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中國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說:“有人說商代是中國文明的開始,如果真是那樣,中國文明簡直就像傳說中的老子,一生下來就長出了白鬍子”,“二里頭文化如果不是中國文明的開始,也是接近於開始點了”。

今天,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文明是土生土長的原始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的文明。夏先生提出的二里頭文化晚期已經進入文明時代的觀點被學術界廣泛接受。

時至今日,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中國文明從起源、發展到最終形成的整個歷程及其背景、原因、道路、特點、模式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位置等對當代中國所產生的深遠的影響。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中國各文化區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

“文明”一詞最早見於《易·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尚書·舜典》:“濬哲文明”,都是指光明、有光彩的意思。在西方,“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是與所謂“野蠻”相對的概念。

中國以古代文明古國而著稱於世,號稱禮儀之邦。可是,20世紀初,當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時候,近代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中國文化乃至中國人種西來說。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使科學民主呼聲高漲,知識界要求重新審視歷史,打破三皇五帝的傳統史學體系。恰逢其時,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人們“由盲目的信古而進到疑古,更由消極的疑古而進到積極的考古”。中國文明的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起步的。

始於1928年的安陽殷墟大規模考古發掘揭示出輝煌成熟的晚商文明,從此再也沒有人把商代當作傳說時代了,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序幕就此拉開。

自1928年河南安陽殷墟發掘至今,九十多年過去了。現今,日益豐富的考古學材料已經能夠證明,中華文明早在距今數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出現了若干文化區系,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逐漸形成以中原為核心,以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為主幹,其周圍環繞多個區域性文化的重花瓣格局。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文明起源既是多元的,又是有核心的,呈現多元一體有核心的結構模式。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考古學研究還表明,中華文明的形成不是一個早晨就能夠完成的,而是有一個複雜曲折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有超過百萬年的歷史根系,約從公元前4000年前後開始向文明社會挺進,至公元前21世紀進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

從空中俯瞰蔚藍色的地球,可以看到,中國屹立於亞洲的東部,它西連巍峨的帕米爾高原,東瀕遼闊的太平洋,北抵大興安嶺和阿爾泰山,南達南海的曾母暗沙群島。它像一隻報曉的金雞,雄踞在世界的東方。

據研究,三百四十萬至一百七十萬年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三次地質運動,使它隆升到現在的高度,在中國與舊大陸西方之間形成一道巨大的地理屏障,加上北邊的巨大沙漠,中國因此與舊大陸的西側分隔開來。同時,在中國的東邊和南邊則面臨著浩渺無際的太平洋和南海,這就使中國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中國周圍不僅有高山大海這些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給遠古時期先民的對外交流造成天然阻隔;而且,從人文環境看,在中國文明起源階段,與世界上幾個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距離遙遠,和最近的古印度文明中間恰恰隔著世界上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二者也難以發生關係。因此,無論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都決定中國的文明不可能是外來的,只能走獨立起源的道路,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之一。

文明的溫床:兩大農業區的形成

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世界上幾個最古老的人類文明,都發生在最早出現農業經濟的地方,都是農業文明。農業與文明發生如此緊密的聯繫,並非偶然。

在史前時期,對於整個社會經濟文化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是農業。農業的發明,實現了從攫取性經濟到生產性經濟的改變,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對於人類歷史實在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有人稱之為“農業革命”。可以說,自從人類發明了農業,才算真正踏上了通向文明社會的征程。

在公元前700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南北兩個農業文化區,即南方的稻作文化區和北方的旱作農業區。這兩大農業區正是後來數千年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區,可以說主要吃大米的南方人和主要吃小米的北方人,在農業發明之後的數千年裡共同締造了輝煌的中華古文明。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上山遺址炭化稻米

多元一體有核心的中國文明

公元前10000年之後,亦即農業起源之後,中國史前文明加速向前推進,總的態勢呈現以長江、黃河為主導、整體向文明社會邁進的勢頭。

中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複雜,各地原始居民的經濟方式、居住模式、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各有特點,同時與鄰近集團保持交流,這樣一來,在整個中華大地上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遺存,黃河和長江共同培育了中華遠古文化,這不僅在舊石器時代的華北小石器工業和南方的礫石工業已顯露端倪,到了新石器時代更是如此。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文明是多元的。目前,已經可以確定的文化區有中原區及環繞其周邊的海岱區、江浙區、長江中游區、長江上游區、甘青區、雁北區和燕遼區。蘇秉琦先生稱之為滿天星斗;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先生將其稱為重花瓣結構,中原為花心,四鄰為花瓣。這樣,整個中國史前文化呈現多元一體,以中原為核心的結構。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中國華北細石器工業

中原文化區

新石器時代中期,出現了三支考古學文化,即河南中西部的裴李崗文化、渭河流域的老官臺文化和河北南部的磁山文化,這三支文化與後續的仰韶文化有著密切聯繫,有人稱之為前仰韶文化。在裴李崗文化階段,各聚落體現出氏族平等的社會風貌,已經發掘的裴李崗文化的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密縣莪溝北崗遺址、舞陽賈湖遺址等都顯示出平等的色彩。大約公元前5000年,這三支考古學文化融合成仰韶文化,後來大致經過四個考古學分期過渡到龍山時代。

諸支考古學文化的關係可概括為: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中原龍山文化——新砦文化——二里頭文化。這一地區在所有區域文化中,不僅位置居中,而且從文化面貌上看,具有兼容幷包的氣度,總體態勢是雖然有曲折,但向文明社會演進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大約公元前2000年,這裡率先走進夏王朝文明社會。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仰韶文化早期紅陶老人頭像

海岱文化區位於中原文化區的東邊,以泰山為中心,東臨大海,西接豫東地區。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泰山北麓已經出現了後李文化,後續為北辛文化,接著先後經歷了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嶽石文化,至商代,融入華夏文化系統。海岱文化區以大汶口文化的原始文字、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聞名於世,近年來發現的丁公文字和一大批龍山文化城址,是其文明化過程中的亮點。

燕遼文化區指今天的遼西平原至燕山南麓一帶,這裡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距今約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此後經趙寶溝文化,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演變為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這裡出土了一種用作日常陶器的筒形罐,因而也有人稱其為筒形罐文化區。這一文化區與東西伯利亞、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史前文化關係緊密。這裡引人注目的是興隆窪文化的玉器和紅山文化的壇廟冢,特別是紅山文化的彩陶紋樣與中原地區的彩陶有相似的母體,彰顯出與中原文化的交流。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赤峰市寧城縣小黑石溝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

甘青文化區可以看作是中原文化區向黃河上游的拓展,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大地灣文化,以後經仰韶文化的廟底溝期發展為馬家窯文化,再經常山下層文化過渡到齊家文化。甘青文化區除受到來自東邊的中原系統的文化影響外,至少在龍山時代又程度不同地接受了來自域外的草原青銅文化的交流,呈現出草原狩獵、採集經濟的面貌,這一過程大概與公元前2000年前後,環境發生突變因而生產方式由農業轉變為畜牧業有關。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夏家店下層文化彩繪雙耳蓋罐,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大甸子營出土。

巴蜀文化區最引人注目的是近年來在成都平原發現了一批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址,為聞名於世的三星堆文明找到了直接源頭,這裡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區。

長江下游地區,自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出現了上山遺址那樣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接著出現了跨湖橋文化和小黃山文化;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在錢塘江南北兩側出現了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稍晚在皖西地區出現了薛家崗文化、巢湖地區的凌家灘文化、環太湖的崧澤文化和江蘇中部的青蓮崗文化。到了大約公元前3300年,當地進入了良渚文化階段,不過,像石家河文化一樣,良渚文化不久就走向了衰落。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器

在上述各文化區當中,中原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這裡不僅佔盡“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而且經過仰韶文化廟底溝期的對外擴張、仰韶文化晚期的分化、龍山時代的再度崛起這一波三折的文明化過程,最終具有了海納百川般的胸襟,也較早形成了一整套與神權有別的所謂“禮制”的統治理念。這種樸素的、注重現實社會的思維模式,最終把中原地區推向文明社會,併為後來的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史前社會的文明化進程

從考古記錄看,史前社會的文明化是分三個階段完成的。

第一階段,公元前4000年前後至公元前3300年前後,大致相當於仰韶文化的廟底溝期、大溪文化的早中期和大汶口文化的早期。

在長江流域,原始城址——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率先在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被發現。城內有較大的製陶作坊和橢圓形祭壇等遺蹟,說明那裡是一個陶業中心和宗教中心。

在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早期不僅出現了像陝西華陰西關堡、河南靈寶西坡、北陽平那種面積達數十萬、上百萬平方米的中心聚落,而且在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出現了面積達二百多平方米的大型房屋和大墓,表明社會已經存在階層分化的現象了。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仰韶文化博物館

在安徽凌家灘遺址,出現了大型的祭壇與貴族墳山,內出玉人、玉龜和刻有方位的玉牌等眾多精美玉器。凡此種種,可以看出,一些文化中心已經邁出了走向文明的步伐。

第二階段,約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廟底溝二期文化、紅山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溪文化晚期。

中原地區,河南孟津妯娌遺址發現的廟底溝二期文化聚落,公共墓地出現了等級差別。大中型墓葬隨葬象牙箍等高規格遺物,普通小墓則一無所有。

在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墓地,少數大墓設置木棺,有的在棺外還建一層槨,隨葬品可多達一百多件,含有大量製作精良的玉器和陶器。而絕大多數小墓則為僅能容身的小型土坑墓,無隨葬品或僅有十分簡單的隨葬品。這裡和大汶口墓地的埋葬狀況,說明同一聚落當中的貧富分化現象更加嚴重了。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大汶口遺址

貧富分化導致社會階層間矛盾的激化,對財富的覬覦和掠奪比先前更激烈了。這一切最終導致各地城址迅猛發展,城址數量激增,戰爭更為頻繁,不同聚落不得不到處建城設防,抵禦外敵入侵。

無獨有偶,在長江流域也出現了類似的古國。以石家河城址為中心的屈家嶺文化城址群,城址有大有小,最大的石家河城址面積達一百二十萬平方米。這說明當時的古國規模大小不一。而且,當時社會分層明顯,已普遍進入“古國”時代。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屈家嶺文化城址群

東北地區,在紅山文化後期出現了大型的祭祀中心和高規格的貴族墓群,其中,包括女神廟、方形祭壇和積石冢等大建築群。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已普遍分化,只有極少數貴族死後才能歸葬於牛河梁這塊聖地。

第三階段,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左右的龍山時代。龍山時代出現了大批城址,大體分為中原地區城址群、海岱地區城址群、長江中游城址群、成都平原城址群、北方地區石城城址群五大城址群,加上長江下游新發現的特大型城址——良渚城址,可謂城堡林立。

在良渚古城確認之前,當時的說法是良渚代表了中國文明的曙光,就相當於在這個門檻上將要邁進來了實際還沒進來,就在這個臨界點上面。現在我們發現了這個良渚古城,我們就認為它實際上已經邁進了文明的時代。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良渚古城遺址

從史前文化的互動關係來看,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中國文明相互作用圈的形成。在上述第一個階段,中原地區的廟底溝文化向四周同時期的文化施加影響,其時代特點是中原向周鄰文化的輻射。可是,到了第二個階段,四鄰的文化一反被動態勢,積極向中原地區拓展領域。

中原地區在經過了長達數百年的文化低潮之後,到了龍山時代重新彰顯天下中心的優勢,經過廟底溝二期文化階段的短暫調整,到距今約四千年時,在廣闊的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波瀾壯闊的文化景觀:以中原龍山文化為中心,在它的周邊分佈著呈重花瓣結構的龍山時代史前文化分佈格局。

中原龍山文化佔據著黃河中游地區,它的東邊是山東龍山文化,它的南邊是石家河文化,它的北邊是雪山二期文化和老虎山文化,它的西邊是客省莊文化和齊家文化。在這一巨大文化圈的外圍,南邊分佈著嶺南地區的曇石山文化,東北為小河沿文化,西邊為新疆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西南有青藏高原上的卡諾文化等,整個中國大地出現了氣勢磅礴的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多元一體的文化分佈格局,這一格局不僅直接影響到中國青銅文化分佈格局,甚至奠定了中國版圖最初的基礎。這種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連接四面八方文化區系的文化分佈格局,奠定了中國多元一體有核心的文化基礎,給中國歷史的走向以深遠的影響,以至於千百年來流傳著“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名言。

中國文明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它為什麼能夠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小河沿文化人形蚌飾

結語

​中華文明起源,它的內涵就是說,我們現在的中華文明,還有包括我們現在這個多民族一體的國家,我們能把它追溯到什麼時候,在什麼時候我們能看到它最初的模樣,在什麼時候我們能有一個文化的實體,我們可以管它叫中國,或者最初的中國。中華文明,兩個含義,當時有了中華,社會還又要發展,可以叫進入文明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叫中華文明出現了。

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一直在不斷地融合接納中走向進步。無論是歷史上無數次的民族融合還是史前的中國相互作用圈,中華民族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也是中華文明能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延續至今不間斷的古老文明的原因。

那些文明的烙印已經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歷史總在不經意間泛起波瀾,在經歷了各區域的文明化齊頭並進的均勢局面之後,注重務實和世俗化的華夏集團在黃河中游脫穎而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強勢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