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臣与武将有哪些争执?

成竹小舟


既然说到文臣武将,那我们就把文臣武将的关系彻底捋一捋。

古代文官与武将什么时候分开的?

实际上在西周之前,文官武将是不分的。

早在黄帝时已设立“司马”等军事首领官职。在夏朝也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等文武官职。虽然文武职务已分别设立,但卿、大夫等既管理政事,又受王命率兵出征,司马只主管平时军事行政,而无统兵之权,战时统帅由天子临时任命,征战结束即将统兵之权上交天子。可见,彼时为官者要文武兼备。之后,才有文武分开的走势,文为文人,被称为读书人,成为皇朝统治天下的力量,而武则成为打天下的主要力量。

文武分开的具体时间,主流观点多认为始自战国。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文官武将没有明确区分,很多史书都有如下记载,比如一国之君为军队的实际最高统帅(非象征性),经常亲自披挂上阵与敌作战,而文官领兵作战的故事更是屡见不鲜。

直到战国时期,当地主阶级兴起并逐步掌握政权后,由于以前部分国家的文武官员、卿、大夫等贵族平时管理政务,战时统兵,这样搞得军事政治权力集于一身,引起大权旁落。于是国君采取文武分职的办法,以相、将为百官之首。

而且,战争规模扩大,军队规模不断扩大,军队指挥和具体作战已经成为一种艺术,需要专业人士来训练、管理和智慧作战。因此,此时武职单独分出来也是形势发展的必要。在朝中管理政事的则为文官,而且他们也不再率领军队出征。

当然,实际的历史发展中也不是这么绝对的。

比如我们常见汉唐的官员,不管文官还是武官,都能根据朝廷的需要,主动请缨出去为朝廷解决具体问题。比如班超,你说他是文官还是武官?还有陈汤等。唐朝有裴行俭这样的,主动请缨平定突厥十姓可汗的叛乱,被唐高宗亲自夸赞文武双全。

真正文武分得很开的时期,是宋朝以及之后。宋朝明确地抑制武将、尊崇文官,提倡以文驭武等等。

文官武将在政见上会有那些不同?宋朝文主和、武主战

武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开国时期以外,其他时候需要武将表达意见的时候,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平叛,一类是御敌。

在文武两方面来看,他们首先都会争着立功。

因为文官在平时是治理天下的主角,此时当然要争取话事权。他们首先会考虑问题是否是致命性的,其次会从他们自身权力利益的角度看,会争取话语权,也就是喜欢主和。对内部叛乱,喜欢用招安方式。对外部敌人,喜欢用岁币方式。

作为武将,天下太平之时,他们没有什么发言权,现在这种问题发生,当然是他们一展身手的时候,因此,武将无论从整体利益还是个体利益考虑,一般都主战。

当然,上述看问题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有的文官或武将具有全局意识,能考虑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案。

就以北宋的事情举两个例子。

一、李顺王小波起义。

李顺王小波是四川茶农,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不堪忍受剥削和压榨而起义,规模大几万人。当时宋太宗赵匡义还在,他很震惊。了解了原委之后,一帮文官主张招抚,宋太宗先采用了招抚之策。但是李顺王小波不接受招抚。于是主张镇压的意见又占了上风。

随后宋太宗派人率军镇压,但并没有放弃招抚。此时李顺已经称王,更不可能接受招抚。李顺王小波起义在斗争了2年以后被镇压。

二、靖康之变

1126年初金兵进抵开封城下时,宋徽宗逃跑,宋钦宗被迫起用主战的李纲,李纲认为只能坚决抵抗金人。而当时的宰相白时中、李邦彦连主和的计策都不出,直接建议宋钦宗逃跑。李纲对钦宗说,逃跑也跑不过金兵的快马。钦宗于是吓得不跑了。然后李邦彦赶忙送上三镇【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三镇(称三镇,实际包括其所属州县)】地图向金人乞求议和。

1126年秋,金人第二次进步中原。当金兵到达黄河北岸时,大宋朝廷慌作一团。

钦宗召集百官议事。唐恪、耿南仲等坚持割让三镇。兵部尚书吕好问则认为应该抵抗,请结集勤王军保卫东京,但是唐恪、耿南仲不允。宋钦宗于是采纳了乞和派意见,派人用重金去向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送礼,乞求退兵。甚至表示愿把黄河以北土地都割让给金朝,双方以黄河为界。

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开封被掳掠一空,靖康之耻发生。

小结:

文官和武将由于立场不同、专业知识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因此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此时即使他们容易起纷争的时刻。有这种政治也正常,最终决策者只要不糊涂,一般决策偏离事实不会太多。

但是北宋靖康之变前后的决策,却是极差的。皇帝的水平不行,最终害国。

宋朝之后局面却反过来了:文官好战、武将爱和平

自从宋朝以后,文官武将的性格变了,变成了文官好战、武将爱和平。

比如明朝的文官清流们,每遇战事则群情激昂,纷纷主战。而武将则比较冷静,能综合考虑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

从政治制度角度看,宋朝主张文官统兵、武官为副将,因此文官如果主战,那如果他的建议被采纳,他就需要上战场前线去亲身参与作战了。而宋朝的兵将分离,加上将从中御,导致宋军战败概率极高。一旦战败,主将有可能小命就交到战场上了。因此,宋朝的文官多主和。

而明朝开始,文官清流们除非皇帝指派,那么基本没有统兵上战场的担忧。他们没有经过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认识不到战争的残酷性,因此纷纷慷慨陈词主战。武将们的冷静恰恰是因为他们知道战事不能轻启,因此比较慎重。

另外一点,明朝的文官们更加注重博取个人名声。一个文官,既没有前线亲冒矢石之忧,又可以借机邀得大义凛然的爱国名节,何乐而不为呢?武将则因为宋明以来战事胜利较少每每失败的局面而冷静。

小结:

文人书生意气居多,不知战场的残酷,因此好战。武将则现实的多,知道兵者不祥,不愿轻启战端。

结束语:

文官武将因为立场不同,再加上自身经历所限,所以遇事往往会有不同意见。宋朝的文官因为要亲自上阵,因此多主和,武将主战;宋朝之后的文官因为不用上战场了,就主战,武将反而冷静的多。

历史传统和当时具体情势相结合,使文官和武将们有了不用的看法。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到了宋朝,才有了明显的文武划分,武将就是武将,文臣就是文臣,当然,文臣也能带兵打仗,武将也能做枢密使,

了解了这些,再看文武大臣的分歧在哪里,

首先是对外策略上,文臣倾向于保守,也就是主和派,因为对于文官来说,他没有立功机会,只有和亲对文官最有利。

而武将倾向于激进,也就是主战派,因为他们可以立功,可以封侯拜相,

这里面并没有谁更忠诚,谁更爱过,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其次是权力上,文臣想法就是架空武将,让他们只有带兵打仗的权力,其他权力收回给文臣,让他们没有造反的可能,让他们受文官节制。

武将想法就是跟文臣平起平坐,不能矮人一截,但是现实就是,武将的权力是呈下降趋势的,唐朝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


南朝居士


古代文臣与武将有哪些争执?其实所有的争执都是政治利益的争执。

纵观历史,动乱年代武将压倒文臣,和平年代文臣压倒武将,从来不可能和平共处。蛋糕就那么大,谁多吃一口,另外一方就得少吃一口[泪奔][泪奔][泪奔]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一般而言,文臣在与君主商讨是否对敌用兵时会与武将产生分歧,因为文臣不懂军事,又不懂装懂(似乎很高明,这是中国历史传统思想文化使然)。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争执应该较少。


用户民间奇士


这个问题有点宽泛,文臣武将之争任何时候都有,只不过王朝时代多了点与皇权的平衡和争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