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史柯西斯《純真年代》: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

這是一部非常不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電影,也是他向維斯康提《無辜者》致敬之作。維斯康提的《無辜者》描述19世紀奢華的義大利上流社會的一段三角戀情。電影元素包括了改編自文學名著,奢華典雅的美術設計與服裝設計,呈現貴族社會的華麗與哀愁。


馬丁史柯西斯《純真年代》: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

馬丁史柯西斯的《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The Age of Innocence),改編自美國首位普立茲文學獎女性得主Edith Wharton的同名作品。故事呈現美國紐約1870年代,上流社會的三角戀情。馬丁史柯西斯在電影中展現純熟的技藝,拍出一部具超越性的經典之作。

馬丁史柯西斯是知名的紐約導演,他的作品絕大部分都與紐約有關,擅長的主題是幫派電影。在本片之前他以《計程車司機》、《殘酷大街》、《蠻牛》、《四海好傢伙》等片奠定他的影史地位。他慣用快速運鏡與蒙太奇的剪接,並用個人語言,呈現美籍義裔的人文情境。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他的風格,就是「暴力美學」四字。不管是《計程車司機》、《四海好傢伙》、《神鬼無間》,都有非常殘暴而美麗的暴力畫面。在特殊的運鏡下,吸引觀眾的目光。

《純真年代》則是完全不同的電影。如果拿掉導演名稱,叫人想上100年也猜不到這是馬丁的作品。

馬丁史柯西斯《純真年代》: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


《純真年代》忠實呈現1870年代美國上流社會的縮影,步調十分典雅而緩慢,所有的演員在一種拘謹的模式下,呈現電話、汽車與電影尚未發明或普及,人類尚未全面進入現代化的馬車時代生活。

透過鏡頭,我們可以一窺那個時代人類的交流方式。他們要溝通必須透過書信,要去一個地方只能長途跋涉,馬車是少數的代步工具。人們處理情感的方式既漫長又持久,為了對方的一個回應,可以等上幾個月或幾年。一旦建立一個關係就會較為漫長。就戀愛來說,不太會出現當代人一兩個月的快速戀情,連訂婚都必須花上幾年的時間,來觀察對方是否合適才婚嫁。

這並非上流社會才有的狀態,連庶民也是如此。但上流社會卻更綁手綁腳,拘束更多,也更不自在。

1850年代的上流社會,是人類最後的貴族世代。自從資本主義興起後,歐洲各國在戰爭與革命後,皇權逐漸瓦解,過去封建時代的貴族江河日下,地位被以商業致富的資產階級取代。但資產階級在有錢之後,卻嚮往過去封建貴族的文化地位,並承襲他們的品味與規範,將原本庶民與貴族的地位翻轉,繼而取而代之。

馬丁史柯西斯《純真年代》: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


由於現代工業興起,上層社會與下層階層的地位不再牢固,逐漸可以流動。各種文化娛樂,也在工業化的推波助瀾下開始普及。大眾的識字率提高,購買力增強,並能接觸過去只有貴族才能享受的娛樂,例如閱讀,運動或時尚娛樂。這個趨勢在20世紀全面開展,使貴族這個群體逐漸踏入歷史。

《純真年代》呈現的,就是這些最後貴族面對愛情的方式。他們有錢有閒,沒有物資匱乏的問題,也沒有具體需要煩惱的事情。所以他們會將生活的重心放在自我的完成之上。時尚娛樂,聲色享受,如同幾百年前封建時代的貴族那樣,愛情與八卦成為生活的重心。但當時紐約上層社會,仍非常講究貴族的禮儀與道德,名譽重於一切。因為美國新教徒文化的限制,某方面來說,在道德上比歐洲還要保守。任何出格的舉動,就會遭人指指點點。

男主角紐倫,身為紐約兩大世家的男丁,自小就是非常拘謹,絕不出格,是人人稱讚的得體人士。他與自己的未婚妻梅論及婚嫁,人人稱羨。但他卻不自覺地愛上了梅從歐洲回來的表姊艾倫。艾倫從小就特異獨行,在歐洲經歷了一場不愉快的婚姻後,逃回紐約,並考慮離婚。而在當時保守的上流社會中,離婚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將會為眾人排擠。艾倫也不在乎,她只想要自己的自由。

就在此時,紐倫與艾倫發現彼此相愛,但上流社會的拘謹,使他們難以掙脫。紐倫表面上迎合他的環境,但骨子裡卻非常反叛。他寧願放棄一切,帶著艾倫遠走高飛。但他做為家族領袖,責任無法說放就放,艾倫也不願意讓紐倫為了自己放棄一切。他們就為了愛情彼此讓步,因而釀成真正的悲劇。

馬丁史柯西斯《純真年代》: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

《純真年代》之所以成功,在於馬丁史柯西斯非常細膩的處理細節。他使用中景深與近景的鏡頭切換,用那個時代的人的速度,來移動畫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鏡頭跟隨人物的視角,緩緩的投射到整個情境的角落。許多手部腳部與動作的特寫,也凸顯了一種上流社會的優雅氣氛,讓整個鄉土劇三角戀情的情節得以昇華,成為一個頗具時代性的民族誌式紀實。透過大銀幕的呈現,與所有演員的絕佳演技配合下,讓人完全投入故事當中。

導演技術可說馭繁於簡。片中最動人的幾個情境,正在是上流社會的壓抑中,透過紐倫跟艾倫的拘謹互動的情境,來影射那因為環境而無法結合的,真正相愛的戀人的苦痛情結。明明艾倫自小就是膽大妄為並勇於挑戰傳統的新潮婦人,遠嫁歐洲成了社交紅人,卻為了失敗的婚姻回到紐約,而跟童年好友紐倫產生愛意。當她知道紐倫的拘謹性格,以及他所肩負著家族與紐約社交圈的期待時,她不敢為了自己的愛情把紐倫給拖下水。

最關鍵的場景有兩個。一次在紐倫壓抑不住愛意,決定放棄跟梅的婚約,藉故想跟艾倫告白時,他走到河邊的堤岸上,要對艾倫一述衷情。他看到艾倫背對著自己看著河景,拘謹矛盾的他把自己的情感交給命運,決定只要艾倫回頭,他就要跟艾倫在一起。但艾倫終究沒回頭,他也沒去跟艾倫說話,就這樣回去跟梅完婚。這可說是片中最關鍵也相當平淡的場景,它暗示了紐倫受到出身背景與環境的影響,讓他無法像艾倫那樣為了自己抵抗一切,其中隱藏的暗示也是。這讓艾倫感受到紐倫並非有犧牲一切的決心,自然也不會真正的回應他的愛。

馬丁史柯西斯《純真年代》: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

但事後紐倫還是壓抑不住自己的感情,想要離婚帶著艾倫遠走高飛。艾倫說那天她知道紐倫要去找自己,她是故意不回頭的。話只說至此,但在那情況下,潛臺詞就是,如果艾倫很期待這段戀情,她就會不斷回頭看紐倫是否要找她。紐倫知道之後,知道他無法讓艾倫真正拋下家族與其他所有的顧忌跟自己在一起。而在最關鍵的歡送艾倫回歐洲的宴席,他雖然用各種暗示表示他絕不放棄,但艾倫卻還是對他冷淡。他只能隱忍自己放棄這段情。

後來艾倫知道梅用了手段,欺騙艾倫說自己懷孕,讓艾倫不忍拆散紐倫的婚姻,讓紐倫在紐約世家面前變成笑柄,只好犧牲自己回到對她不好的丈夫身邊。而紐倫此時瞭解梅真心愛著自己,明知自己愛上艾倫,卻不哭不吵不阻止,而是用自己名門閨秀的修養用這種方式維護自己的婚姻。因此紐倫決定放棄自我,他不再追求自己的幸福與愛情,而是乖乖地扮演社會要他扮演的樣子,當個好丈夫與家族領導人。

而過了幾十年,事過境遷,梅也過世了。紐倫的兒子力邀紐倫前往巴黎,說想在自己結婚前跟老爸有個旅遊。紐倫凹不過兒子也就去了。後來才發現紐倫兒子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紐倫跟住在巴黎的艾倫能重蹈舊情。因為梅在死前告訴兒子這段情的真相,說自己拖了紐倫大半輩子,希望他能得償所願。

馬丁史柯西斯《純真年代》: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

而就在艾倫家樓下,面對即將的重逢,紐倫卻踟躕不上。兒子問他為什麼。紐倫反唇相譏,說他平常不是能言善道,隨便幫自己掰個理由即可。兒子只好說,不然就說因為紐倫是老古板,堅持不搭電梯,所以比較晚到。紐倫聽了沉默了一下,回說:「就說我是個老古板吧。」

而此時承先啟後的場景出現。窗戶的反光,勾起紐倫當年在河岸邊希望艾倫回頭的光景。而在紐倫的想像中,艾倫回頭了,那是他期待了一生卻沒得到的美好事物。就在此時,紐倫露出一個既坦然面對現實,卻又悲痛失去真愛,再也無法復得的複雜神情。他知道當年就是因為自己不敢突破世俗的規範,才失去艾倫,此時相見,他面對艾倫只有愧疚,與失去的時光。相見亦如不見,紐倫默默地離開。

馬丁史柯西斯《純真年代》: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

河邊的場景跟結尾紐倫放棄重逢的畫面,馬丁史柯西斯都用最簡略的手法帶過,但手法之外卻把人物的情愫婉美的傳達出來。如果去看馬丁慣用的,在強烈影像的蒙太奇手法,來傳達人生殘暴、荒謬的本質,《純真年代》則是回到原作的精神,讓一個已經失去的紐約上流社會的美好年代的情境,在拘謹壓抑的氣氛下,在大銀幕重現。就電影本身來說,很難找到比這跟好的詮釋方式。如果導演的手法介入太深,反過來會搶掉電影精神的意義。

而這部電影,也成了馬丁史柯西斯作品當中的異類。但相對來說,卻幾乎是跟《計程車司機》一樣經典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