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陶渊明穷困潦倒还有“童仆”侍候?

周显助


作为田园派诗人的创始人,陶渊明和他的诗歌,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尤其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更是千百年来让人钦佩不已。也因此,在很多人脑海中,似乎陶渊明最后就是辞官归隐,从此贫困潦倒,只能像贫困农民一样自己种田生活。

但其实呢,这不过是大家的想当然,或者说,大家被陶渊明的的诗歌内容所蒙骗。

大家知道,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人。在那个时代,属于中国门阀士族的巅峰时代。换句话说,那个时候人都是被分等级的,叫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一个人想当官,靠的不是才华和能力,而是出身和血统。

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要你是士族出身,你就可以当官,不需要任何考试。同时,你的出生越好,你当的官就越大,所以涌现出各种所谓的四世三公;反之,即便你满腹经纶,除非机缘巧合,否则不可能当官,只能世世代代在家种田。



对于陶渊明来说,他的出身那绝对是顶级的门阀士族,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东晋的大将军,他的祖父也做过武昌太守,后来陶渊明的父亲在陶渊明八岁时意外去世,这才导致陶家开始走向衰落。

等到陶渊明这一代时,其家境虽然大不如以前,但人家也是妥妥的士族子弟,属于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物。

在东晋时期,作为士族子弟,不仅拥有大量的农田,还不服徭役不纳税,小日子过得悠哉游哉。也正因为此,作为一个在八岁时就失去父亲的陶渊明,却仍然能够住最好的学区房,接受最好的教育,最终成为一个文化水平非常高的诗人。

在陶渊明二十岁的时候,就被人举荐出来做官,虽然只是担任诸如地方县令助手这种副县级别的低级官吏,但好歹属于国家正式公务员,旱涝保收。对于广大底层百姓来说,这是他们努力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当然,对于陶渊明这种祖上曾是最顶级豪门士族的人,自然会觉得当这种低级官吏,是对他人格和尊严的侮辱,因为,凭我的血统和出生,起码也得当正市级官员才够格。也正因为此,陶渊明干了一段时间后,索性直接辞职回家。

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下,他又出任江州祭酒的官职,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正县级干部,但陶渊明还是觉得不爽,随后又愤而辞职。后来州里又召他做主簿,妥妥的副市级干部,但他还是很快辞职回家。因为,人家就不是当这种芝麻小官的人!

在陶渊明46岁的时候,东晋大将军桓玄亲自召辟陶渊明到自己府上工作,陶渊明这才心满意足的出山。要知道,当时的桓玄不仅是东晋帝国的大将军,还是相国,可以说是权倾朝野,陶渊明到他府上工作,相当于跨入帝国的权力核心。

后来,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给自己,并在南京称帝,建立桓楚政权,陶渊明便借口母亲去世、回家丁忧离开桓玄。等到桓玄篡位被杀后,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这位刘裕就是后来刘宋帝国的开国皇帝,当时刘裕也已经是东晋帝国军界排名前三的人物。

一年后,陶渊明又出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这刘敬宣是东晋镇北将军刘牢之的儿子,刘牢之是北府兵的统帅,当时刘裕还是他手下的小弟。从这层意义上说,陶渊明那一直是在东晋帝国的权力核心混,人家结识的人,那都是东晋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



后来,因为东晋帝国高层发生大规模的火并,很多人因此丧命,陶渊明便开始对官场产生厌烦,或者是想避开这个权力漩涡,于是他便再次辞职回家。这一年,陶渊明52岁。

一年后,他在朋友的推荐下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虽然官衔不高,但距离家近,又远离权力漩涡,陶渊明便欣然上任。

也就是在担任彭泽县令期间,陶渊明发生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事情。表明上看,这是陶渊明不畏权贵,不肯趋炎附势,但其实呢,这是因为陶渊明丢不起这个人。

因为,陶渊明是什么身份和背景,人家是曾经在中央权力核心混过的人,他的领导都是东晋帝国最显赫的人物,现在陶渊明为了区区一个正县级的小官,就去讨好太守派下来的督邮,这实在太丢陶渊明的面子。

换句话说,就是太守太人亲自来,对陶渊明那也得客气两句,你一个小督邮算什么东西,虽然陶渊明现在是今非昔比,但也丢不起这个人。所以他立马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从此躬耕于山林。

但问题是,陶渊明虽然躬耕于山林,但人家名声依然在外,所拥有的政治资本更是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先是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但人家直接拒绝;后来江州刺史王弘、始安太守颜延之都纷纷跑到结交陶渊明,给他送吃的喝的。

再后来,刘裕的亲信征北将军檀道济,也是后来南朝宋开国元勋,亲自来拜访陶渊明,给他送钱送粮,还极力劝说出山为朝廷效力,结果陶渊明直接拒绝,甚至连他送的钱粮都没要。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政治背景有多牛逼。现在,大家能理解陶渊明为什么有“童仆”侍候了吧?


我是赵帅锅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陶渊明?还穷困潦倒?你快拉倒吧!大天白日的尽逗乐呢?

陶渊明人家那可是大文豪啊!您别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知识他永远都是一种力量。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一擦大鼻涕就要反驳了:“力量?一白面书生和一胳膊腕比脑壳粗的较劲,您告诉俺先爬地上的是谁?不知道谁搁这大言不惭的!”

您看,您这就较劲了,力量他分两种,一种就是您说的这拳头,脑壳都长肌肉这种,另一种就是支配拳头的力量。而知识恰恰就是后一种,往往这种能乐到最后,最阴险。

而搁过去,尤其是东晋时期,那会纸张这东西,珍贵的很,家里边想整个文化人出来,那都是门阀世家,再不济那也是士族出生。

搁过去士农工商,这出生一旦挂着个士,只要自己不作死,基本上是饿不死的。

而普通人那都是一水的文盲,那可真叫扁担倒地上不认识是个一字。那么作为士族出生,且还是大文豪的陶渊明,那知识储备可是杠杠的,所以这穷困潦倒还真真的谈不上。

那回答题主的问题前,咱先瞅瞅陶渊明的家世。

人家的曾祖那是东晋的大将军陶侃,人家的能力可不是啥先锋,那是统兵打仗搁中军运筹帷幄的大帅。

这种人搁东晋时期,那是当压轴宝剑使唤的角色。您要说人家家里没钱,你就是把俺打死了,俺都不信。

当然这后来,家道是中落了,但您不知道有句老话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吗?人家再不济,也不会像题主说的穷困潦倒连口饭都吃不上。这都是没影的事。

接下来咱再把陶渊明的事说道说道,大家伙自己个体会一下这是不是穷困那个潦倒。

大家伙都是从九年义务教育当中走出来的文化人,都知道陶渊明特爱菊,那可是采菊东篱下的隐士高人,就人家那身子板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那叫个铁骨铮铮啊!

为嘛这么说呢?想当年陶渊明搁彭泽县当县令,这位置可是一县之长。东晋那会可没啥科举制,当官全凭举荐。

所以您要是搁那会,没啥身世背景的想当官,你快拉倒吧,洗洗睡去吧,这官场基本没你啥事!

陶渊明当县长,当的好好的,回头那上级就给整了一督邮,要整啥年终考核的,要他穿正装,撅屁股去拜见这位督邮。

陶渊明一听这个,啥玩意?还穿正装,还给你点头哈腰的,凭啥?就凭你是督邮啊?不玩了!

得咧!回头咱陶渊明自己整了一份辞职报告给这督邮,顺道还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这就轻飘飘的打道回府回家了。

这要是一般人都会想,这就是酸文人那骚气,人家不就是来检查一下,您就搁这撒气,撂挑子不干了,这骚的可以啊!这就是酸文人的自尊自负啊!

您啊,只知其一他不知其二。这老话不是说的好吗,它水有源,树有根,您想吃根大辣椒,那地里长出来才成不是。这事貌似很鲁莽,其实是有根源的。

这根子上是他那顶头上司是个叫王凝之的货色。这货简直就是个草包,相信五斗米道,一辈子活的那叫个稀里糊涂的。

当年这王凝之当会稽太守的时候,居然相信鬼兵会帮他守城,这家伙自己个装模作样的整了一套脚踏七星做了一顿法事,这就回家喝茶休息去了。别人好说歹说的让他派人守城,人家根本就不当回事。

结果大家也知道了,那城门当然被破了,自己个和一堆娃子都成了别人的刀下鬼,刀架到了脖子上哭都来不及。

这王凝之是琅琊王氏的后人,而陶渊明他们老陶家和这琅琊王氏是政治上的敌人。

当年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因为出身寒门士族,被同样是琅琊王氏的王敦打压的那叫个凄惨,都被挤到了朝堂外边了。后来王敦叛乱还是陶侃当征西大将军,带人平叛的。所以这俩家人算是死敌。

您就说吧,这又是世仇又是无能,陶渊明那受这鸟气,所以理所当然的拍拍屁股走人了事。

所以这压根就不是酸文人的意气用事,这未免也太浪了。

题主的事

话说人家也不会因为那县长职务所带来的三瓜两枣的,真就贫困潦倒了,人家拒绝你那五斗米,家里还有万斗米等着呢?

你以为咱当年的那碎心飞魔蒋多多?不管不顾以为高考整张白卷,这就出名了,拉到吧,她这叫不留后路,后悔都来不及。

人家陶渊明那是真叫有才情这是其一,其二人家家里边真有粮,不缺那三瓜两枣的,其三因为人家的才情,那真真慕名而来的人多。

但凡来的人,人家陶渊明摆下好酒好菜吃着喝着。这帮人临走都会留下个三瓜俩枣的。

当然对人家陶渊明来说是三瓜俩枣,但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那是真真的巨款啊。

但这巨款回头陶渊明就换成了酒钱,自得其乐的喝酒去了。

您就说吧,这真要到了穷困潦倒的时候,还喝酒,你快拉到去吧!

而且后来,人家还多次出仕,那会官阶都不低。

所以人家家里边搁三五个仆从那是正常不过了,不仅如此,人家还送给自己那不成器儿子一个,怕这儿子把自己个给饿死了。

最后咱插一句,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很重要,别听啥快乐教育,教育重来都是苦的,不然搁过去那都是大儒文化人了,哪来那么多文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一直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家境贫寒,不拘小节,不为富贵,不违己心的隐士。而事实上陶渊明真的是穷困潦倒,家徒四壁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陶渊明在辞官回家之后,家里仍然有很多的仆人呢?



先不说陶渊明的家境如何,陶渊明是极爱喝酒的。跟竹林七贤的刘伶、阮籍一样,三人都是嗜酒如命。据说陶渊明当初到彭泽做县令的时候,打算把自己的田地都种上高粱以后用来酿酒,后来因为太太的干预才勉强同意将一部分田地用来改种稻田。结果还没有等到高粱成熟,陶渊明就离开了彭泽。因为陶渊明赴任不久,彭泽县来了一个人,一个逼走陶渊明的督邮。这位从中央派来地方巡查的巡视员,官职虽然不大,排场却不小。陶渊明不屑于这样的人同流合污也不喜欢阿谀奉承,一气之下留下那句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走了。也有人说陶渊明本来就想走,只不过是打算一年后再走的。但是由于他妹妹突然离世,于是突然辞职。究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潇洒的离去,还是因为妹妹的突然去世而不得不辞职,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知道,陶渊明坐着自己的小船一路游山玩水,怡然自得,潇洒的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陶渊明回到家以后看到孩子和仆人们热情在门前迎接他,心情大好。进入庭院,看到家里的菊花和松树,陶渊明甚是高兴,当然更让他高兴的,还有家里珍藏多年的老酒。此后的陶渊明开始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一直没有再出山为官。陶渊明不用做官,不用经商,家里却可以养着仆人,以此看来其生活条件应该还是不错的。



陶渊明的祖上极为显赫,曾祖父陶侃曾经是大将军,为晋大司马,兼任两州刺史,是当时非常豪迈的风云人物。虽然到了陶渊明一代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陶渊明家中应该还是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积蓄的。靠着祖上留下来的积蓄和自己勤劳的双手,陶渊明安稳的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他也成为了后人心目中真正的隐士。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向往的田园生活,也许这也就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吧。


三七的历史书屋


这问题概括来说就三点:

生来是贵族阶级,有地有房产,有人脉

陶渊明曾祖父和外祖父都曾经是位极人臣的大官和名士,所以他们家贵族底子是豪无疑问的,另外从他作品里知道,他有一庶出的妹妹,也就说他爹还有小妾,间接表示那时候至少他们家还算个小地主,生活条件是不差的。

东晋时期士官大族手里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传到陶渊明这一代,至少他的土地是比一般平民要多的。并且他还擅长诗词,弹琴,同时具备道家和儒家思想,可见小时候受的教育也比较高级,那个饭都吃不饱的战乱年代,能接受良好教育已经说明他的家底殷实了。

当时的社会贫富差距大,吃不上饭的人多,所以给口饭吃就能招个奴仆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年代处于东晋末年,五胡乱华时期,内战频繁,又有外族入侵,许多壮丁不是被抓去打仗就是瑶役或者作奴隶,百姓们连活下去都困难,甚至都经常会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还记得司马衷说的那句话吗:“百姓们没有东西吃,为何不食肉泥?”这还是发生在西晋时期的事情,到了东晋,遭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人民的日子只会更加艰难,一般的地主招个奴仆怕是连工资都用不着,因为活命已经是万幸了。

所以我们的地主后代陶渊明就算是没有俸禄,凭着家里的地和已经有的人脉资源,养几个个奴仆问题还是不大的,也就是添几双筷子的问题而以。

陶渊明自身才华横溢,知识在那个时代也是可以变现的

归隐的陶渊明虽然没有正式的工资收入,但他之前几十年官场人脉和朋友还是有的,而且还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这些朋友经常拜访他,或者向他请教什么问题,又或者请求润个笔(帮写文什么的),那时候虽然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网上媒体和纸媒,但是文化人还是有机会变现的,尤其是他这样的名士,在当时还是相当有地位的,所以他即使归隐了,也绝不是只种田的农民。

对他而言,归隐种田只是副业,写诗写文才是正业,而这些肯定是有经济收益的,否则哪来的钱天天喝酒啊?


我是历史随笔,历史是一个个故事,更是一个个道理,每天分享不同的历史冷知识,分享千古帝王事,后妃事,一起学史学做人!欢迎关注我哟

历史随笔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句话自此让陶渊明名留青史,陶渊明成为了“不事权贵,有骨气、清高”的代言人。



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陶渊明之所以有这样的胆魄,有这样的资本,那是因为他家里本来就是有钱人。所以他才能傲然的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高风亮节的话。

我们先看看陶渊明的家世。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名将,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爵封长沙郡公的陶侃(存疑,但肯定是有较近的血缘关系)。祖父陶岱(或茂)官至太守。外祖父孟嘉,东晋名士,历任庐陵从事、江州别驾、征西参军等职,深受东晋权臣恒温的重视。



可以说陶渊明的家世极为显赫,虽算不上大门阀,但相比那些小门阀,却是要显赫的多。

而后,陶家虽然在陶渊明八岁的时候家道中落,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陶家再衰败,陶渊明的家产也不是寻常人家比的上的,再者他的外祖父孟嘉的孟氏可还没有中落,作为孟家的外孙,孟家也不会看他过得太过寒酸,肯定会支持下的。



而且陶渊明自己也并非是没有经济来源,他从20岁开始做官,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做了三十余年的官,你认为他会没有积蓄吗?当然不可能。

再者,晚年的陶渊明的名声可是传遍东晋,多少人慕名而来,多少权臣想拉他进自己的幕府,你认为他们会是空手而来吗?显然不会,他们可是来拜访或来拉拢的,肯定是带着大量的礼品来的,而作为权臣这礼品铁定不便宜。如始安太守颜延之他仰慕陶渊明,就与其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颜延之就经常接济陶渊明,他曾经一口气给陶渊明二万钱,这些钱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可是一笔巨款。



所以综上所述,陶渊明这一生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困潦倒,相反他活的很潇洒,他是那种真正又能吃好睡好,又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他不要为生计烦恼,就只需专心过着自己的田园生活。


澳古说历史


首先看一下陶渊明生活的年代:东晋,我们都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门阀氏族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想要做官不是靠考科举,而是靠家族的实力。而当时的贵族或者说有钱人吧,肯定是这些世家大族。在当时的生产力情况下,一般人能解决温饱问题就算不错了。


陶渊明当然也算门阀士族的一员,他的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将军,他的祖父做过太守,也就是说他出生豪门。至少是有权有势的家族,而且也有相关的亲戚有权势。虽然打他的时候家境中落,但是也肯定不会穷困潦倒。

如果是穷困潦倒没饭吃,陶渊明怎么敢不为五斗米折腰,怎么敢放着好好的官儿不坐而去归隐山林。所以说陶渊明还是有一定的家底的,至少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所以说有个仆人也很正常,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标配。



陶渊明也做过好多次官,虽然最后都辞官归隐了,当官的时候有个仆人是很正常的,辞官之后也可以带着。但是陶渊明在官场上还是有朋友的,当时他归隐山林,附近的官员还有人来看他。给他送酒送肉,其他有权势的人可能也会来看他,毕竟陶渊明的名气不小,所以陶渊明还是有经济实力的。


长谈汽车


现代人看古代名人,简直崇拜的是不要不要的。

等你呀百度完,他当初为啥这样,很快就明了:因为不是官二代就父祖有阴功,转头你呀看你自己,一穷二白,既不是显贵也不是人才,简直樗栎庸材最直接。

你敢给他们比啥?

后来,随着年岁增加,读那些所谓“优秀诗文”,才发现,不是官人就是富二代发发牢骚,穷人都在忙活一天衣食,还“把酒话桑麻”?这么闲

当然,不可否认他们有时代局限性,那好,我们这个时代的有志青年,难道就没有当下时代的局限性?

后来,索性也就淡然了。

文学作品,没有这帮人口诛笔伐,笔耕不辍,就要么冲锋陷阵,最终谋得一官半职,要么潜居抱道以待其,“长沮桀溺”这样隐于山村野鹤,甘于平凡。

题主提到的,还有“童仆候门”,当时读到这里,就想,都辞官了,门面派头依然不改,这是穷二代玩得起的?是张继,蒲松龄”玩得起的。然而陶老师依然性格迥异地剽悍挥笔,直言不讳。

和那些说“我也想低调啊,可实力不允许啊!”有什么区别?

所以,

到头来,发现自己不过是在看官老爷们,偶尔官场受窘,牢骚发泄,于是洋洋洒洒流传下来了。

你读过几篇“张九龄的诗文?”

你看过几份王安石的政变报告?

。。。。。

当然,这估计,已经不是回答题主问题,而是对这样的潜意识里面“有能力的人,一直引领潮流”,始终不会因为是几百年前,还是千年后。

最后,你就读读就过了,莫要追究,否则,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会完全变味。

这个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可以重开一贴


初心悠然


陶渊明那么穷,诗文里为啥还老是出现“童仆”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解释一个绝大多数朋友都误解的问题——武大郎在娶潘金莲之前,到底有没有一个叫“迎儿”的女儿?

前几天有人在这个问答平台列举《金瓶梅》中几个“细思极恐”的细节,说书中写到武大郎家里有一个叫“迎儿”的女孩,这个女孩喊武大“爹爹”,喊武松“二叔”,喊潘金莲“娘”,说明她是武大郎的女儿,应该是武大郎跟前妻生的。

其实多看几本古代小说就知道,“迎儿”是宋元明三朝丫鬟的代称,就像清朝戏剧中称丫鬟为“梅香”一样。在宋元明三朝,丫鬟和童仆一般称男主人为“爹”,称女主人为“娘”。所以呢,武大郎家里的那个“迎儿”,只是他和潘金莲买来的丫鬟,绝对不是他的女儿。

那么问题又来了:武大郎不就是一个卖馒头(古代“炊饼”即是实心馒头)的小商贩吗?房子都买不起(武大夫妇在清河县紫石街住的两层小楼是“典”来的房子,没有产权),怎么还有钱买丫鬟呢?

大家只要搞清楚了武大郎为什么有丫鬟的问题,也就搞懂了陶渊明为什么有童仆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

我们先看看陶渊明是不是真的很穷。

陶渊明是官二代,叔父、祖父和曾祖都是高官,家境本来很好。八岁那年,他爹死了,他妈带他坐吃山空,于是家道中落。

陶渊明的叔父名叫陶夔,是福州市长,后来就是这个叔叔走后门托关系,才让陶渊明当上了彭泽县的县令。这个细节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写得很清楚,不必赘述。

陶渊明二十九岁当官,最初担任江州祭酒,由于秉性高傲,主动辞职,回家务农去了。

回家后经济来源断绝,老婆孩子挨饿,他不得已,又出来做官,为军阀刘裕当幕僚,几年后再度辞职,再度回家务农。

回家后又忍受不住贫穷,于是通过他叔叔的运作,去彭泽当县令。结果还没等拿到第一笔工资(东晋官员俸禄每三个月发一次),老毛病又发作,第三次辞官务农。

陶渊明务农时,与官场上的朋友并非完全不来往,他文章中提到一位州官,在他最贫困时去看望他,给他送去了粮食和酒钱。由此可见,他虽然当了农民,但比那时候的其他农民还是强得多的。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据说智商都不高,好吃懒做,没有自立能力。陶渊明给这五个儿子雇了一个男仆,负责砍柴做饭,收拾家务。陶渊明自己也有至少一个男仆,负责帮他磨墨烹茶,寄送书信。

他中晚年隐居在家,绝对不富裕,但是在那个贫富差距极为明显、半数百姓吃不饱饭的黑暗时代,普通人家稍微有一点点余粮,都可以雇到仆人。

例如在北宋,地方官赴任前都要雇几个仆人,路上挑行李,到任后做保姆,时称“长随”。一个长随一年的吃住和工资加起来,最多二十贯铜钱就能打发了,而北宋官员俸禄极其丰厚,像包拯那样的高级干部,工资加职田加各项货币补贴和实物补贴,每年能挣到两万一千贯,雇一千个长随都没问题。

明朝官员工资低些,但是明朝奴隶化的程度却超过宋朝,即便正常年景,在市场上花十几两银子也能买一漂亮的通房大丫头或者略通文墨的小书童,然后(她)他就成了买主的“动产”,以后保姆还是小妾,书童还是男妓,都是买主说了算。

在明代小说里,市井小贩收入极低,一年能挣十几两银子就不错了,可是只要那小贩愿意减省,两三年下来就能买一仆人。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过去有仆人的家庭极多——武大郎那般窝囊,竟然也有一个叫迎儿的丫鬟;《水浒传》里的阮小二让妻子给吴用做饭,也提到让“家里的小猴子帮忙”,那个“小猴子”就是童仆。

那些拥有仆人的人未必富裕,他们之所以能拥有仆人,只是因为被雇的仆人比他们还不富裕。直截了当的说,正是因为中国一直存在一个非常庞大的赤贫阶层,所以潦倒如陶渊明、贫寒如武大郎、收入低下如阮小二,才能动不动就“呼童”,“俾仆”,才能张口闭口“我们家保姆”。

据说有些日本女人到了中国,就不想再回本土了,原因是中国生活太方便,一个人只要稍微能挣点儿钱,就能雇一群保姆,把自己照顾得跟一奴隶主似的。而这种好事儿在日本很难碰到,因为日本没有那么多赤贫群体,做奴隶主的成本太高。

鲁迅给中国史划线,把我们的历史分成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现在我把这句话窜改一下,把中国史分成想做奴隶主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主的时代。古代中国奴仆众多,正是处于暂时做稳了奴隶主的时代。


开周说宋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由于时政混乱,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决定辞去县太爷的职位,回家务农。在回家后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在这篇辞里有这么几句: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描写了作者辞官回家后的愉快心情。这里提到有僮仆一事。要知道那时他是刚从县太爷任上下来,家里还是按县太爷待遇安置的,以后恐怕就穷困潦倒的没有僮仆了吧。遇上灾年,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为继,那再有闲钱去雇僮仆。他这个人还是很有骨气的。当刘裕建立宋朝后,江州刺史檀道济请他出山为官,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宁愿饿死也不去当他们那个朝廷的官。显示了一个文人应有的节操。


飞红影下


陶渊明家族

我们先来看下陶渊明的背景:

曾祖父:陶渊明的曾祖可能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陶侃是东晋的名将。

外祖父:陶渊明的外祖父是孟嘉,晋代名士,娶了陶侃第十个女儿。

祖父:做过太守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有妻妾。

从以上的家庭背景来看他们家有童仆太正常不过了,从他父亲有妾看出来一开始他们家的家境不会太差。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来,陶渊明是出身大门户的,虽然后来家道中落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且陶渊明有很好的才华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待遇和机会呢?

陶渊明自身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当官的阶段,一个阶段是他隐居的阶段。

陶渊明小时候一直读书,他自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直到25岁基本在读书。

从25岁开始到41岁,陶渊明断断续续做过五任官。他的诗句写“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应该就是说的是这个。

做过五次官怎么可能一贫如洗呢?怎么也是有点钱的。

第二个阶段是他归隐山林的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中他写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么多的作品再怎么样也不会太穷的。而且归隐之初过的还是很悠闲的。不过到了408年的时候,他家的一把大火让他损失惨重,生活开始有点拮据。

但是他隐居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请他出山做官,不过他拒绝了,也有人想帮衬他,他也拒绝了。所以啊,不可能很穷很穷的。

对于童仆

一般来说,童仆之类的从小和主人在一起,陶渊明又不是那种变态的主人动辄打骂。那么从小在一起也是会有感情的,有饭吃有衣服穿那就继续跟着主人混呗,再怎么说陶渊明也是社会名士。有文化有能力的人,而且又是过着隐居的生活也不会有太多的累活脏活要干。

重新寻找主人也不一定比陶渊明好,而且还要重新和主人去搞好关系,和其他下人搞好关系。自己是新人还可能被其他下人联合起来欺负,何必呢?是你你都会继续跟着原来的主人了。

综上所述,就是告诉你,陶渊明穷吗?当然穷!就像你和马云比,你能不穷吗?但是再怎么穷小康水平估计还是有的。毕竟人家也是名人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