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保衛沙拉熱窩電影是什麼故事?

再見芳草鮮美的味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計劃10月份去薩拉熱窩,大家等著看遊記。

故事是這樣。

1944年德國已經接近崩潰,急需要將巴爾幹半島和希臘地區的20個師撤退德國本土,準備最後的決戰。

然而,德軍的裝甲部隊極度缺乏油料,必須依靠薩拉熱窩的油庫進行補給。

而薩拉熱窩的地下游擊組織很強大,他們的領袖是一個老練的游擊隊員瓦爾特。

瓦爾特是個神秘人物,只有極少數游擊隊員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和長相。

德軍在薩拉熱窩的反地下組織負責人,上尉比肖夫1年時間抓捕審問了100多人,卻始終無法確認瓦爾特是否存在。

德軍認為一旦行動暴露,游擊隊就會不惜一切代價破壞油庫,那麼德軍20個師就會癱瘓在巴爾幹,等於廢鐵。

所以,德軍特別將反游擊戰專家,黨衛軍馮·迪特里施上校被從挪威派遣到薩拉熱窩,負責燃料秘密運輸的“勞費爾行動”。

馮·迪特里施制定了兩個計劃,第一是用德軍傷員進行偽裝,將運輸油料偽裝成運輸傷員。游擊隊員不會想到德國人竟然殘忍的用自己傷員開涮,不會發現他們的真實目的。

第二他利用一個狡猾彪悍的假瓦爾特(康德爾上尉),混入薩拉熱窩的地下組織,造成該組織的混亂和癱瘓,讓他們無法阻擋“勞費爾行動”。

在女叛徒肖特的幫助下,假瓦爾特成功潛入組織內部,連續殺死多名游擊隊的骨幹分子,還引誘游擊隊(一群熱血學生,包括老鐘錶匠的獨生女)主動襲擊德軍,結果全部被打死。

甚至,瓦爾特本人差點也被引誘到清真寺外中了埋伏。

最終,老鐘錶匠為了就瓦爾特,故意去清真寺殺死了偽裝的德軍軍官,隨後被機槍擊斃。

通過老鐘錶匠的犧牲,瓦爾特才僥倖逃生。

就在馮·迪特里施認為計劃馬上就要成功時,瓦爾特開始反擊。

他首先迅速識破了女叛徒肖特,通過她將假瓦爾特引誘出來後幹掉,消除了內部的隱患,也斬掉了馮·迪特里施的一條手臂。

隨後,他們將計就計,偽裝成德軍混入火車上,將裝載油料的車輛炸燬。

需要說明的是,押車的是馮·迪特里施另一條手臂比肖夫上尉。比肖特明明看到油料車著火後撞過來,就要爆炸,仍然選擇不跳車,堅守自己的崗位,結果被活活炸死。

“勞費爾行動”慘敗,蓋世太保來押送馮·迪特里施回柏林接受軍事法庭審判。

在離開的時候,馮·迪特里施說:“Sehen Sie diese Stadt? Das ist Walter!(你看到這座城市了嗎?他就是瓦爾特!)”

電影就是如此,薩沙說一些相關的花絮。

第一,導演被活活餓死

很多人不知道,薩拉熱窩今天在波黑境內,是一座以穆斯林為主要人口的城市。

當年南斯拉夫人在德國人的威脅下保住了薩拉熱窩,沒有想到多年後卻有可以的大屠殺。

這部電影的導演克爾瓦瓦茨,是一個穆斯林,就住在薩拉熱窩,在1992年已經66歲。

在長達4年的塞族圍困戰中,1萬1541人遭到殺害,其中超過1500人是兒童。5萬6000人受傷,其中將近15000人是兒童。死傷者的85%不是軍人而是市民,他們基本都是穆斯林。


死傷總數在我們看來似乎不大,但薩拉熱窩今天的人口,也只有30萬而已。

克爾瓦瓦茨是死者中的一個,他是被活活餓死的。

這可以說是巨大的諷刺。

2003年1月,塞族共和國軍薩拉熱窩-羅馬尼亞軍團的第一司令官斯坦尼斯拉夫·加利奇,因對薩拉熱窩的包圍和恐怖襲擊,在前南斯拉夫國際戰犯法庭被判犯有反人道罪,判處無期徒刑。

第二,真的有瓦爾特這個人

瓦爾特·佩裡奇是一個塞爾維亞人,就是瓦爾特的原型。

在二戰期間,年僅26歲的佩裡奇就是薩拉熱窩地下組織的領導人。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其實是一個文人,獲得過大學的經濟學學位,一直在銀行工作。

他是南斯拉夫共產黨員,領導地下組織頗有成績。

不過,佩裡奇沒有活到戰後,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薩拉熱窩的戰鬥中被迫擊炮擊中犧牲。

第三,瓦爾特的演員曾經是著名政治家

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就是瓦爾特的演員,以及《橋》中的老虎,演技精湛。

他是職業演員,是貝爾格萊德戲劇學院的畢業生,

搞笑的是,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並不僅僅會演戲。

日沃伊諾維奇在演戲的同時也從政,在90年代是塞爾維亞社會黨副主席,一度成為僅次於米諾舍維奇的熱門人選。

2002年,塞爾維亞總統選舉候選人,收到3.27%的全民投票,不過沒有當選。

失敗後2003年後退出政壇。

日沃伊諾維奇是塞爾維亞人,一般認為是大塞爾維亞主義支持者。

為此,他和多年的好友在90年代徹底決裂。


這個好友,就是《橋》中爆破專家扎瓦多尼的扮演者,克羅地亞演員鮑里斯·德沃爾尼克。

91年,尋求獨立的克羅地亞人,和要維持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激戰。

這兩個幾十年的老友,分別支持自己的民族,出現巨大的分歧。

1991年他們二人發表了一系列公開信絕交。這也是南斯拉夫解體的代表性事件。

日沃伊諾維奇在2016年5月22日去世,享年82歲。


薩沙


在雄壯的音樂聲中,蓋世太保軍官馮·迪特里施走在一塊高地上嘆息道“唉!太有意思了!我一來到薩拉熱窩就尋找瓦爾特,可是找不到,現在,我要離開了,總算知道了他”。身邊的維爾德姆特趕緊湊過來問:“你說瓦爾特是誰?請告訴我他的真姓名”。馮·迪特里施有氣無力地說:“我會告訴你的,看,這座城市,他,就是瓦爾特!”

在1944年的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德國南方集團軍的地下司令部內,一名德軍將軍(中將)進入了會議室。他向裡面已經站著的七名德國高級軍官命令道“諸位!向你們宣佈一項重要的消息:我軍東南戰區司令萊爾上將已經接到命令!A軍團今天晚上開始,按計劃從巴爾幹撤退”。然後將軍邊走邊說:“現在請哈根中校向各位說明執行勞費爾行動計劃的目的,請吧,哈根。”

德國國防軍第510摩托化團團長哈根中校,起身走到軍事地圖前,用指揮棒指向地圖上標著的紅色區域,向軍官們詳細的介紹了“勞費爾行動計劃”之後,哈根中校說道:“我們必須要重兵保衛鐵路線,和嚴格保密,才能夠實行勞費爾行動計劃!”。此時將軍回頭對蓋世太保軍官韋蘭德說道:“韋蘭德中校可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請吧,韋蘭德”。

韋蘭德中校的雙手神經質的在玩一支鋼筆,貌似忠厚的臉上生著一雙鷹眼,花鏡後面的目光從在場的每個人臉上滑過之後說道“可以坦率的說嗎?”韋蘭德取下眼睛問道。“可以,你談吧!”將軍回答。“目前薩拉熱窩的形勢,並不那麼適合進行勞費爾行動。這座城市裡抵抗運動的力量非常強大,是一條真正的秘密戰線。它的領導是個老練的游擊隊員,人們叫他瓦爾特”。

這位被蓋世太保軍官稱為老練的游擊隊員的“瓦爾特”,就是前南斯拉夫的著名錶演藝術家:巴塔·日沃伊諾維奇。

巴塔·日沃伊諾維奇曾在《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扮演過"瓦爾特",在《橋》中扮演"老虎",是他讓全世界瞭解了在戰火紛飛的東南歐戰場上,南斯拉夫人是如何用鮮血和生命,最終爭取了自由、尊嚴和獨立的悲壯歷程,為南斯拉夫人在世界上贏得了聲譽,而中國觀眾則更是親切的稱呼他為“瓦爾特”。

“瓦爾特”於1933年,出生在塞爾維亞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還放過羊,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此前甚至從未出過村子的"瓦爾特"對電影產生了濃厚興趣。

自他的電影處女作《帕夏的最後一個節日》問世之後,他便一發不可收拾,一生共主演了近200部影片,參演過300多部影視劇作品。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夜襲機場》、《蘇捷什卡戰役》、《被圍困的城堡》等影片則被譽為經典名著。

"瓦爾特"在演藝上的輝煌成就,當仁不讓的超越了所有影視界同行,然而與他輝煌成就"極不相稱"的是,"瓦爾特"沒有緋聞,這在演藝圈堪稱是不可思議的事,畢竟現在的演藝圈中,如果沒有出過緋聞,很多人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是藝術家。

"瓦爾特"的妻子朱莉雅娜是一名舞蹈演員,與"瓦爾特"育有一子一女,兒子是一位頗有名氣的律師,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難能可貴的是,成名之後的"瓦爾特"並沒有忘記哺育過他的小村莊,他經常帶著全家回去看看,如今在他老家科斯邁伊,還有一棟面積雖不很大但很漂亮的房子。

"瓦爾特"不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藝術家,同時也是塞爾維亞最受歡迎的政治家之一。

"瓦爾特"一直作為塞爾維亞議會議員,活躍在南斯拉夫政治舞臺上。"瓦爾特"在此前曾經擔任塞爾維亞議員將近20年,在2002年8月,"瓦爾特"被推舉參加了塞爾維亞的總統競選,但卻以失敗告終。用他自己的話說“人們喜歡的是演員的他,而不是總統的他,但如果由中國觀眾投票,他必定當選”。

2016年5月22日,"瓦爾特"在貝爾格萊德因病去世,享年83歲,因此,2012年的《冰》,也成為了"瓦爾特"人生最後的一部影片。“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是啊,暴風雨就要來了”......這些曾經耳熟能詳的臺詞還有多少人記得?片尾那段雄壯的音樂還有多少人記得?如今"瓦爾特"死了,誰來保衛薩拉熱窩?


王銘葦


  前南斯拉夫在領袖鐵托執政時期,拍攝了大批膾炙人口的反法西斯影片,尤其是《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等幾部極具國際一流水準的影片更是風靡中國,得到中國幾代電影觀眾的喜愛。主人公南斯拉夫游擊隊特工英雄瓦爾特虎膽雄威、機智果敢、神出鬼沒的英勇形象成為中國老中青幾代人的經典記憶。不過,電影畢竟是虛擬的藝術,瓦爾特也和中國熒幕李雲龍一樣,是許多真實人物的混合體。不過瓦爾特和李雲龍基本都是自己人的組合有一點不同的是,瓦爾特的相當大的事蹟原型卻是他的敵人——納粹德國的特種部隊。瓦爾特儘管已經非常“神通廣大”。但如果比起真實版的“德軍瓦爾特”,他還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南斯拉夫電影中的傳奇英雄瓦爾特】

  

  【真實的南斯拉夫軍隊】

  二戰時期,德國組建了許多執行特種作戰任務的部隊,打出了很多經典戰例,不過最出名、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德軍11人就能佔領貝爾格萊德的神話般戰績。 貝爾格萊德是南斯拉夫共和國的首都,1941年3月,南空軍總司令杜尚·西莫維奇發動政變推翻親德政府,納粹德國出兵進攻南斯拉夫。時任德軍武裝黨衛軍“帝國”師摩托化偵察營的黨衛軍上尉的弗立茨·克林根伯格帶著10名部下(只有2挺輕機槍,5支衝鋒槍)執行偵查任務。

  

  

  

  【貝爾格萊德征服者弗立茨·克林根伯格】

  

  【希特勒接見立下大功的弗立茨·克林根伯格】

  

  【克林根伯格陪同希姆萊視察貝爾格萊德】

  當時貝爾格萊德有30多萬軍民,德軍尚遠,所以防禦意識不高,所以當4月12日克林根伯格來到了貝爾格萊德附近的多瑙河北岸時,意外發現南軍只是炸斷了橋樑,卻沒有設兵把守這樣重要的咽喉部位。所以,讓敵人順利通過進逼貝爾格萊德,不久德國偵查組遇到南軍一個車隊。德軍偵察兵虛張聲勢,立即展開凌厲進攻,南軍不知德軍底細,稍稍交火3輛車上的20多人就全部繳械投降。克林根伯格命令德軍士兵換上南軍軍裝,開著繳獲的車輛朝著市中心奔去,所以一路暢通。由此可見南軍防備多麼鬆懈。德軍偵察兵找到南斯拉夫國防部並迅速佔領,然後果斷大膽的將南斯拉夫國旗換上了德國國旗。

  

  【塞爾維亞軍隊】

  

  【德軍看押被俘的塞族軍隊】

  貝爾格萊德軍民見狀誤以為德軍“大部隊”已經打進城中,頓時張皇失措,喪失鬥志。克林根伯格又神奇的擒獲貝爾格萊德市長,恐嚇詐稱幾個黨衛軍裝甲師已經在城外待命,如不投降,德國空軍將全城夷為平地。嚇破膽的貝爾格萊德市長信以為真。為保全無辜百姓免遭塗炭,就下令守城軍隊放棄抵抗,全部投降!就這樣僅僅11個德國士兵,就神奇的佔領了整座南斯拉夫首都,直接俘獲敵軍1300多人。而這位糊塗市長得知真相後,羞辱難當,飲彈自盡……德軍預計攻佔貝爾格萊德要付出10000-15000人受傷,2000人陣亡的代價,平民傷亡可能是這個數字的10倍。由於克林根伯格的大膽行動,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他在1941年5月14日獲得騎士十字勳章,而且是由希特勒親手頒發的。通常來說,只有橡葉以上的騎士十字勳章才由希特勒親自頒發,這對克林根伯格來說是一份殊榮。克林根伯格在1945年1月12日被任命為黨衛軍第17“古茨-馮-伯利欣根”裝甲擲彈兵師師長,在西線與美軍展開戰鬥,最終像一名普通戰士一樣死在了戰壕裡。為了紀念這位勇敢的指揮官,黨衛軍第37裝甲擲彈兵團被任命為“克林根伯格”團。

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


戰爭史


說到這個電影名字可能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太熟悉,上世紀70年代的電影了(該片於1972年11月30日在匈牙利上映,1973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

當年看過的現在都是爺爺奶奶輩兒的人了吧!

這部電影當年很火的,一被經引進就大受好評!

這部電影講述的南斯拉夫英雄瓦爾特與法西斯鬥爭的故事,時間設定在在二戰後期。

話說1944年,在盟軍的強大攻勢下,德國面臨已經陷入絕境。為了保衛本土,德軍計劃撤回在駐紮在巴爾幹的“A軍團”。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A軍團”的裝甲部隊面臨著油料短缺的問題。

於是德國便暗地裡擬定“勞費爾行動”,計劃從薩拉熱窩調集油料。

然而當時面臨著南斯拉夫游擊隊的威脅,其中薩拉熱窩的游擊隊長瓦爾特是他們的心腹大患,德軍曾多次試圖抓住瓦爾特,但是並沒有任何結果。因為瓦爾特太神秘了,雖然是隊長,但很多隊裡的人都沒有見過他。

當時德軍認為然而瓦爾特不除,“勞費爾行動”就難以實施,於是派遣反遊擊專家馮·迪特里施上校專程從挪威來到薩拉熱窩對付瓦爾特和他的游擊隊,以保證“勞費爾行動”的順利進行。

馮·迪特里施抓住瓦爾特沒多少人見過這個漏洞,在游擊隊裡的叛徒肖特的幫助下,派間諜充當瓦爾特進入到了游擊隊內部,重重的打擊了游擊隊的勢力,連瓦爾特都差點被抓了。

當時瓦爾特一直都在游擊隊,只是他當時叫皮勞特,戰友們並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在剷除叛徒和假瓦爾特的過程中,瓦爾特也瞭解到了德軍的目的是油料,於是與夥伴一起毀掉了裝滿油料將要運往戰區的德軍火車,“勞費爾行動”宣告失敗。

而在電影結尾,大家才知道,皮勞特就是瓦爾特!<strong>

這部電影之所以在本引入到國內之後就受到這麼大的歡迎,主要是由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電影題材是反法西斯系列的,曾經中國也在二戰期間被敵人侵略,國人對此深有同感,並且當時也是以游擊隊的形式反擊敵人的;

第二點,主人公的英雄氣質是吸引國人歡迎的重要原因,從古代到現在,很多人心裡都多多少少存在英雄情結,當我們瞭解到英雄事蹟和英雄人物的時候,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欽佩之情。


當然,最關鍵的一點是時代背景!

要知道上世紀70年代,咱們可沒啥多少電影可以看,這樣一部來自於國外的主旋律電影,自然備受矚目。而且這部電影,確實是經典!


白話歷史君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曾經是一部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影片,1977年在中國上映時曾引起巨大轟動。上點年紀的人幾乎都看過或者聽說過,央視的電影頻道也放過好多次。

大概的故事梗概是1944年的德國在西歐的戰場上節節敗退,貝爾格萊德失守。德軍試圖把佔領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南部、希臘的A軍團20個師撤回德國以做困獸之鬥。由於路程還是比較遙遠的,所以他們需要在途經薩拉熱窩的時候順便給軍隊的坦克進行補給,但是由於當時前南斯拉夫地區的反德軍游擊隊等等因素,所以所有的行動都要秘密進行,於是派遣黨衛軍馮·迪特里施上校從挪威轉到薩拉熱窩,專門負責這次燃料的秘密運輸,即“勞費爾行動”

薩拉熱窩地區當時有一個著名的游擊隊,領導遊擊隊的是一個叫做“瓦爾特”的人,由於工作比較保密, 所以當時幾乎沒有人直到瓦爾特真是的身份還有樣貌。於是德國人派黨衛軍上尉康德爾在游擊隊裡的叛徒肖特的幫助下,假扮瓦爾特打入當地的抵抗組織內部,給當地的地下活動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甚至還差點抓到了真正的瓦爾特。最後,游擊隊中一個叫做皮勞特的在與其他戰友的配合下不僅剷除了叛徒還有假的瓦爾特,還破壞了德軍計劃運輸燃料的火車,最終才揭曉這個皮勞特就是瓦爾特。馮·迪特里施因為“勞費爾行動”失敗被調走。臨走時他對繼任者說:“Sehen Sie diese Stadt? Das ist Walter!(你看到這座城市了嗎?他就是瓦爾特!)”說的其實就是在薩拉熱窩抵抗組織內部的團結。

歷史上瓦爾特真有人物原型,瓦爾特·佩裡奇(1919-1945年),塞爾維亞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薩拉熱窩的抵抗運動領導人。40年開始接觸共產黨,並開始從事地下工作,1943年奉命潛回薩拉熱窩領導遊擊隊。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薩拉熱窩的戰鬥中被迫擊炮擊中犧牲,從此成了薩拉熱窩的英雄象徵。


國家人文歷史


看這個城市!他,就是瓦爾特!

臨時客

昨晚看了一部老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儘管有十幾年沒有看過這個電影了。但電影本身的震撼力依舊,彷彿使人回到了1944年那個激動人心的年代,看到了薩拉熱窩人民在傳奇英雄瓦爾特的率領下,英勇抗擊德國法西斯所進行的戰鬥。說實話,小時候這部電影曾看過很多遍的,很多情節都記憶猶新,但看完之後,忽然產生了一種與少年時截然不同的感受:那時候,心目中的英雄當然是集正直勇敢、頑強善戰、英俊瀟灑於一身的瓦爾特本人了;但是,到了我現在這個成熟中年男子的年齡,再看這部電影時,裡面真正的英雄卻成了另外一人,真是一種奇特的感受!

這個英雄在電影中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人 - 鐘錶店的老闆謝德,一個溫文爾雅、和藹可親的老好人,在人們的印象中,他總是那麼默默無聞地為這個小城的人們修理著鐘錶,一位熟悉得能讓大家覺得沒有任何變化的慈祥長者。但就是這麼一位平凡普通的老人,在德國法西斯鐵蹄下的薩拉熱窩城上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應該說,在影片剛開始的時候,謝德就已經是一個老練的游擊隊員了,而且,在游擊隊內部有著非常高的聲望,就連瓦爾特本人都對謝德極為尊敬。但開始的時候,謝德也並沒有給人們留下什麼印象,他只表現出一位父親對獨生女的溺愛,竭力勸說自己的女兒阿茲拉不要參加抵抗運動,要珍惜自己年輕的生命。

隨著劇情的一步步展開,謝德的一些個性也逐步顯示出來。當他的獨生女阿茲拉在襲擊德國軍車的行動中犧牲的時候,謝德的內心世界一下子在觀眾面前亮了出來。當時的情景是:廣場上堆滿了犧牲的游擊隊員們的屍體,荷槍實彈的德軍林立在廣場的周圍,廣播裡一遍遍重複播發德軍司令部的公告,鼓勵死者的家屬上前來認領屍體。實際上,法西斯在醞釀著一場更大規模的殺戮:如果有人前來認領屍體的話,就當場再槍殺認領者,給薩拉熱窩人一個血腥的教訓。游擊隊領導識破了敵人的奸計,勸說大家不要上前認領屍體,以免無謂的犧牲。眼看著自己心愛的女兒橫屍廣場,耳聽著德軍司令部的公告,謝德悲痛欲絕、不能自制!

突然間,他做出驚人之舉,從人群之中緩緩而出,從容不迫地邁步向廣場中心走去,他的步伐是那樣的堅定沉毅:愛女既已逝,一死何足惜,殺人終有限,正義勝強權!……,為了保護謝德,瓦爾特示意其他的游擊隊員們緊緊跟上,這樣,就帶動了廣場外的所有群眾,一人、幾人、十人、幾十人,一百人、幾百人,全都跟隨著謝德的腳步,坦然走向法西斯設定的殺戮場,殘暴的德國法西斯終於被薩拉熱窩人民的勇敢精神所震懾,放棄了他們原來的計劃,悄然撤走了。在這場不畏強暴的抗爭中,始終一言不發的謝德,表現出了凜然無畏的英雄氣概與赤誠仁愛的慈父情懷的完美結合。

緊接著,最驚心動魄的一幕上演了。由於游擊隊內部的聯絡暗號洩密,德國人通過謝德的鐘錶店,約定了瓦爾特與假聯絡員五點鐘在清真寺的見面,這是一次誘捕瓦爾特的行動。當謝德意識到這是一個圈套的時候,離約定的時間只剩20分鐘了,已經來不及通知似風馳電掣般行動的瓦爾特了。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謝德迅速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後的決定,但表面上仍十分鎮定,他只是淡淡地對前來報信的人說:“你已經盡到了你的責任,就交給我吧。”送走信使,謝德從一個座鐘底下取出手槍,將子彈推上膛,做好了最後的準備。

這時,他的徒弟突然出現,茫然不知所措地看著他,不知他要幹什麼?徒弟問謝德:“您要去哪?”謝德平靜地告訴徒弟:“我要走了,去尋找自己的歸宿。”然後,把自己一生的債權債務做了一個簡單的交代。離開時,他對徒弟臨別贈言:“要好好學手藝,一輩子都用得著的。不要虛度自己的一生。”多麼樸實無華的語言、多麼聰明睿智的長者!這就是一位平凡的英雄面對死亡威脅時候,內心深處思想的簡單真實流露。

最後一次走過那熟悉的古老街道,他依舊彬彬有禮地向每一個認識的老街坊打著招呼,沒有讓人覺得有任何一絲的異常之處。終點很快就到了,謝德信步來到清真寺前,見到了假聯絡員。沒有一句多餘的話,謝德就拔槍擊斃了假聯絡員,然後,轉身抬頭望了一眼自由晴朗的天空。他知道,這肯定是此生的最後一個動作了,但依然保持著從容不迫的姿態,緊接著就是法西斯從四面八方射過來的槍林彈雨,在槍聲中,謝德安詳地倒下了,求仁得仁!這正是他所尋找的歸宿: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引來敵人的槍聲,向瓦爾特示警!為了抗擊法西斯的正義事業、為了自己所熱愛的薩拉熱窩人民、為了保護游擊隊領袖,他奉獻了自己的生命。清真寺的鐘聲在哀鳴,廣場上空的白鴿在久久地盤旋,……。真是一個感人肺腑的場景,一曲英雄主義的讚美詩。



經典電影的魅力是永恆的。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受是:真正的英雄都是些現實生活中很平常的人。他們能成為英雄,決不是因為華麗的語言、誇張的動作;而是緣自於他們高尚的人格、完美的情操,所以,當命運召喚他們的時候,能在一瞬間裡突然迸發出燦爛奪目的光芒!


臨時客


這部電影的具體情節和當時引進所造成的轟動效應,在此就不多囉嗦了,但凡當年看過電影的人都能說出很多具體的感受。

俺這裡要說的,是至今好像還沒有人介紹過的這部電影在我國引進時沒人注意的背景細節。

~~~~~~~~~~~~~~~~~~~~~~~~~~~~~~~~~~~~~~~~

這部電影,其實是瓦爾特領導的幾個戰鬥故事串接成的,主線是破壞德軍“勞費爾”行動、並剷除叛徒和德軍奸細。

瓦爾特是電影裡游擊隊長皮勞特的化名(當然,皮勞特也可以是化名),這是根據真實歷史記錄創作的。

南斯拉夫抗擊德國人的戰爭,和中國抗戰最大的不同,是南斯拉夫屬於人口比例相差不大的多民族分居+雜居的國家(這也是後來被北約挑動輕易分裂的原因)。

因此,中國的抗戰是相對容易形成一致對外的,不僅漢回滿蒙這些主要民族的主體能一致對外,人數較少的中南、西南少數民族也是一致抗戰的。

但南斯拉夫情況就比較複雜,北部地區(現克羅地亞)的克羅地亞族從各個方面都與日耳曼文化更接近,而南部地區的阿爾巴尼亞族則更傾向獨立(有點類似蒙古貴族想借助日本侵略獨立出中華那種),中部薩爾維亞族與其他民族也有東正教與伊斯蘭教上的差別。

所以,南斯拉夫的統一抗戰難度是比中國更大的。

~~~~~~~~~~~~~~~~~~~~~~~~~~~~~~~~~~~~~~~~~~·

但在《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這部電影裡,最先犧牲的老游擊隊員謝德和他的女兒,都是穆斯林,謝德不僅犧牲在禮拜塔下,其本身可能還具有相當號召力的宗教身份(所以廣場認屍時他帶頭就能帶動幾乎全部平民的行動)。

而瓦爾特這個名字,是屬於克羅地亞的名字,皮勞特也是克羅地亞名字(這也是瓦爾特不僅會德語而且冒充德軍天衣無縫的原因)。

其他的游擊隊員裡,吉斯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屬於吉普賽民族的名字,蘇里或許是阿爾巴尼亞名字吧。

~~~~~~~~~~~~~~~~~~~~~~~~~~~~~~~~~~~~~~

所以,這部電影,在南斯拉夫當時上映的主要看點,各民族團結起來戰勝德軍是比傳奇游擊隊長的戰鬥故事更重要的。

但在當時,我們對南斯拉夫甚至歐洲國家、民族歷史瞭解非常非常少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感受和理解電影裡這樣的故事背景和深厚內涵的。


理得心安


《瓦爾特保衛沙拉熱窩》是一部曾在中國引起巨大反響的電影作品。該片是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留比沙·薩馬季奇等主演。1977年在我國上映。

這部電影是根據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和事件改編而成:影片中的男主角瓦爾特的原型是二戰中薩拉熱窩抵抗運動領導人瓦爾特·佩裡奇。1940年之前擁有經濟學學位的瓦爾特·佩裡奇在薩拉熱窩的一家銀行工作,這一時期的他加入了南斯拉夫共產黨。納粹入侵南斯拉夫後他一直從事地下工作到1942年,1942年他從敵佔區轉移到解放區併成為南斯拉夫游擊隊的一名營長,1943年奉命潛回薩拉熱窩領導遊擊隊。1945年4月6日他在解放薩拉熱窩的戰鬥中被迫擊炮擊中犧牲,從此成為薩拉熱窩的英雄象徵。那麼根據他的事蹟改編的這部電影又為我們講述了什麼故事呢?

1944年納粹德國已陷入東線的蘇聯紅軍和西線的美英盟軍雙向夾擊之下,戰火正在向德國縱深蔓延。這時德軍總參謀部試圖把佔領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南部、希臘的A軍團20個師撤回德國以做困獸之鬥。然而南斯拉夫游擊隊在這時發動反攻奪取了貝爾格萊德,與此同時蘇聯紅軍也從北方壓了過來,這時只剩下多瑙河以南的公路還在德軍的控制之下。如果這條通道被切斷,那麼整個“A軍團”共20個師近百萬大軍就會被圍殲。用德軍的話說“保衛德國就指望這20個師”。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柏林的德國最高決策層命令“A軍團”從希臘和南斯拉夫火速撤退,由於路程遙遠,所以需要在途經薩拉熱窩時給坦克進行燃油補給。

為此德軍擬定了一個秘密的“勞費爾行動”計劃:黨衛軍上校馮·迪特里施從挪威轉到薩拉熱窩,專門負責這次燃料的秘密運輸。當時薩拉熱窩游擊隊由久經考驗、機智老練的游擊隊長瓦爾特領導,德軍的的比肖夫上尉花了一年的時間審訊了一百多名“犯人”仍無從得知瓦爾特真實的身份和樣貌。為確保“勞費爾行動”的順利實施德軍決定拔除這顆釘子,於是黨衛軍上尉康德爾在游擊隊叛徒肖特的幫助下假扮瓦爾特打入當地的抵抗組織內部。由於地下工作的隱秘性瓦爾特一直是和自己的下線保持單線聯繫,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游擊隊員壓根就不認識瓦爾特,由康德爾假扮的瓦爾特給當地的地下活動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甚至還差點抓到了真正的瓦爾特。一個叫皮勞特的游擊隊員獲得了德國間諜假瓦爾特打入組織內部的情報,隨後他在戰友們的配合下設計剷除了叛徒和假瓦爾特並擒獲了試圖混入解放區的德國特工團夥。他們通過對德軍電話的竊聽終於瞭解到“勞費爾行動”計劃的具體內容——德軍用火車把傷員運到油庫外卸車,同時派卡車接傷員,再把火車開到油庫裝運油料,最後把油運送到維謝格拉特去支援撤退中已經油料耗盡的“A軍團”的裝甲部隊。

皮勞特和戰友吉斯、蘇里隨即在一番喬裝打扮之後混進德軍內部,在解決了火車司機後成功控制了機車。然而等火車裝完油料開出油庫時被打暈的德國火車司機甦醒過來打開了水閥,驚動了守軍。得知上當的德軍立即在沿途佈置軍隊攔截火車,押車的德軍也發現了異常,於是向皮勞特等人發起進攻,但均被一一擊退。當火車爬坡時皮勞特摘掉了列車的通風管、提開車鉤,沒有機車牽引的列車快速倒退,德軍立即擰緊手閘剎車。但皮勞特等人等到了安全區域立即將機車換向倒車並跳下機車,無人駕駛的機車如脫韁野馬快速下滑向軍列撞去。猛烈的碰撞引燃了油料,炸掉了運送燃料的火車。順利完成任務的抵抗運動成員吉斯要求皮勞特帶自己去見瓦爾特,被身為瓦爾特助手的蘇里告知:皮勞特就是瓦爾特。馮·迪特里施因為“勞費爾行動”的失敗而被調回柏林,臨走時他自嘲說:自己一直以來就以尋找瓦爾特為目標,但始終找不到。如今在即將離開之時總算知道了他。他身邊的蓋世太保不明所以問他誰是瓦爾特,他不屑地看了這個蓋世太保一眼、有氣無力地說道:“你看到這座城市了嗎?他就是瓦爾特”。

當該片於1977年在我國上映時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還不高,精神娛樂活動更是相當匱乏。片中主人公瓦爾特勇敢、機智,率領游擊隊員抗擊德國納粹、保家衛國的形象在當時整整一代中國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片中男主角瓦爾特的扮演者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是當時中國人相當熟悉的一名外國演員,除了《瓦爾特保衛沙拉熱窩》之外,由他主演的另一部電影《橋》也曾在中國引起巨大轟動。1933年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出生於塞爾維亞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此前從未走出過村子的他來到貝爾格萊德戲劇學院求學,不過他在就讀電影學院10年後竟還沒拿到畢業證。但在表演實踐中他當仁不讓地超越了所有影界同行:1956年他以處女作《瀝青上的小鞋》開始了自己演藝生涯;1955年他因在影片《庫姆巴拉山上的歌聲》的出色表現而開始小有名氣;1959年在影片《沒有時刻表的列車》中的演出使他迅速走紅。此後他陸續主演的《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夜襲機場》、《蘇捷什卡戰役》、《被圍困的城堡》等影片讓全世界瞭解到了在戰火紛飛的“二戰”東南歐戰場上南斯拉夫人用鮮血和生命爭取自由、尊嚴和獨立的悲壯歷程,為南斯拉夫贏得了世界聲譽,而他也被視為是南斯拉夫國寶級的演員。1990年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參加了加入了塞爾維亞社會黨並曾就任該黨副主席,而在此之前他已擔任塞爾維亞議員將近20年。2006年他突發心肌梗死,手術後他對身邊的人半開玩笑說“瓦爾特還沒有死,我還要去殺德國鬼子咧”。2016年5月22日83歲的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在貝爾格萊德市的“聖薩瓦”醫院病逝。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在唁電中表示:日沃伊諾維奇的逝世是塞爾維亞電影界的重大損失,是受到瓦爾特精神激勵的幾代人的損失。儘管此時前南斯拉夫共和國早已解體,但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黑山、馬其頓等前加盟共和國的媒體都在第一時間發表悼念並表示:瓦爾特的戰鬥精神引領著當年的游擊隊抗擊侵略者,贏得了自由和獨立。日沃伊諾維奇離開了我們,但他飾演的瓦爾特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感謝邀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講述了南斯拉夫傳奇英雄,游擊隊員瓦爾特破壞德軍行動計劃的驚險故事。

這是一部讓70年代的中國年輕人熱血沸騰的電影。

“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是至今難忘的詩意臺詞。

影片劇情緊湊,險象環生,主人公瓦爾特更是確有其人。

雖然電影是發生在1944年,德軍從東線戰場潰敗時的故事,但其真實背景卻是是1942年冬天,納粹德國集結百萬兵力、一千多輛坦克突襲南斯拉夫,遭遇南斯拉夫游擊隊頑強抵抗的歷史。

“瓦爾特”是薩拉熱窩游擊隊的傳奇領導者,這個火車司機的兒子擁有經濟學學位,當侵略者闖進家門的時候,他投筆從戎,屢建奇功,最終在解放前夕,犧牲在保衛發電廠的戰鬥中。

歷史上真實的瓦爾特

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角色,是城裡鐘錶店的老闆,老游擊隊員謝德。

他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游擊隊員,一個認真教授著人生哲理的導師,一個女兒的父親。

他以體面的身份為掩護,為游擊隊員提供藏身之處,鐘錶店也成了游擊隊的情報站。

他耐心教導著學徒凱姆,每逢游擊隊員上門,他都會把孩子支開,讓他遠離戰爭的漩渦。

他更希望自己的女兒“等待”,等待和平的到來, 自己則去“戰鬥”,儘管會為此犧牲。

姑娘“應該等待”,應該享受和平年代的燦爛陽光。這個美麗的護士,未來也許會和帥氣的大學生博爾基白頭偕老,至少不該是倒在侵略者的槍口下......

謝德一眼就從廣場上的成堆屍體中認出自己的女兒,她的面如還是像從前一樣,只是身上多了些血汙。女兒躺在那裡,身邊是她的博爾基,那個男孩子曾在槍口下大喊“別過來,別過來阿茲拉”,但愛情是盲目的,一個選擇孤單赴死,一個選擇生死與共。

別過來阿茲拉,別過來!

至死不渝的愛嗎?

這時,全片中第一組震撼鏡頭來了:謝德兩眼通紅,迎著敵人的槍口昂首走向血泊中的女兒,此時的他已不懼生死,明知面對死亡,也一定要走上去,這是一個父親,一個真實的父親!

人群沸騰了,他們紛紛走出來,走向敵人的槍口,走向敵人腳下逝去的親人,每一步都帶著憤怒,眼神中燃燒著復仇的火焰。敵人被震懾了,也許他們知道,這座城市將被複仇的怒火點燃,而他們也將和腳下的游擊隊員一樣,躺在冰冷的大地上。不同的是,這片土地本不屬於他們,這裡不是侵略者的家鄉。

謝德沒有死在廣場上,為了掩護瓦爾特,一天後還是死在了納粹的槍口下。

臨行前他認真打理了自己,筆挺的西裝,閃亮的皮鞋,精緻的金絲懷錶別在胸前,都和往常一樣,只是懷裡多了一把手槍。

“您到哪去?”學徒凱姆問道。

“我要走了,去找我的歸宿。”謝德回答。

“我能為您做點什麼?”凱姆看出了這將是永訣,從師傅走出店門的那一刻起,彼此再也無法活著見面。

“不用了孩子......沒有人欠我的錢,有一個猶太人叫梅爾維特·瑪雅,我欠他20克金子,如果他還活著,記得還他。”謝德認真地交代著,彷彿他收到了不遠處的死亡召喚,“你好好地幹吧,要好好學手藝,一輩子都用得著啊,不要虛度自己的一生。”

店門關上了,謝德的身影消失在大門口。孩子矗立良久,眼中滿是不捨。

他的導師不會再回來,只留給他一顆希望的種子,一顆能在和平年代生根發芽的種子。

孩子最終也成了游擊隊員,他當然會遵從謝德的教誨好好學手藝,但那是和平時代才能做到的事。戰爭中,人命飄零如草芥,趕走侵略者,才能享受和平的滋味。

謝德倒在了清真寺的鐘樓下,此前他瀟灑地掏出手槍,擊斃了假情報員,掩護了瓦爾特。一群白鴿飛起,如同迎接謝德的天使。

謝德昂然走向死亡,他曾為抗擊侵略者而戰,如今只為女兒而戰!

無論如何,他都是個偉大的戰士,因為所有父親,都是偉大的戰士。


一個藝術家的天真

“好了,瓦爾特。”話音未落,一座大橋被炸得粉碎。

“瓦爾特”就是在這場炸橋戰鬥中亮相的,在與巡邏隊一番激戰,眾人死裡逃生之後,這個“瓦爾特”竟然鬼使神差地坐進了汽車,直奔蓋世太保總部。

特務在想法設法讓別人相信自己就是瓦爾特的時候,真正的瓦爾特卻在刻意隱藏著自己的身份。瓦爾特的神出鬼沒,也讓敵人開始懷疑,他到底是不是個幽靈?

這個“幽靈”是侵略者的噩夢,也是游擊隊員們的精神支柱,年輕的游擊隊員吉斯就是瓦爾特的超級粉絲。他年輕,衝動,一直以認識瓦爾特為夢想,就像現在追星的年輕人一樣。

與老練的謝德不同,年輕的吉斯就是個孩子,他把藏在煙囪裡的衝鋒槍叫“放大機”,成了片中最搞笑的橋段。

這是,放大機

吉斯是個藝術家,有藝術家的脾氣和夢想,他跟隨“皮勞特”出生入死,只是因為“皮勞特”在給瓦爾特工作,希望能通過“皮勞特”和蘇里,讓瓦爾特知道“自己很能幹”。

在去炸火車的路上,吉斯一刻不停地叨叨著想象中的瓦爾特形象,讓蘇里不勝其煩。

誰活著誰就看得見

“瓦爾特什麼樣?他很精明對不對?”吉斯眼裡閃著光,他似乎從沒想過危險的任務總是伴隨著死亡。他不懼死亡,因為他是個孩子。

“他要是精明就不帶你來幹這個!”“皮勞特”笑著,他知道即使這種明顯的暗示,孩子氣的吉斯也是聽不懂的。

他要是精明就不帶你來幹這個

吉斯是天真的,這讓他在絕境中也能突發奇想,享受生活。

我教給你怎麼扔

吉斯是善良的,他無法忍受戰友們一個個死去,自己卻無所作為。

“為布蘭克,為妮娜,為博爾基,為所有被你殺害的,出賣的......”

吉斯心無城府,會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寫在臉上。他擁有藝術家的浪漫,即使戰爭年代,也不忘給杯子裡倒滿紅酒。如果沒有戰爭,或許他會安詳地行走在午後的陽光下,隨手拍下他心愛的“藝術品”,就這樣悠然度過一生,成就一段藝術的傳奇吧。

小心點,那是藝術品!

一個侵略者的感慨

哈根團長則是個標準的軍人。

“我以極不贊成的心情,執行您的命令!”

看著傷員們被搬下車,再次受到欺騙時,哈根團長是憤怒的。

他無法抗命,軍人的職責讓他無法這樣做。

他不能接受,軍人的榮譽讓他不能拋棄戰友。

哈根團長用了他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雖然只有一句話,卻體現出他才是一個真正的軍人,儘管這樣的做法會被馮迪特力士譏諷為“他們這樣的人是打不了勝仗的”。

上校馮迪特力士,一個精明強幹、老謀深算的陰謀家,或者,一個為了勝利,不惜犧牲自己人的劊子手。他的臉上,總是掛著人畜無害笑容。

為了讓假瓦爾特混進游擊隊,他可以犧牲德國士兵的性命;

為了讓“勞費爾行動”順利執行,他可以拋棄整火車傷兵;

為了製造恐怖氣氛,他命令一次處決二十個鐵路工人;

為了無望的勝利,他可以與同僚針鋒相對。

他失敗了,蓋世太保逮捕他的那一刻,他依然保持著固有的“風度”。登上山頂,臨高遠眺,薩拉熱窩城市盡收眼底。此刻,馮迪特力士徹底承認了失敗,發出了慨然的感嘆:

“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戰爭與和平

戰爭,讓萬物凋零。

如果沒有戰爭,謝德會開著他的鐘錶店,把徒弟凱姆培養成才,手捧鮮花,看著阿茲拉出嫁。

如果沒有戰爭,吉斯會是個浪漫的攝影家,沐浴陽光,用鏡頭留下最美的畫面。

如果沒有戰爭,博爾基還是個普通大學生,無憂無慮,期待著美好的明天。

如果沒有戰爭,《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導演克爾瓦瓦茨就不會餓死,還會有更精彩的故事講給我們聽。

順便提一句,這部電影的譯製人員是從牛棚裡特批送回製片廠的。

最後,向老藝術家們致敬!

向抗擊法西斯的英雄致敬 !

向捍衛和平與正義的英烈們致敬 !

人生的意義,不僅在於渡過,更在於銘記

感謝收看, 手打不易求關注,喜歡的朋友請素質三連,咱們下期節目再見。


時光繪影


手術部分最後

辛特拉上前問道:作完了嗎?醫生道:是完了,他死了。

辛特拉那張七竅生煙的臉..........

鐘樓下的追緝

比紹夫帶領黨衛軍追擊游擊隊,鐵匠們趁亂打鐵,掩蓋游擊隊員逃跑的腳步聲,這聲音只攪得比紹夫心煩意亂,只見他正面對準鏡頭,頭上的帽子微微動了一下,每次看見這帽子動,我都要笑......

瓦爾特假裝來到吉斯的照相館避難

假黨衛軍前來盤查,在管道內搜出一把槍,斥問:這是什麼?

吉斯道:這是...放大機。

假黨衛軍和一旁的瓦爾特:.........

凡此種種 不一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