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朝為何不及百年而亡?滅宋之後不久即見端倪

文|笑春風


引子

公元1259年,南下攻宋的蒙古軍團主力,在攻打四川合州釣魚城時遭遇挫折,據說,在這場戰鬥中,蒙古大汗蒙哥負傷,之後又因水土不服,染上了疾病,最終病死軍中。蒙哥突然暴斃,不僅大大減緩了蒙古滅宋的步伐,而且還引發了自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以來,蒙古帝國的又一次轉向。這次轉變,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蒙古軍事貴族們是否能夠超越自己的傳統,去靈活的駕馭中原局勢,還對其之後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王朝為何不及百年而亡?滅宋之後不久即見端倪

(蒙古攻宋的歷史也被小說家一再演繹)

蒙哥逝後不久,遠在華北賦閒的其弟忽必烈敏銳的察覺到了兄長之死,一定程度上給自己的重新崛起掃清了道路。因為之前,正是由於自己試圖改變蒙哥"草原本位"的政治決策,才招致了兵權的解除與自己暫時退出政治中心。而現在,機會不可再錯過了,在忽必烈的緊急調度下,大批軍隊前往中亞,迅速擊垮了他的競爭者,他的兄弟阿里不哥的奪權集團,然後在未經蒙古傳統中忽裡勒臺大會同意之下,宣佈自己才是整個蒙古唯一的大汗。

忽必烈的軍事奪權行為,引起了不少蒙古王公的不滿,最明顯的,就是曾經在與蒙哥、忽必烈一系爭權中落敗的窩闊臺和察合臺後裔所組成的政治集團。他們指責忽必烈的行為違背祖制,同時陳兵西北,試圖進取中原。這使得忽必烈與南宋暫時講和之餘,不得不抽出一部分兵力監視族內敵人的動向。此時,曾經雄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其分裂已經不可避免,日後,忽必烈在燕京舊址上重建都城,建立元王朝,走上了一條不同於遊牧社會的發展之路。可是,這條路走得卻異常坎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掃除群雄的元帝國,過早的出現了衰落的跡象。當然,忽必烈及其事業的繼承者也看到了發展中所遇到的困難,並作出了一定的修補,

可是,即便是微小的修補,也在公元1323年的南坡之變後,畫上了休止符。從此,元王朝在衰落的道路上可以說是一去不復返,直到元順帝時期紅巾軍起義的爆發。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導致元王朝呈現出早衰跡象的一些原因,並從中一窺元帝國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

元王朝為何不及百年而亡?滅宋之後不久即見端倪

(蒙古騎兵)

01草原軍事貴族的寄生

不可否認,忽必烈之所以能夠結束東亞大陸四分五裂的局面,最主要的因素,在於其擁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在草原爭戰中,他的軍事集團可以侷限於本族人內部,可是,一旦進入到長江流域的水網地帶作戰時,忽必烈就必須調整用人政策,更多的去依靠熟悉水戰的金與南宋的降軍,而這必然會導致草原軍事貴族們的不滿。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一旦協調不好,就容易導致整個集團的垮臺,例如民國初創時,袁世凱就曾試圖在重用北洋系老人同時,吸納其他派系的政治力量,結果招致了段祺瑞等的抵制,最終在洪憲帝制中,袁昔日忠貞不貳的手下,全部走到了他的對立面。七百年前的忽必烈,其實和袁一樣,面對的是同樣性質的問題,所以,他一面表示對新人的重用不會觸動舊部的利益,一面在滅宋後不久,就把南宋降軍分兩批派到征伐日本的戰役當中,巧妙的省略了權力再分配的環節。

元王朝為何不及百年而亡?滅宋之後不久即見端倪

(南宋軍隊也曾是很能打的,不輸於蒙古騎兵)

日本學者杉山正明,就懷疑忽必烈有利用遠征日本來刻意消耗降軍的企圖。不過,從結果上看,忽必烈的目的達到了,南宋的水軍主力在顛覆了宋廷後,又在日本海的颱風中損失殆盡,僅有的精壯,被拆開調往長江下游或"腹裡"地區駐紮,並接受蒙古軍團的監視。所以從此點來講,忽必烈重用南宋降人只是權宜之計,從內心深處,他還是秉持著草原本位的一套,與蒙哥並無大的差異。

元王朝為何不及百年而亡?滅宋之後不久即見端倪

(影視劇中的蒙古貴族)

去掉了競爭者,蒙古軍事貴族們按理說應該感到滿足,實則不然。隨著國內局勢的安定,他們一轉而成為帝國機制中的寄生蟲。怯薛(蒙古軍事侍從)們對於漢文化並不感冒,也無意瞭解外面發生的事情,而是急不可耐的壟斷了高層的權位,忽必烈對此自然是大為不滿,但是,由於其爭奪汗位成功,就是靠的這批人,所以他又不得不同其妥協,每次大張旗鼓的整肅內部,實際上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這在他的繼承者鐵穆爾、武宗海山和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而日後仁宗之子英宗試圖打破這樣一種狀態時,立即招致了蒙古軍事貴族們的報復,掌握一部分禁衛軍力量的貴族鐵失與中樞的同盟者聯合起來,在南坡殺死了英宗與他的支持者,從此,元王朝高層腥風血雨不斷,至於新生力量,也一次次被排擠出權力核心。

蒙古軍事貴族對於權位的壟斷,不但引起了儒生等勢力不滿,同時還帶來了不小的財政開支。因為他們在掌握權力之後,呼朋引伴,不斷將本族親信安插到各個重要崗位上來,侵蝕著本不高效的行政機器。在成宗即位之初,大都的官僚人數就破了萬,是原先編制的三到四倍,而到了仁宗時期,官僚人數非但沒有受到遏制,反而繼續膨脹到了編制的七倍還多。要養活如此龐大的政治集團,

沒有錢怎麼行?於是,這就又引發了導致元王朝早衰的第二個問題——斂財過度。

元王朝為何不及百年而亡?滅宋之後不久即見端倪

(元仁宗像)

02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

早在忽必烈時代,就意識到了原先的農副產品徵收,已經無法滿足政府龐大的開銷。當然,這裡也必須聲明一點,用錢的地方不僅僅有安撫功勳階層,還需要應對西北地區的戰事與平定國內層出不窮的地方叛亂。而在這個過程中,貴族們又有了斂財的機會。

為了應付財政危機,忽必烈決定重用色目人阿合馬。阿合馬原出身於西域回回商人家庭,精於理財,但是,元朝政府當時要的,可不是循序漸進的生財之道,而是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籌集到上不封頂的金錢。因此,阿合馬不得不另想法子,經過考慮,他決定把關乎國計民生的鹽鐵等實施壟斷經營,這和漢唐統治者的斂財措施也沒有不同,但除此以外,他還大量動用紙鈔發行所依賴的金銀鈔本。至於金銀的來源,自然是多從國庫與民間剩餘中獲取。他的這類做法削弱了元王朝的整個財政系統,同時還招致了儒臣的抗議,並最終慘死在反對者刀下。他的繼承者盧世榮與桑哥,則繼續延續了他的這一套做法。桑哥的舉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他為了斂取財富,竟默許自己的手下去挖掘南宋皇室的陵墓,據說,理宗皇帝的頭蓋骨也因此成為了喇嘛們的飲酒之物。這一傳言有待考證,但它的流傳,無疑反映了當時民間對於元朝高層瘋狂斂財行為的不滿和恐慌。

元王朝為何不及百年而亡?滅宋之後不久即見端倪

(悲劇的理宗皇帝)

忽必烈死後,成宗鐵穆爾與其後的武宗海山等看到鈔本已盡,為了支付自己龐大的開銷,又去濫發寶鈔,也就是元代的法定紙幣。這種舉措自然是加劇了政府的財政危機,導致了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對於草原本位下的皇帝與貴族們來說,他們無法理解現代財政的一套理論,對於他們而言,帝國的財富都是服務於皇帝一家及其奴僕(貴族)們的。日後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來修頤和園,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似不必將此苛政歸罪於元一朝。可是他們濫發紙鈔以及消耗金銀的無底洞,已經讓國庫儲備見底。此一時期,虧得西北的叛王內訌,窩闊臺一系在取得了元王朝支持後,吞併了窩闊臺一系的力量,察合臺汗為了維護到手的利益,決定於元政府講和,所以財政危機沒有因為軍事行動產生的過大開支而進一步惡化。但是,躲得過一時,怎能躲得過一世呢?

元王朝為何不及百年而亡?滅宋之後不久即見端倪

(元代寶鈔)

03儒家治國理念的破產

貴族斂權與斂財的雙重打擊,讓元王朝處於風雨漂泊之中,到了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後,他所面對的即是這樣一個爛攤子。因此,他先以誅殺中書省權臣和淘汰冗員的措施雙管齊下,暫時性的遏制住了元朝高層對於民間無休止的盤剝,同時,在他的老師儒生李孟的影響下,他極力宣傳儒學,恢復了停止的科舉考試,並以君臣大義來拉近和貴族們的關係。不過,仁宗的這一套做法,畢竟還是有限的。因為科舉考試所選拔的人才,連整個大都文職官員人數的百分之五都不到,僅起粉飾統治之用,至於所謂的儒家經義,貴族們也並不感冒,而是更喜講因果報應的佛學。

到了仁宗兒子英宗繼位之時,這套做法已經只剩下空架子,貴族們也再也忍受不了皇帝意志影響下的裁員之舉,在鐵失等武力反抗下,英宗及其支持者被打入血泊之中。從此,元王朝不再徘徊於漢化和草原本位之間,而是走向了全面的保守。在元順帝時期,元朝大臣為鎮壓民間叛亂,居然能無所顧忌的說出盡殺四姓之家的話來。元在早衰後未過百年而亡,也就不難解釋了。


參考文獻: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日)杉山正明《蒙古帝國的興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美)巴菲爾德《危險的邊疆》,江蘇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