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月亮与六便士》也就是一时的畅销书水平,你们认为呢?

逐月影视漫谈


我认为经典就是经典,即使属于它的这个时代过去了,它在下一个时代也能创造出属于它的一方净土。

《月亮和六便士》的现代性首先表现在它的观念性上,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表面上描写了主人公的命运和遭遇,实际上表现了自己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紧紧缠绕着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头脑的问题是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何处理艺术和经验的关系,传统表达手段是否可靠以及对驾驭现代思维的崭新形式的探索等问题,在经历了不断的波折后,克兰德终于醒悟艺术是具有极大的自主性独立性的东西,变换不同的叙述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结局。

我还是很喜欢毛姆的。记得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同事说,他不喜欢书里的男主人公。看完之后,我理解他为什么不喜欢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了。

他觉得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太自私。站在90%的芸芸大众的角度来看,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不但自私,还无情,冷漠,就像书中一直在叙述着故事的“我”一样,一直觉得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简直是畜生,毫无人性。

他抛家弃子,并且毫无愧疚。他的妻子和孩子对他没有任何伤害,他对妻子和孩子也没有任何不满。他只是想做他自己的事情,去画画,为了这件事,他抛开一切。

爱情、亲情、世俗、生活环境,对他来说,都不值一提。

我想着就是他成为天才的原因,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做不到。我们大多数人,在背负家庭的责任、爱情的珍惜,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一些虚荣心,我们在意生活环境,被世俗所累。

即便你抛弃了妻子和孩子,有一天你也会心存愧疚,即使你舍弃了原本安稳的工作和优渥的居住条件,有一天也许你会暗自后悔。可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他穷困潦倒、饥寒交迫、一无是处,可是他从不后悔。一直到他双目失明,得麻风病而死的最后,他对他的选择从未后悔。

我想这也是毛姆虚构出来的一个完美的天才。

只有虚构和天才,才能让一个人超越世俗,摒弃七情六欲,只是跟自己内心理想的魔障做斗争。一个人只为了内心所想,彻底的,纯粹的,去活着。

这种纯粹,或许只存在小说里,只存在天才的世界里。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执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中的暗探。”这种良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但它对“天才”来说,毫无作用。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觉得女人是个麻烦,他觉得自己身为人有性欲的需要,非常可耻。为什么他会需要这些,不能完全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将一切都够控制的、做到的,都做到了,除了身为男人的本性。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

“既然让我拥有高贵的灵魂,为何又赐予我肮脏的躯体。”我想这不单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所想,也是作者毛姆所想。在毛姆另一本书,《在中国屏风上》的自序,我看到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影子。他喜欢贴近自然,他对生活环境毫无挑剔,他喜欢走四方,结实各类人,猎奇世界。

所以“肮脏的躯体”,困住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和毛姆,困住了每一个有着高尚灵魂的人。

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回答“我”的逼问时,说得。

因为当时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睡了他救命恩人的妻子勃朗什,又抛弃了她。勃朗什最终自杀了,他的救命恩人施特略夫的生活也从天堂跌到地狱。

“我”对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感到恶心的憎恨,所以问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对于那个女人的死,还有救命恩人“施特略夫”有没有愧疚之心。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说,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你还记得我的妻子吗?我发觉勃朗什一点一点地施展起我妻子的那些小把戏来。她以无限的耐心准备把我网罗住,捆住我的手脚。她要把我拉到她那个水平上;她对我这个人一点也不关心,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于她。为了我,世界上任何事情她都愿意做,只有一件事除外:不来打搅我。”

这是他抛弃勃朗什的原因,这也是他丝毫不感到愧疚的原因,这是他离开自己的家庭,抛弃妻子的原因,这也是后来他会在塔希提岛与土著人结婚生活到死的原因。土著人爱塔是个原始的女人,但这种原始正合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心意。

当他的红娘“ 蒂阿瑞”问他同爱塔一起生活幸福不幸福的时候,他回答,“她不打扰我,她给我做饭,照管孩子。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凡是我要求一个女人的,她都给我了。”这就是一个天才画家需要的女人,只是需要。

写到这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

尤其是关于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内心的描述,非常精彩。毛姆一定是受了同等的煎熬,所以他能把那种煎熬描述的淋漓尽致。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一生追求的,不过是干掉自己内心的那个魔鬼。那个魔鬼让他痛苦,不安,难受。画画只是一种他需要表达的形式,他要用这种形式去战胜内心的魔障。最终画能给他带来什么,名誉、金钱,都不重要。他只要活着的时候,减少折磨,寻求一个没有折磨的圣地。这个圣地一直到他死,他才得意完满。

所以最终他那可以流芳千古,价值连城的一屋子的壁画,被他的土著妻子付之一炬。

画完了,达到了,后来的那些东西,根本不再重要。

事实证明,他同土著人爱塔生活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是他的原配妻子,他临终吩咐她烧掉自己价值连城的画,她未必会做。他原配妻子,在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死后,忘记了曾经对他离开自己的憎恨。装模作样的接受各个媒体的采访,以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在世妻子的身份,沽名钓誉。

不得不佩服毛姆,他给一个混账的“天才”,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结局。

因为他是“天才”,他离开妻子,抛弃孩子,祸害救命恩人的家庭,违背人性,远离尘嚣,都得以解释。

对于男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我并不讨厌他。我也知道,我无法成为他。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致敬毛姆。




鑫君影视


《月亮与六便士》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他的观念上,在这本书中,毛姆表面上描写了主人公的命运与遭遇,实际上表现了自己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

——毛姆

看完了《月亮和六便士》,我还是很喜欢毛姆的。记得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同事说,他不喜欢书里的男主人公。看完之后,我理解他为什么不喜欢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了。

他觉得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太自私。站在90%的芸芸大众的角度来看,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不但自私,还无情,冷漠,就像书中一直在叙述着故事的“我”一样,一直觉得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简直是畜生,毫无人性。

他抛家弃子,并且毫无愧疚。他的妻子和孩子对他没有任何伤害,他对妻子和孩子也没有任何不满。他只是想做他自己的事情,去画画,为了这件事,他抛开一切。爱情、亲情、世俗、生活环境,对他来说,都不值一提。每个人得观念,看法,对某些作品的评论都不尽相同,自己喜欢就好,何必在意他畅销不畅销呢。





影视动漫直通车Z


十几年前,读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时不甚明白文中主人公为何选择中年时期抛家舍业开启艺术生活,经过十几年的社会生活,慢慢的有了些感触,如果再读一遍此书,应该能更好的理解。

此书的高明之处是把生活拆成两条路线,一条理想,一条平庸物质。为什么是六便士?而不是十万镑?

大抵天才的人都忍受着超级的精神孤独,不为世俗理解,为在琐碎生活中梦想逐日湮灭而饱受心灵时痛。人到中年尤其如是,平凡的工作岗位,不公正的劳动报酬,同事的调侃,妻子的抱怨,孩子的反叛,父母年迈力衰等待赡养。正如佛家所讲:人生八苦,哪一苦都要经历。

也就在此时,人也最为脆弱。很多表面的幸福生活,不过系以蛛丝,稍有风吹草动即会崩断。终于书中的克兰德在平庸的生活中忽然被“神谕”召唤,其实召唤他的不过是自己原始的性情,不过是对逐日丧失热情的平庸生活得厌倦罢了。

他选择重新开始唤醒自己,书中可以看得出,他没有任何绘画的根底,全凭自身的热情。他跨过海峡跑到艺术气息浓厚的欧洲大陆,他经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但他毫无悔意。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去年网上火了一年的上海流浪大师也有类似经历。

不同的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穷困终生,至死画作没有得到认可。死后若干年突然名声大噪,好多跟他接触过的人后悔不已。

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美丽而难以接近,应该喻为梦想吧。它高贵而遥不可及。

六便士更容易获得,表示平庸的生活。

多少人就在这高贵而遥不可及的梦想和触手可及的平庸生活中辗转挣扎啊。


仲邈


《月亮与六便士》作者用简单的口吻描述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一声,断断续续,一百个人看完有一百个想法,人云亦云,好像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留给读者更多的想法,

很多人把这本说理解成:月亮代表每个人远大的理想,六便士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

毛姆像一个侦探,一点点从当事人,目击者,第三者的视角看似零零碎碎的碎片中,带着我们每一个打开书来追求答案的人。

说实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疑惑,斯特里克兰在追求他心中的艺术,在过他最真实的自我。但是他这种真实又伤害了别人,这种伟大,似乎让人难以接受但有没办法狠他,因为艺术本来就是这样,有的人似乎就是为艺术而生,我本身学的也是艺术,深深知道艺术对一个人可大可小,它是多样的,不是客观的,是由你心中的感想所决定它的对于错。


憨憨冷知识


一千个哈姆雷特,跃然纸上,带给每一个人不一样的感受。

一、是否有魔鬼抓住你的灵魂?

“我怀疑他的灵魂里是否深埋着某种创作本能,那种本能虽然受他的生活环境所抑制,却像肿瘤在活体器官中膨胀那样顽强地生长着,最终控制了他整个人,迫使他不由自主地采取行动。”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很多时候都在想,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看清自己内心所想所盼,心之所至。我们所过的生活,我们所成为的人,到底是灵魂的决定还是外界的推动。我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人还是自己心中的人。太难了,生活在人群当中,不得不重视别人的看法与评价,不得不在心中住在起一个卫兵,当有其他想法蹦出来与普世价值相违背,卫兵本能的将其砍掉。可惜,抽刀断水,也许你不明白到底有什么不对,却始终觉得意难平。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可惜,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梦想吧。如果没有梦想,那可不可以退而求其次,明白到底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怎样的人。太多的束缚,太多的需求,太多的逃避,最后我们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我突然想起了顺治,江山在手,说走就走。

我突然想起了明熹宗,万千河山,只爱木工。

连最至高无上的权利,都阻挡不了内心的渴望。

尼采为什么会疯

梵高为什么会割掉耳朵

王尔德为什么要坐牢

海明威为什么要自杀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怎样的驱动,才能不要六便士,赏着月光,衣衫褴褛,包不果腹。

可惜,我们还是被六便士所困,抬头看见月光,低头捡起了六便士。

未经检讨的生命不值得活,所以为了捍卫灵魂,苏格拉底拒绝越狱。

如果有一样东西,能够让你像伽利略捍卫日心说一样,能够像普希金一样与丹特斯决斗,能够像肖斯塔科维奇一样一生都在等待枪毙,能找到这样值得坚守的东西,内心的渴望与满足,已经远远大于对物质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

是否有魔鬼抓住了你的灵魂?让你只能俯首称臣。

那些命中注定的狂热,对抗卫兵的勇气,最终让你内心安宁。

热爱音乐与画画,热爱舞蹈与表演,热爱写作与诗歌,热爱足球与赛车……所有的热爱,在你做这件事情,在你投入于这件事情之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报酬,而是否有所认可与收获,都应当处之泰然。

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会烧掉那副惊世之作的屋子,因为最丰腴的愉悦感,已经在创作的时候产生了,任他人看不看,又与我何干?

2、 爱情之所以为爱情

“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女人们秉性善良、喜爱虚荣,因此便认为这种感情极富于精神价值。但是在冲动的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感情与感觉,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少哪一面,都无法投入。到底是感情难亦或是感觉难?感觉易在不需努力,感觉难在不受控制。感情易在日久生情,感情难在小心经营。

有感觉无感情,最终不过是,开始时适逢其会,分开时天各一方。

有感情无感觉,最终不过是,在一起心意难平,分开又决议难定。

我实在是不会相信思特里克兰德会狂热的爱上谁。他最狂热的爱,都留给了他的月亮。

爱塔的爱与勃朗什·施特略夫有什么区别?难道勃朗什·施特略夫最终可以为之一死,不能说明她深爱?只能说,这一份深爱并非对方所想要。

爱他,了解他,接受他。爱塔能够做到完完全全的接受,接受你爱画画远甚于爱我,接受你暴虐的性情,接受你无休无止的绘画……爱很容易,接受却很难。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爱上了我们的幻想,所以当真人与幻想不一致,就开始企图改变真人。

爱情之所以为爱情。我想,是感觉来了的时候,你们恰到好处,你们彼此舒适不别扭,你们彼此相爱不认为有牺牲,你们彼此前进步调一致。

突然想到了郑伊健与梁咏琪,那一曲《天使与海豚》,都以为感情会战胜距离,却不知道,我们所想要,不过是在一起舒适。

3、 我们都注定孤独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上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时常觉得,语言真的是太过孤独与苍白。我万千思绪,满腹惆怅,感慨满满,却在动嘴的时候无话可说。

正因如此,我们太希望有一个人,他能知我所思所想,他能解我所忧所愁,他能明白我的欲说还休,他能解开我的言下之意。彼此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酒逢知己,交谈甚欢……

所以这个世界有了诗歌、有了小说、有了音乐、有了绘画……他们都用另外一种方式,将情感寄托,在几百上千后,仍然能够慰藉心灵。伯牙与子期,钱钟书与杨绛,为何能够艳羡众人。只因知音难寻,挚友难存。更何况,志同道合之人是你枕边之人,可遇而不可求。

既然可遇而不可求,那就莫强求。人生在世,总是要靠些运气。

既然注定孤独,那就坦然之。知心中所求,自作伴,常作乐。

4、 高尚与卑劣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亚伯拉罕没有性格?我想只有非常有性格的人,才会在发现别的生活方式更有意义之后,只经过半个小时的考虑,就毅然抛弃原本蒸蒸日上的事业。而事后从来不懊悔突然踏出这一步,那就更有性格了。”

从来不认为追名逐利比追求安宁更为卑劣。

也从来不认为葛朗台就真的是人生悲剧。

有人追求至高无上的荣耀,有人追求世外桃源的平静

有人追求纸醉金迷的奢华,有人追求粗茶淡饭的安稳

有人追求夜夜笙歌的华丽,有人追求一茶一酒的简易

有人追求后宫三千的快感,有人追求一世一双人的满足

有人迷恋于物质,有人迷恋于书画

有人迷恋于赌博,有人迷恋于健身

有人迷恋于花花世界,有人迷恋于承欢膝下

……

这所有的追求与迷恋,是否真的就有所高低之分,优劣之选?恐怕这才是最大的傲慢与偏见。

世俗的价值体系,对太多的事情划定了对错。但每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生活,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不过是选择与舍弃而已。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思特里克兰德的勇气,这勇气,包含着对自己一直道德体系的抛弃,包含着对他们责任的否定,包含着对别人伤害的不屑,这种内心的纠结,远远大于了物质的贫瘠。

相对而言,亚伯拉罕的选择更为简单,只是遵从内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都不值一提而已。

一生默默耕耘的老者,未踏出山庄一步

一生飘飘荡荡的智者,思想与身体同游

又有什么高尚与卑劣?

我没看过山那边的风景,所以我甘居一隅

我看过山那边的风景,所以我愿意爬山涉水

我看过山那边的风景,所以我甘愿驻地停留

无知而无畏,知之而无畏,是否真有所区别?我思故我在,未感知,未存在。

罗素曾说,幸福源于通向幸福权利的选择有多少。

然,只有一条道路,难道那就不是他的幸福?

子非鱼,勿定论。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理想生活骄傲,对别人不嫉妒不怀恨。

这样,挺好!


活蹦乱跳的变态老阿姨


说实话,咱们国家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其实都没有真正的自我价值感。

人云亦云的样子有时候真的挺反感的。

很多书根本不明白怎么回事,反正只要买了大家都说的那本书,走马观花似的看一遍再看看别人的评论就开始坐在一起讨论文学,挺恶心的[抠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