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电影是什么故事?

再见芳草鲜美的味道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计划10月份去萨拉热窝,大家等着看游记。

故事是这样。

1944年德国已经接近崩溃,急需要将巴尔干半岛和希腊地区的20个师撤退德国本土,准备最后的决战。

然而,德军的装甲部队极度缺乏油料,必须依靠萨拉热窝的油库进行补给。

而萨拉热窝的地下游击组织很强大,他们的领袖是一个老练的游击队员瓦尔特。

瓦尔特是个神秘人物,只有极少数游击队员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和长相。

德军在萨拉热窝的反地下组织负责人,上尉比肖夫1年时间抓捕审问了100多人,却始终无法确认瓦尔特是否存在。

德军认为一旦行动暴露,游击队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破坏油库,那么德军20个师就会瘫痪在巴尔干,等于废铁。

所以,德军特别将反游击战专家,党卫军冯·迪特里施上校被从挪威派遣到萨拉热窝,负责燃料秘密运输的“劳费尔行动”。

冯·迪特里施制定了两个计划,第一是用德军伤员进行伪装,将运输油料伪装成运输伤员。游击队员不会想到德国人竟然残忍的用自己伤员开涮,不会发现他们的真实目的。

第二他利用一个狡猾彪悍的假瓦尔特(康德尔上尉),混入萨拉热窝的地下组织,造成该组织的混乱和瘫痪,让他们无法阻挡“劳费尔行动”。

在女叛徒肖特的帮助下,假瓦尔特成功潜入组织内部,连续杀死多名游击队的骨干分子,还引诱游击队(一群热血学生,包括老钟表匠的独生女)主动袭击德军,结果全部被打死。

甚至,瓦尔特本人差点也被引诱到清真寺外中了埋伏。

最终,老钟表匠为了就瓦尔特,故意去清真寺杀死了伪装的德军军官,随后被机枪击毙。

通过老钟表匠的牺牲,瓦尔特才侥幸逃生。

就在冯·迪特里施认为计划马上就要成功时,瓦尔特开始反击。

他首先迅速识破了女叛徒肖特,通过她将假瓦尔特引诱出来后干掉,消除了内部的隐患,也斩掉了冯·迪特里施的一条手臂。

随后,他们将计就计,伪装成德军混入火车上,将装载油料的车辆炸毁。

需要说明的是,押车的是冯·迪特里施另一条手臂比肖夫上尉。比肖特明明看到油料车着火后撞过来,就要爆炸,仍然选择不跳车,坚守自己的岗位,结果被活活炸死。

“劳费尔行动”惨败,盖世太保来押送冯·迪特里施回柏林接受军事法庭审判。

在离开的时候,冯·迪特里施说:“Sehen Sie diese Stadt? Das ist Walter!(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

电影就是如此,萨沙说一些相关的花絮。

第一,导演被活活饿死

很多人不知道,萨拉热窝今天在波黑境内,是一座以穆斯林为主要人口的城市。

当年南斯拉夫人在德国人的威胁下保住了萨拉热窝,没有想到多年后却有可以的大屠杀。

这部电影的导演克尔瓦瓦茨,是一个穆斯林,就住在萨拉热窝,在1992年已经66岁。

在长达4年的塞族围困战中,1万1541人遭到杀害,其中超过1500人是儿童。5万6000人受伤,其中将近15000人是儿童。死伤者的85%不是军人而是市民,他们基本都是穆斯林。


死伤总数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大,但萨拉热窝今天的人口,也只有30万而已。

克尔瓦瓦茨是死者中的一个,他是被活活饿死的。

这可以说是巨大的讽刺。

2003年1月,塞族共和国军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的第一司令官斯坦尼斯拉夫·加利奇,因对萨拉热窝的包围和恐怖袭击,在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被判犯有反人道罪,判处无期徒刑。

第二,真的有瓦尔特这个人

瓦尔特·佩里奇是一个塞尔维亚人,就是瓦尔特的原型。

在二战期间,年仅26岁的佩里奇就是萨拉热窝地下组织的领导人。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其实是一个文人,获得过大学的经济学学位,一直在银行工作。

他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员,领导地下组织颇有成绩。

不过,佩里奇没有活到战后,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

第三,瓦尔特的演员曾经是著名政治家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就是瓦尔特的演员,以及《桥》中的老虎,演技精湛。

他是职业演员,是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的毕业生,

搞笑的是,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并不仅仅会演戏。

日沃伊诺维奇在演戏的同时也从政,在90年代是塞尔维亚社会党副主席,一度成为仅次于米诺舍维奇的热门人选。

2002年,塞尔维亚总统选举候选人,收到3.27%的全民投票,不过没有当选。

失败后2003年后退出政坛。

日沃伊诺维奇是塞尔维亚人,一般认为是大塞尔维亚主义支持者。

为此,他和多年的好友在90年代彻底决裂。


这个好友,就是《桥》中爆破专家扎瓦多尼的扮演者,克罗地亚演员鲍里斯·德沃尔尼克。

91年,寻求独立的克罗地亚人,和要维持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激战。

这两个几十年的老友,分别支持自己的民族,出现巨大的分歧。

1991年他们二人发表了一系列公开信绝交。这也是南斯拉夫解体的代表性事件。

日沃伊诺维奇在2016年5月22日去世,享年82岁。


萨沙


在雄壮的音乐声中,盖世太保军官冯·迪特里施走在一块高地上叹息道“唉!太有意思了!我一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身边的维尔德姆特赶紧凑过来问:“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冯·迪特里施有气无力地说:“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在1944年的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德国南方集团军的地下司令部内,一名德军将军(中将)进入了会议室。他向里面已经站着的七名德国高级军官命令道“诸位!向你们宣布一项重要的消息:我军东南战区司令莱尔上将已经接到命令!A军团今天晚上开始,按计划从巴尔干撤退”。然后将军边走边说:“现在请哈根中校向各位说明执行劳费尔行动计划的目的,请吧,哈根。”

德国国防军第510摩托化团团长哈根中校,起身走到军事地图前,用指挥棒指向地图上标着的红色区域,向军官们详细的介绍了“劳费尔行动计划”之后,哈根中校说道:“我们必须要重兵保卫铁路线,和严格保密,才能够实行劳费尔行动计划!”。此时将军回头对盖世太保军官韦兰德说道:“韦兰德中校可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请吧,韦兰德”。

韦兰德中校的双手神经质的在玩一支钢笔,貌似忠厚的脸上生着一双鹰眼,花镜后面的目光从在场的每个人脸上滑过之后说道“可以坦率的说吗?”韦兰德取下眼睛问道。“可以,你谈吧!”将军回答。“目前萨拉热窝的形势,并不那么适合进行劳费尔行动。这座城市里抵抗运动的力量非常强大,是一条真正的秘密战线。它的领导是个老练的游击队员,人们叫他瓦尔特”。

这位被盖世太保军官称为老练的游击队员的“瓦尔特”,就是前南斯拉夫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曾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扮演过"瓦尔特",在《桥》中扮演"老虎",是他让全世界了解了在战火纷飞的东南欧战场上,南斯拉夫人是如何用鲜血和生命,最终争取了自由、尊严和独立的悲壮历程,为南斯拉夫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而中国观众则更是亲切的称呼他为“瓦尔特”。

“瓦尔特”于1933年,出生在塞尔维亚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还放过羊,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此前甚至从未出过村子的"瓦尔特"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

自他的电影处女作《帕夏的最后一个节日》问世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生共主演了近200部影片,参演过300多部影视剧作品。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夜袭机场》、《苏捷什卡战役》、《被围困的城堡》等影片则被誉为经典名著。

"瓦尔特"在演艺上的辉煌成就,当仁不让的超越了所有影视界同行,然而与他辉煌成就"极不相称"的是,"瓦尔特"没有绯闻,这在演艺圈堪称是不可思议的事,毕竟现在的演艺圈中,如果没有出过绯闻,很多人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艺术家。

"瓦尔特"的妻子朱莉雅娜是一名舞蹈演员,与"瓦尔特"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难能可贵的是,成名之后的"瓦尔特"并没有忘记哺育过他的小村庄,他经常带着全家回去看看,如今在他老家科斯迈伊,还有一栋面积虽不很大但很漂亮的房子。

"瓦尔特"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塞尔维亚最受欢迎的政治家之一。

"瓦尔特"一直作为塞尔维亚议会议员,活跃在南斯拉夫政治舞台上。"瓦尔特"在此前曾经担任塞尔维亚议员将近20年,在2002年8月,"瓦尔特"被推举参加了塞尔维亚的总统竞选,但却以失败告终。用他自己的话说“人们喜欢的是演员的他,而不是总统的他,但如果由中国观众投票,他必定当选”。

2016年5月22日,"瓦尔特"在贝尔格莱德因病去世,享年83岁,因此,2012年的《冰》,也成为了"瓦尔特"人生最后的一部影片。“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台词还有多少人记得?片尾那段雄壮的音乐还有多少人记得?如今"瓦尔特"死了,谁来保卫萨拉热窝?


王铭苇


  前南斯拉夫在领袖铁托执政时期,拍摄了大批脍炙人口的反法西斯影片,尤其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几部极具国际一流水准的影片更是风靡中国,得到中国几代电影观众的喜爱。主人公南斯拉夫游击队特工英雄瓦尔特虎胆雄威、机智果敢、神出鬼没的英勇形象成为中国老中青几代人的经典记忆。不过,电影毕竟是虚拟的艺术,瓦尔特也和中国荧幕李云龙一样,是许多真实人物的混合体。不过瓦尔特和李云龙基本都是自己人的组合有一点不同的是,瓦尔特的相当大的事迹原型却是他的敌人——纳粹德国的特种部队。瓦尔特尽管已经非常“神通广大”。但如果比起真实版的“德军瓦尔特”,他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南斯拉夫电影中的传奇英雄瓦尔特】

  

  【真实的南斯拉夫军队】

  二战时期,德国组建了许多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部队,打出了很多经典战例,不过最出名、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德军11人就能占领贝尔格莱德的神话般战绩。 贝尔格莱德是南斯拉夫共和国的首都,1941年3月,南空军总司令杜尚·西莫维奇发动政变推翻亲德政府,纳粹德国出兵进攻南斯拉夫。时任德军武装党卫军“帝国”师摩托化侦察营的党卫军上尉的弗立茨·克林根伯格带着10名部下(只有2挺轻机枪,5支冲锋枪)执行侦查任务。

  

  

  

  【贝尔格莱德征服者弗立茨·克林根伯格】

  

  【希特勒接见立下大功的弗立茨·克林根伯格】

  

  【克林根伯格陪同希姆莱视察贝尔格莱德】

  当时贝尔格莱德有30多万军民,德军尚远,所以防御意识不高,所以当4月12日克林根伯格来到了贝尔格莱德附近的多瑙河北岸时,意外发现南军只是炸断了桥梁,却没有设兵把守这样重要的咽喉部位。所以,让敌人顺利通过进逼贝尔格莱德,不久德国侦查组遇到南军一个车队。德军侦察兵虚张声势,立即展开凌厉进攻,南军不知德军底细,稍稍交火3辆车上的20多人就全部缴械投降。克林根伯格命令德军士兵换上南军军装,开着缴获的车辆朝着市中心奔去,所以一路畅通。由此可见南军防备多么松懈。德军侦察兵找到南斯拉夫国防部并迅速占领,然后果断大胆的将南斯拉夫国旗换上了德国国旗。

  

  【塞尔维亚军队】

  

  【德军看押被俘的塞族军队】

  贝尔格莱德军民见状误以为德军“大部队”已经打进城中,顿时张皇失措,丧失斗志。克林根伯格又神奇的擒获贝尔格莱德市长,恐吓诈称几个党卫军装甲师已经在城外待命,如不投降,德国空军将全城夷为平地。吓破胆的贝尔格莱德市长信以为真。为保全无辜百姓免遭涂炭,就下令守城军队放弃抵抗,全部投降!就这样仅仅11个德国士兵,就神奇的占领了整座南斯拉夫首都,直接俘获敌军1300多人。而这位糊涂市长得知真相后,羞辱难当,饮弹自尽……德军预计攻占贝尔格莱德要付出10000-15000人受伤,2000人阵亡的代价,平民伤亡可能是这个数字的10倍。由于克林根伯格的大胆行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他在1941年5月14日获得骑士十字勋章,而且是由希特勒亲手颁发的。通常来说,只有橡叶以上的骑士十字勋章才由希特勒亲自颁发,这对克林根伯格来说是一份殊荣。克林根伯格在1945年1月12日被任命为党卫军第17“古茨-冯-伯利欣根”装甲掷弹兵师师长,在西线与美军展开战斗,最终像一名普通战士一样死在了战壕里。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指挥官,党卫军第37装甲掷弹兵团被任命为“克林根伯格”团。

请支持本团队制作的《战争特典》《铁血文库》系列实体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战争史


说到这个电影名字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熟悉,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了(该片于1972年11月30日在匈牙利上映,197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

当年看过的现在都是爷爷奶奶辈儿的人了吧!

这部电影当年很火的,一被经引进就大受好评!

这部电影讲述的南斯拉夫英雄瓦尔特与法西斯斗争的故事,时间设定在在二战后期。

话说1944年,在盟军的强大攻势下,德国面临已经陷入绝境。为了保卫本土,德军计划撤回在驻扎在巴尔干的“A军团”。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A军团”的装甲部队面临着油料短缺的问题。

于是德国便暗地里拟定“劳费尔行动”,计划从萨拉热窝调集油料。

然而当时面临着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威胁,其中萨拉热窝的游击队长瓦尔特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德军曾多次试图抓住瓦尔特,但是并没有任何结果。因为瓦尔特太神秘了,虽然是队长,但很多队里的人都没有见过他。

当时德军认为然而瓦尔特不除,“劳费尔行动”就难以实施,于是派遣反游击专家冯·迪特里施上校专程从挪威来到萨拉热窝对付瓦尔特和他的游击队,以保证“劳费尔行动”的顺利进行。

冯·迪特里施抓住瓦尔特没多少人见过这个漏洞,在游击队里的叛徒肖特的帮助下,派间谍充当瓦尔特进入到了游击队内部,重重的打击了游击队的势力,连瓦尔特都差点被抓了。

当时瓦尔特一直都在游击队,只是他当时叫皮劳特,战友们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在铲除叛徒和假瓦尔特的过程中,瓦尔特也了解到了德军的目的是油料,于是与伙伴一起毁掉了装满油料将要运往战区的德军火车,“劳费尔行动”宣告失败。

而在电影结尾,大家才知道,皮劳特就是瓦尔特!<strong>

这部电影之所以在本引入到国内之后就受到这么大的欢迎,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电影题材是反法西斯系列的,曾经中国也在二战期间被敌人侵略,国人对此深有同感,并且当时也是以游击队的形式反击敌人的;

第二点,主人公的英雄气质是吸引国人欢迎的重要原因,从古代到现在,很多人心里都多多少少存在英雄情结,当我们了解到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之情。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时代背景!

要知道上世纪70年代,咱们可没啥多少电影可以看,这样一部来自于国外的主旋律电影,自然备受瞩目。而且这部电影,确实是经典!


白话历史君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经是一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片,1977年在中国上映时曾引起巨大轰动。上点年纪的人几乎都看过或者听说过,央视的电影频道也放过好多次。

大概的故事梗概是1944年的德国在西欧的战场上节节败退,贝尔格莱德失守。德军试图把占领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南部、希腊的A军团20个师撤回德国以做困兽之斗。由于路程还是比较遥远的,所以他们需要在途经萨拉热窝的时候顺便给军队的坦克进行补给,但是由于当时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反德军游击队等等因素,所以所有的行动都要秘密进行,于是派遣党卫军冯·迪特里施上校从挪威转到萨拉热窝,专门负责这次燃料的秘密运输,即“劳费尔行动”

萨拉热窝地区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游击队,领导游击队的是一个叫做“瓦尔特”的人,由于工作比较保密, 所以当时几乎没有人直到瓦尔特真是的身份还有样貌。于是德国人派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在游击队里的叛徒肖特的帮助下,假扮瓦尔特打入当地的抵抗组织内部,给当地的地下活动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甚至还差点抓到了真正的瓦尔特。最后,游击队中一个叫做皮劳特的在与其他战友的配合下不仅铲除了叛徒还有假的瓦尔特,还破坏了德军计划运输燃料的火车,最终才揭晓这个皮劳特就是瓦尔特。冯·迪特里施因为“劳费尔行动”失败被调走。临走时他对继任者说:“Sehen Sie diese Stadt? Das ist Walter!(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说的其实就是在萨拉热窝抵抗组织内部的团结。

历史上瓦尔特真有人物原型,瓦尔特·佩里奇(1919-1945年),塞尔维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拉热窝的抵抗运动领导人。40年开始接触共产党,并开始从事地下工作,1943年奉命潜回萨拉热窝领导游击队。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从此成了萨拉热窝的英雄象征。


国家人文历史


看这个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临时客

昨晚看了一部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尽管有十几年没有看过这个电影了。但电影本身的震撼力依旧,仿佛使人回到了1944年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看到了萨拉热窝人民在传奇英雄瓦尔特的率领下,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所进行的战斗。说实话,小时候这部电影曾看过很多遍的,很多情节都记忆犹新,但看完之后,忽然产生了一种与少年时截然不同的感受:那时候,心目中的英雄当然是集正直勇敢、顽强善战、英俊潇洒于一身的瓦尔特本人了;但是,到了我现在这个成熟中年男子的年龄,再看这部电影时,里面真正的英雄却成了另外一人,真是一种奇特的感受!

这个英雄在电影中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 - 钟表店的老板谢德,一个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老好人,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总是那么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小城的人们修理着钟表,一位熟悉得能让大家觉得没有任何变化的慈祥长者。但就是这么一位平凡普通的老人,在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萨拉热窝城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应该说,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谢德就已经是一个老练的游击队员了,而且,在游击队内部有着非常高的声望,就连瓦尔特本人都对谢德极为尊敬。但开始的时候,谢德也并没有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他只表现出一位父亲对独生女的溺爱,竭力劝说自己的女儿阿兹拉不要参加抵抗运动,要珍惜自己年轻的生命。

随着剧情的一步步展开,谢德的一些个性也逐步显示出来。当他的独生女阿兹拉在袭击德国军车的行动中牺牲的时候,谢德的内心世界一下子在观众面前亮了出来。当时的情景是:广场上堆满了牺牲的游击队员们的尸体,荷枪实弹的德军林立在广场的周围,广播里一遍遍重复播发德军司令部的公告,鼓励死者的家属上前来认领尸体。实际上,法西斯在酝酿着一场更大规模的杀戮:如果有人前来认领尸体的话,就当场再枪杀认领者,给萨拉热窝人一个血腥的教训。游击队领导识破了敌人的奸计,劝说大家不要上前认领尸体,以免无谓的牺牲。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儿横尸广场,耳听着德军司令部的公告,谢德悲痛欲绝、不能自制!

突然间,他做出惊人之举,从人群之中缓缓而出,从容不迫地迈步向广场中心走去,他的步伐是那样的坚定沉毅:爱女既已逝,一死何足惜,杀人终有限,正义胜强权!……,为了保护谢德,瓦尔特示意其他的游击队员们紧紧跟上,这样,就带动了广场外的所有群众,一人、几人、十人、几十人,一百人、几百人,全都跟随着谢德的脚步,坦然走向法西斯设定的杀戮场,残暴的德国法西斯终于被萨拉热窝人民的勇敢精神所震慑,放弃了他们原来的计划,悄然撤走了。在这场不畏强暴的抗争中,始终一言不发的谢德,表现出了凛然无畏的英雄气概与赤诚仁爱的慈父情怀的完美结合。

紧接着,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上演了。由于游击队内部的联络暗号泄密,德国人通过谢德的钟表店,约定了瓦尔特与假联络员五点钟在清真寺的见面,这是一次诱捕瓦尔特的行动。当谢德意识到这是一个圈套的时候,离约定的时间只剩20分钟了,已经来不及通知似风驰电掣般行动的瓦尔特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谢德迅速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决定,但表面上仍十分镇定,他只是淡淡地对前来报信的人说:“你已经尽到了你的责任,就交给我吧。”送走信使,谢德从一个座钟底下取出手枪,将子弹推上膛,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这时,他的徒弟突然出现,茫然不知所措地看着他,不知他要干什么?徒弟问谢德:“您要去哪?”谢德平静地告诉徒弟:“我要走了,去寻找自己的归宿。”然后,把自己一生的债权债务做了一个简单的交代。离开时,他对徒弟临别赠言:“要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的。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多么聪明睿智的长者!这就是一位平凡的英雄面对死亡威胁时候,内心深处思想的简单真实流露。

最后一次走过那熟悉的古老街道,他依旧彬彬有礼地向每一个认识的老街坊打着招呼,没有让人觉得有任何一丝的异常之处。终点很快就到了,谢德信步来到清真寺前,见到了假联络员。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谢德就拔枪击毙了假联络员,然后,转身抬头望了一眼自由晴朗的天空。他知道,这肯定是此生的最后一个动作了,但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姿态,紧接着就是法西斯从四面八方射过来的枪林弹雨,在枪声中,谢德安详地倒下了,求仁得仁!这正是他所寻找的归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引来敌人的枪声,向瓦尔特示警!为了抗击法西斯的正义事业、为了自己所热爱的萨拉热窝人民、为了保护游击队领袖,他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清真寺的钟声在哀鸣,广场上空的白鸽在久久地盘旋,……。真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场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美诗。



经典电影的魅力是永恒的。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受是:真正的英雄都是些现实生活中很平常的人。他们能成为英雄,决不是因为华丽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而是缘自于他们高尚的人格、完美的情操,所以,当命运召唤他们的时候,能在一瞬间里突然迸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临时客


这部电影的具体情节和当时引进所造成的轰动效应,在此就不多啰嗦了,但凡当年看过电影的人都能说出很多具体的感受。

俺这里要说的,是至今好像还没有人介绍过的这部电影在我国引进时没人注意的背景细节。

~~~~~~~~~~~~~~~~~~~~~~~~~~~~~~~~~~~~~~~~

这部电影,其实是瓦尔特领导的几个战斗故事串接成的,主线是破坏德军“劳费尔”行动、并铲除叛徒和德军奸细。

瓦尔特是电影里游击队长皮劳特的化名(当然,皮劳特也可以是化名),这是根据真实历史记录创作的。

南斯拉夫抗击德国人的战争,和中国抗战最大的不同,是南斯拉夫属于人口比例相差不大的多民族分居+杂居的国家(这也是后来被北约挑动轻易分裂的原因)。

因此,中国的抗战是相对容易形成一致对外的,不仅汉回满蒙这些主要民族的主体能一致对外,人数较少的中南、西南少数民族也是一致抗战的。

但南斯拉夫情况就比较复杂,北部地区(现克罗地亚)的克罗地亚族从各个方面都与日耳曼文化更接近,而南部地区的阿尔巴尼亚族则更倾向独立(有点类似蒙古贵族想借助日本侵略独立出中华那种),中部萨尔维亚族与其他民族也有东正教与伊斯兰教上的差别。

所以,南斯拉夫的统一抗战难度是比中国更大的。

~~~~~~~~~~~~~~~~~~~~~~~~~~~~~~~~~~~~~~~~~~·

但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里,最先牺牲的老游击队员谢德和他的女儿,都是穆斯林,谢德不仅牺牲在礼拜塔下,其本身可能还具有相当号召力的宗教身份(所以广场认尸时他带头就能带动几乎全部平民的行动)。

而瓦尔特这个名字,是属于克罗地亚的名字,皮劳特也是克罗地亚名字(这也是瓦尔特不仅会德语而且冒充德军天衣无缝的原因)。

其他的游击队员里,吉斯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属于吉普赛民族的名字,苏里或许是阿尔巴尼亚名字吧。

~~~~~~~~~~~~~~~~~~~~~~~~~~~~~~~~~~~~~~

所以,这部电影,在南斯拉夫当时上映的主要看点,各民族团结起来战胜德军是比传奇游击队长的战斗故事更重要的。

但在当时,我们对南斯拉夫甚至欧洲国家、民族历史了解非常非常少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感受和理解电影里这样的故事背景和深厚内涵的。


理得心安


《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是一部曾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的电影作品。该片是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哈·克尔瓦瓦茨执导,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留比沙·萨马季奇等主演。1977年在我国上映。

这部电影是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而成:影片中的男主角瓦尔特的原型是二战中萨拉热窝抵抗运动领导人瓦尔特·佩里奇。1940年之前拥有经济学学位的瓦尔特·佩里奇在萨拉热窝的一家银行工作,这一时期的他加入了南斯拉夫共产党。纳粹入侵南斯拉夫后他一直从事地下工作到1942年,1942年他从敌占区转移到解放区并成为南斯拉夫游击队的一名营长,1943年奉命潜回萨拉热窝领导游击队。1945年4月6日他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从此成为萨拉热窝的英雄象征。那么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这部电影又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呢?

1944年纳粹德国已陷入东线的苏联红军和西线的美英盟军双向夹击之下,战火正在向德国纵深蔓延。这时德军总参谋部试图把占领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南部、希腊的A军团20个师撤回德国以做困兽之斗。然而南斯拉夫游击队在这时发动反攻夺取了贝尔格莱德,与此同时苏联红军也从北方压了过来,这时只剩下多瑙河以南的公路还在德军的控制之下。如果这条通道被切断,那么整个“A军团”共20个师近百万大军就会被围歼。用德军的话说“保卫德国就指望这20个师”。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柏林的德国最高决策层命令“A军团”从希腊和南斯拉夫火速撤退,由于路程遥远,所以需要在途经萨拉热窝时给坦克进行燃油补给。

为此德军拟定了一个秘密的“劳费尔行动”计划: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从挪威转到萨拉热窝,专门负责这次燃料的秘密运输。当时萨拉热窝游击队由久经考验、机智老练的游击队长瓦尔特领导,德军的的比肖夫上尉花了一年的时间审讯了一百多名“犯人”仍无从得知瓦尔特真实的身份和样貌。为确保“劳费尔行动”的顺利实施德军决定拔除这颗钉子,于是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在游击队叛徒肖特的帮助下假扮瓦尔特打入当地的抵抗组织内部。由于地下工作的隐秘性瓦尔特一直是和自己的下线保持单线联系,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游击队员压根就不认识瓦尔特,由康德尔假扮的瓦尔特给当地的地下活动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甚至还差点抓到了真正的瓦尔特。一个叫皮劳特的游击队员获得了德国间谍假瓦尔特打入组织内部的情报,随后他在战友们的配合下设计铲除了叛徒和假瓦尔特并擒获了试图混入解放区的德国特工团伙。他们通过对德军电话的窃听终于了解到“劳费尔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德军用火车把伤员运到油库外卸车,同时派卡车接伤员,再把火车开到油库装运油料,最后把油运送到维谢格拉特去支援撤退中已经油料耗尽的“A军团”的装甲部队。

皮劳特和战友吉斯、苏里随即在一番乔装打扮之后混进德军内部,在解决了火车司机后成功控制了机车。然而等火车装完油料开出油库时被打晕的德国火车司机苏醒过来打开了水阀,惊动了守军。得知上当的德军立即在沿途布置军队拦截火车,押车的德军也发现了异常,于是向皮劳特等人发起进攻,但均被一一击退。当火车爬坡时皮劳特摘掉了列车的通风管、提开车钩,没有机车牵引的列车快速倒退,德军立即拧紧手闸刹车。但皮劳特等人等到了安全区域立即将机车换向倒车并跳下机车,无人驾驶的机车如脱缰野马快速下滑向军列撞去。猛烈的碰撞引燃了油料,炸掉了运送燃料的火车。顺利完成任务的抵抗运动成员吉斯要求皮劳特带自己去见瓦尔特,被身为瓦尔特助手的苏里告知:皮劳特就是瓦尔特。冯·迪特里施因为“劳费尔行动”的失败而被调回柏林,临走时他自嘲说:自己一直以来就以寻找瓦尔特为目标,但始终找不到。如今在即将离开之时总算知道了他。他身边的盖世太保不明所以问他谁是瓦尔特,他不屑地看了这个盖世太保一眼、有气无力地说道:“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

当该片于1977年在我国上映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精神娱乐活动更是相当匮乏。片中主人公瓦尔特勇敢、机智,率领游击队员抗击德国纳粹、保家卫国的形象在当时整整一代中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片中男主角瓦尔特的扮演者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当时中国人相当熟悉的一名外国演员,除了《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之外,由他主演的另一部电影《桥》也曾在中国引起巨大轰动。1933年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出生于塞尔维亚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此前从未走出过村子的他来到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求学,不过他在就读电影学院10年后竟还没拿到毕业证。但在表演实践中他当仁不让地超越了所有影界同行:1956年他以处女作《沥青上的小鞋》开始了自己演艺生涯;1955年他因在影片《库姆巴拉山上的歌声》的出色表现而开始小有名气;1959年在影片《没有时刻表的列车》中的演出使他迅速走红。此后他陆续主演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夜袭机场》、《苏捷什卡战役》、《被围困的城堡》等影片让全世界了解到了在战火纷飞的“二战”东南欧战场上南斯拉夫人用鲜血和生命争取自由、尊严和独立的悲壮历程,为南斯拉夫赢得了世界声誉,而他也被视为是南斯拉夫国宝级的演员。1990年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参加了加入了塞尔维亚社会党并曾就任该党副主席,而在此之前他已担任塞尔维亚议员将近20年。2006年他突发心肌梗死,手术后他对身边的人半开玩笑说“瓦尔特还没有死,我还要去杀德国鬼子咧”。2016年5月22日83岁的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在贝尔格莱德市的“圣萨瓦”医院病逝。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在唁电中表示:日沃伊诺维奇的逝世是塞尔维亚电影界的重大损失,是受到瓦尔特精神激励的几代人的损失。尽管此时前南斯拉夫共和国早已解体,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马其顿等前加盟共和国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发表悼念并表示:瓦尔特的战斗精神引领着当年的游击队抗击侵略者,赢得了自由和独立。日沃伊诺维奇离开了我们,但他饰演的瓦尔特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感谢邀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讲述了南斯拉夫传奇英雄,游击队员瓦尔特破坏德军行动计划的惊险故事。

这是一部让70年代的中国年轻人热血沸腾的电影。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至今难忘的诗意台词。

影片剧情紧凑,险象环生,主人公瓦尔特更是确有其人。

虽然电影是发生在1944年,德军从东线战场溃败时的故事,但其真实背景却是是1942年冬天,纳粹德国集结百万兵力、一千多辆坦克突袭南斯拉夫,遭遇南斯拉夫游击队顽强抵抗的历史。

“瓦尔特”是萨拉热窝游击队的传奇领导者,这个火车司机的儿子拥有经济学学位,当侵略者闯进家门的时候,他投笔从戎,屡建奇功,最终在解放前夕,牺牲在保卫发电厂的战斗中。

历史上真实的瓦尔特

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角色,是城里钟表店的老板,老游击队员谢德。

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游击队员,一个认真教授着人生哲理的导师,一个女儿的父亲。

他以体面的身份为掩护,为游击队员提供藏身之处,钟表店也成了游击队的情报站。

他耐心教导着学徒凯姆,每逢游击队员上门,他都会把孩子支开,让他远离战争的漩涡。

他更希望自己的女儿“等待”,等待和平的到来, 自己则去“战斗”,尽管会为此牺牲。

姑娘“应该等待”,应该享受和平年代的灿烂阳光。这个美丽的护士,未来也许会和帅气的大学生博尔基白头偕老,至少不该是倒在侵略者的枪口下......

谢德一眼就从广场上的成堆尸体中认出自己的女儿,她的面如还是像从前一样,只是身上多了些血污。女儿躺在那里,身边是她的博尔基,那个男孩子曾在枪口下大喊“别过来,别过来阿兹拉”,但爱情是盲目的,一个选择孤单赴死,一个选择生死与共。

别过来阿兹拉,别过来!

至死不渝的爱吗?

这时,全片中第一组震撼镜头来了:谢德两眼通红,迎着敌人的枪口昂首走向血泊中的女儿,此时的他已不惧生死,明知面对死亡,也一定要走上去,这是一个父亲,一个真实的父亲!

人群沸腾了,他们纷纷走出来,走向敌人的枪口,走向敌人脚下逝去的亲人,每一步都带着愤怒,眼神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敌人被震慑了,也许他们知道,这座城市将被复仇的怒火点燃,而他们也将和脚下的游击队员一样,躺在冰冷的大地上。不同的是,这片土地本不属于他们,这里不是侵略者的家乡。

谢德没有死在广场上,为了掩护瓦尔特,一天后还是死在了纳粹的枪口下。

临行前他认真打理了自己,笔挺的西装,闪亮的皮鞋,精致的金丝怀表别在胸前,都和往常一样,只是怀里多了一把手枪。

“您到哪去?”学徒凯姆问道。

“我要走了,去找我的归宿。”谢德回答。

“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凯姆看出了这将是永诀,从师傅走出店门的那一刻起,彼此再也无法活着见面。

“不用了孩子......没有人欠我的钱,有一个犹太人叫梅尔维特·玛雅,我欠他20克金子,如果他还活着,记得还他。”谢德认真地交代着,仿佛他收到了不远处的死亡召唤,“你好好地干吧,要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啊,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

店门关上了,谢德的身影消失在大门口。孩子矗立良久,眼中满是不舍。

他的导师不会再回来,只留给他一颗希望的种子,一颗能在和平年代生根发芽的种子。

孩子最终也成了游击队员,他当然会遵从谢德的教诲好好学手艺,但那是和平时代才能做到的事。战争中,人命飘零如草芥,赶走侵略者,才能享受和平的滋味。

谢德倒在了清真寺的钟楼下,此前他潇洒地掏出手枪,击毙了假情报员,掩护了瓦尔特。一群白鸽飞起,如同迎接谢德的天使。

谢德昂然走向死亡,他曾为抗击侵略者而战,如今只为女儿而战!

无论如何,他都是个伟大的战士,因为所有父亲,都是伟大的战士。


一个艺术家的天真

“好了,瓦尔特。”话音未落,一座大桥被炸得粉碎。

“瓦尔特”就是在这场炸桥战斗中亮相的,在与巡逻队一番激战,众人死里逃生之后,这个“瓦尔特”竟然鬼使神差地坐进了汽车,直奔盖世太保总部。

特务在想法设法让别人相信自己就是瓦尔特的时候,真正的瓦尔特却在刻意隐藏着自己的身份。瓦尔特的神出鬼没,也让敌人开始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个幽灵?

这个“幽灵”是侵略者的噩梦,也是游击队员们的精神支柱,年轻的游击队员吉斯就是瓦尔特的超级粉丝。他年轻,冲动,一直以认识瓦尔特为梦想,就像现在追星的年轻人一样。

与老练的谢德不同,年轻的吉斯就是个孩子,他把藏在烟囱里的冲锋枪叫“放大机”,成了片中最搞笑的桥段。

这是,放大机

吉斯是个艺术家,有艺术家的脾气和梦想,他跟随“皮劳特”出生入死,只是因为“皮劳特”在给瓦尔特工作,希望能通过“皮劳特”和苏里,让瓦尔特知道“自己很能干”。

在去炸火车的路上,吉斯一刻不停地叨叨着想象中的瓦尔特形象,让苏里不胜其烦。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瓦尔特什么样?他很精明对不对?”吉斯眼里闪着光,他似乎从没想过危险的任务总是伴随着死亡。他不惧死亡,因为他是个孩子。

“他要是精明就不带你来干这个!”“皮劳特”笑着,他知道即使这种明显的暗示,孩子气的吉斯也是听不懂的。

他要是精明就不带你来干这个

吉斯是天真的,这让他在绝境中也能突发奇想,享受生活。

我教给你怎么扔

吉斯是善良的,他无法忍受战友们一个个死去,自己却无所作为。

“为布兰克,为妮娜,为博尔基,为所有被你杀害的,出卖的......”

吉斯心无城府,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他拥有艺术家的浪漫,即使战争年代,也不忘给杯子里倒满红酒。如果没有战争,或许他会安详地行走在午后的阳光下,随手拍下他心爱的“艺术品”,就这样悠然度过一生,成就一段艺术的传奇吧。

小心点,那是艺术品!

一个侵略者的感慨

哈根团长则是个标准的军人。

“我以极不赞成的心情,执行您的命令!”

看着伤员们被搬下车,再次受到欺骗时,哈根团长是愤怒的。

他无法抗命,军人的职责让他无法这样做。

他不能接受,军人的荣誉让他不能抛弃战友。

哈根团长用了他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虽然只有一句话,却体现出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尽管这样的做法会被冯迪特力士讥讽为“他们这样的人是打不了胜仗的”。

上校冯迪特力士,一个精明强干、老谋深算的阴谋家,或者,一个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人的刽子手。他的脸上,总是挂着人畜无害笑容。

为了让假瓦尔特混进游击队,他可以牺牲德国士兵的性命;

为了让“劳费尔行动”顺利执行,他可以抛弃整火车伤兵;

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他命令一次处决二十个铁路工人;

为了无望的胜利,他可以与同僚针锋相对。

他失败了,盖世太保逮捕他的那一刻,他依然保持着固有的“风度”。登上山顶,临高远眺,萨拉热窝城市尽收眼底。此刻,冯迪特力士彻底承认了失败,发出了慨然的感叹: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战争与和平

战争,让万物凋零。

如果没有战争,谢德会开着他的钟表店,把徒弟凯姆培养成才,手捧鲜花,看着阿兹拉出嫁。

如果没有战争,吉斯会是个浪漫的摄影家,沐浴阳光,用镜头留下最美的画面。

如果没有战争,博尔基还是个普通大学生,无忧无虑,期待着美好的明天。

如果没有战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克尔瓦瓦茨就不会饿死,还会有更精彩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顺便提一句,这部电影的译制人员是从牛棚里特批送回制片厂的。

最后,向老艺术家们致敬!

向抗击法西斯的英雄致敬 !

向捍卫和平与正义的英烈们致敬 !

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渡过,更在于铭记

感谢收看, 手打不易求关注,喜欢的朋友请素质三连,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时光绘影


手术部分最后

辛特拉上前问道:作完了吗?医生道:是完了,他死了。

辛特拉那张七窍生烟的脸..........

钟楼下的追缉

比绍夫带领党卫军追击游击队,铁匠们趁乱打铁,掩盖游击队员逃跑的脚步声,这声音只搅得比绍夫心烦意乱,只见他正面对准镜头,头上的帽子微微动了一下,每次看见这帽子动,我都要笑......

瓦尔特假装来到吉斯的照相馆避难

假党卫军前来盘查,在管道内搜出一把枪,斥问:这是什么?

吉斯道:这是...放大机。

假党卫军和一旁的瓦尔特:.........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