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相由心生”这种说法对吗?

红黄绿灯区


对!

说下我的理解:字如其人,往往是指字像这个人的性情,而非品德等方面;相由心生,这话我也相信,但看人面相,是需要点眼力劲的!

至于比较明显的,大伙都看得出来——比如,泰坦尼克号上,茹丝她老妈,西方人找的反面角色,为什么一出场,立马让观众感觉到,长了一幅刻薄相~

这说明,西方人和东方人,对于“相由心生”的认识,有共性的眼光!想想这演员也挺无无辜的,扯远了~


再说,字如其人!

王羲之个性,是性情中人,还有点孤傲,追求自由;他不喜欢王述,常常表现出来,王述做了他顶头上司后,王羲之郁闷大了,后来直接辞官,发誓不做官了!

书法中,大凡性情中人,往往喜欢行书,王如此,宋朝的苏东坡也是的。王羲之的字自然,秀美,潇洒,天然去雕饰,露锋也多,真性情人,大多如此,王羲之就很典型!


而毛主席的草书,汪洋恣肆,跌宕起伏,正是伟人气吞山河,大气磅礴的个性使然。

再者,看弘一法师的字,返璞归真,已是超然物外了~

现代书法家,卢中南老师,个性儒雅,谦和低调,他所写的欧楷,藏锋较多,也是个性使然。

以上种种,都说明,字如其人是有点道理的,和其性情是有关系的。

对于硬笔行书,作为爱好者,我的追求和理解是:行书,就要自然书写,求得自然,如此而已――


行书一点通


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上看问题了,我认为: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是说得有一定道理的。从哲学,心理学,行为学上分析,是很有意思的。

观人察物可以知性,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是说通过观察人写的字,可以判断出其人的性格格脾气特点,品质能力,思想志向,胸怀情绪等等,自古就有了笔迹学,通过审察字的笔迹,分析写字人写字时的心态性情思想情绪,再延伸开去,就可以预知其人的点点滴滴,所以说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我还想在头条发文,教人看字识人呢。比如写字字体大,笔划工整,字体端正,末笔向外的人,个性是心胸开阔,认真自信,想得开的人。其中要详观人的其他情况,可以笔压轻重,运笔是否流畅滞缓,行距大小,字距大小,端不端正等等情况进行辨析再做逻辑推理,就可下判断,察知人的种种情况了,字写得很小的,性格绝不会是大方之人,说他生活奢侈就不可信了。学会见字识人,在处事交友谋生上是大有好处的。

现象反快本质,本质要透过现象来表现。相是外貌现象,心是内部本质,心如何想,如何做,是要通过相来表现发生的,或用外表,或用语言,或用动作行为来体现,所以相由心生是对的,说不对,是没有真正了解理解相与心的关系,把相与心都简单化,片面化了。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是一句很简练精彩又生动形象且饱含哲理,观察独特到位,深藏人生知识经验技能的箴言慧语,当然也是很有意思味道的谚语俗话。很值得玩味一番。





树德汉硕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可轻信。字和长相是直观明显的,是很表面的,而人心才是内在的,本质的,是需要我们去揣摩,去判断的。

字和相貌留给我们的是客观印象,并不代表全部。字好不代表人好,北宋宗徽宗和蔡京这对君臣,一个是“苏黄米蔡”,一个独创“瘦金体”,书法造诣堪称一绝,可就是这对君臣成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相丑不代表心恶,宋朝的包拯,清朝的刘墉,长相均有缺陷,可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一代清官能臣;字的好坏,显现出个人的勤练程度和天赋;相貌的美与丑,是天生附之,转瞬即逝。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忽视了事物的伪装性,美丽的外表之下也会隐藏着一颗龌龊的心,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游史无终


字如其人,并非字如其表,不在相貌,更多的应该在性格情怀。但想起秦桧蔡京赵孟頫之流,字是了得,但人品好像也不咋滴,总之不太准,只能说大概差不多似乎有一点点道理,文人聊以自慰罢了。



要说王右军、颜鲁公、苏轼这些大家,仿佛很有道理,人品高贵,潇洒飘逸,很符合字如其人。但怀素的草书写到至强至爆,哪能想像是一个捻珠座禅的僧人写的呢?所以,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谚我不一直不太相信。



一个人的字写得漂亮,同等条件下,是可以为自已加分的,至少是一种技能,或者说是文化修养。一出手写出的字像“爬爬虫”,让人看了就很累很寒碜,也会给人一种没耐心、没文化、没品味的直觉。



学书之人,内心是尚雅的,也是上进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无疑是一种可贵,值得肯定。但光从书法水平去评价一个人如何如何,也是缺少科学根据的。比如,仅从我的照片和字,你能判断我是好人坏人吗?


抱庸詩書


先说一下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源于一个久远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山东有一个手艺人,人长得很英俊,喜欢雕塑妖魔鬼怪一类的工艺品,形象活灵活现,很多人都去买他的雕塑。年深日久,生意做的很红火,发了不少的财。

有一天,他偶然间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形象变得凶恶、丑陋、古怪。他遍访名医,都无功而返,无望之下来到一座寺庙,向寺庙的长老哭诉衷肠。

长老说,“我可以了你的愿,条件是必须给我雕塑几尊神态不同的观音像”。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手艺人接受了长老的条件。

他不断的研究观音的心态和神情;琢磨观音的表情、德行和表情,有时到了忘我的程度,甚至感觉自己就是观音。半年后,神态各异的观音像,以善良、慈悲、宽容、殊胜的形像,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人赞不绝口。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相貌也变的气宇轩昂、稳重端庄起来。不治之症不治而愈。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体会到内心的变化与相貌的必然联系。

要想使自己的相貌变得更好,首先对人要真诚,对众生要善良,对交往中发生的恩怨、龌龊要宽容。

相反,如果人变的贪婪、自私、刻薄、淫荡、杀生,他的相貌就会变得丑陋、可怕、凶狠、狡诈、古怪。

总之,人的相貌,都是人长期习惯的结果,习惯的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都发至本心,显在本身,现在本相。


相由心生 相随心灭

这些面相不仅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更是随着心境的变化而变化。中国清朝一个叫杨迈的,一向精通相面术,他劝那些找他看相的人不要执著面相,他说:“相随心改,命由心造,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格局,求我这样的人相面算命,不啻于刻舟求剑了。人只要努力行善来改变命运,随其自然来顺应命运就可以了。”

古代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在宋朝,江西南昌有两个双胞胎兄弟高孝标和高孝积,举止言谈和才思颖悟都像同一人。道士陈希夷看了他们的面相以后,说:“你们两人眉清目秀都是科第中人。况且你们现在眼耀彩色,必主同科高中!”到了秋试时期,两兄弟便同时赴京,寄住在亲戚家里。邻居住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寡妇。高孝标一心向学不为所动。高孝积把持不住,跟那少妇私通。后被人发觉,寡妇因羞愧投河自尽。

秋考完毕,陈希夷看到他们两人后大吃一惊,说:“你们兄弟二人的面相改变很大。孝标眉现紫彩,眼耀文星,必定高中。而孝积翠眉有变,双目浮睛,鼻梁赤而黑,神色颓然枯槁,气冷而散,这一定是损坏道德而使面相改变。这场考试不但考不取,反而有夭亡的预兆。”发榜后,高孝积落第,抑郁而死。高孝标当了大官,声名显赫,子孙众多。

陈希夷由此感叹:“看出一般人的面相是容易的!但是人的命运却不容易说得准,因为命在天定,相在人为。如果能顺应天理,合和人事,则世世必昌。这叫做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再来谈谈字如其人

每个人的笔迹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再怎么临摹模彷,也无法完全复制另一个人的笔迹。而看似一般的书写行为,其实洩露出书写者的个人意志。

下笔的力道、书写的习惯、运笔的走向都是一个人思考、个性及习惯的延伸,透过观察笔迹,可以掌握到书写者的深层想法。

不经意的书写,往往透露了你的个性。


下面是几种比较典型的笔迹分析

1. 字距和行距都大

字与行间距都比较大。字体大小、字间距、行间距前后一致,笔画收敛,表现出书写者有自我克制的倾向,追求完美,对人群交际比较不擅长。


2. 字距和行距都小


字与字靠得很近,行距也小,代表书写者说话有些囉唆。慾望较多、不懂得取捨,经常抓不住重点,常因此疲于奔命。但抓不住重点。优点是富有好奇心,手脚勤快行动力强。


3. 字距大行距小

行间距小,显示书写者即使内心非常害怕,也要努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勇敢,明明内心很痛苦也要表现得若无其事,常常逞强掩饰内心的不安。


4. 字距小行距大

字挤得没有间距,行间距却有将近1行字的空隔,说明书写者儘管可以与社会、周围的人接触,但内心却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擅长处理人际关係,容易让自己越来越孤独。


5. 笔画上下不伸展

笔画上下不伸展,行间距大、分隔清楚,表示温和且善于压抑内心的情感,注重外在形象,内心与外表不一致。保守而不愿意冒险,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减少冲突,为了顾全大局会压抑自己,服从规定,社会适应佳,但容易忽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如果字体也较大的话,则代表容易自负。


6. 笔画上下过度延伸


笔迹可以透露你的潜意识

笔迹分析在东西方都已成为一门学问,透过其他笔画、转折、力道等细节可以更精准的分析一个人。


万里长空夜未央


字如此人有些道理,但亦有些例外,如果那些练字之人就不能一概而论了,比如学书法必须从楷书学起,一笔一划必须规举,正规,然后再学行书,草隶等。当然不练书法者从字行之间可大概看出人性格。例如字小,尖、柔、之字人细心固执,目光眼前,字圆(勾划之间)之人性随意,字飘散之人,大方,豪爽,字斜之人传统固执,忠诚。字正规之人细心,自主力强等等。而相由心生就很有道理,比如,五官端正,双目有神之人成功率就高,鼠眼獐目小人之辈,明堂短命多阻滞,一生得口食。鼻梁三弯银钱不关。男人口大食四方,女人口大吃穷郎。牙齿暴露,口似吹火必克夫等等断言都经得起考验的。





易铭


你觉得我应该长成怎样呢?



三间瓦房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就拿字如其人来说吧,如果你没有那个恒心你肯定练不出来一手好字,所以,但凡是能够练出来一手好字的,尤其是那种在书法界非常有名的字体,那这个人的恒心是不用怀疑的,至少在当时他确实能够坐得住去做一件事情。

相由心生,从养生角度来看,人体是阴阳协调的,如果你身体哪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那么相应就可以在脸上看得出来相应的反应,就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现象,心火旺盛的人,一般在额头上容易长痘痘,而且这些体内阴阳不协调的朋友做事情容易急,至少大部分的人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会看面相的人确实是存在的。当然,也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刚刚进入到社会上闯荡的小年轻,非常容易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当你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你就可以感觉得出来。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前半句又是不正确的,毕竟一个人的字体不好,也许是因为他并不是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毕竟生活是自己的,并不需要总是看别人的脸色活,如果生活在那种一天二十四小时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面前这样一直做,反而会更加压抑。


阿飞谈养生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

读起来朗朗上口,不由你不信。

但是经过对周围人的观察,我还真不能相信,特别是“相由心生”之说。

近来特别流行这种说法,什么“相由心生”,什么“前三十年相貌是爹娘给的,后三十年相貌自己给的”。就好象自己真给了自个儿相貌似的。

老话讲“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相信相貌50%是遗传的作用,50%是天意。

遗传作用大家都能接受,这里说“天意”,会不会有人说我故弄玄虚呢,我觉得真没什么科学道理好讲哩。

面相生得好的人,不晓得怎么就集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清丽脱俗,活色生香,有些人却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或者天生残疾,或者五官排列不得当,你说出生有对错吗?这不是天意又是啥?

三十年后,天生有缺陷的人能变好吗,五官能重新排列组合吗?大不了爱美的人多用点护肤品,显得少嫩点而已。能有几大的改变呢,这不仅是自欺欺人,而目有引导舆论,愚民之嫌。

爱说这话的应该是面相不错的人,而且很自恋。


斯伊斯


先说字如其人吧,举几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

1.书圣王羲之:王羲之的兰亭序大家都熟悉,无论是精熟的笔法,还是淋漓尽致的闲情表述(就是艺术感情的抒发),几乎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王羲之的王氏家族在汉朝和晋朝都是很显赫的贵族阶级,只是到了东晋时期更加地位显著,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家族深厚的书学熏陶。王氏为贵族,那个时候只有贵族和官员才可以研习书法,应该说更有条件练习。书法尤其注重陶冶情操,身为贵族的他四处跋山涉水,学习碑刻。而且他自己喜欢养鹅,并且从鹅的形态中领悟了相关笔法。他的小楷作品《黄庭经》就是他用字换鹅的结果。

以上说法,不难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性情中人,属于外向性格,但是却深谙文化的内涵和意义(王羲之的书法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更具备适度张扬的气势,这就是个人性格的完美体现)。也许是贵族的家境,让他很少有社会压力与不愉悦感。那么他的创作通道自然通达无拘束。也就早就了后来的很多经典书作,《兰亭序》只是其中而已。

2.还有比如颜真卿,颜真卿曾经求师于张旭,学得笔法。创立了颜体。尤其是颜体大字,《东方朔画赞》,颇有雄浑的气魄与气节感。这与他本人的性格更是分不开的。颜真卿的时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叛变,朝廷派颜真卿去淮西传达旨意,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回去,因宁死不降而被杀死。临死都保住了忠贞的气节。正是因为他坚强坚韧的性格,不屈不挠的精神,造就了万古流芳的颜体。他的书法就是他本人啊。

3.如柳公权,属于直言纳谏的大臣,不畏强权的类型人物,他的书法之所以体现出比较强硬的骨力,也跟他个人性格有关。性格成就书法风格,非常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4.最后在说一位,就是宋徽宗赵佶,他的瘦金体闻名天下,到了现代还有很多人在练习。瘦金体意为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是一国的执政者,取富贵之定义加于自身,并且融入书法中,是难能可贵的艺术精神表达,虽然北宋国力孱弱,但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是趋于首位的大国。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宋朝就已经确定了以文治国的大方针,所以,后来的被大辽灭亡一事也不能全部归咎于他本人。我们只是艺术角度分析艺术贡献而已。赵佶的才情与南唐后主李煜十分相像,都是皇族统治者,也都钟情于艺术,最后因艺术亡国(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字如其人是一个褒义词,如果书法家能达到字如其人的水准,那么这位书法家就很可能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准了,人如果不能融入字中,又怎么体现出妙镜?就靠临摹的极像?字如其人是书法的最终境界,也是别开生面的创新意识。当代书法家们应该好好思考这个课题,加以研究并推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