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澤綿延—簡述南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原因

德澤綿延—簡述南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原因


德澤綿延

——簡述南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原因

梁曉健

渭南縣南氏家族,自南珪、南釗始,至南居業、南居仁、南居益終,六代人,162年間共出過十位進士,三位尚書。衣冠之盛,在關中可謂空前絕後。清代關學大師李因篤在《玄麓堂詩集序》中寫道:“關中望族,首推渭南南氏。蓋上溯太守、觀察昆仲以來,科第蟬聯,勳名彪炳。”

南氏家族能在明代中後期長盛不衰,緣於教育,緣於優良的家風。

一、誠已正心,厚德載物。

南氏家族能在一百多年間衣冠綿延,首在厚德。縱觀南氏六代,自南釗始,至南居益終,無一不是節操高尚之人。南釗自天順四年中進士之後,長期在戶部任職,居官勤勉,不畏強權,不徇私情,有一顆忠公之心;其為人耿介,性格剛毅。其精神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其孫南大吉知紹興府時,精神節操和其祖如出一轍。一百多年之後,南氏家族的後人在節操上仍不遜先人。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兵破渭南,南居益和南居業被俘,但拒不投降,受盡酷刑後絕食而死。稍早遇害的還有寧死不屈的南企仲。

南氏家族在162年間,居官者甚多,但無一人因貪腐而獲刑、罷官;在明朝中後期的黨爭中,南氏諸輩以誠己忠公之心,淡泊權勢之志,遠離官場的黨同伐異,避免了家族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歷史規律。以德傳承,使南氏家族得以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詞林世家,文風綿長。

南氏家族,自南釗始,經南金、南大吉、南逢吉、南軒,一直到南居益,均讀書甚勤,用功尤專,而且學有所長,術有所精,是一個學者輩出的家族。尤其是從南大吉、南逢吉兄弟始,得王氏心學之精髓,學有所悟,躬身踐履,政學合一,家族學風日盛,成為享譽三秦,名滿天下的詞林世家。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南氏家族的家風實乃學風之所成。可惜的是,明末社會鉅變,南氏家族遭受重創,一門三進士同時遭到李自成部的殺戮,家族元氣大傷,詞林世家也就此衰落。

三、身教言教,知行合一。

南氏家族,自南釗起,就注重家庭教育。南釗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年少時讀書勤奮,後考中進士,罷官歸鄉後,邊讀書邊教育子孫。渭上南氏家族自南釗一代起,其家就轉變為書香門第。南釗的子侄輩大都為學為政,在官能政,在家能教,在學能專。南釗的侄子南金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南大吉自幼就跟隨父親南金學習,考中進士回鄉後,其父曾對他說:“男子墜地,天下四方即爾事。”在教育上注重行,注重實踐。南大吉罷官歸鄉之後,建湭西書院,他被人稱為“躬行君子”,奉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三子隨學,教育效果顯著。時人稱南大吉的三個兒子為“南氏三鳳”。可惜兩個死於嘉靖年的華縣大地震,一個也很快因病去世,真是天不佑人。

四、兄友弟恭,和睦仁善。

南大吉知紹興府期間,其弟南逢吉就跟隨他學習,南大吉和其弟南逢吉“食必同案,衣必共採”“唯恐其心若有傷者”,並同為王陽明弟子。南大吉罷官歸渭後,建湭西書院,教育子侄和四方才俊。南大吉過世後,南逢吉又秉承其兄遺願,建姜泉書院,繼續傳播王陽明心學。南憲仲在棗強令任上病故,其子南居益尚幼,此時,家族中的南軒、南師仲、南企仲等長輩又接力教育南居益成才,後南居益中辛丑年進士,累官為工部尚書。

五、親朋故舊,以文交通。

南氏家族162年間,因科舉而取得功名者達十餘人,其姻親、門生故吏取得功名者達數十人。南氏諸輩以文交通,學術大家輩出。南大吉創辦的湭西書院,南逢吉創辦的姜泉書院,一時“四方來學者雲從,渭邑人文之興,實自南瑞泉先生始”,兩座書院造就了數代關中學者,其文脈牽衍,遍於關中,遠達數省。南大吉之後,南氏家族人才輩出,不僅和家風傳承有關,也和仕林中門生故吏的相互提攜密不可分。

六、馨德嘉言,淡泊明志。

南氏諸輩,皆以科舉入仕,在官在學,皆能知行合一,沒有明代中後期清流誇誇其談的弊病,注重實幹,在官有政聲,在學有文名。南大吉、南逢吉等人,進為循吏,退為鄉賢,對學術的熱愛,對權勢的淡然,深刻地影響了南氏後輩。

縱觀南氏家族,自南釗始,在學能專,在官能政,在家能教;學風篤實而注重實踐;崇尚氣節,德行高尚;孝悌仁善集於一門。良好的家風傳承,最終造就了南氏家族的長盛不衰。最後南氏家族的衰敗,不是敗於家族內部,而是敗於社會時勢,即明末李自成兵破渭南。正可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