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你對作者路遙瞭解多少?

默中論墨


我第一次知道並關注作家路遙是因為他原來的名字“王衛國”,與我上司的名字一模一樣,也是陝西人。王上司常常以此為傲,並對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小年輕諄諄教導;“你們硬加這些晦澀難懂的專有名詞,並不能顯得多麼有哲理性,多讀讀路遙的作品,哲理不應硬性地加入,應做到作品與生活本質的揭示融合一起,那才是哲理性結構......”老王大人巴拉巴拉讚了路遙一大通,那“哲理性結構”就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了。

《平凡的世界》於1986年出版,而王大上司在離職前把這本書送給了我,當時年僅22歲的小年輕因“哲理性結構”的刻板印象,把僅翻了幾頁的書就珍藏在家裡的書架角落。《平凡世界》這本書直到我30多歲才真正地讀完,是路遙眾多作品的第一本,讀著讀著,驚人地發現,時隔多年,王大上司以此為例教過我的話,舉過的例子,我竟然都能一一想起,他說:“人物描寫方面,就數路遙的有水平,在那個如此特殊的動亂歲月,路遙把不同的配角,那些憂國優民、大公無私的忠誠幹部,還有趨炎附勢、惟利是圖的跳樑小醜,都放到考驗人性品格的大舞臺上,不突兀,不刻意......”,還有“從這些激情傾注的作品就能讓讀者感受到路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作者。”

看完《平凡世界》我又找了些路遙的其他作品,例如:短篇小說《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雜文《這束淡弱的折光》等等,真的蠻認同那個與路遙同名同姓的、超級粉絲王衛國上司對路遙和《平凡世界》這本書諸多觀點。我能從作品中感受到路遙對生活深刻的體驗,對平凡小人物持續關注,讓我們這些普通人在他的作品中獲得感情共鳴與精神鼓勵。


迷迭香Love


路遙,出生於1949年12月2日,逝於1992年11月17日,享年42歲。路遙的本名叫王衛國,陝北人。

路遙出生在一個十分貧困的家庭,路遙家裡兄妹共有八人,路遙則是長子,因為家庭生活太過艱難,在他七歲的時候,路遙被過繼給了自己的伯父。

據路遙回憶說

“家裡沒有辦法養活我,父親帶我一路討飯,討到伯父家裡,把我送給了伯父。”

被送人的路遙,生活終於得到了些許的緩和,甚至還得到了教育的機會。1973年,路遙有幸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也就是從這時候起,路遙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

1980年,路遙發表了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並獲得了第一屆的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提到路遙,就不得提提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路遙於1975年開始《平凡的世界》的創作之路,在1991年最終完成了這部百萬鉅著,另一年就因肝硬化逝世。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發展的長篇小說,以孫家的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核心人物,通過這兩兄弟的愛情故事、事業成長和人生經歷,全景式的展示和刻畫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這部鴻篇鉅製在1991年3月,就獲得了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是對《平凡的世界》的肯定,更是對作家路遙的肯定。

除了《平凡的世界》外,路遙還有其他的作品,也很不錯。例如,中篇小說《人生》,榮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中長篇小說《在困難的日子裡》,獲得1982年《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還有短篇小說《賣豬》、《青松與小紅紅》、《匆匆過客》和《姐姐》等,也是好評如潮。


有趣的文學D


我對作家路遙的瞭解,源於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因為這部作品有我那個年代生活的經歷和影子。

八十年代初,我初中畢業後就在陝西農村哥哥開的磚瓦廠打工,工作就是和別人一起把半自動化製作的土磚胚子用兩輪架子車運送到窯子裡火燒,待燒製成功後又從窯子裡搬運出來。這些經歷和小說裡的孫少安如出一轍,及至後來看到這部小說和電影,總會讓我新潮澎湃,激動不已。

後來由於資金問題,磚瓦廠倒閉了,我不得已到西安大麥市街一家餐館打工。再後來又到寶雞一家建築構件廠從事水泥預製板加工工作。一路走來始知人生的不易和艱辛。

然而在此期間,我從未放棄學習 放棄夢想。可以說,我對路遙作品的關注超越了作者本人。後來我又到成都打工,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蓉漂”。1993年起,我就利用休息時間,積極向報刊投稿,書寫自己的工作經歷,並有作品見諸報端,極大的激發了我學習的動力。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1993年3月榮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被拍攝成電視劇,同為陝西人,讓我更加的尊崇路遙。路遙(1949年12月2日 [ —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衛國,出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黨組成員、副主席。

路遙1949年12月2日出生於陝西陝北山區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裡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1991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臺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

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路遙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   2019年9月23日,路遙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2019年9月25日,路遙被評選為“最美奮鬥者”。 

伴隨著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樸素的文學作品,激勵著我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去拼搏。如今我從事著和文字相關的企業諮詢及培訓工作,遊走於全國多地,不得不說和路遙的作品有這千絲萬縷的工作。感謝路遙,感謝偉大的時代!


成都三環葉茂中


路遙 路遙?

第一次聽說“路遙”兩個字,是在初中,班主任在講課的時候,跟我們說了一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可是這句話裡的路遙,並不是作家路遙。

大學一年級,偶讀《人生》

真正的知道作家路遙,是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

一次在網上買書,正趕上平臺做活動,於是《人生》這本書,便被我買了回來,從此,路遙,走進了我的世界。

《人生》這本書很薄,薄到一天不到就可以讀完;可是“人生”卻很厚,厚到百年久,厚到萬日多。

《人生》這本書,言語樸實流暢,是我步入大學之後,讀的第一本小說。

小說主要敘述了主人公高加林從教師回到土地,後來又通過關係,離開了土地,奔向城市,以期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而最終被人揭發,重新回到土地的故事。

小說架構鮮明,通過不同的人物,構成了故事發展中的種種矛盾,也正是這一系列的矛盾,釀成了一幕幕艱難選擇後的悲劇。

正如書中所說:

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於我們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並勇敢承擔一切後果。

《平凡的世界》,由初識到熟悉路遙

讀完《人生》這本書之後,我不禁對路遙的另一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有了更大的閱讀興趣。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先生的巔峰之作,本書超百萬字,路遙先生經過三年準備和三年創作,方才完成了這部舉世矚目的著作。

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與奮鬥。

作品以孫少平和孫少安兄弟二人為主人公,兩人都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中國農村青年,可是他們的名運,卻大不相同。

孫少安立志立足鄉土改變命運,而孫少平卻是擁有現代文明知識渴望融入城市的現代知識青年。

但是他們共同擁有的是矢志不渝的精神,他們都擁有頑強的毅力與命運做著不屈的抗爭,這同樣也是作品所具有的人性的高度,作品將生活的苦難化作前行的精神動力,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表達對普通勞動人民的讚美。

《早晨從中午開始》,再見 路遙。

讀這本書,是在讀完《平凡的世界》之後,這本書不是小說,而是《平凡的世界》這部鉅著的創作隨筆。

在《平凡的世界》創作期間,路遙可以說是一位沒有上午的人。每天中午起床,簡單的吃一些東西,便進行創作,直到深夜或是凌晨。

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種事業。

高強度的寫作過程,加之不正常的生活作息,令路遙的身體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創作完成後,身體已經嚴重透支,完成第二部後,路遙生了一場大病住進了醫院,險些失去了生命。第三部完成之後,路遙的雙手已經成為了雞爪子一般,難以動彈。三四十歲的人便已經兩鬢斑白,臉長佈滿了皺紋,儼然像是一位老頭一樣。

《早晨從中午開始》這部隨筆,是路遙躺在病床上完成的,完成後不久,路遙便因為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而去世,這部隨筆,也便成為了路遙的絕筆。

路遙的去世,無疑是中國文壇一顆巨星的隕落,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將永遠浸潤讀者的心田。


彎谷書書


第一次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他的作品淳樸,真實,讓我很受感動。此後便對路遙愛的越來越深沉,讀厚夫的《路遙傳》,半夜三點讀到路遙去世的那一章,我足足哭了一晚上。去了延安,第一件事便是想著去拜謁路遙,我是一個膽子特小的人,平時一到晚上都不敢出去,可是那天早上下著濛濛細雨,天陰沉沉的,我一個人坐公交,一路打聽,一個人爬上了文匯山,到了路遙墓。山上只有我一人,面對陵墓,我卻絲毫不覺得害怕,只是心中百感交集,特別想哭,我想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每次給同齡人說路遙他們總是不理解,給長輩們說他們總是一臉遲疑,他們認為我是無法真正體會路遙書中的那個年代的。沒錯,我不追星,我只敬路遙,他是我的信仰。


人思廣益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獲得矛盾文學獎,對他而言是非常不易的。

因為他的這部小說第一部投稿時就遭到了冷遇。好幾家出版社都退稿了,說他的故事和語言都過於老套,不符合當時流行的“先鋒派”文風。輾轉多時最後才終於有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

當時,經歷了多次打擊的路遙,精神和身體都處於即將崩潰狀態。他拼命抽菸,耗盡了最後的生命之光,終於完成了這部長篇。

雖然這部書現在很暢銷,但當下還是有人覺得這本書水平不高——言下之意獲獎有些勉強。但是,這本書的暢銷使得路遙的“生命”得以延續,這本書給許多鄉村青年或者逆境中的青年以鼓勵和鞭策......

我覺得,雖然路遙的天資和才華或許不是很高,但他的努力、執著和為文學獻身的精神無疑是非常令人欽佩的。

我“認識”路遙,是通過《人生》這部中篇小說。

看完了小說,我對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和當年的農村生活印象深刻,感覺主角高加林和其他人物塑造都很成功。接著又去看了小說改編的電影,感覺令人難忘。

正是由於這個中篇的成功,促使路遙開啟了長篇《平凡的世界》的創作。

《平凡的世界》可以說是路遙用自己的生命寫就的一本書。為了這本書,他多次去鄉村,去煤礦體驗生活。他不顧身體健康,貓在鄉下窯洞裡拼命寫。為了這種“瘋狂”寫作,妻子與他離了婚......

如果路遙活在當下, 他就不會因為生活拮据那麼早離世而去。他用生命寫作確實不值得提倡,但他留下的作品和為文學獻身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


虞思桐


路遙(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衛國,出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黨組成員、副主席。

路遙1949年12月2日出生於陝西陝北山區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裡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1991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臺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

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描寫一個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引起很大反響,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后,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在困難的日子裡》獲1982年《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同年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人生》發表之後, 路遙又接連寫作了發表了《在困難的日子裡》、《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你怎麼也想不到》等中篇小說。

在作者筆下,生存環境的悲苦不僅僅是生計問題,更有發展空間的種種限制。實際上,路遙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堅毅品格更是在不斷追求發展的奮鬥過程中日臻完美的。寫苦難是為了寫苦難中的人。苦難越深重,戰勝苦難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難能可貴和令人敬佩。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9月23日,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路遙,一個平凡之路上的白楊樹!筆直的腰桿裡透露出人性的光輝!








唐歌說歷史


路遙,是一個出生在陝北黃土地上的農民的兒子。少年時期的苦難練就了他自強不息、和多舛的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他用驚人的毅力和樸實的文筆在中國的文壇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他創作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榮獲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殊榮。為廣大的讀者呈現出了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一批普通的勞動者為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生活而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在作品人物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的身影,他的渴望和他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表現在作品的字裡行間,表現在這些平凡世界裡普通的勞動者身上。

路遙,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為了創作嘔心瀝血,忍受病痛的折磨,在簡陋的居室裡,歷時六年寫出了經典作品《平凡的世界》。但他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了1992年11月17日;定格在了他四十二年的風雨路程中;定格在了哺育他成長的黃土地上。“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就是對他短暫人生的最真實的寫照。追尋他平凡而樸實的足跡,我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不至於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迷茫。拜讀他的作品就會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昇華,去在平凡的世界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西域之子cyj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先生的代表作! 路遙原名王衛國!因家貧七歲時過繼給自己的伯父!先生家庭條件不好!《平凡的世界》書中孫少平求學時的囧樣,我認為就是路遙先生的真實寫照!這本書的寫作年代背景是75——85這一個十年!

那個十年正是中國社會轉型的時代!改革開放!分田到戶實行責任制!打破大鍋飯!工廠承包!倒買倒賣!貧富差距拉大!人們都很迷茫!不知道孫少平這樣的實業家能不能幹長久?社會會不會開倒車再割一次資本主義尾巴?就算是敏感的作者也有這方面的疑慮!所以他就塑造了少安和少平兩兄弟!兄弟兩個人連起來就是平安的意思!按道理大的應該叫少平才對!但小的是主角,所以小的取名少平!

從這裡可以看出,對於廣大的農村孩子!作者還是傾向於少平的成長之路!規規矩矩,按部就班從農村包圍城市吃商品糧!光宗耀祖!

而少安的事業就有風險!作品中不是有這一章節嗎?少安的磚燒壞了,一下子從人上人。變成了一文不名!到處都有人在說風涼話!田書記的病因為開心的就好啦嗎!更何況還有政策風險!

愛情方面,郝紅梅才是作者真正的戀愛對象!畢竟兩人的境遇一樣!很般配!但是郝紅梅也要通過婚姻嫁給有錢人實現人生理想!所以少平和紅梅沒有在一起的原因所在!這也是作者為什麼把後來少平的女友田曉霞寫死的原因!因為田曉霞和孫少平是不般配的!是作者夢中情人的標準!人間的仙子!不能食人家煙火的!最後作者給少平安排了一個和郝紅梅一樣的寡婦,就是這個道理!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路遙,陝西省清澗縣人,1949年出生於陝北山區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郭家溝村的伯父。文革開始後受影響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裡務農。這段時間裡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92年積勞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也相繼獲獎。1991年完成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矛盾文學獎,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編成電影后,引起巨大的轟動。《平凡的世界》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臺廣播。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更是讓人看到了他對文學事業的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正如《痛悼路遙》一文中所寫:“計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寫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學創作這條艱辛寂寞的道路上,竭盡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對人生的執著追求,對他所熱愛的故鄉的鐘情,以及對他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的自信,這一切構成了路遙小說基本的特徵。

由於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為一個沉伏在他心裡的永恆的詩意象徵,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裡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路遙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正讓我們穿透他的作品而進入到他的內心世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文學的執著和創作時的艱辛,“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正是這樣才使我們看到了鮮花和掌聲之後的艱難之路。

《人生》——成名作

真正奠定路遙創作基礎的作品是《人生》。當路遙年輕時不停地奔波在城市與鄉村時,他最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帶”,充滿生氣和機遇的城市生活對於象他那樣的身處封閉而又貧困的農村知識青年構成了一種雙重的刺激,不論在物質還是在精神上。路遙思考並理解了這一現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洶湧而來的種種衝擊中,他提出了農村知識青年該如何作出選擇。

早在大學讀書時,路遙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名著,並對新中國的文學成就進行了一翻巡視,他發現以前的小說帶有某種臉譜化的傾向,正如兒童眼中將電影中的人物形象簡單分為“好人”和“壞蛋“,而人的思想是複雜的、多變的,絕對不能將複雜的人性這樣簡單的劃分,這種思考體現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人生》發表於1982年,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構成了它的時空背景。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高加林正是作者著力塑造的複雜的人物。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信堅毅的品質,又同時具有辛勤、樸實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國際問題,愛好打籃球,並融入時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親那樣忍氣吞聲、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現實與他心中的理想總是相差極遠,正是這樣反差構成了他的複雜的性格特徵。當他高中畢業回到村裡後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時,他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當他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對於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終於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又讓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複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可同時意味著這種選擇會無情地傷害巧珍,當他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含淚接受了,但她卻並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淌著。

但是好夢難圓,高加林進城這件事終於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這段話的確可以作為《人生》這篇小說的一個註解。

路遙的追求與成功,他的憂思與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繫,他被稱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農民文化的影響,作為農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他的故鄉,承襲和接受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以農民生活作為他取之不盡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遠,廣納博取,時時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歡《紅樓夢》、魯訊的作品,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讀不厭。各種報紙期刊他也經常翻閱,勤奮大量的閱讀,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再參之以他獨特的生活體驗,使他的創作博大宏闊卻又情深意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