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是清朝核心力量,朝廷为何坐视不管其腐朽糜烂令湘军崛起?

历史痴


八旗军战力从康熙年间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了,平三番也是大量启用汉人,以致形成后来的绿营兵,后来雍正平西北亦是,乾隆“十全武功”绿营兵也开始腐化。清末八旗子弟更是腐化堕落,堪不能用,连汉人绿营之类也尽皆腐化,清廷只能依靠地方团练,湘军顺势崛起


肥胖鼻子象


“八旗”是清朝立国的基础与功臣,但是也拖垮了清朝。这是因为入关以后的“八旗”,高人一等,处处被优待。也正是这个原因,从顺治年间开始,“八旗”军民不仅开始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而且骑射武功都被荒废,慢慢的“八旗精神”就走向了衰落!

“八旗”作为满清的一种政治、军事组织形态,最初起源于一种牛录狩猎组织,随着牛录的发展壮大产生了领导集体。而在狩猎时候,为了统一引导队伍就产生了“旗”。

1601年,努尔哈赤把牛录改编,产生了四旗,1615年,在此基础之上又发展了蒙古和其他部落的四旗,最终形成了“八旗”。

努尔哈赤建立的这种“八旗”制度,在战时,强壮的青年全部入伍为兵。在平时就会是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由于他们是游牧民族,天生就有强壮的体魄,能在草原上锻练出勇猛的战斗力,使的这些“八旗”军具有很大的作战优势。

为什么如此有优势的八旗会走向衰落呢?

1、在清军入关之初,八旗“旗人”与没有旗籍的人享受不平等的待遇;

2、清朝入驻中原以后,发生过至少三次的圈地暴行,使得大批的良田无偿圈给旗人;

3、满清对旗人免税赋,免徭役!

满清八旗从连年的战争中获得了不少军功,在入关后,很多人被赐爵封官,同时在战争当中获得了不少人口土地,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尤其是清朝所封的爵位与官职,很多都是世袭罔替,这就导致这些人的后辈即便不建立寸功,也能获得荣华富贵。

因此,许多的“八旗”子弟就通过这样不劳而获,慢慢的演变成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

这种特权阶层一方面不用交纳赋税、服役徭役,另一方面,这些特权阶层可以不断的压迫剥削黎民大众去贪图享乐。因为,骄奢淫逸已经成为“八旗”子弟的常态。

康乾盛世虽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在这个背后,八旗官兵们却在追求享受,怠慢训练,战斗力慢慢下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天不如一天。其实,这种衰退就能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战争当中体现出来。

按照清朝的部署,“八旗”军队的职责,应该是作为清朝主力部队去参与平定三藩的战争。但是康熙平定三藩所用的军队早已经被绿营兵所取代。

而所谓的绿营,是以汉人为主的军队组织,可见这个时候满清的“八旗”已经不能正常地发挥主力部队的优势,“八旗”的衰退迹象也是可见一斑。

满清的“八旗”就像宠儿一样,被捧在手中,受到特殊的保护

公元1644年,顺治皇帝在多尔衮的拥戴之下,入住紫禁城,满清从此建立了全国性的政权。由于大清朝的统治阶层属于满清贵族,所以对待汉人以及其他民族都是实行民族歧视。比如,满清入关后强制汉族进行“剃发易服”,大喊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满清入关之后,在“八旗”军事力量的安排上,也间接造成了“八旗”走向衰落。这是因为,满清“八旗”作为清朝的主力部队,却被用在守备京师,以及以防守为主的军事作用上。

我这里并不是说守备京师不重要,历朝历代都会把精锐部队用在守备京师上,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清朝的“八旗军”很特殊,与其他历朝历代的兵都不太一样,上文我已经说到了清朝的八旗军是“民与兵”相结合的一种兵制。

这种军制一旦军队脱离了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很容易造成军队贪图享受而战斗力下降,最终走向衰落,其实这一点与安史之乱爆发之初的唐朝军制有些类似!

因此,“八旗”在参与一些重要战争中,如平定大小和卓之战上,尽管参战的“八旗”是一些号称精锐的部队,但是他们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战斗力早就不如当初的勇猛了。

特别是满清的”八旗”发展成为24旗之后,大量的绿营兵和湘军、淮军的建立,使“八旗”军队能施展的余地越来越小,并且那个时候的“八旗”军也早就没有了当初的战斗力,“八旗”的腐朽没落也越来越明显了。曾经处处受人尊敬,处处享受特权的“八旗”,到了清末却成为国家的负担社会的毒瘤。

由此可见,“八旗”的衰落与满清给“八旗”提供的特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满清能在入关之后,就针对“八旗”建立一种长期而有效的制约机制,并且把“八旗”的优良传统很好的发扬下去,真正的实行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那么,清朝的“八旗”也不至于走向衰落,也不会在面对太平天国起义以及义和团运动上,都面临无兵可用的困境!


秋原历史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八旗兵的腐朽没落其实是一个必定的结果。

早些年间,为什么八旗兵那么勇猛善战,那是被逼出来的。明朝末期,在关外那种环境下,不拼命就活不下去,那些熬不下去的都死了。一方面要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斗争,一方面要与庞大的大明斗争,只能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来使用人力。根据记载,那时候满清的男人满14岁就算成人,打仗的时候就算一丁,要跟着冲锋陷阵。可以说在人力使用上,满清发挥到了极致,效率比明朝高不知道多少倍。

随着一个个战役的取胜,占领了大明的许多土地,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八旗兵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大量的旗奴给他们做工耕种,抢来的财富又能从晋商那里源源不断的获得生活物资。此时他们打仗动力已经不是为了生存,而是变成了生活。每一次进关,都能满载而归,所以这种掠夺式的模式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但是,满清入关之后,情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所有的旗人都成了“爷”。几百万人口的主子,管理着一亿多人口的奴才,好日子就这么突然降临了。既然已经过上舒适的生活了,甚至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期望,那干嘛还要去拼命呢?有事情就让吴三桂们去就是了,八旗兵就在最后负责督战,顺便给自己镀金。在这种大环境下,二十年不到,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就成了一群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废物。

当然,表面上的尚武还是要做的,比如康亲王杰书,经常在府里面跟下人们比划几招,演练一下。而他的祖父代善,与正红旗的白甲兵演练,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但是老王爷一点都不生气,而是检讨自己的失误,要是在战场上他的头可能就没了。虽然杰书也很努力(至少他自己认为很努力),可从来没见哪个不长眼的奴才敢抡圆了朝铁帽子王脸上招呼的,所以肯定是王爷勇武战胜。


百胜刀王胡逸之


说到“八旗”与湘军,我们就要回到那段风起云涌、跌宕起伏又充满争议的晚清了。晚清是大清统治的晚期,一般从1840年算起,而这离满清入关的1644年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多年,当时的“八旗”的万人铁骑、气吞万里如虎,可谁也没想到,战斗力跟岁月相比简直不堪一击。鸦片战争爆发后,“八旗”的腐朽糜烂便彻底被揭露了出来。努尔哈赤引以为傲的八旗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华丽转身”,到了变成了实打实的“弱旅”了。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你“八旗”衰弱了,我“湘军”便顺势崛起。


那就如题主所言,“八旗”是清朝核心力量,朝廷为何坐视不管其腐朽糜烂令湘军崛起?其实不是朝廷坐视不管,而是“八旗”已经烂到家了,清廷不得不放任湘军、淮军的崛起,不然谁来给他们打仗呢?以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

(湘军克复金陵图)


一、何为“八旗”

  • 八旗制度

“八旗”一般是八旗制度的简称,它包括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以及户口编制制度。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起兵,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正式统一女真各个部落,在长达36年的征战中,随着人口和土地的增多,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与统治,努尔哈赤于万历二十九年开创了黄、白、红、蓝四旗,旗都是纯色,被称作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但是随着满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旗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在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的四旗制度基础上,又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自此八旗制度正式形成。其中正黄、正白、镶黄三旗是上三旗,由皇帝控制;正红、正蓝、镶红、镶蓝、镶白五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控制。八旗建立之初,其主要功能主要体现在行政和生产上,而在军事上的职能还不明显。

  • 八旗兵

清朝统一后,清太宗皇太极为了加强对旗人、蒙古人、汉人的统治,大大扩大了八旗的军事实力,增强了八旗的军事职能。之后,又成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各旗又分为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军营等营伍,设司禁卫、云梯、布阵等军职。除此之外,还有火器营、神机营和虎枪营等特殊营伍。八旗兵的平时训练主要有摔跤、射箭以及刺虎等,尤其重视实战的本领。八旗兵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但是在清朝中后期,天下承平日久,八旗兵也逐渐走向了腐化。

(八旗小卒)


二、“八旗”的腐化

  • 制度的废弛

清朝统治稳固后,八旗的训练制度形同虚设。以骑射著称的八旗军兵们整天吃喝玩乐,平时极少训练,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也早已不再能骑善射。据清道光九年进士张集馨的记载: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兵士一幅坦然之色……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咧嘴腿骨折”——《道咸宦海见闻录》

到了晚清,这种享乐的风气更是深入八旗的骨髓,甚至他们很多人还吸食鸦片。所以在面对外来列强几千人的入侵之时,林则徐无奈的说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八旗兵的训练制度贪污腐化、徇私舞弊,造成了八旗兵战斗力急剧下降。

  • 享乐的作风

八旗中赌博恶风与看戏风气也很流行。比如步军统领耆英就公然支持赌博,有的甚至把赌局开到了营内。还有的赌输了还压上自己的小妾,又输后竟然带兵与对方决斗。而赌博又引起了娼业的兴起,军官们赌博常有妓女陪伴。另外,八旗中看戏的风气也十分昌盛,军中一旦宴请就会请戏班子唱戏,就连道光皇帝都感到很奇怪,曾说:“何故军中票友者如此众多?”现在读来,真是十分可笑!

(八旗子弟)


三、湘军的崛起

湘军又称湘勇,是对晚清时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八旗与绿营根本抵御不住,这个时候咸丰帝下令地方官员各自训练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候发展起来的。湘军之所以能崛起,除了曾国藩超强的领导力,还有他们强大的凝聚力、合理的制度等等。以下具体分析。

  • 凝聚力:一样的信念

太平军的主要旗号是宣扬天主教,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曾国藩打出 “卫道”的旗号来招募士兵。这样的价值观念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许多人参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参军热情和作战积极性。“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火同望,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为相救 ”。湘军“卫道”的信念使得这支队伍充满着凝聚力

  • 规范化:合理的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世兵制,老子死了儿子上。这种制度的缺陷就是“将不识兵,兵不认将”,所以一开战,将不能令兵,兵只想自保。而湘军则施行招募制,将帅与营官、营官与自己士兵都是层层相依,相互认识的。这样的上级招下级方式,不仅让下级对上级会抱有感激,而且在战场上也会拼死相护。

  • 激励性:共同的利益

湘军不仅用一样的信念加强凝聚力,而且还用实际的利益来激励。比如一个普通湘军士兵一个月的军饷是 4.2 两白银,比当时正规军士兵军饷的 4 倍还多。这样的“工资”对于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晚清老百姓来说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所以报名参加湘军人在当时不计其数。

(湘军)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在清朝建立前期和中期,八旗确实骁勇善战、战绩辉煌。但是清中后期天下太平、社会逐稳定,八旗也逐渐走向腐化。而这时候,清廷的统治者也不得不依靠汉人了。

所以日后崛起的湘军,无论从凝聚力、规范化都是八旗所不能比的,所以湘军能所战披靡,十战九胜。试问这样的队伍,清廷能去打压吗?打压了他们,谁能去打太平军,谁去保卫他们“旗人”的天下?八旗的腐朽与糜烂已经无可救药了,清廷的统治者也不是傻子,他们明白,在火烧眉毛的时刻,只能任用之前不信任、不断打压的汉人。


予知君


八旗军力的衰退是徐徐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当满清政府发现八旗兵的战斗力下滑时,早已经无力回天。

女真人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农业发展滞后,生活物质的获取以游牧渔猎为主。

恶劣的自然环境养成了女真人豪爽狂放的性格,也给了他们剽悍骁勇的战斗力。民间曾流传着:金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战的说法。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女真人战斗力是如何的强大。

1601年,努尔哈赤改编女真军队,建立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而后,随着实力的不断扩充,于1615年再建四旗。八旗局面初成,时值大明崇祯年间。

在清军入关以前,和明军多有接触。在明军面前,除面对袁崇焕的时候失败过几次,其余时间,大明军队面对如狼似虎的八旗兵完全不堪一击。

八旗军为何会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呢?除了自然环境造就的秉性之外,努尔哈赤的严格治军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早期八旗军独特的训练方式,才是八旗军战力彪悍的秘密武器。为了锻炼军队的勇敢精神,努尔哈赤发明了严苛的水练和火练的方法。经过“水深火热”的训练,八旗兵无不以一当十。

然而,随着清军入关后,满人也大都随之南下。八旗军的生活环境和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一,满清政府曾经在京畿地区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行为。而圈地的初衷,便是将这些土地分封给入关的八旗兵丁。

于是,这些人丢掉了传统的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大小小的地主。而那些原本的土地主人,则成为他们的家奴。

后来,满清政皇族为了笼络族人,又多次拿出国家财政对八旗兵进行补助,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正所谓“温柔乡英雄冢”,这一举动提升了八旗兵的待遇,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同样也让他们养成了不事生产,好逸恶劳,追求奢靡生活的恶习。

其二,为了减少本就数量不多的八旗兵的伤亡,清廷设立了由汉人组建的绿营军。

每当面对战斗,绿营总是冲在八旗军的前面。如此这般,让这些八旗兵产生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而实战经验的减少,战斗力自然会逐渐下降。而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也使得八旗兵军纪废驰,目无法纪。

其三,雍正后期,随着旗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八旗兵也越来越臃肿。

很多旗人想要步入政途,却又不愿意如汉人般埋头苦读,于是就通过参军的方式来积攒资历,从而获得走向官场的入场券。

另外,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大清不允许旗人从事生产,财政的压力越来越重。对此,清廷的应对方式是减少八旗军的训练以及武备的配置,进一步削弱了八旗军的战斗力。

虽然清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八旗军队的问题早已病入膏肓。几次不痛不痒的改革完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不了了之。以至于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军早已不堪一用。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只得允许官员自行训练地方团练。湘军、淮军便在此时顺势崛起,成为了晚清政府的救世主。


Crazy历史


对一个旧机构改革的难度,远比重新建一个的难度高的多。

八旗虽然是清朝建国的基础,但是,到清末时期,已经从上到下,腐败到骨子里面了。从看门大爷到八旗都统,每个人都知道八旗的风气不行了。可是,都没办法。旗人都是沾亲带故的,别看某些人官职不高,可是他们大都和皇家有关系。你敢说?你敢管?你这还没说两句,马上就去找老王爷哭诉去了。

此时,任何给八旗续命的改革,都只是为了满清的脸面罢了。那群老爷兵,谁也惹不起,谁也指挥不动!惹急了,他们敢去乾清门外哭鼻子。

慈禧对八旗改革也下过血本,她找了一批看着顺眼的八旗子弟上军校,请的是德国教官,下决心要给旗人们树个榜样。为了激发他们积极性,参军的这些人每个月都拿这高工资:二十两银子一个月!要知道,那时候的湘军和淮军的大头兵,一个月才四五两银子。

清廷对这些富贵兵很满意,觉得有点模样了,就让这些人去跟新军一起参加演习。结果,当他们走到安徽滁州时,“听说”安庆发生了起义,扭头就跑了。。。。气的庆王奕劻都骂街了。。。

再看普通的旗兵部队,平日里连操练都不来。每天在军营里,就是抽大烟、赌博。军营里甚至还出了“代操练”的职业。骑兵不会骑马,怕烟瘾犯了掉下来;步兵不敢放枪,枪械不维护,怕炸膛。稍微运动下,就要赶紧掏出烟杆子,吸两口“福寿膏”。

例如: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负责城门督战的侍卫亲军伊尔布根就是抽“福寿膏”提气的。侍卫亲军都这么烂了,更别说下面的旗兵。

旗人就是这么不争气,这还怎么弄?!要想不亡国,只能靠地方练兵了。所以,地方团练都起来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八旗军入关时总共不过三十万兵力,至于当时满族总人口应该也不到汉族总人口的五十分之一。

清兵入关以后,根据每个八旗士兵的功绩,给每一个立过战功哪怕只是参战的士兵记录为功勋士兵,让其后代可以每个月享受朝廷拨发的优厚补贴,主要是清朝统治者心里清楚,即便打下全中国,以满族的人口和兵力,永远也无法镇压全国兵力上百万的造反军队。与其武力统治国家不如从思想上统治国家。所以强制性要求全国男性剃发,并且订立满洲贵族不得随便与汉人通婚的规矩,给每个入关的满族士兵确立为开国元勋,让其后代世代享受贵族尊容。总之就是要让满族成为中国最为高贵的民族,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要从人格尊卑上比满族矮一头,对满族俯首称臣。

说白了,满洲八旗入关以后就成了清朝统治阶层的门面,起不了什么实际作用或者贡献。总之,八旗军越腐败,越显得有门面。不过,还是有能打仗的八旗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贵族将领僧格林沁率领的八旗军队曾打败过西方列强的军队。

至于坐视湘军崛起是咸丰皇帝没有办法的办法,朝廷无力派现有军队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只能让朝廷大臣返回家乡组织团练。后来湘军消灭了太平天国,几十万军队足以推翻清廷,慈禧太后疑心曾国藩,也派了军队在湘军侧翼监视。没曾想,曾国藩没有丝毫称帝之心,愿意交出兵权。否则,清朝就彻底不存在了。


黑天鹅之怒


八旗制度贯穿整个大清始末,大清因八旗兴而兴,因八旗衰而衰,作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军事核心力量,在维护国家各民族团结,防止外族入侵,促进祖国统一方面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历史的演变,八旗制度各种的弊端日渐突出,满族子弟玩物丧志,到清朝中晚期,八旗军训练废弛,军备松懈,太平天国起义后,八旗军队屡战屡败,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把镇压农民起义寄托到汉人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汉人的一只武装异军突起,他就是曾国藩的湘军。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国本,与清政权相始终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精髓就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农时耕种,战时打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不断壮大,随着人口的增多,部队也得到迅猛发展,在原有四旗的基础上,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正式确立,此时的军队战斗力极强。清太宗九年(1635年)皇太极在征服察哈尔蒙古不久,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增设八旗蒙古。皇太极即汗位后,逐渐摈弃其父努尔哈赤对汉人的偏见,宣布被征服地区的汉民不再入满族八旗奴籍,汉人地位提高,八旗军队汉人增多,鉴于此,清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编入汉军八旗,至此,八旗制度日臻完善。

清朝入关后,清朝在全国推行八旗制度,“在编”旗民生活无忧,“无编”旗民生活窘迫,入关不久,清政府在全国强推“圈地”运动,大批旗人强占汉人百姓土地,造成很多汉人农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反观八旗子弟清政府免除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旗人颓废和生活安逸。到了清朝中期,国家没有大的战事,八旗王公贵族日渐腐化,八旗军队训练废弛,纪律松散,享乐居多,军队腐败,战斗力急剧下降。

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不得不起用汉人军队湘军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派遣八旗兵镇压,咸丰三年春,清朝建江南、江北两大营于大江南北,以围困天京,此时的八旗军队战斗力已经如强弩之末,清朝的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两大营接连被李秀成攻破,咸丰帝不得不重用曾国藩的湘军,湘军登上历史舞台。

湘军是由曾国藩一手创建的私人军事集团,湘军不同于八旗军的营制、募兵将制、战略战术,保证了镇压太平天国战争的胜利。

一、湘军的营制,曾国藩吸取了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练兵制度,创造了自己独有的军事制度,将湘军分为陆军、水师、马队营制,各营制管理互不干涉,战时又协作统一,互相支持,战斗力很强。

二、湘军的募兵将制,湘军创建之初就以儒家的"忠"为核心,鼓励他们对个人而不是对国家忠诚,最终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军事集团,整个湘军以曾国藩为首是瞻,不受清朝廷的掣肘,战斗力自然加分不少。

三、湘军的战略战术,首先注重水师的建设,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以长江流域为主,长江的掌控关系着整个战争的主动权,其次,湘军讲究步步为营,依靠地形优势,寻找战机,克敌制胜。

湘军这些鲜明特点,保证了对付太平军战争中能够争取主动,以逸待劳,以主待

客,最大限度的消耗敌人,最终战胜太平军。

湘军的崛起,伴随的是八旗制度的没落

湘军建立之始,正是清廷面临生存危机时刻,八旗军队的废弛,清朝必须依靠临时招募的湘军来抵御外辱和清剿太平军,然而,湘军的出现客观上也让清政府的军政大权落入汉人之手,八旗制度在清朝晚期各种征战中作用愈来愈小,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


一切都付笑谈中


满洲女真族,坐定天下,得益于虎狼之师的八旗子弟兵,是八旗子弟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夺得天下。

可是,八旗军入关,就好像掉进了福窝窝,开始追求享乐腐化,战斗力每况愈下。到了康熙晚年,八旗军队已经不能上马战斗,他们看不起的汉人绿营兵却成了国家主力。

乾隆年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嘉庆上谕明言:“乾隆年间,八旗兵衰落的连绿营兵都比不上。”

嘉庆年间,八旗将领在前线不思报国,个个虚报军功,大发国难财。士兵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打仗时乡勇在前头,绿营在第二层,东北索伦排在第三层,八旗兵躲在最后,战斗力急剧下降。

道光年间,八旗军更加一塌糊涂,个个模仿文人雅士,不懂阵法、不会武艺,一听见炮声就四处逃窜,有的啸聚山林,当起了土匪,祸害一方。

当年,纵横天下的八旗军,不仅失去了作战价值,反而成为人民的累赘。朝廷无奈 ,只能允许民间组织团练,于是湘军、淮军兴起。同治时,又训练新军 ,谁成想新军却成了大清王朝的断头刀。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正题之前,先述说一个晚晴时期八旗勋贵们的一个故事:

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将晚晴的勋贵大爷们裸露在世人面前——“乞丐”般的太平军每每对战八旗军时,基本可说是屡战屡胜。

太平天国终于被剿灭了,可是跟八旗一点关系都没有。晚晴政府最后的依仗僧格林沁亲王也在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误入了捻匪的圈套”,最终战死后,可说当时的晚晴政府的军事力量,只剩余满洲、蒙古的老弱和京城里面那群游手好闲的纨绔流氓们,整个帝国的国防全部交给了汉人的湘军、淮军所掌控(曾国藩的幕僚劝他“黄袍加身”的原因之一)。

“老佛爷”慈禧不仅仅是个深宫里的老太,她也是一个资深的政客,也看到了满清的囧境。只是这个时候崩坏的八旗纨绔子弟们,已经不再是任何一个政治家所能挽回的了。开始时慈禧还想让八旗子弟去给曾国藩、李鸿章从头“学起来”,结果这群大爷们,闹到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想砍了他们头又怕惹麻烦,干脆全部,中枢每派遣来一个就架空一个,允许他们领着空饷吸大烟、继续玩大保健,唯一的要求就是千万别让他们看到。

甲午战败之后,慈禧等满清中枢又看到了希望,学习日本组建一支纯正的保皇派军队。于是乎贵胄军校出现了。据说当时从500万“国人”中抽调了22万人次进行训练,从中挑出成绩优秀的3万余人,组建了禁军(1.2万)和北洋第一镇,同时在这3万多人中又抽调出最为“优秀”的勋贵子弟出来,进入到贵胄军校中学习。

学校老师全部是德国军官,工资是一个月二十两银子,过年老佛爷开心,每个人再多发50两,简单换算一下,就是好比在帝都包吃包住,月薪2万,年终奖5万。

终于在公元1910年时,这支八旗勋贵子弟的模范军官学员组成了一个团,准备南下参加南北新军联合大演习,结果这个团从帝都开拔到了安徽滁州时,听闻(是听说而已,连验证都没有去验证)安庆徐锡麟起义了。结果这支勋贵子弟组成的团,立马就在滁州,将军装一脱、枪械全扔了,一哄而散。“据说”(野史记载)当时很多人是装扮成乞丐返回的京城。

最为关键是这群大爷们,回到京城时还不是低调行事,而是光明正大、呼朋引伴,告诉京城里的八旗亲戚们,“自己是如何英勇地在起义军的枪炮下逃了回来的”。

而清政府能做什么?唯一做的就是庆王奕劻去把团长臭骂了一顿,就不了了事了。

当时从书中看到这件事时,不经感慨,甲午战败之后的慈禧,应该看的很明白,丢掉了朝鲜的满洲已经成为日本炮火辐射的地方。可是太平天国动荡的十多年里,已经摧毁了满清八旗能打的部队了,就连紧靠京师的山东捻乱,都是汉军平息的。为了防止李鸿章的渗透,淮军一平息捻乱,就立刻撤回了上海。

导致山东陷入无政府状态,信基督的教众,总有一天会威胁到京城,所以慈禧才会去偏袒本土的义和团。好靠这些妖魔鬼怪来制约北方的教众,好让她有时间来“培养“八旗子弟。

只不过,这群人已经腐烂到地了,已经不是她所能扶得起来的。

这些大爷当年连乾隆都无可奈何,当年乾隆推崇“国语骑射”时,在上三旗所有的“国人”中选拔出一群“优秀”、“有为”的青年到龙撵前演练,结果这些大爷们,射出的箭差点没把乾隆气吐血。最后还是乾隆为自己找台阶,像是和善去批评教育这些“年轻有为”的侍卫,又像是给自己的一个安慰:

“伊等所用箭翎太曲,竟成绿营体制,又有弓力软而箭长翎大者,其意不过欲令人美观,步射之道之道必须合弓力造箭”——乾隆“朕于本年冬间,或明年春间,查阅,其优等者,格外施恩。傥仍不学习,以致射箭平常,不谙清语者,定从重治罪”

可结果是,然并卵。气得乾隆在1758年时,废除了这些”不学无术“,追求汉学的八旗子弟们继续学习汉学的学习。

“满洲原以学习清语,专精骑射为要,近多借读书为名,转荒正业,所关甚重……嗣后务念满洲根本勤习清语骑射,断不可务虚名而舍正业”

甚至在1759年时,又再次要求:

八旗现任三品以上大臣子孙及亲兄弟子侄,“应试者,具令自行奏闻,国语、骑射皆有可观,方准入场”

成效如何呢?就跟扫黄行动一样,根子没有解决,无非就是一阵风。

乾隆一死,生活依旧,该遛鸟时绝不逗狗,该喝茶时绝不抽大烟。

根子早在入关前就已经埋下了。

所谓的八旗制度,只不过是封君制度的改版而已。皇帝名义上是八旗的最高统帅,可事实上,皇帝只掌控上三旗这一绝对的力量,来压制其他五旗。

另外入关后依旧施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每个旗的旗主,等同于封君,虽然入关后不断加强了皇帝的话语权,可“亏欠”到所有旗主利益的皇帝,只能通过给予其他利益上的补偿,最终成就了所有八旗全体腐化。就连皇帝都无法随意剥夺掉旗主的根本利益!

能安全移交政权已经是民智开化后最好的结果了。若是太平天国掌权,哪怕只掌一年半载,满族可能都会永久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图片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