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的年味吗?

诗境笙音


小时候最期待就是过年了因为热闹,还有好多好吃的,最后就是去放鞭炮!我不知道你们那边是这么样的反正过年那天我门这边必须都得穿新。我觉得浓浓的年味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吃个饭



,然后穿着新衣服、放鞭炮、吃好吃的、还有就是压岁钱哈哈哈!感觉小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了新的对联和挂了新的灯笼
还有就是除夕的时候放烟花了!那时候最喜欢在楼顶看着满天的烟花感觉很漂亮。或者现在是因为现在手机太发达感觉过年都在玩自己的手机一点交流都没有了本来过年就是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看看春晚

希望大家多陪陪父母


看透丶世事悲凉


我是七零后,出生在西南郊区农村,非常怀念小时候过年,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 过大年!我家姊妹多,那个时候物质匮乏,我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有零食(零食也就是自己种的花生炒熟,瓜子和少有的几块糖果)有新衣服穿,有鸡鸭鱼肉吃。

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吃喝玩乐种类繁多,过年很多人都去餐厅了。我依然自己选购食材,自己亲手制作年夜饭,炸丸子,做梅菜扣肉,煮白水缠丝肘子等等年夜菜,虽然做出来吃得不多,希望我的俩孩子能感受到年的味道,因为我小时候过年,喜欢围着灶台看母亲做好吃的,妈妈的味道终身难忘!

以下是我2019年自己做年夜饭的照片









且听美食记


真的怀念小时候的年味,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和惦记过年了,那时候妈妈骑自行车带我们去赶集,买自己喜欢的新衣服,自从衣服买回来,每天晚上都要拿出来穿在身上试试,就盼着时间过得快一点,赶紧到初一;大人们也开始每个赶集的日子都去集市上,准备过年需要的菜等物料,腊月二十三,开始打扫家里卫生,前前后后大扫除。完了之后几天就做蒸馒头、包子、炸油饼、炒大肉等,这几天吃的都是一年中吃不了几回的好吃的;最激动的三十,贴对联、上坟拜祖先,晚上就是我们这些男孩,可以放炮了,那时候穷,放完炮之后我们还在垃圾里面找没有燃烧过的炮,拿着压岁钱,买上一小串鞭炮,拆开,一个一个的放,初一早上也放炮,吃饺子,穿新衣,感觉自己又长大了一岁。我们老家讲究初一不拜年,接下来几天就是拜年走亲戚,初五也放炮,我们叫破五穷。初六之后我们小孩晚上就打着灯笼满大街跑,还互相撞灯笼,到十五晚上,我们都把灯笼撞的烧着了……总之,太多美好回忆了,三言两语写不完。

现在过年,那里有一点年味,农村人也少了,小孩也少了,冷冷清清,过年吃的平时也在吃,在城里住的年三十回来上完坟又走了,也不让放炮了,过年没有一点氛围,要不是看到家家户户门上的对联,根本就感觉不到在过年。



自愚自樂9527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村落的小镇边,家里姐妹三人,还有老太太,奶奶,妈妈,爸爸在上海工作,过年的时候,父亲一回家,邻居就会调侃他是党代表、洪常青。

春节,很美很美的节日。

妈妈给我们姐妹三人做新棉鞋,新罩衫,新裤子,新袜子在大年三十晚上,我们把新衣服新裤子放在枕头旁边,初一早上才可以穿上它,心里很期待,美滋滋的。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爸爸一回家我们闻到了满屋子苹果橘子的香味,还有上海奶糖的味道。

我们的压岁钱是5毛钱的纸币,平时是没有零花钱的。5毛钱对我们来讲已经开心了,用它买划炮,买甘蔗,买气球,还可以买手工糖。

我们的小伙伴有很多,记忆中的春节很冷很冷,调皮的男孩子在结冰的河面走来走去,用砖咋出冰窟窿,让冰块在冰面上滑翔。

不知不觉的早已年过半百,年味越来越淡,只求健康安稳的生活。

童年的记忆是梦回的地方。

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紫苏草7


我年轻的时候对过年非常的期盼,只是因为每到新年到来,家里就会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被不断的搬运回来,今天几样明天几样,还会有苹果吃,就是那种不很大的国光苹果,使用条编框装的,还有冻梨,我们那个年代能够吃上这些水果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像现在的芒果、榴莲、草莓等稀罕水果想都不敢想。

记得当年一家人团团围在一起,并没有很多的美味佳肴,最实实在在的就是猪头肉了,一盆凉水泡着的冻梨被解冻后,妈妈会分给我们哥仨吃,只是解解馋而已不会吃够的,妈妈将所有的年货都藏起来不被我们偷吃了,以便能够多吃段时间,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发现了妈妈藏在大面缸中的熟猪肝片,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就会偷偷的回家去拿出去几片分给小伙伴们吃,也是与他们互换些好吃的东西,没用几天就被妈妈发现了再就没有机会了。

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只是处于温饱阶段,社会供给严重不足,我们能够有今天如此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首先要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无数先烈的英勇无畏,最重要是我们应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要忘记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是怎么得来的!



旷来个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小时候过年的味道,就是这样热闹,喜庆,有情味。

小时候很穷,可是也很富有,因为欢乐多,烦恼少,开心多,家味香,年味浓,人情味厚,那时候的我们穷开心。小时候,过年的味道,很甜。

大扫除。小时候年前很忙,我们要洗全部被子、衣服,擦洗桌子柜子,进行大扫除,每个角落不放过,包括屋檐的蜘蛛网,屋前屋后的水渠。我们要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清洗一遍,意味着扫除一年的晦气,来年好运就来了。

杀猪。大概在年前廿十开始,每天的凌晨四五点,你会听到震耳欲聋的的杀猪声,在哀嚎着。杀猪几乎是每家每户的活动,每杀完猪的当天,会叫上邻居围在一起大吃一顿,有些猪红、内脏、肥肉之类的还可以带走。把养了一年半载的猪杀了,得来的钱可以用来置办年货,发利是,留下的肉则用来腌制腊肉。



办年货。街上年货琳琅满目,爸妈穿梭在人流中置办年货,为我们买瓜子糖果、新衣服、洗鞋子,大包小包驮着。因为穷,我们最期盼的就是过年,那样就有新衣服穿了,可以嘚瑟开心好久好久,每天脸都笑成了花,小时候的我很知足。

过年特产小吃。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手工做些小吃,水浸助(原名应为水浸糍) ,糖环,米饼,是过年必备小吃品。做这些很费时乏味的,因此,只需在门口向村下户,抑或左右窗口大喊一声,“喂,谁谁谁,有空某,来帮下干嘛干嘛的……”,不久后,就会来好几个人一起帮你做,一起说说笑笑,很快就做完了。那时候都是相互帮助的,你帮我我帮你,没有利益牵绊。

除夕当天。早早起来煮饭,杀鸡,都为了赶着去拜神,拜神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就像吃年夜饭那样。村里,你会看见,一个个挑着担子,担子里装的都是拜神的必需品(鸡,饭,茶,酒,水果糖,米,利是,红纸,把葱、桂子、白花、柚子叶用红纸捆绑一起等等),拜神完半天都过去。中午开始,村头村尾就开始炊烟袅袅了,陆陆续续有人烧火了。把香蔴、柚子叶、桂叶、桂子(桂树的结果)放入锅中一起烧,是我们的习俗,因为我们要用这几样混合在一起烧的水来洗澡,把身上的污秽倒霉气洗掉,干干净净迎接新的一年,来年好运不断。最开心的莫过于,除夕当晚吃着爸爸烧的菜,妈妈做的饭,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欢乐吃饭的场面。饭后,一家人围着木炭炉暖火,聊天,眼里全是喜悦,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时不时听到烟花声,跑出去看看,我们欢呼着,张扬着,因为那是最美的烟花。



守岁,燃灯照岁。我们都习惯了守岁,守到半夜,等待千家万户的爆竹声响,烟花绽放,迎接新的一年,那是我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晚,会把家里的灯都亮起来,除了睡觉的房间,如果没有电来,蜡烛或油灯都要点起来,不能关门,把大门敞开,这些象征着明亮一年的到来,驱走邪瘟,迎接财运,新年会吉祥如意。

春节。早早起来,穿好漂亮的新衣服,给长辈拜年我们收利是,一家串一家,一帮小孩欢欢乐乐,满是喜气。每个人见谁都问候,祝对方新年好,恭喜发财,万事如意,那时候只有真心的祝福。得来的压岁钱用来买,气球,贴张,炮仗,纸炮,盒炮,各种各样的炮等等。那时候的我们很调皮,把炮仗放到水渠、牛粪,石头,瓶子里,或是偷偷放在其他小朋友身后 ,吓得他一跳,我们去乐开了花。在外面玩开了,经常被妈妈揪回来吃大肚水圆(汤圆),再吃早饭,因为初一不能说脏话、骂人、不吉利的话,不管我们怎样调皮,妈妈都得忍着。

初一到庙里祈福,也是不可少的习俗,包括至今都未曾断过。有时候,跟着家人去庙里祈福,祈祷得到菩萨保佑。最骄傲的是,每年初一,络绎不绝的人来家里来找爷爷写对联,那时的爷爷才思敏捷,笔下生风,免费帮人写了好多好多的对联,红纸黑字,可喜庆了,可惜最后没人继承。初一那天,我们贴对联,贴门贴(窗户、门口都要),包括楼道口。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浆糊,那时候使用木薯烧成的黏浆,用把大刷子,往墙上一刷,搭个梯子,把对联往上一沾,几个人在旁边指挥,往这边移,往那边移,最后贴得美美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初一当天,不能扫地,无论地上多脏,就算堆满了红红的鞭炮纸,都不能扫,扫了意味着,会把喜气财运吉祥扫掉的,必须要留着。



小时候过年的活动很多,味道很浓,我数不尽,嗅不完。

此刻,我在电脑上边写边回味那些被岁月冲淡的年味。它离我似远又似近,我闻到了桂叶水夹着柚子叶的淡淡香味;我看到了爷爷正在桌子前认真写着对联,转眼间门口两旁贴着爷爷妙笔生出的春联,风吹动着贴在窗口上方中间的红纸;我听到了炮竹声声,噼噼啪啪地响,敲击着我耳膜,地上瞬间生出了一朵朵红花,浓浓的鞭炮冲刺着我的嗅觉;我看到了小孩子,欢乐天真地跳跃着,往四邻五舍去,手里还拿着爸妈给的利是,口袋里塞满了小小的糖果;我看到了一家人围着炉火,其乐融融,在私语着什么。我嗅到了……

小时候熟悉的年味,在现实中已慢慢变淡了,有些甚至消失了,它却被我深深封存在记忆的书中,一直在我脑海幽居着,时不时翻阅着。

图文均属原创,如果大家有想法,欢迎来评论区评论!我写这么多,因为我很怀念小时侯的年味,想把心里想的都写了,可惜还要好多要写,就不在这里体现了。如果您看完了,谢谢您,花费这么长时间来阅读。


莫兮若兮


都怀念小时候年味,过去人情味浓,每到过年,挨家拜年,每到一家都给装糖、瓜子、花生啥的,过年杀年猪,挨家给送一碗酸菜炖粉条川白肉,感觉可香了。

年前家里提前炸果子,炖肉,买雪糕冰砖,给孩子们买新衣服。有的舍不得钱,家里孩子多,就自己动手做新衣服。那时家里几乎都有缝纫机,妈妈们都会点针线活。

我家孩子多,每次炒瓜子,都给我们分配,一人一碗,糖也按数量分配,都是自己吃自己那一份,鞭炮也平均分配,查个数分。

那时物质贫乏,现在日子不愁吃穿,但是年味淡多了,邻居都很少说话呢,有的都不认识了,拜年也都是微信,老辈关系不错的,还能记得打个电话拜个年。

总之,现在人们还是想念小时候的年味,家的氛围也浓,现在聚在一起基本都是在玩手机,沟通少了,年味淡了,多想回到小时候。



呼伦贝尔霞姐vlog


当然是鞭炮啦,特别是美猴王擦炮,小时候特别喜欢用这个炸粪坑,又不过分。

再长大点,就是喜欢威力大的窜天猴什么的。

最重要的是走亲戚,讨红包(广东人的红包你懂的。)一年一百多压岁钱,往往会被爸妈拿去买练习册😭

年味,仅仅遗留在童年的天空中,长大之后我们带不走。

十六岁开始打村里的贺岁杯,基本上,一个年就这样过了。

我们村里有一个豆腐酿的节日,就在初四,当天炮声冲天,醒狮表演,传统小鼓舞双刀(广东西北部地区都有,逐年失传)舞长板凳,捕鱼叉亦可用作表演工具(因为形似,我也忘了名字)。锣鼓喧天,人来人往,名副其实,豆腐酿是本地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蔬菜酿,实在是传统佳节,美食大会。届时小村子里挤满人,车,美食。

这是我记忆里的年味,有问我:为什么现在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回答道:年味一直在,是我们懂的越来越多,牵挂的越来越多。佳节,不是情人就是亲人,用心去做,去爱,年味还会在的。



HWE520


现在想想那时候过年,玩什么都觉得特别好玩,比如,打灯笼,就是买个灯笼,里面点根蜡烛,过年晚上在村子里走来走去,小孩都一起,排一个长队,现在想想都TMD什么娱乐项目啊,还乐此不疲,还有就是捡炮仗,过年家家放炮,谁家放炮了,就去捡没响的,年年都有听说谁家的孩子被炮仗炸了的,不过一般都不严重,剥炮药,用废的自行车链自行车内胎做玩具枪,不过那玩意搞不好走火,炮药会把手熏黄,加一节铁管,会有一定的伤害,父母都不让玩,一般都会给小孩买玩具枪。。。。。,年年必有的项目,上坟,请家人回家过年,老爸会指着坟头,讲讲谁家谁家的,老一辈的事,谁家没有后人,是孤坟了,老爸也会拿点鞭炮黄纸过去,然后是贴对联,啃骨头,因为下午娘就开始炖肉了,肉都煮好,大部分都是腌肉,但不是特别咸那种,家家都炖肉,整个村子都是肉香味,现在的肉哪他妈有肉香了。。。。

回忆小时候,过年能吃肉,随便造,过年一定会买新衣服,穷但幸福,现在买衣服吃上肉,随时可以,但总缺点什么。

总是觉得,贫穷不一定不幸福,现在有点钱了,但缺少了生活应有的味道,越长大越孤单,爸妈老了,年轻一辈更多了攀比,缺少了人情味,物资富足了,人情却淡薄了。。。。


gmmy


你还会怀念小时候的年味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会越发怀念小时候浓浓的年味。不是那时候有多么的欢喜,而是想回到那个充满热闹而又有仪式感和期待感的过去。

小时候临近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张罗年货了:做麦芽糖,炒花生、瓜子,做米花糖、芝麻糖……自制各种零食。我们也围着爸妈给他们打下手,趁着这个机会可以敞开肚皮尽管吃。

心灵手巧的妈妈晚上就会抽时间给家里每人纳一双千层底的棉鞋,还会给每人做一件新衣服。

杀年猪,每家每户都会杀一头年猪,这可是一家人全年食用的,所以就会制成香肠和腊肉方便储存。

全家总动员打扫卫生,除尘迎新。

除夕,早上爸妈就会早早起床,妈妈会做一桌丰盛可口的年饭,爸爸忙着贴对联。我们也都争先恐后的给妈妈做帮手。

上坟祭祖,吃完年饭,家家户户都要到自家祖坟上给祖先们烧香拜祖。

大年初一,妈妈从不睡懒觉,给我们做有妈妈味道的荷包蛋。这也是我最怀念的味道。

初二,我们都换上妈妈做的新衣新鞋挨家挨户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都会拿出自家的最好吃零食和水果招待我们。我们也可以和堂、表兄弟姐妹们你追我赶,可以放鞭炮、烟花,也可以跳皮筋,做游戏……尽情的玩耍。

童年的年味,充满了温馨、祥和、喜庆、吉祥。童年的年味,有滋有味,回味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