處於安史之亂時期。建中四年,淮西節度使叛變,朝廷派顏真卿去淮西傳達旨意,沒想到這一去,就再也沒回去,因寧死不降而被殺死。臨死都保住了忠貞的氣節。正是因為他堅強堅韌的性格,不屈不撓的精神,造就了萬古流芳的顏體。他的書法就是他本人啊。

3.如柳公權,屬於直言納諫的大臣,不畏強權的類型人物,他的書法之所以體現出比較強硬的骨力,也跟他個人性格有關。性格成就書法風格,非常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

4.最後在說一位,就是宋徽宗趙佶,他的瘦金體聞名天下,到了現代還有很多人在練習。瘦金體意為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趙佶是一國的執政者,取富貴之定義加於自身,並且融入書法中,是難能可貴的藝術精神表達,雖然北宋國力孱弱,但是當時的經濟和文化在世界上是趨於首位的大國。自太祖杯酒釋兵權後,宋朝就已經確定了以文治國的大方針,所以,後來的被大遼滅亡一事也不能全部歸咎於他本人。我們只是藝術角度分析藝術貢獻而已。趙佶的才情與南唐後主李煜十分相像,都是皇族統治者,也都鍾情於藝術,最後因藝術亡國(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字如其人是一個褒義詞,如果書法家能達到字如其人的水準,那麼這位書法家就很可能達到了比較高的藝術水準了,人如果不能融入字中,又怎麼體現出妙鏡?就靠臨摹的極像?字如其人是書法的最終境界,也是別開生面的創新意識。當代書法家們應該好好思考這個課題,加以研究並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