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慶:製造業短期將受衝擊 希望加大稅收金融扶持力度

楊元慶:製造業短期將受衝擊 希望加大稅收金融扶持力度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正在讓許多中小企業經歷著生存的歷練與考驗。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緊張的防控工作全面開啟。疫情之外,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增加了新的挑戰,特別是餐飲、酒店、旅遊、實體零售業,其經營現狀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明確要求要切實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努力保持生產生活平穩有序。

一場經濟“戰疫”已經打響。近日,新京報將與多位知名企業家進行深度交流,報道在當前疫情之下企業的真實生存現狀以及如何自救與發展,共克時艱。今天我們推出“企業家訪談”第2期:楊元慶:製造業短期將受衝擊,希望加大稅收金融扶持力度。

楊元慶觀點:

1 、此次突發疫情不可避免地讓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製造業在短期內將會受到一定的衝擊。但這個影響將是短期的、區域性的,不會影響中長期運行態勢。

2、中國有著充足的政策空間和經濟韌性,在企業、行業與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之下,將很快重拾經濟活力與動力。中國製造業的抗風險和修復能力都已大大增強。

3、這次突發疫情對所有企業來說都是一次考驗,只有平時修煉內功、運營能力強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並在經歷過創投寒冬和疫情雙重考驗之後變得更強。

4、從中長期來看,本次疫情帶來的多方面潛在的改變影響或許更大,如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零接觸的無人智慧零售等生活方式快速崛起;減少對人工依賴的生產線自動化趨勢可能會受疫情的驅動進一步強化;快遞、物流需求潛力的進一步擴張;智慧城市管理需求大幅提升;高清視頻、VR娛樂等將更加流行。

杨元庆:制造业短期将受冲击 希望加大税收金融扶持力度

2月10日,疫情之下的國內多數企業全面復工。

聯想集團北京總部和深圳、合肥工廠按計劃如期復工,而位於疫情中心的武漢基地也將於14日開始復工生產。此外,聯想在國內的多家工廠也在為歇業的中小企業商戶員工提供臨時工作機會。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目前我們仍處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拐點”何時到來仍不明確。此次突發疫情不可避免地讓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製造業在短期內將會受到一定的衝擊。但這個影響將是短期的、區域性的,不會影響中長期運行態勢。

同時,他認為,這也會加速落後模式和業態的淘汰。並催生新的智慧業態崛起。在他看來,企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救意識,苦練內功。只有平時修煉內功、運營能力強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並在經歷過創投寒冬和疫情雙重考驗之後變得更強。此外,他希望政府可以通過相應稅收減免、金融財政政策等支持幫助企業應對本次突發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

疫情給聯想武漢工廠帶來短期生產滯後,在中國的三大基地按計劃復工

新京報:2月10日是大多數中國企業全面開工的日子,目前聯想的復工情況怎樣?

楊元慶:聯想在中國的三大製造基地復工日期根據相關要求進行安排。在充分進行員工安全保證及疫情防護的準備之下,深圳工廠和合肥聯寶工廠計劃於2月10日正式復工,武漢工廠計劃於2月14日復工。其中深圳工廠於日前為支持防疫工作,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及充分落實好防疫舉措的前提下,緊急特殊復工生產了首批七百多臺服務器產品,支援抗擊疫情前線。

新京報:處於疫情重災區的武漢工廠作為聯想製造的三大基地之一,受到了哪些影響?

楊元慶:復工延遲,流通停滯,再加上本次疫情的最前線武漢是聯想製造的大本營之一,這些因素將不可避免地給聯想帶來短期的生產滯後。但藉助聯想遍及全球的製造及銷售網絡,我們能夠將疫情給消費者帶來的潛在影響降至最低。基於公司的全球化佈局,我們相信我們有能力應對當前局勢。目前,我們在巴西、墨西哥、美國、印度、日本等地的工廠和設施都在正常運行。

針對設在中國的工廠,我們成立了涵蓋各部門、端到端的疫情應對委員會,實施充分的疫情信息公開和防護宣傳,並建立完善的員工健康通報機制以及疑似病例緊急處理機制。我們為員工提供了充足的醫療防疫保護,包括準備充足的醫療、防疫物資儲備(可供每四小時更換一次的口罩,消毒用品)免費提供給員工;對員工進行定期測體溫及鞋帽/工服消毒;廠區、宿舍、倉庫均進行1次/班的消毒和通風管理。同時,聯想各個部門也在持續和上下游的供應商和客戶進行溝通,制定採購、交付方案,以保證我們的全球供應鏈正常運轉。

新京報:聯想的工廠近期也在為歇業企業商戶提供臨時工作機會,將如何保障復工的順利進行?

楊元慶:我們為武漢、合肥、深圳、惠陽、成都等地臨時歇業的企業商戶員工提供臨時的工作機會,主要是想幫助中小企業扛過困難期。

這次突發疫情對餐飲、酒店、旅遊等各個行業造成了衝擊,更是一場波及所有企業的大風暴,我們希望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實現共贏,共同抵抗這次疫情帶來的影響。聯想在這五個地方的聯想工廠提供電腦、服務器、手機的組裝、包裝等臨時工作機會,並會配備充足的防護用具及清潔消毒用品來保障全體員工的健康。

除了疫情的防控,我們還將積極配合當地政府部門,加大投入,助力武漢適時恢復生產、消費、投資與流通秩序,讓智能製造排頭兵的武漢重現疫情之前的繁榮景象。我們更肩負著新時期的使命,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讓智能加速落地,賦能零售、製造、醫療、教育、流通等各行各業,讓科技的創新與突破提升整個社會的抗風險能力,造福全人類。

製造業在短期內將受到一定衝擊 科創企業、民營企業最重要的是自救

新京報: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會給中國製造業帶來怎樣的衝擊?

楊元慶:目前我們仍處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拐點”何時到來仍不明確。此次突發疫情不可避免地讓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製造業在短期內將會受到一定的衝擊。但這個影響將是短期的、區域性的,不會影響中長期運行態勢。

中國有著充足的政策空間和經濟韌性,在企業、行業與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之下,將很快重拾經濟活力與動力。更不要說,隨著技術的發展,中國製造業整體自動化水平早已大大提升,中國製造業的抗風險和修復能力都大大增強。

新京報:新冠疫情導致企業大面積延期復工等,這會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帶來什麼影響?

楊元慶: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延期復工、產能滯後、流通停滯、需求疲軟、貨運物流風險等給部分企業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尤其是體量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目前許多企業本身就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疫情集中暴發之後,更面臨著現金流緊張、融資難度增加、相對經營成本上升等問題。

新京報:那麼,這些民營中小企業,如科創企業要如何應對?

楊元慶:對於科創企業、民營企業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自救意識,苦練內功,自強則萬強。這次突發疫情對所有企業來說都是一次考驗,只有平時修煉內功、運營能力強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並在經歷過創投寒冬和疫情雙重考驗之後變得更強。

新京報:這些企業如何苦練內功?

楊元慶:首先,我認為最基本的是,企業要在保障員工安全的情況下,盡力保持業務開展,精細化管理,提高效率,管控好現金流來應對危機。面對疫情,市場格局會發生很大變化,因此要反應迅速,以更快的迭代速度來挺過這次危機。比如餐飲行業,有些品牌反應迅速,迭代優化了外賣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儘量把握住了收入機會,同時也藉此機會加速了線上與線下的融合。

其次,疫情造就了獨特的社會消費環境,會加速落後模式和業態的淘汰,會逼迫一些企業生出來原來不具備的能力,會提升企業的風險意識,也會催生出創新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催生智能化模式,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這些技術為內核的企業會迎來發展,而沒有智能作為引擎的公司都會面臨生存壓力。企業應該在疫情期間積極探索新資源、新思路。

社會生產不能完全停止 希望政府穩步推動企業復工

新京報:2003年非典倒逼了中國互聯網尤其是電子商務的繁榮,17年後的這次疫情會給科技互聯網企業帶來哪些新的增長點?

楊元慶:有許多行業受到了疫情的衝擊,但許多行業是直接受益的,包括智慧零售(在疫情特殊環境下,消費者產生了零接觸購物的需求)、智能辦公(遠程溝通、協同辦公、視頻會議、在線考勤等需求猛增)、智慧教育(各地學校紛紛推遲開學時間,停課不停學的需求加速了線上教育的滲透與普及)、智能醫療(人工智能在疾病診斷和病毒研究方面的應用)、智能製造(無人化的服務和生產)等。

從中長期來看,本次疫情帶來的多方面潛在的改變影響或許更大,如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零接觸的無人智慧零售等生活方式快速崛起;減少對人工依賴的生產線自動化趨勢可能會受疫情的驅動進一步強化;快遞、物流需求潛力的進一步擴張;智慧城市管理需求大幅提升;高清視頻、VR娛樂等將更加流行。

新京報:要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楊元慶:聯想希望政府可以通過相應稅收減免、金融財政政策等支持幫助企業應對本次突發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已經陸續出臺了許多政策。如2月1日,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為實體經濟提供信貸支持,資本市場支持,受疫情影響較大地區、行業和企業定向扶持等政策。這些實實在在的惠企舉措,為民營企業送去“及時雨”。

政府可以持續開展、貫徹國務院就減稅降費制定的各項舉措、貫徹落實對科技企業的各項鼓勵政策、由政策性銀行給予發放專項低息貸款/無息貸款,緩解企業及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突然面臨的流動性壓力等等。

同時,也希望政府能夠穩步推動企業復產與用工。在疫情防控的同時,社會生產不能完全停止,需要在做好防疫工作的時候,穩步推動企業的復產和復工。如加強對企業的安全服務指導,落實經營場所通風、消毒、人員疏導等內部防控措施;通過大數據資源整合加強對疫情發展及傳播的監控管理,提高防控效率,避免因人員個人隱瞞造成的損失等。

新京報記者 許諾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世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