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靜下心來好好讀完一本書,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小哥說旅途


看了各位的回答,我覺得不要提升高度來說這個問題。首先有談自律的,強迫自己去讀書,帶著負擔?我個人覺得反而不益,興趣愛好大於習慣。還有說抖音或者其他網絡產品的問題,我想說這已經是信息時代了,看書是電子書了,自己都跑到今日頭條來回答問題了,這不自相矛盾嗎?網絡產品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它的存在是合理的。比如抖音上有個樊登讀書,我看過幾個視頻都挺好的,推薦好書好語句,學會去分享。但是看抖音要有節制性,不能一味地浪費時間在上面。

我看書的習慣比較早了,但是真正接觸有意義的書是初中時看的《狼圖騰》,用狼性法則去貫穿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講述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關係。對於當時的我簡直是開啟了一扇新大門,從此就喜歡上了讀書。高中時期記憶最深是季羨林老先生的散文選集,大學時期是《挪》讀了三遍才進去,近幾年都是些小說,也沒什麼大家作品。我看書毫無章節,但是這些書我能靜下心來閱讀。所以讓你的興趣點帶領你讀書。陳平教授說過不能死讀書讀死書,這點我覺得說的很好。讀書到了一定階段應該是翻萬卷書。



枕秋


先看你最感興趣的書籍,先從興趣培養。我小時候也不愛看書,我是偶爾得到一本凡爾賽的小說,裡面寫的《海底兩萬裡》《金銀島》《環球89天》等等,讓我如痴的著迷,我就迷上看探險的小說,然後我就開始尋找《律賓遜漂流記》寫的太棒了,每天都沉寂在故事情節中,我忽然就明白了,看書原來如此的美妙,這就是從興趣出發,愛上閱讀的。

慢慢的我就開始看一些其它的小說,《方與圓》是專門寫人與人怎樣社交的書,非常的不錯,可以認真的閱讀,然後看了《飄》這本美國作家寫的,以美國的南北戰爭為背景,專門寫女人深愛一個男人,但又得不到,每天都在思念、煎熬中度過每一天,真實的寫出了女人內心的感情。

我就是通過興趣慢慢愛上閱讀,可以多看小說、歷史,歷史題材我看的是二月河創作的所有清史,我認為還是比較不錯的,從古鑑今,學到很多東西。

關於中國的四大名著,我想談談我的看法,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積累的話,我認為看四大名著根本看不深刻,甚至看不懂,所以有一定的閱讀基礎了,慢慢的看四大名著,到時候你就會著迷、吃透、瞭解的更加深刻。

讀書是一輩子的興趣,不是某個階段的事情,祝君以書為伴、以書為善。


化筆為劍


其實這是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也是一個人對讀書的認知度,現在的時代對於人的影響太大了,什麼抖音,快手,頭條,……想要看的太多了,雖然常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是讀書的人確實越來越少了,那麼怎麼樣才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呢?這就得看看個人喜好了,如果選擇你喜歡的書去讀,肯定會靜下心來的。談談我的讀書體會吧:我其實一開始不怎麼喜歡讀書,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朋友推薦我讀一本書,書的名子是(大秦帝國)我起初看了一遍,沒有連續看,只是斷章取義看的那種,這裡我要說明一下,我特別喜歡讀歷史性題材的書,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秦朝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這本書我雖然沒有通讀,但我喜歡上這本書了,其實能靜下心來好像也是原於喜歡吧。後來我一鼓作氣連續讀了三遍,我被大秦帝國給震撼了。



選對方向一直努力吧


1、明確自己讀書的目標。

我們的人生需要目標,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目標,我們讀書的時候也需要目標,這樣我們讀書的方向才不容易跑偏,讀書之前,最好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即通過讀書我們想達到什麼目標,是升職加薪,還是陶冶情操,還是娛樂消遣,不同的目標我們的讀書目標是截然不同的,再來決定讀什麼類型的書,讀多少本書,什麼時候讀完等。

2、固定時間讀書。

我們可以給自己規定一個固定讀書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只用來讀書,其它的事情都往後放。比如早上早起一會,其它的事情都不要做,就用來讀書,晚上睡覺前也可以。

3、養成讀書的習慣。

都說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我們不妨先給自己制定一個21天讀書計劃,一共讀多少書,每天讀多少書,21天讀書計劃完成後給自己一個大大的獎勵。然後再把自己的計劃延長時間到60天,60天的計劃也完成後,再製定100天的讀書計劃,等我們可以堅持100天讀書時,我們的讀書習慣也差不多養成了,以後的讀書差不多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4、多輸出,多分享。

每讀完一本書,我們最好能寫下自己的讀書筆記,自己的思考感悟及對這本書的評價。有人說“輸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當我們輸出自己內容的時候,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倒逼自己再去閱讀其他的書籍或重新閱讀當前的書籍,提升自己的讀書效果。我們也可以把自己寫的內容分享出去,看看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根據別人的反饋來調整我們的讀書計劃。





pk小強強


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迅猛而無情,身處其中的我們都被逼著當“斜槓青年”、做“多面好手”,知識的缺乏、能力的缺乏,時時刻刻令人恐慌、令人焦慮。

所以,讀書是一個相對較好的緩解方式,事實上有許多人也是這麼做的,可是究竟怎麼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在這方面,我自己還是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和感悟,希望能對大家分享分享,不喜勿噴,有錯您說話。

第一,怎麼靜下心來?

首先要明確無法靜心的原因。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高度發達、快速發展的時代,碎片化、快餐式信息比比皆是,由於數量巨大,對我們已經構成了一定的干擾:

誰不是每天都花著大把大把時間在刷頭條、刷抖音?

誰不是一聽見微博、微信的信息就屁顛屁顛的開機查看?

誰不是每次下定決心打完這局遊戲下線,結果一不小心又開了一局。。。。

被這樣信息環繞,大腦很容易出現接收飽和,導致靜不下心看書,出現這種情況不是你注意力不夠,而是你的大腦真的已經被“零食”餵飽了,最後真的已經吃不下了“正餐”了。

那麼,是不是應該痛下決心,和手機、電腦一刀兩斷,然後老死不相往來?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簡單——做不到,作為一名現代社會成員,手機不離身的生活方式實在多年的習慣中養成了,況且這種生活方式帶來的也是實實在在地生活便利,它們不是洪水猛獸,一棒子打死肯定是不行的。

那就沒有辦法了麼?

其實不然,我的建議就是向大禹治水一樣,要善於疏導,而不是一味堵塞,每天可以有意識的減少花在手機、電腦上的時間,特出一點時間用來看書,哪怕是一點點就夠了。

而在這段看書的時間裡頭,一定要儘量讓自己舒服,讓自己有儀式感,躺著、站著、坐著都可以,找個咖啡廳、去個圖書館都行。

而且不要強制讀書時間的長度,只要自己看不下去了就結束,時間久了,專注力就會提升上去,讀書時間也會自然而然地越來越長。

有了讀書時間的保障,就是讀書開始的基礎。

第二,心是靜下來了,可讀些什麼書呢?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讀書目的不一樣,讀書口味不一樣,讀什麼書沒有標準答案。

但不管怎麼樣,想要靜下心來讀一本書,首先一定要做的就是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

<strong>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好不容易脫離網絡信息的汪洋大海,準備大“幹”一場,結果手頭是一本讀不進去、想不明白的書籍,頓時士氣就洩了一半,心情一down,又得拿出手機刷刷頭條、看看微信?

所以,讀書一開始調子不能定得太高、步子不能邁得太快,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的,胖子也不是一頓就能吃出來的。


具體該怎麼做呢?

首先得有一個基本的方向,越具體肯定是越好。

比如剛好看完一部宮鬥劇,對清朝皇廷歷史感興趣,這時候可以拿起手機(注意,是合情合理地刷手機),去豆瓣、頭條、知乎搜索一下關鍵詞,找一找推薦的數據,讀一讀評論,瞭解一下哪些是學術性的、哪些是科普性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去書店翻一翻實體書,看看自己第一眼能否讀進去。

等逐漸有了眉目,下一步就是鎖定目標,挑選1-2本書籍開閱讀。這裡要注意的是,書的數量千萬不要太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次性要看很多書,本身就是一種好高騖遠的表現,而且同一類型的書籍,同質化很高,一本讀完後再看另一本,很容易讀到相同、相似的內容,對精力和時間都是一種浪費。

至於讀書的形式,應該不拘一格,實體書、kindle、iPad、手機閱讀都可以,根據個人的經濟狀況和喜好來。

畢竟,把書讀進去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如何閱讀一本書?

其實,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這是一個極其宏大的問題,古今中外,各行各業的牛人、大拿都給出過自己的見解。

之所以提出我自己的一些方法,因為不涉及深層次、高層面的思考,僅僅是我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總結的一些小乾貨,也許不是對每個人都有幫助,但在我的閱讀過程中實實在在起過作用,所以還是希望諸君能夠喜歡。

  • 首先是速讀。

上面咱們提到過,手裡這本書是你感興趣的讀物,所以一氣呵成的讀下去,肯定不是問題。

這個就和行軍打仗一樣,速讀就是騎兵開路、掃清障礙,有不懂地地方,做個標記,直接跳過;有精彩的地方,劃條橫線,回頭再看。

速讀的目的在於梳理脈絡、理清邏輯,如果手上的書是小說,大概能夠知道是個什麼故事;如果手上的書是科普讀物,大概能夠了解一些什麼知識;如果手上的書是散文集,大概能夠感受作者什麼情緒。


  • 速讀結束,就是思考。

這裡有點啃硬骨頭的意思了,好似騎兵衝鋒陷陣以後,步兵重點出擊一樣,回到原來標記、劃線的地方,再讀上1-2遍,不懂的地方上網查查資料,有感觸的地方寫個隨筆。寫什麼其實不重要,重要是記錄當時的思考、感悟,留給自己看就行,通過這種方式,形成對這本書獨到的理解和見解。

按照上面的方法捋下來,書裡便有了咱自己的東西,收穫感會很強,此時會產生一種初戰告捷的心理,接著下一步就是乘勝追擊了。

  • 思考完畢,來點輸出。

簡單來說,就是寫一篇觀後感,形式不重要,可以手寫、碼字或者錄音,越方便越好,越簡單越行,只要自己看的懂、看得到就足夠了。

內容主要對書本的深入理解和深入思考(注意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和思考了),通過這種方式理順自己的思路,吸收書本的內容,拓展自己的思維。

厲害的可以從中掌握現實世界的規律,重塑三觀,優化行為,甚至改變世界,比如王陽明、曾國藩等。

普通的可以從中掌握一些原來不知道的想法和知識,開闊一下視野,告訴自己“原來世界還有這樣一面”“原來生活還有這樣的方式”,進而讓自己活得更灑脫、更舒坦一點,比如平凡的我們。

第四,怎麼養成持續讀書的好習慣?

如果能夠好好地閱讀完一本書,持續讀書的好習慣其實自然而然地養成了。

首先,通過閱讀一本書,咱們對某個領域會有所瞭解,知識儲備就有了,就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到時候再閱讀其他領域的書籍的時候,心理就不會畏懼了,投入閱讀的狀態更快。


再者,通過閱讀一本書,對於該領域其他有趣/有用/權威的書籍都會有所瞭解,因為每本書或多或少都會提到參考書目,即使在網上查找每本書的相關資料的時候,同領域的相似書籍也會推送現實,該去哪讀這樣的問題其實也就迎刃而解。


最後,通過閱讀一本書,

舉一反三地瞭解了一個領域,會產生一種遊戲打通副本的愉悅,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向更高得副本出發、向不同性質副本出發的心態,構成一種良性循環,書自然越讀越多、越讀越厚,讀書習慣自然越來越好。

第五,怎麼堅持已經養成的好習慣?

看書和打遊戲一樣,遊戲玩到後期,套路掌握了,技術厲害了,漸漸會覺得沒意思,慢慢也就不玩了;讀書到後面,越來越偏向專業化,簡單的都知道了,複雜的不想了解,最後結果也就只剩放棄了。

還是回到問題的最開始,開始讀書,第一要義是興趣,同理,保持讀書,第一要義還是要興趣。

保持興趣就不要強迫自己看書,不感興趣就歇歇,轉移注意力,或者挑選一些不是很難的書籍,讀一讀,緩緩勁,繞個道再往前,如果硬逼著自己,一定會適得其反。

比如原來我大學的時候很喜歡看《明朝那些事》,頭腦一熱,省吃儉用買了一部《明史》,逼著自己開始讀,結果硬是在開篇的洪武皇帝一章,就被勸退了,心氣勁一下就沒了,白白浪費了一大筆買書錢。


還有,保持興趣要走出舒適區,像先前提到的,不能老盯著一個副本,也到其他副本趟趟道,不過前提是量力而行。

因為對歷史感興趣,想學習一下古文,看看歷史原籍,開始閱讀《古文觀止》,開始有些不習慣,但憑著對古漢語的興趣,把書中的內容都啃下來了,也收穫一些學習心得:比如古人字詞意思和使用基本比較固定,沒有想象中變化那麼多;比如真正不認識的生僻字其實不算很多,主要是一些人、物的名字,完全不會影響閱讀,等等。有了這些基礎,現在開始看《資治通鑑》,內容一點一點也是能夠讀下來,讀書的成就感也是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了。


另外,保持興趣一定要把讀書內容應用到生活中去,人是社會動物,不離衣食住行,做什麼還是得有點菸火氣,讀書也應該這樣,才有效果、有正反饋,提升讀書的信心


還是自己的例子,上大學的時候閱讀了唐浩明的《曾國藩》,對於曾國藩後期的黃老思想處世做事十分有感觸,但是總覺得對自己生活沒用,結果大四的時候保研失敗,心情跌落谷底,焦慮不安,突然想起書中這一段,彷彿“開悟”一般,明白了自己得失心太重,其實當前的結果不都是過去的原因麼?況且禍福相依,沒有保研,考研或者找工作不也是沒有問題麼?這麼一想,心胸開闊了,心態放平了,見識也上去了,後來一番努力,考研取得不錯的成績,去到了外校不錯的專業,直到現在,回想這段經歷,也是能受益不少。

第六,具體讀書實踐分析

當然還是以自己的親身感受為例。

前面提到過,上大學那會兒,喜歡閱讀《明朝那些事》,通過當年明月的書寫,被王陽明圈了粉,瞬間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那陣,“王陽明”也在社會上一陣火,書籍很多,當時購買了一些關於王陽明的小說,內容比《明朝那些事》詳細了一些,細節也豐富了一些,龍場悟道、江西平亂等等歷史場面也有了大致輪廓。

不過,對於小說的演義還是保持懷疑態度,為更好理解這個歷史聖人,我開始閱讀了《傳習錄》,這本書是王陽明徒弟編纂的書信、談話錄,對於古文小白很友好,基本都是古人的大白話,其中一些段落至今記憶猶新。

但是,《傳習錄》中師徒對話,都是圍繞四書五經展開,這也是當時古人讀書的主要學習內容,比如全書開篇第一章,就是討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展開的。

可沒有四書五經的基礎,整本《傳習錄》讀下來,許多地方就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雖然購買的書籍都有相應的解釋,馬馬虎虎也能看明白,可是始終有點隔靴搔癢的不痛快。


於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書中的一些內容,我開始閱讀楊伯峻先生著寫的《論語譯註》《孟子譯註》,逐漸對這些經典國學有了清晰的認識,能夠對陽明心學在儒家“克己復禮”的基礎上發展為“致良知”有了一點大致的脈絡。

這樣讀書前前後後有兩年時間,中間還包括閱讀其他一些相關書籍,比如《纏說論語》(非常獨到、犀利的見解),《壇經註釋》(陽明心學核心內容的重要來源之一),《有無之境——王陽明的哲學精神》(陳來先生著述,嚴謹的學術性書籍,清晰講解心學架構)等等。


整個過程下來,不免有點囫圇吞棗的嫌疑,但是有兩點收穫還是很重要的:

一個是算是獨立掌握了系統性的、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能夠在讀書過程中保持一個大致的方向,知道需要讀什麼書,上哪可以解答疑惑,最終可以收穫什麼,直到現在讀書還用的上。

另一個就是對“心學”的“祛魅”,經歷了好奇、推崇到最後客觀的對待,完成了自己知識體系一丟丟的成長,能夠審視自己對心學的好奇,來源對王陽明成功的嚮往,而“知行合一”的真正功夫還是要丟掉幻想、擁抱現實心學是一種思想,但不是絕對的指南,日子還得自己細細品、慢慢過。


以上,就是關於靜心讀書這個我的分享,如果讀到這個回答的朋友,能從中汲取一點、哪怕是很小的營養,都是我榮幸之至了。


茅已洄


每一個與文字相伴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當然,那些天生熱愛文字,喜好文學的人他們本身就是故事。

剖析浮躁的原因

平心而論,高中畢業後,曾經那種奮筆疾書,挑燈夜讀的狀態再無有過;即便評級考職稱,也只是在考試之前幾周發奮圖強,短暫卻很難持久。

  • 生活的安逸是產生惰性的原因之一:衣食無憂,平淡平靜的生活使我們安於現狀,危機感的缺失使我們很難主動逃出舒適圈;是呀,安逸多舒服啊,幹嘛給自己找不痛快。

  • 工作本身很耗精力,難得的空閒,再用來翻書動腦子,實在太累。

  • 環境使然,周圍都是些玩遊戲,好喜樂的人,只有自己在看書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既然想讀書,那麼就給自己一點壓力。

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

適當的給自己一點壓力,給自己立下一個Flag,每天讀十分鐘,哪怕是一頁,堅持下去,收穫頗豐。

如果真的就是抽不出來時間,互聯網時代有太多的辦法。聽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有助於提升大腦信息捕捉能力,提升工作生活效率。

<strong>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對此,我深信不疑。

書籍中有太多太多自己不曾看過的觀點,不曾接觸的知識,讀得越多,動腦越多,腦細胞充分調動,對生活,對工作都有極大的促進。

其次,隨著閱讀的增多,會引發自己對人生更多的思考。

我們都說,此生只希望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乍一聽,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細想,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這個世界上有幾個人是真正壽終正寢的,誰又不是因疾而終。

既然平安健康無法實現,那麼在歸於塵土之前,我們應該活成什麼樣子呢?

書中自有答案,而且答案只屬於你。

讀書習慣的養成需循序漸進

把一件事堅持長久並讓它成為習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就讀書而言,可以從一本不到10萬字的書讀起,每天10分鐘,正常情況下10天左右就會完成,成就感隨之而來,這份完成一件事後的成就感就是我們堅持下去的不竭動力。

然後,20萬字,30萬字,層層遞進;隨著閱讀的增多,你會總結出自己的喜好,按照喜好和需求繼續進行下去。

  • 慢慢的,你會發現,在生活中,你可以聊的話題在增多,你的口才在變好,你的自信感在增加,甚至,整個人的氣質都會發生變化;而這種進步的喜悅也將再次成為你堅持讀書的理由。

希望我的答案能給您帶來幫助,與君共勉。


文怡暖身


在我看來,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興趣,以下簡述我的個人觀點

一、找準自己的興趣所在

就像有的人喜歡科幻小說,有的人喜歡傷痛文學。世界上的書那麼多,既然讀不完,還不如讀自己喜歡的,不然看書的時候就會像被英語單詞一樣睏倦,怎麼可能還讀的下去。

二、放下手機

這點很重要很重要,大家經常就是會看著看著就說看一眼手機,然後就再也沒有拿起那本書過。(小建議:就是可以下那種種樹的軟件,然後看著自己種的樹就會很有成就感)

三、簡化生活

這條其實是我個人出發的建議,大一那段時間,我一直沉迷社交,真的浪費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其實很多人都沒有必要,還會搞得自己很暴躁,倒不如靜下來看看書來的快樂。還有就是如果你每天都要出去花天酒地,那你也是很難靜下心來看書的,所以簡化生活是有一定必要的。

四、可以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

如果是以前都不太讀書,突然要靜下來好好讀書沒那麼容易,所以可以在一開始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一週看完一本書這種。等養成看書的習慣,一切不就是信手拈來的嘛

加油加油加油(ง •̀_•́)ง


是子瑾吶


心浮氣躁的時候是看不進書的。我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在這方面深有體會。

只有讓自己靜下心來,才能看得進去書。

說說我的一點心得。

01

要想贏得內心的平靜,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1)你必須養成獨立思考,活出自己的人生,以免干涉別人的人生,以免被人干涉。

2)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你要學會不遺餘力地為自己移除障礙,否則,你永遠都是受人影響的。

3)與家人、朋友、親人、同事等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和睦相處。否則,人際關係不好會直接影響你內心的寧靜。

4)認清自己的現狀,看清現實,不要心存僥倖,活在當下,才會不焦慮。

5)養成樂於助人、樂於分享的習慣,這些都會使你的內心獲得力量。

只有不斷修煉自己,內心才能逐漸強大起來,遇事淡定從容。


02

如果內心浮躁,可以在讀書之前聽聽音樂,聽一些舒緩的純音樂。比如葫蘆絲,二胡,鋼琴曲等,鋼琴曲推薦西村由紀江的。

我在寫作之前都會聽一些悲傷的音樂,陷入悲傷的情緒,靈感就來了。

平時聽歌的時候,可以隨時收藏一些能讓自己感覺內心平靜下來的音樂。

下面是我的靈感音樂,可做參考。尤其那首《千年風雅》,每次聽的時候,內心就特別寧靜。

內心浮躁,肯定是有原因的,可以通過運動排解不良情緒。無論是焦慮還是浮躁,你得給情緒一個出口,發洩完不良情緒,內心會變得平靜。每次運動過後,大汗淋漓,身心都會感到特別舒暢,因為運動會產生一種快樂因子。

在運動過後再去看書,身體上雖然感覺很累,但是內心卻靜下來了。

我一般都會在晚上9-10點鐘做運動,然後就能心情平靜地看書。


聽節奏舒緩的純音樂,運動鍛鍊身體,都是讓自己情緒平靜的不錯選擇。


03

循序漸進,堅持看書,直到形成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當你刻意堅持一段時間,做起來就如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

都說21天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建議每天固定時間看書半小時,比如,可以每天睡前看半小時書。

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最初就把看書當做一種消遣。不要急於求成,想著一兩天讀完一本書,這種想法不可取。越是著急看完,內心越焦慮,囫圇吞棗,看過之後也沒什麼印象,浪費時間而已。

可以邊看書邊思考,變做筆記,當你真正看進去了,內心也就逐漸靜下來了。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作者簡介:雨燕姐姐,天秤座女子,溫暖有趣正能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發現美,分享美。


雨燕姐姐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分享點我的經驗:

1、帶著目標去讀。比如我想從這本書裡找到能解決我的問題的答案;比如我想練習我的閱讀速度,看完之後能不能複述書中的觀點;再比如我就想養成閱讀的習慣,讓自己靜下心來進入到書中的世界。

2、全民閱讀時代已經到來,為了我們的孩子能養成閱讀的習慣,我們大人應該成為好的榜樣。先從每天30分鐘開始,堅持下去。

3、閱讀能幫助你深度思考,閱讀能為你帶來財富,閱讀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李笑來用閱讀學會了游泳、樊登用閱讀學會了創業、巴菲特用閱讀實現了你想象不到的財富。這些人都是很厲害的人,但沒有一個是不閱讀的。

所以,閉上眼睛,想象成功以後的你。從現在開始養成閱讀的習慣吧!



藍色寶寶best


一個人有多自律,人生就有多美好。

這個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來解答:一是怎麼靜下來讀;二是如何好好讀完一本書;三是讀書的好習慣怎麼養成。

第一,怎麼靜下心讀書?這就非常需要創造一個適合自己的讀書環境。注意,是創設適合自己的環境而不是安靜的環境,有的人喜歡安靜的環境,但有的人在嘈雜的氛圍中反而能提高讀書效率,還有的人喜歡放些輕音樂看書,每個人的讀書習慣是不一樣的,去想想自己喜歡的讀書環境是怎麼樣的。

第二,如何好好讀完一本書?要讀完一本書,首先就是要對這本書所花費的大致時間進行估算,比如一本書300頁,每天看15頁,那麼需要20天左右時間可以看完,這樣心理上對看完書的大致時間有了一個預期。如果你是一個自控能力比較差的,不能保證每天堅持看,可以去通過可以打卡的一些APP進行每日看書打卡,或者加入一些書友群,這樣就能有效的督促自己,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第三,怎麼養成長期讀書的好習慣?根據心理學家研究,我們的大腦總是喜歡找捷徑去達成目標,比如人們為什麼喜歡嗑瓜子?因為嗑瓜子的能量消耗少,而且平均一兩秒鐘就能嗑開來得到瓜子,短期回報非常快,而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會消耗大量的精力能量,特別是知識這東西,無法及時外在顯現,“腹有詩書氣自華”需要長久的功力,短期內無法見效,所以大腦發出指令不願意去堅持這個習慣。那麼,如何去克服身體的惰性呢?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創設“回報”來激勵自己。比如每讀完一本書,就獎勵自己去大吃一頓或者去買自己中意的某件東西,以此告訴我們的大腦和身體,讀書也是有“回報”的。

最後,希望能堅持讀書,你讀過的書,都會轉化為內在的一部分,懷才就像懷孕一樣,總有一天會讓別人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