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历史的荒野


要是蓝玉一早就没有被朱元璋杀死,别说他朱棣了,朱允炆一早都不大可能登上皇位。

本来吧,如果说朱标不死,那一切都好说,不仅是蓝玉不会死,朱棣也是不可能起兵谋反的,但问题是,朱标死了。<strong>

其实不管蓝玉死不死,朱棣都是会造反的

朱棣之所以造反,不是因为他对皇位有多窥觑,他想当皇帝吗?肯定想呀,当初自己头上压了个大哥,朱棣还是想跟大哥斗一斗的,后来终于大哥英年早逝了,朱棣终于有机会了,没想到朱元璋直接将朱允炆封为了皇太子。

朱允炆上位以后,对朱棣这些叔叔辈的可没啥好态度,当时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们都被他派去各地领兵,朱允炆觉得叔叔们领兵对自己威胁不小,于是决定削藩。

削藩,就是削弱藩王的权力,将权力收归中央。

削藩一开始的时候,也还是小打小闹的,都是从那些力量较为薄弱的藩王开始的,但是慢慢的,削藩让那些还没被动的藩王害怕了。

朱允炆,别看他是个文弱书生,狠起来连自己亲叔叔都宰,削藩的时候,他朱允炆可不是仅仅削弱藩王的势力,有时候还会将藩王流放,贬为庶民,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朱棣曾今也被朱允炆盯上,但他装疯卖傻,假装自己突然失心疯了,躲过了一劫。

朱棣如果不起兵谋反,那么就不是他杀朱允炆了,而是他放下武器直接等待朱允炆的屠刀伸向自己了。

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的事情先放一边,蓝玉就不会让朱允炆上位

蓝玉是朱标的舅父,可以说两个人之间关系极为密切,蓝玉对朱标绝对是忠心耿耿的,但是,朱标死了呢?

朱允炆可跟他蓝玉关系不大,太子妃常氏的儿子可不是朱允炆,如果朱元璋去世了,而朱标也死了,根本不用等朱棣起兵谋反,他蓝玉第一个就会将文弱书生朱允炆赶下台,换成常氏的儿子,这也就是典型的外戚干政。<strong>

就算,就算蓝玉活着,并且没有赶朱允炆下台,朱棣也不一定就打不过

要知道,朱允炆削藩的时候,对自己的叔叔们可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他就会对蓝玉留手了?就算不对蓝玉做什么,蓝玉的兵权想必也会被其夺走吧。

就算是蓝玉还在,没有了兵权,前线告急的时候,他蓝玉也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更不用说拦下朱棣了。


魏青衣


朱标死了,朱元璋也死了,蓝玉还活着?那就老尴尬了,朱允炆恐怕死的会更早,都用不着朱棣动手。

为啥哩,因为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

外甥女,常氏,明太子朱标之太子妃;

甥孙:朱雄英、朱允熥;

如果朱雄英不死,嫡长都是他,轮不上朱允炆继位;

即便朱雄英死了,还有朱允熥这个甥孙可以捧,那朱允炆就太碍事了......不要小看蓝玉的胆子,他真敢,标准的“外戚”模式。

蓝玉的居功自傲,不服管教是长期性的,不间断性的^_^,自冯胜获罪,蓝玉的上升空间就更大了,但是他从来没有警醒那么多功臣到底是怎么死的,还在前人路上作死前行,丝毫不知道收敛。比如下图的元妃,他蓝玉就这么急色么。

朱元璋有收义子的习惯,他也有样学样借此集聚势力,而不止他的义子,连他的庄奴都知道横行霸道,强占良田,驱逐御史,这都是骄纵的表现,他真的不知道这些事统统都会传到朱元璋的耳中,对他蓝玉产生反感么,强占元妃,以至于元妃自尽,本来朱元璋要给他的“梁国公”变成了“凉国公”,并且把他的过失种种都刻在世袭凭证上,还不够清晰表达朱元璋对他的怒意么。

更犯忌讳的是军权方面,军中将校的升职降职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权力完全脱离了控制,这是历代君主都非常忌惮的,而不仅限于朱元璋,你蓝玉搞得军中都是你的嫡系势力,老朱能睡的安稳么,哪怕老朱多次敲打他,他也不以为意,还以未任太师为由,诸多抱怨牢骚,这就真的作到头了。

老天也对得起他,顺势推了他一把,朱标英年早逝,连朱元璋都控制不住的人,朱元璋怎么能放心留用给后人,况且还有朱允熥这层“外戚”关系。

《明史》---“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辞云:“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狱具,族诛之。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手诏布告天下,条列爰书为《逆臣录》。至九月,乃下诏曰:“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

非常适时,锦衣卫都指挥使告发蓝玉谋反,牵连到十三侯、二伯,一下子就牵连了一万五千人,“军统”几乎被清洗一遍,而蓝玉本人则剥皮实草,株连三族陪死,蓝玉作死的一生终于以悲剧方式落幕。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和敢不敢没有半点关系,无论蓝玉是否活着,朱棣都必须要造反,造反则有一线生机,不造反则引颈待戮,就这么简单,敢不敢也得造反,大势所趋。

......


古今通史


说起明朝一大要案就是著名的“蓝玉案”,明朝开国大将蓝玉惨遭诛九族,多达1.5万人受到牵连,蓝玉死后还被剥皮,十分悲惨。 那么为什么蓝玉一代开国元勋会有如此下场呢,这就要从头开始说说了? 蓝玉早年是常遇春的部下,因为有谋略有智慧得到了常遇春的赏识。而且,常遇春还娶了蓝玉的姐姐,两人之间关系更是亲密。后来蓝玉在攻打四川、北征沙漠之战、北上破元、平定西南等战争中都彰显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作战能力。 常遇春就常常在朱元璋的面前夸奖他,不仅因为两人的亲密的关系,还因为蓝玉也争气,几次战争都打赢了。因为功勋卓著,朱元璋也是对其赞赏有加,所以不管是官职还是地位,朱元璋都不断在提拔他。

战功赫赫就会目中无人,蓝玉也是开始飘飘然了

首先就是在蓝玉在北上抗元的过程中,掳走了北元的王妃,并且调戏了王妃。其实军队的战士缺的就是女人,战争时间又很长,心中的情欲无法排解,当出现女人时就会情不自禁。

朱元璋当时对军队管理严格,不能侮辱敌军的女人,况且当时还没建立政权,军纪不严则会败坏名声,直接影响抗击元军的民心和统治。

所以朱元璋知道后很生气,本来蓝玉在北上抗元大获全胜,但是却出现这样的小插曲,朱元璋本来想封蓝玉为梁国公,硬是把“梁”改成了“凉”,最后蓝玉的结局也真是凉凉了。 其次就是蓝玉耐不住性子,他在北征南返时,军队到了喜峰山,因为守城的战士需要上报,再打开城门,战士因为多花费了时间,蓝玉竟然等不及,破门进入喜峰山,这种任性妄为让朱元璋有些失望。 再次,就是他竟然嫉妒同僚,肆意邀功,蓝玉西征回来之后,朱元璋很开心,要封蓝玉为太子太傅,但是蓝玉却因为自己的地位在宋、颍两公之下,愤愤不平,朱元璋也对蓝玉大失所望。 最后,蓝玉有了地位、权力、财富之后,巴结他的人也不会少了,很多人都认蓝玉为义父,而且蓝玉养了很多的家奴,这些人仗着有蓝玉撑腰,横行霸道。

这些朱元璋都有所耳闻,渐渐的,朱元璋心中有了芥蒂,而蓝玉却还洋洋得意不自知。

朱元璋杀害蓝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朱标早逝,要帮皇孙朱允炆清除障碍

其实,朱元璋杀蓝玉最大的原因都不是这些,这些只是导火索,朱元璋杀蓝玉是因为太子朱标的死。当时朱标为太子的时候,娶了常遇春的女儿,而蓝玉又是太子妃的舅父,显然蓝玉是太子党的人。当时朱元璋中意太子朱标,一心想让朱标继承皇位,所以给朱标配备了当时最优秀的大臣,辅佐朱标,而蓝玉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但是朱标却意外的病逝了,朱标一死,太子党的人就要改弦更张了。 所以,朱元璋打算让孙子朱允炆即位,但是孙子却并不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甚至有些唯唯诺诺,朱元璋知道朱允炆根本控制不住蓝玉,所以朱元璋为了孙子能够坐稳皇位,只有对蓝玉下杀手。 正好当时,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随之而来的就是抄家、株连九族、相关人员下狱,一场浩浩荡荡的“蓝玉案”由此开始。 其实“蓝玉案”只是借着谋反的名义,实际上杀蓝玉是朱元璋长久以来的心思了。

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还敢造反么?

我感觉该造反还是得造反。

首先朱允炆登基后,就开始削蕃了,一开始是小大小闹,后来盯上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朱棣又怎么会轻易被削藩,让出自己的权力,所以不管当时在兵力、资源都很差的情况下,朱棣都会造反,所以不管蓝玉是死是活,朱棣也都得造反。

再者,如果蓝玉在世,也已经是一个小老头了,不管他年轻的时候是多么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总有一天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而且朱棣也并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他也是久经沙场,10岁就被封王,驻守北京,抗击元军,前半生很长时间都生活在马背上。

在大明政权没建立的时候,大家都是过命的兄弟,一旦有了权力,建立了国家,大家就要保持君臣关系。朱元璋会为了国家的发展,削弱重臣手里的权力。权力都握在朱家人手里,即使蓝玉没有被杀,他手里的权力也没多少,你说他能拿什么和一个藩王对抗。

蓝玉本身功高震主,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不把他放在眼里,虽然蓝玉在朱元璋在位时期没有想过造反,但是说不好等到朱元璋死后,蓝玉就自谋出路,另立门户了。 所以不存在蓝玉在世,朱棣就不会造反的逻辑关系。


史论纵横


如果蓝玉还活着,那情况很有可能就变成朱允炆、常蓝党、藩王之间的三方混战了。

首先,蓝玉是太子党,不是皇太孙党。

在太子朱标的班底中,蓝玉、常升、曹震和冯胜等人是核心人物,他们和朱标之间的关系是盘根错节的。其中,常遇春之女是朱标的太子妃,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升的舅父,他和常家的关系就不用说太细了;常升是朱标的表弟,曹震之妻是朱标的乳母,冯胜和常升之兄常茂是翁婿。所以说,这些人通过姻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

朱标死后,蓝玉、常升、冯胜这些人如果还想维系结盟关系,那就只能支持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熥,因为朱允熥是常升的亲外甥。只有通过他,蓝玉、常升、冯胜、曹震这些前太子党才能继续串联起来。

至于朱允炆,他跟常蓝党没关系。当年朱元璋立朱允炆,不立朱允熥,就是因为朱允炆出身清白,没有这重外戚关系,不会被强大的外戚控制(朱允炆也就比朱允熥大几个月而已,册立朱允炆,绝对不是因为朱允炆比朱允熥老持稳重)。而清洗常蓝党,也同样是因为要给朱允炆扫清路障。


因此,如果朱标死后,蓝玉还活着,这绝对是非常神奇的一幕。

这一幕的神奇之处在于:朱允炆如果不想被常蓝党掣肘,他就要打压常蓝党。而蓝玉如果不想靠边站,他就要搞倒朱允炆,扶持自己的外甥孙朱允熥上台。

简而言之,蓝玉和朱允炆有结构性矛盾。



其次,蓝玉和朱棣也有结构性矛盾。

据《明太宗实录》的《奉天靖难记》中的相关记载,蓝玉在世时,他就经常在太子朱标面前提醒,说燕王有不臣之心,惹得朱棣对蓝玉也是十分忌惮。

(蓝玉对朱标)曰:臣所见亦然。臣观其在国,抚众甚不烦扰,且得人心,众谓有君人之 度,恐此语一闻于上,殿下之爱日衰。且臣窃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殿下推赤心问臣, 臣不敢隐,故言及此,惟尽臣愚尔。殿下慎之勿泄,所谓事机不密则害成。——《奉天靖难记》

当然了,史料记载只是一家之言,可读,但不能尽信。

但是,根据明初的利益冲突来看,蓝玉即便没有诋毁过朱棣,他跟朱棣也合不来。原因还是前面说的,蓝玉支持的人是外甥孙朱允熥,不是朱棣。朱棣手握重兵,对中央的权威是个挑战。他不仅能威胁到朱允炆,同时也能威胁朱允熥。所以无论如何的说,蓝玉都是容不下朱棣的。



第三,假设蓝玉活着,情况会怎么样?

我觉得这主要取决于于朱允炆。如果朱允炆不削开国功臣,对弟弟朱允熥也好一点,蓝玉大概率不会怎么样。他甚至还有可能帮助朱允炆平了藩王。

如果他帮忙,以他的能力,加上朱允炆的实力,朱允炆灭朱棣,犹如“飞龙骑脸”,这怎么可能输?

用明史专家王崇武先生的话说:“玉驻兵北方,实可牵制燕王,设非太祖诛功臣,成祖之能否起事未可知。”

朱棣听所蓝玉来了,可能连起兵的念头都不会有。这是以卵击石。

不过,这种设想的发生概率极低,因为朱允炆的三个大军师,齐泰、黄子澄、方孝儒都是办事能力极低,做事偏理想化,没什么城府的腐儒之辈。如果是他们辅佐朱允炆,那么朱允炆的头号制裁对象,肯定是自己的弟弟朱允熥和蓝玉这帮骄兵悍将。

事实上,历史上的朱允炆上台后,他也确实是这么干的。第一个被他“削”的人,就是吴王朱允熥,紧接着第二批被削的,就是武将集团。朱允炆上来就提高文臣地位,把六部尚书全擢升为正一品,狠狠的刺激了武将对他的忠诚度。(这也是南军平叛期间,诸路将领坐观成败,不帮忙的原因)

假设,朱允炆真的这么干了,我估计都轮不着朱棣造反,蓝玉就有可能先反,反了之后大吼一声:“朱允炆你个小王八蛋,赶紧给我从龙椅上滚下来,那是我外甥孙朱允熥该坐的位置!”

而以朱棣为代表的藩王们,则有可能谁都不帮,亦或许帮其中的一位。这样一打,明朝估计也要凉凉了。


Mer86


很多人都非常好奇,要是明朝大将蓝玉还活着的话,那朱棣是否还敢造反?


回答之前我们先了解蓝玉是谁?有多厉害?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 ,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


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朱元璋封他为大将军之后统领15万人马征伐北元脱古思帖木儿,捕鱼儿海一战,大破北元的主力部队,被誉为当世的卫青、李靖,这一战让蓝玉达到人生巅峰,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蓝玉?


在横扫漠北这场战役中,蓝玉有点飘,他将缴获的金银马匹以及元顺帝妃子全部收入自己麾下,结果因为强占妃子,导致妃子自杀身亡,此事很快传入朱元璋耳中。

第一就是蓝玉居功自傲。


蓝玉给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却一直觉得自己官位小,甚至说出:

“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

第二是蓝玉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蓝玉和太子朱标关系极好,所以他平常为人傲慢,不屑于和大臣走动,甚至刻意和很多大臣在朝堂争吵,以博取朱元璋关注,这就导致参蓝玉的折子“堆积成山”。

第三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出言不逊。


朱元璋的锦衣卫可以说是遍布全国,所以大臣们也是管好自己的嘴,不敢乱说话。但是蓝玉在几次给朱元璋提意见不允后,说出了

“上疑我矣”

这四个字。


锦衣卫马上告知朱元璋,朱元璋得知以后勃然大怒,命令锦衣卫秘密调查蓝玉,最后导致“蓝玉案”。


蓝玉被处以“剥皮”方式处决蓝玉,蓝玉死后还不是结束,朱元璋下令将蓝玉的尸体剥皮送给了蓝玉的女儿,可见这是在警告蓝玉的家人,如果不忠,这就是你们的下场。



那么如果朱元璋不杀蓝玉等大将,朱棣敢不敢造反?能不能造反成功呢?


首先,朱棣敢不敢造反?


其实不管蓝玉死不死,朱棣都是会造反的


朱棣之所以造反,不是因为他对皇位有多窥觑,他想当皇帝吗?肯定想呀,当初自己头上压了个大哥,朱棣还是想跟大哥斗一斗的,后来终于大哥英年早逝了,朱棣终于有机会了,没想到朱元璋直接将朱允炆封为了皇太子。

如果朱允炆身边有这些骁勇善战的将领在,我认为朱棣不一定敢造反。


其次,如果朱棣敢造反,他会成功吗?


第一,朱允炆的缺乏做皇帝的魄力和手段。


朱允炆虽然进行了削藩,却不愿意背上杀叔的罪名。朱棣造反后,他还下令不准伤及叔叔的性命,所以心慈手软的朱允炆会影响到前线将士的作战,只是凭借蓝玉等人也许不能力缆狂澜。

第二,朱棣骁勇善战

虽然不知道和蓝玉比谁更厉害先,但是朱棣身边的大将也不少,而且都是忠心之士。相比之下,朱允炆虽是正统明朝皇帝,但是文弱书生,年纪尚轻,并没办法让众人心服。

再着,朱棣不成功的话,蓝玉会不是成为第二个朱棣,这个也很难说。



总结: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年幼,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蓝玉就骄纵无理,朱标早死,蓝玉拥兵自重、把持朝政可能性很大。而蓝玉和朱棣的关系本不是很好。蓝玉必会首先动朱棣手上的兵权,而这时候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朱棣联合其他诸王侯以清君侧。


路之意


这个问题如果换个角度问,就是朱棣为何会造反?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藩王造反,但最终能造反成功的只有朱棣一人。朱棣为什么要造反呢?

造反之心早有

朱棣不像朱标那样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从小就在马上长大,是一个尚武之人,这为他造反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棣可能还没有骚动的心。但是朱标死后,这位仁兄就有点小心思了,论资排辈太子之位应该是他朱棣的,偏偏没想到自己的侄子成了皇太孙。此时,朱棣对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不满,心里就有了些许造反的心思了。



道衍的劝说

道衍也就是姚广孝,好好的和尚不做,偏偏整天研究阴阳之学,想着如何造反。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下令挑选和尚随侍各个藩王,道衍就被朱棣选中了。道衍到燕王府之后开始劝说朱棣造反。虽然之前朱棣就有野心,但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在道衍的不断劝说之下,并且道衍还送给朱棣一顶白帽子(王+白=皇)。他说他算了命,觉得朱棣行。这让朱棣造反的意图越来越强烈了。


朱允炆削藩触动了朱棣的利益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成为了皇帝。而朱允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害怕自己的叔叔们造反,于是秘密与黄子澄等人商议削藩。朱允炆先后削弱了很多藩王的实力,其军政大权都收归了中央,还将藩王贬为庶民。因为藩王中朱棣是属于实力派,建文帝最后才向朱棣下手。他先是将朱棣亲兵调配边境,然后下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谢贵等秘密抓捕朱棣。张信是燕王朱棣旧部,于是他偷偷的告诉了朱棣这件事。朱棣靠装疯卖傻躲过了这一劫,朱允炆却不肯就此善罢甘休。



人不疯狂枉少年,一起造反吧兄弟。赢了我们一起笑看天下,输了十八年后再做兄弟。于是被逼无奈的朱棣打出“奉天靖难,清君侧”的旗号,开始造反。所以朱棣造反与蓝玉活不活着几乎没有太多联系。


雁城流浪僧


如果蓝玉还活着,那事情就棘手多了,朱允炆不仅要面对各地拥兵自重的藩王叔父,还要面对蓝玉这个兵权在握的野心家。那么如果蓝玉活到了建文朝,朱棣敢造反吗?




在徐达、常遇春没死之前,蓝玉就是个“千年老二”,标配的“第一副将”,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刚继承帝位的元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侵犯明朝边境,太祖朱元璋以蓝玉为主将率15万明军出征,对于自己的第一次独当一面主持北伐大计,蓝玉显然运筹帷幄,信心十足,在各方面都指挥有方,最终深入漠北,一直追到捕鱼儿海,把北元残余打的溃不成军,表现出了蓝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优秀的统军打仗能力。




在“蓝党之狱”没有发生前,蓝玉早已受封凉国公、太子太傅,朱元璋赐其铁券,可以说随着大批功勋名将的去世,蓝玉已经成了洪武朝后期的头号大将。蓝玉如果能够低调的保持个人作风,挺过朱元璋“清算功臣”的特殊时期,熬到建文帝朱允炆时代,那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可是,即便蓝玉坚持到了建文朝,他是否会效命于朱允炆协助朝廷削藩这又是一个大大的问题了。




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出生年份不祥。而常玉春的长女常氏嫁给了太子朱标为太子妃(被建文帝追尊为孝康皇后),常遇春是太子的岳父,蓝玉是太子妃的舅父。太子妃生朱元璋嫡长孙朱雄英和嫡次孙朱允熥,但朱雄英八岁即夭折。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从陕西巡视回来后染疾而故,朱元璋晚年痛失太子,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而蓝玉的女儿蓝氏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蜀王朱椿,蓝玉与朱元璋既是儿女亲家同时也是蜀王岳父,太子妃舅父,其与明朝皇室渊源关系之深厚,还真不是其他将领所能比的。蓝玉拥护太子朱标,与早就觊觎皇位的燕王朱棣关系并不好,朱标在世时,朱元璋为太子组建了一支超一流的武人集团作为他以后继承大统彻底打击北元力量而准备,蓝玉就是属于太子武人集团的重要一员。但是随着朱标的去世,朱允炆的势单力薄又迫使朱元璋大肆屠戮这些勋旧大将以为皇太孙继承大统扫清障碍。




如果蓝玉熬到了建文时期,他应该已经年过五十了,还算是能打的年纪。他本人坚决拥护故懿文太子朱标,所以尽管朱允炆身为朱标之子但与蓝玉无沾亲带故,蓝玉还是可能会选择出山协助朱允炆削藩,有蓝玉这个定海神针在,量尔手握护卫的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人都未必敢轻举妄动,即便冒险行“清君侧”之名靖难起兵,可能也不一定是蓝玉的对手,也许明朝的历史就此要改写了。


大国布衣


品味历史,感悟真香,真香君对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认为不管蓝玉是死了还是活着都不会影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也别说蓝玉,就是徐达和常遇春活着,朱棣在低头是一刀抬头还是一刀的情况下都会选择造反的,下面我来说说为什么朱棣一定会造反。

首要原因: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

如果有人非要杀你不可,在身高力量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坐以待毙还是和他拼老命?拼命可能会有一线生机,不拼就是等死,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拼命吧?

朱棣的处境就是这样的,朱允炆虽然在很多人的眼中遗传了其父朱标的宽厚仁慈,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有可能是假象,他骨子里更像杀伐果断的爷爷朱元璋,这一点在削藩这件事上就可见一二。

朱允炆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即位之后马上就着手进行削藩,本来在洪武朝藩王地位极高,“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但是建文帝登基后,短时间内就将周王、齐王、代王、岷王废为庶人,或囚禁,或流放。为了达到削藩的目的,他对亲叔叔们进行各种找茬,以未经查实的谋反罪名逮捕废黜诸王,最终逼得湘王朱柏全家自焚而亡,手段可谓狠辣至极。

对于在藩王之中实力最强的朱棣,朱允炆自然也没有放过,逼得燕王为了自保而不得不装疯卖傻,最后实在装不下去了才造的反。

其实对比朱棣在造反时和建文帝的实力对比就不难看出,燕王完全就是死中求活,夺取北京城的时候只有八百人,后来到了宁王那里威逼利诱才算弄出几万大军,即便如此和倾全国之力的朱允炆对比依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最后能够取胜真的是天命所归。所以,不管朱允炆手下有谁,也别管双方的差距有多大,为了拼得一线生机朱棣都会造反。

次要原因:朱棣不满老爹对皇位继承人的安排

从永和大帝靖难成功之后的表现来看,绝对是一个好皇帝的典范,他用事实证明了老爹朱元璋的选择是错误的。

其实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没有选二子朱樉、三子朱棡和四子朱棣,这个从礼法上来讲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在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也去世的情况下,选择朱允炆就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好恶了,因为朱允炆虽然是朱标活着的儿子里面最年长的,却并非嫡子,完全违背了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之中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定,皇位应该传给和朱允炆年纪相当的朱允熥。

朱元璋传位给朱标的儿子,看似为了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正统,但实际上是有争议的,朱允炆毕竟也只是朱标的庶子。难道皇太子的庶子比皇帝的嫡子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吗?所以对于心高气傲的朱棣来说肯定会心生不满,加之朱允炆步步紧逼造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从我们现代人对于继承法的认知角度来看,如果设身处地的想,父母没有把房产留给二儿子,而是给了大儿子和小三生的私生子,作为二儿子肯定也是不肯善罢甘休的啊!

所以,我想无论是谁处在朱棣的位置上,肯定都不会引颈受戮的,管他什么蓝玉黑玉呢,打得过打不过是能力问题,造不造反是态度问题,必须得打啊!


历史真香


答:很多人都知道有玉无燕的说法,这表明很多人在心里有这么一个定式,那就是如果蓝玉还在的话,就没有朱棣造反之事了。那么真的如此吗?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一、蓝玉其人。

首先他是常遇春的内弟,常遇春是1330年生人,假设小十岁计算,那么在朱棣起兵造反也已经将近60岁了。对于一个武将来说,真的要上阵作战也已经是比较困难了,当然不是没有这个可能。自古老当力壮的多了去了。

从关系上来说,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这一点来看,即使处于出于亲情,蓝玉也是会帮自家人朱允炆的而不会胳膊肘往外和朱棣交好。

从能力来说他的主要的功勋都发生在建国之后的平定叛乱上。

1.洪武十四年秋季,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往征云南。

2.洪武二十年,元太尉纳哈出,拥众金山,屡侵辽东,乃命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二十万北征。元平章果来被杀,果来子不兰奚受擒,元将纳哈楚降明。

3.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来到捕鱼儿海,全面性的击溃了北元势力。脱古思帖木尔根本不能做有效的抵抗,太尉蛮子仓促上阵,很快战败被杀,脱古思帖木尔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提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等逃往和林方向,这一次战役,脱古思帖木尔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等一百二十三人,-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的印章、图书、兵器、车辆等都被明军俘获。脱古思帖木尔一行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也速迭尔。他和太子天保奴一起被也速迭儿杀死。提怯来、失烈门逃去,南下投降了明朝。

从战功来说,蓝玉是当时最能带兵作战的人物,而且对于北方战事也是十分的了解。

这几项上面都是完全克制了长期屏藩北方的朱棣的。

二、朱棣会造反吗?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完蓝玉的基本情况,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朱棣为什么要造反,他当时的优势在哪里?靠一府之兵就想灭大明军这个本身就是不靠谱的事情,又是怎么完成的.

1.朱棣起兵的借口。

每个人造反都要有一个借口,那么朱棣的借口是什么呢?他终于发现了一个漏洞,那就是朱元璋生前曾经说过,藩王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起兵勤王,这就是所谓:

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允炆身边有奸佞,我要起兵清君侧。当然这个理由大多数人都会使用,因为好用。所以从借口上来说朱棣是勉强的够格。

2.朵颜三卫的支持。

朵颜三卫并不是单纯的仅仅只是一支队伍,其实是明朝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设置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本来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就是福余卫,朵颜卫反而是在后。但是在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并且他们都是蒙古人。据史书记载,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向朵颜三卫借了了3000的兵,然后这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就帮助朱棣打了很多胜仗。

3.削藩造成的唇亡齿寒之感。一种被动求生欲望。

建文帝推进的削藩政策确实是造成造反的主要因素。但是削藩的目的是巩固政权。而朱棣认为削藩是要自己的命。这样的误差就造成了双方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三点基本上就是朱棣为何要造反的理由和优势。

那么如果蓝玉在的话朱棣会反吗?我想是不会了。

第一、朱棣造反的第一个理由是清君侧。但是背后是因为没有武将支持,。而蓝玉还在的话不管年纪大小,起码能够镇得住场子,使得朱棣的清君侧的理由变得模糊和没有说服力。

第二、朵颜三卫是洪武二十二年建立,而前一年刚好是蓝玉在摸鱼儿海击溃北元势力。朵颜三卫应该会忌惮这位战神的威力,而不得不思考是否愿意随燕王南下。如果燕王没有了朵颜三卫,那基本就没有本钱和明军作战了更不要说是造反了。

第三、蓝玉只要自己不想造反,作为一个护国神兽的样子在那边,也没有哪个亲王会想到造反。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南阁水哥


这个问题需要很多的假如才能实现。其实如果建文帝要是早下决心拿下朱棣,有很多兵不血刃的机会,但是建文帝没有做。如果建文帝听从大臣建议把朱棣迁到南昌,朱棣也没什么机会了。

假如蓝玉没被老朱杀掉,一直活到削藩,那么朱棣还敢起兵靖难吗?我认为朱棣在情急之下会反,但如果蓝玉真心为朝廷效力的话,朱棣是没有机会成功的。

朱棣靖难之役打的是很辛苦的,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朝廷在削藩的时候准备不足,在朱棣控制北平的时候,朝廷在北平外围没有重兵看守配合,导致朱棣快速控制北平周边地区,取得了数万的兵力。

朝廷派兵剿灭朱棣的是耿炳文,是硕果仅存的老将,当时已经65岁。耿炳文的战功很多,曾跟随傅友德、蓝玉出征作战,但是军事才能肯定是不及傅、蓝的。

耿炳文率领的南军战斗力不如北方叛军,在优势兵力的情况下败给了朱棣。朝廷急忙换将,用大草包李景隆换掉了耿炳文。

如果朝廷不换将,朱棣也难有作为,耿炳文虽然败给了朱棣,但是守城是很厉害的。如果守住一段时间,朱棣部下的决心和信心并不是很大,这些人在随朱棣作战时确实出现过动摇的时候,一旦军心动摇,朱棣就死定了。

可是朝廷换将,耿炳文畏罪自杀!

那么如果是蓝玉来剿灭朱棣会怎样?蓝玉的年龄应该和耿炳文差不多,属于老将,是不利因素。但是蓝玉的指挥作战能力要高出耿炳文很多,而且平叛师出有名,军队也占据优势。

朱棣如果不能尽快打出河北,等各路大军到位合围,他就完蛋了。蓝玉在指挥作战上,尤其是占优势的情况下,是不会输给朱棣的。最大的可能就是蓝玉击败朱棣,但朱棣不会被活捉,会自行了断的。

即使蓝玉老了,能力下降,和朱棣打成相持局面,朱棣也是承受不了的。蓝玉就是再退化,在优势情况下,也能拦住朱棣。只要能拦住朱棣,朱棣最后也是要完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