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精誠戰疫情 踏碎險阻迎春天

撰稿 記者 閆曉媛 閆淑娟 照片由晉中一院宣傳科提供

是他們,用堅定的目光傳遞必勝的信念;是他們,用奮力的堅守書寫大愛無言;是他們,用微小的力量匯聚江河的澎湃;是他們,在醫護崗位書寫偉大的不凡。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不會到來的春天,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一線護士雷曉燕——

我們穩住了 患者也就穩住了

天使精誠戰疫情 踏碎險阻迎春天

雷曉燕細心服務患者

她是一名護士,也是一名軍嫂。曾經,她戰鬥在非典前沿,歷經重重考驗;如今,她正衝鋒在疫情一線,與同事們一起築牢我市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銅牆鐵壁”。 她就是祁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助產師雷曉燕。

今年春節,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她毫不猶豫地報名參戰。出發之前,雷曉燕把女兒託付給年邁體弱的父母照看,便毅然來到市傳染病醫院,加入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行列中。

得知雷曉燕要去支援一線醫院,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女兒,早已習慣了家中不是爸爸不在,就是媽媽缺席的生活。為了不讓雷曉燕擔心,女兒笑著對她說:“媽媽,你一定要像電視裡那樣穿好防護服,保護好自己,我等你回來。”說完還調皮地給她做了一個加油的姿勢,然後就一聲不吭地回了房間。

來不及安慰女兒,在老公的鼓勵、父母的囑託中,1月26日下午2點,她和同事到達市傳染病醫院,經全體培訓後,1月27日,雷曉燕正式進入病房。病房分為5個護理組,每組6名護士,4班倒,每個班6小時工作制。

剛開始,雷曉燕多少有點緊張,可看到患者們一雙雙期盼的眼睛時,她釋然了:“這個時候我們不能亂,我們穩住了,患者也就穩住了。”

在病區工作,雷曉燕不僅要處理核查每一條醫囑,還分管病人的打針、輸液、抽血、霧化治療、吸氧,以及負責病區所有清潔消毒隔離工作。因為穿著厚重不透氣的連體隔離衣,一切看起來簡單的日常醫護工作,卻變得異常艱辛,操作時帶著護目鏡和手套,視覺、手感存在的誤差增加了工作難度。每次從隔離病房出來時,雷曉燕雙手都被雙層橡膠手套捂得蛻皮發白,鼻樑上、臉頰旁是口罩繫帶勒出的深深痕跡。可雷曉燕和她的戰友們,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大家互相打氣,互相鼓勵,堅持完一班又一班崗……

看到患者的症狀一天天緩解好轉,她倍感欣慰,大疫面前,大愛從不缺席。

心理專家李永麗張愛國——

在戰“疫”中成長

天使精誠戰疫情 踏碎險阻迎春天

李永麗為患者進行心理輔導

天使精誠戰疫情 踏碎險阻迎春天

張愛國為患者悉心解壓

“我是共產黨員、中青年專家,身體健康、家庭負擔和牽掛小。”1月26日,看到市衛健委發出的《關於抽調心理諮詢人員赴傳染病院的通知》,市榮軍醫院副主任醫師李永麗肯定地認為,自己是最合適的人選,立即請纓奮戰一線。

但是,當15歲的女兒噙著淚水幫她收拾行裝時,當年邁的母親掩飾著擔心不停囑託時,李永麗還是有點自責,瞬時理解了何為“忠孝不能兩全”。

1月26日下午, 李永麗正式入駐市傳染病醫院準備開始進行心理干預工作。“院感科老師對我們進行了嚴格的防護培訓,初穿防護服,感覺自己像披甲上陣的戰士,迫不及待地想衝鋒陷陣。”李永麗坦言,當真正邁入隔離病房時,她“慫”了,心率加快,本已在腦中複習了若干遍的穿脫防護服流程,只剩下片段。

但面對患者時,李永麗多年的職業素養“出來了”,她利用語音、語速、語調,表達著對他們的安慰和支持。一天下來,她的微信通訊錄裡多了數個標籤為“戰疫”的“朋友”。一週的時間,從初入隔離病房的忐忑不安,到能在隔離病房與患者談笑風生地說“生了兒子後一定要請我們喝喜酒”,李永麗戰勝了自己,那一刻她成長了。

儘管知道即將面臨的是醫學的新領域,是高度危險的,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山西省社會福利康寧醫院心理專家張愛國,仍舊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

“在隔離早期,患者主要表現為否認、恐懼、焦慮等,我們從心理學角度給予患者安慰、支持,指導他們在放鬆的狀態下接受治療,同時根據患者情況進行自殺、自傷等風險評估。”張愛國表示,經過一系列心理干預,確診患者情緒逐漸穩定下來,他們能正視自己的現狀,積極配合治療,樂觀積極的狀態在患者、醫護人員,包括心理專家之間蔓延,大家都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護理“老將”劉曉勤——

務必盡全力做到最好

天使精誠戰疫情 踏碎險阻迎春天

劉曉勤叮囑患者放鬆心態,樂觀面對。

“媽媽,要多注意身體。”2月7日凌晨,下夜班回到醫護人員定點酒店的晉中一院心血管內科護士長劉曉勤,看到了女兒發來的信息,頓時感覺眼眶一熱。

劉曉勤的愛人這幾年一直在對口支援榆社縣人民醫院,在她請戰進入一線病區的第二天,愛人也趕赴榆社的防疫一線,只有女兒一人留在家裡。

2003年,劉曉勤和丈夫毅然衝在了抗擊非典的一線。那時,孩子5歲,天真又懵懂。現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劉曉勤和丈夫再次背起行囊,毅然出發。已是大四學生的女兒除了想父母,更多的,學會了安慰父母,鼓勵父母。

首批到崗的12名護士中,劉曉勤年紀最大,也只有她有非典一線的救護經驗。當日下午,我市首批確診的患者送到醫院時,她毅然把自己排到第一班,衝在了最前面。

“這次疫情未知因素太多,大家難免心裡有點緊張。這麼多年在一線工作,我也積累了一些防護和應急的經驗,做個表率,給大家吃個定心丸。”劉曉勤說。

近幾日新收治了一名小患者,入院後特別緊張、害怕,一直喊“肚子疼”。劉曉勤得知後,毫不猶豫地給他揉肚子,陪他聊天解壓。輪到劉曉勤上班,她準會特意去看望小患者。在她耐心細緻地護理下,小患者的心態逐漸輕鬆,狀態也越來越好。面對老年患者,她們不僅要做好醫療保障,還要做好心理護理。雙管齊下的貼心照顧,給予患者極大的安撫和信心。他們從最初的驚慌失措,到如今在醫護的配合下安心治療,病情越來越平穩。

劉曉勤很喜歡魯迅先生的一句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她說,這就是她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