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錢,只有花了才是自己的,一直存銀行就是國家的”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非常反感這種洗腦式說法。

這種說法就讓人不要存錢,說存錢會越存越窮,有錢人都不存錢的,只消費,享受生活,而且還要負債。能負債的人都是有本事的,都是成功的人。沒本事的人,窮人才存錢。這種說法看上去確實像真的一樣,但卻是迷惑人的說法。

有錢人享受生活,那首先要他有錢,有1個億,你用100萬來享受當然很正常。有錢人負債,那是因為他有巨大的資產讓銀行主動負債給他,人家那叫優質負債。

但是如果對於一個普通人,一味的說追求生活品質,花了才是自己的,每個月一發工資就會部花光,不夠用就找人借,借不到就走網貸,看起來想買啥買啥,想吃啥吃啥,反正人活一輩子,享受了才是真,這其實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任。

錢存銀行雖然利息不高,但是並不會越存越窮的,當我們一邊存錢,獲利一定的利息,一邊努力賺錢,錢會越來越多的。難道不存錢,把錢全花光了,它就會變多,自己就會變成富豪嗎?

我個人是非常支持存錢的,有一筆積蓄很重人,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比如說這次疫情,有些月光族們,突然沒有工作了,沒有收入了,一屁股債,沒錢還,而且手裡的積蓄很快花光了,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錢都花了,是自己的嗎?

但是這個時候,如果手裡有一筆積蓄,就算是推遲復工半個月、一個月,也不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影響,手裡有糧才不慌,難道這個時候存著的這些錢不是自己的?這種說法,我只能說,洗腦,荒謬!


財經宋建文


這個說法完全正確。

首先目前來看銀行活期存款的基準利率是0.35%,三個月定期存款利率為1.1%,六個月定期存款利率為1.3%,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為1.5%,兩年定期存款利率為2.1%,三年定期存款利率為2.75%,五年定期存款利率為2.75%。目前通漲率在2.7%以上,個人生活消費感覺超過這個數。換言之,長期存銀行獲利是輸給通漲的,也就是你存一百元一年定期因有利息,表面上從數字看你100元增長到101.5元,拿出來用時就虧了1.2元左右,你原有的100元雖然通過存錢增長了,但你的購買力下降,你戰勝的只是那些把錢放家裡的人而輸給了市場。大家最熟悉的房子來說,你十年前一百萬按當時三千元一平方來算,能買三百方的房。你十年前一百萬存銀行按五年最高息存入,本人不太會計算,借用他人算出的本息情況。目前銀行最長定期存款為5年。假設10年的利率都是3.35%,前五年利息:1000000×3.35%×5=167500元

五年後本金加利息:

1000000+16750=1167500元

後五年利息:

1167500×3.35%×5=195556.25元

十年利息總和:

167500+195556.25=363056.

借用計算結果十年後的今天你100萬存款數字大概變成了140萬左右,當時三千一平方的房肯定位置和質地不會差,保守估計要一萬一方,你目前可買140方,這還是我個人降房價的情況下。黃金價格一直平穩很少大漲大跌,用它來計算也很真實。十年前黃金每克價格在200元左右,你當時一百萬可購買大約5000克左右。目前黃金價格大約在每克350左右,你用140萬大概可買到4000克左右。你要知道黃金只是保值的東西,在市場上漲中它只算小兒科的增長。你看你長期存銀行購買力下降得多厲害。

通過簡單計算,可以佐證你的說法。“錢,只有花了才是自已的,一直存銀行就是國家的”。


阿龍130300051


這種說法的不準確,只是說了一部分,其實意思說的是錢存著,但是貨幣貶值了,隨著貨幣的貶值,手裡的錢一直減少,一直減少,最後可能就沒了。

舉個例子,80年代的時候萬元戶是一個非常火的概念,如果一個家庭年收入1萬元的話非常富有,那80年的時候在銀行存1萬塊錢,到今天可能只有幾萬,錢沒有花,錢貶值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增值速度,時間越長,到頭來錢的購買力越小。

題目說的這個意思,理財的速度趕不上貨幣貶值的速度,時間拉得夠長,手上的錢可能一文不值。

另一方面題目說的也是不準確的,有很多人理財的增值速度趕不上貨幣貶值的速度,比如說過去投資房產的人,1999年的時候,住宅商品房的銷售價格為1857元每平方米,到2018年的時候,全國住宅成品房的銷售平均價格為8544元每平方米,再加上三倍的槓桿,投資的收益率肯定能跑得贏貨幣貶值。

所以我們手上的錢,理財跑不贏貨幣貶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間無限長,手上的錢不如花出去。


互金圈


國家的錢並不是隨意印的。人們中國的貸幣是由央行統一發售的。央行統管財政政策,貨幣發行這些。在我國是銷售市場現實主義經濟結構,市場機制是經濟發展基礎方式,國家承擔開展宏觀經濟政策。一般狀況下,國家不容易增加貨幣投放量。當銷售市場超溫,貨品緊俏時,會頒佈提升年利率,吸引住儲蓄的現行政策;當銷售市場冷漠,貨品過多,就會降低年利率,以提升銷售市場上貸幣總流量。貸幣的增值或掉價,利率轉變,是由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經營情況決策的。

你的錢不論是存進金融機構,還是買賣股票、股票基金、期貨交易,全是你自身的。國家的錢:國家根據強制手段無償獲得稅款,稅款是國家獲得財政總收入的最關鍵的方式。稅款分成中央政府稅款和地區稅款,這就是說聯邦政府的錢和當地政府的錢。在世界博覽會中,老外到中國必須消費,反映在用餐、住宅、交通出行、度假旅遊、買東西、遊戲娛樂等個人行為上,出示這種服務項目的店家,接到錢後,按一定的佔比根據稅款上繳政府部門,這才算是政府部門的固定收入。這一個是經濟發展循環系統管理體系。


暮然一笑終成夢


有人說“錢,只有花了才是自己的,一直存銀行就是國家的”?我想說這個話的人,要嘛是一個商家,要嘛是一個喜歡亂花錢的錢人,為自己的消費找藉口。

錢存著也是你的!

存銀行就是國家的?這種說法其實是小孩的思維,在銀行裡你去取錢時,難道銀行會不給你嗎?再者存在銀行,它是可以累積利息的,不斷增加存款的本金,你隨時可以任意支配和享受它。況且錢這個東西,你不存銀行,那你要放在哪裡?放在自己家中嗎?購買P2P理財產品嗎?

額外再說一點,適當的存款真的很重要,這次疫情,應該很多人對此深有體會,沒有錢,沒有存款,當你失去工作時,可能你連貸款都還不起了,這時候你還會認為錢花了才是自己的嗎?

通脹因素

當然這句話也不能說完全錯誤,沒有一丁點的道理。如果從通脹的角度而言,錢存著確實是一直在貶值,而貶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超發的貨幣,稀釋了民眾手中人民幣的購買力,或許有人聽不懂,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A手上目前擁有10萬元人民幣,此時社會上的財富對應的應該發行100萬億的貨幣,如果國家確實僅發行100萬億,那麼此時1元錢可以購買1瓶礦泉水,你的10萬元可以購買10萬瓶。但如果社會上的財富,對應的應該發行100萬億的貨幣量,實際上國家卻發行200萬億,貨幣超過實際所需,商品總量又沒變,就會造成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這時候一瓶礦泉水的價格就變為了2元,你的10萬元此時只能夠購買5萬瓶礦泉水,無形之中縮減了一半的價值。

總結

雖然說因為通脹的因素,我們的錢會有所貶值,但是無論怎麼貶值,它始終都仍然還存有價值,如果說僅僅因為通脹的因素就把錢全部花了,其實這個是更加不明智的一種行為。


鯉行者


有人說“錢只有花了才是自己的,一直存銀行就是國家的”,我個人是不太認同這個說法的。

首先,不管你認為存在銀行的錢是不是屬於自己的,但說屬於國家的是不太準確的。雖然在存款期間你的錢由銀行控制,而銀行也確實是國企,但並不代表你的錢就是國家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武漢新冠肺炎爆發時,國家財政部向武漢撥款了10個億用於控制疫情,這些錢絕對沒有一分錢是從你銀行賬戶中拿的,全都是國家財政賬戶中的資金。

然後,如何定義“自己的”這個概念呢?從會計的角度看,錢存在銀行肯定是你自己的,屬於你的固定資產。反而,錢花了就不一定是你自己的了。但從題目的意思來看,這個“自己的”定義並不是我們尋常理解的那個意思。

那麼,現在我嘗試來理解一下題主這句話,為什麼他會說存在銀行的錢就不算是自己的呢?我們可以比較一下,花掉的錢和存在銀行的錢到底有哪些區別。

一、銀行的錢依然是錢,花掉的錢不再是錢。

從這個角度來看,題目中的話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類自從進入貨幣時代,就離不開錢了。特別是進入信用貨幣時代以後,錢這樣東西本身就變成了紙或數據,是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錢只要還處在錢的狀態,那就僅僅只是一項能交換物品的權力而已,對我自己沒有產生任何效果。

但是,當我將錢花掉,把它換成了物品,或者享受了某項服務,錢才真正對我起了效果。換而言之,“錢”本身不是我需要的東西,用它換來的物品和服務才是我需要的東西,在把它花掉那一刻,它才真正屬於我了。至於原本那張紙,就愛去哪去哪吧。

二、存在銀行的錢不能隨意使用

這一點主要是針對某些特定的錢而言的,比如定期存款、公積金等等。這些錢,我有所有權,但暫時沒有使用權,銀行想把它怎麼用就怎麼用。

明明是自己的錢,但卻不能隨意使用,這種心情肯定是非常複雜的。所以才會讓人產生“錢不是我的”這種錯覺。但實際上,這筆錢遲早會是你的,銀行不會少給你一分錢,還會給你利息。

三、通貨膨脹快,存銀行易貶值

我認為這一條可能最接近題主的本意。這個問題是真實存在的,現在銀行的利息可以說是非常低,而通貨膨脹卻可以切身感受的到。工資不見漲,利息甚至降,而物價卻蹭蹭往上飆,實在是令人絕望。假如我現在的錢能買一百斤豬肉,五年後把本息全都取出來,可能反而只能買八十斤了。不是說錢有時間價值的,那我的錢到底去哪裡了呢?

沒錯,錢就是在銀行中被通貨膨脹無形地吞掉了!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存在銀行的錢可能真的不是自己的了,無形中失去的錢確實給國家做了貢獻。

從以上三個角度來看,題主所說的話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有道理的。但是,比起隨意揮霍,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比如選擇投資。而銀行裡的錢,該存還是要存的,畢竟人是需要錢應急的。當你在某個時候急需一筆錢,而手中一分錢現金都沒有,或許就會念起銀行的好了。


袁姐說事


我一個朋友,是大學的副教授,他就持有這種觀點,先保證自己吃好、用好,然後才考慮存錢。

那麼,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我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應該辯證的看。

為了存錢過度節儉,像葛朗臺一樣做個吝嗇鬼不對,但是大手大腳,掙多少花多少也不值得提倡。

拿今年發生的這次疫情來說,出現意外之後,有人手裡的存款應付不了3個月的生活費,更有人因為還房貸和信用卡需要借錢,這顯然都是平時花錢太隨意造成的。

社會經濟是一個循環系統,今年延期開工了,有人生活困難不得不上班,有人手裡有存款不想上班,還有人想上班賺錢但是單位不開工,甚至有的單位還減人。

眾生百態,其實最終歸結到題目中的問題,觀點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後果,所以,一個人的經濟境遇不同,決定因素往往不是命運,而是自己的觀點。


錢花了才是自己的,是這樣嗎?

錢其實就是你勞動創造的價值,既然給了你就是你的,如果消費了,它的的使用價值就兌現了,與此同時,錢也就交給了別人。

從這個角度看,錢花了等於實現了勞動價值交換,作為價值媒介,錢花了就成為別人的了。

錢存在銀行就成為國家的,是這樣嗎?

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錢明明在你的名下,你可以隨時存取、支付、消費,怎麼會成為國家的呢?

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覺得,錢在銀行也會進入社會大流通,相當於銀行拿他的錢去經營,銀行是國家的,銀行存款也就貢獻給國家了。

所以,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從資金的使用價值來說的,雖然看上去有一定道理,但是從本質上看是不正確的。

作為普通老百姓來說,我們還是要做好資金管理工作,要量入為出,根據自身情況適當存款,以備將來應急和養老,不能掙多少花多少。


互金直通車


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錢存在銀行,也是自己的,並不是國家的。錢花了才是自己的,這樣的思維模式其實就是給自己使勁花錢,提前消費找藉口的。

錢存銀行也是自己的

自己的錢存到銀行,當然錢是自己的了,根本就不是國家的錢。現在來說,平時還是要勤儉節約一點,適當降低自己的消費檔次,這樣就能夠存下來一些錢,隨著存款越來越多,這個就能夠讓自己未來生活的更好。

現在錢存到銀行也是有利息的,如果你能夠存到10萬元錢,那麼現在可以存到民營銀行新型存款,現在有一款360天的存款產品,年利率能夠達到5%,如果存10萬元的話,一年下來就能夠獲得5000元利息。

因此,如果你把錢存到銀行,這些錢就是自己的,而且你還能夠獲得一定的利息。如果存款越來越多,你每年獲得的利息也越來越多,那麼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了。

花了才是自己的,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錢花了才是自己的,這樣的想法真的是錯誤的。這樣的想法就是為自己的月光找藉口而已,甚至有不少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會不停的進行信用消費,這樣欠銀行的債務就會越來越多,還錢的難度可能也會越來越大,可能會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糟。

錢花了才是自己的,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每個人工作的時候賺到的錢,總是要存下來一些的,存錢是為了讓自己以後的生活過得更好,也是為了應對一些緊急突發的情況。存下來的錢肯定是自己的,這個是能夠由自己自由支配的。

因此,花了才是自己的,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結論

綜上所述,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只是為了自己花錢找藉口的。存錢也是自己的,而且存錢還能獲得利息,存錢能夠讓你的存款越來越多,你每年獲得的利息也會越來越多,這樣你未來的生活就會過的越來越好。


睿思天下


錢存不存銀行都屬於你的錢,不存在是國家的,有一點是肯定的,錢如果提前大手大腳的化了,化的時候確實很瀟灑,也很享受,那到了該急需用錢的時候,你就會有恐慌心理,會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壓力負擔,如果存入銀行或者買銀行理財產品(正規),至少還有利息收入,雖然若干年後、本金加利息收入還不及現在值錢,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唯一辦法,除非你有更好的投資去向,那也是另當別論的事,又有誰敢保證投資就一定能掙到錢的,建議還是老老實實買點銀行理財產品,只是建議,最終還是你自己去做拿主意。





Zyk繪畫藝術


用這句話回答你,錢到底是省出來的,還是掙出來的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f3000654139317edb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